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蚜虫能够传播上百种植物病毒,是最重要的农业介体昆虫之一。蚜虫在刺探和取食植物过程中,唾液组分会连同附着在口针中的病毒粒子一同被分泌进入植物内,在调节植物诱导抗性、病毒侵染扩散、介体昆虫行为等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蚜虫传播病毒和获取病毒2个关键过程,总结分析了蚜虫独特的刺吸取食行为与传毒效率和获毒效率之间的联系;针对取食活动中关键的唾液蛋白在调控植物免疫抗性、帮助病毒侵染过程中的功能,阐述了蚜虫高效传播非持久病毒的分子基础;针对蚜虫的获毒过程,综述了病毒侵染植物间接调控蚜虫趋向和行为的作用方式。这些研究的开展将为解释蚜虫和病毒协同侵染的分子机制以及有效开展基于蚜虫取食行为调控的病虫害防控新技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烟草病毒病害是烟草的主要病害.发病普遍严重,在我国部分烟区造成严重的损失,威胁着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烟叶优质、高效生产的限制因素.烟草病毒病的种类很多,已报道的有20多种,病原的个体很小,其基本形态为粒体,大部分植物病毒的粒体为球状、杆状和线状,少数为弹状、杆菌状和双联体状等.烟草植物病毒没有主动侵染寄主的能力,自然状态下主要靠介体和非介体传播.病毒的介体生物主要有蚜虫、叶蝉和飞虱,土壤中的线虫和真菌以及杂草等.病毒的非介体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机械、有性和无性繁殖材料、嫁接等方式.  相似文献   

3.
很多植物病毒经介体昆虫以持久循回型的方式水平传播至寄主韧皮部致病,而唾液腺是介体昆虫持久传毒的重要器官,也是植物病毒在介体昆虫内循回需要克服的最后一道防线。持久性植物病毒要完成水平传播,必须突破昆虫唾液腺屏障的阻碍,因此病毒和介体昆虫间形成了“攻”与“守”的较量与对决。揭示持久性植物病毒克服昆虫唾液腺屏障,实现水平传播的机制,对病害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着眼于介体昆虫唾液腺在持久传毒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回顾了虫传植物病毒突破介体昆虫唾液腺侵入屏障和释放屏障的分子机制,探讨了昆虫唾液蛋白通过调节植物或昆虫的适应性和行为促进或抑制病毒水平传播的功能,为制定阻断介体昆虫传播植物病毒途径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综述了我国自1950年以来有关植物病毒及病毒病害的研究概况,其中包括我国已知的植物病毒病,植物病毒的分离物及株系,新病毒的报道,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抗血清的制备及血清反应研究,在寄主植物中病毒之间的干扰,有关病毒核酸的研究,病毒侵染对植物生理的影响,介体的研究,病毒病的发病及流行,植物对病毒的抗性以及农作物病毒病的防治等。文章共引述了136篇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正>植物病毒与介体昆虫之间存在互作关系,病毒会通过感染寄主植物或介体昆虫而间接或直接影响介体昆虫的适合度(Hu et al.,2013)。昆虫取食携带病毒植物后可能会引起自身的防御反应或调节反应。解毒酶和保护酶是昆虫体内的重要酶系,在对抗逆境及维持昆虫正常生理生化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刘建业等,2017)。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是全球性农业害虫,除刺吸植物汁液、分泌蜜露  相似文献   

6.
管致和 《植物保护》1963,1(3):115-117
在华北地区,造成大白菜孤丁病流行的主要毒源是孤丁1号(芜菁花叶病毒)。这是以蚜虫为传毒介体的病毒病害。造成这种病毒病害大流行,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有毒源;(2)有传毒介体(蚜虫);(3)传毒介体的扩散飞行时期与大白菜感病期相吻合;(4)大白菜品种能感病;(5)具备适于发病的外界环境条件。其中,有无毒源的问题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栽培制度问题;在一般蔬菜  相似文献   

7.
传播植物病毒的介体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礼 《植物保护》1984,10(4):15-16
植物病毒主要靠接触、种子、和介体三种途径传播,其中介体传播最为重要。传毒介体除昆虫、螨类外,还有所谓“土传”中的线虫和低等真菌。菟丝子也可算是“植物介体”,但从它桥接过程看仍脱离不了接触传播范畴。这些介体中,昆虫是最主要的。 介体的传毒特性还常分为三种类型。1.非持久性传播。其特点是只需数秒钟的采食便可获得病毒,病毒只机械地沾附在口器表面,不进入介体体内,所以不存在在介体内潜育的问题,只需几秒钟便能完成传毒过程;若得不到传毒机会,病毒在数小时内就会自然死亡,脱皮也能失去病毒。饲毒前禁食  相似文献   

8.
虫霉目Entomophthorales真菌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引起广泛的流行病,是不少害虫种群自然调节的主要因素。迄今已知的160多种虫霉中,有120多种是昆虫病原。据初步统计,约40种侵染同翅目昆虫,其中20种侵染蚜虫类;约37种侵染双翘目,其中16种侵染蝇类;约19种侵染鳞翅目,13种侵染鞘翅目。由此可见,蚜虫是虫霉的重要寄主。虫霉研究在国外已有百余年历史。如今美国和法国已成功地进行了试验性生产~(13),法、美、英、苏联、澳大利亚和我国已对某些蚜虫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在20种侵染蚜虫的虫霉中,有15种已可人工培养。在我国,蚜虫上的虫霉近年来已陆续有所采集报道,但由于虫霉目分类混乱,命名变动大,再加上资料及实验技术所限,目前在鉴定中困难不少,且有些鉴定尚有疑问。因此有必要将侵染蚜虫的20种虫霉做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汪鑫  郭京泽 《植物检疫》2004,18(2):86-87
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virus)简称INSV,是危害观赏植物的重要病害之一,它最早从有症状的凤仙花上分离鉴定出来,能侵染许多植物.凤仙花坏死斑病毒能随着带毒植物种苗广泛传播,经研究证明昆虫是这种病毒的重要传毒介体.这种病毒病害严重发生时会造成许多观赏植物的枯死矮化,是国外花卉生产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尚未报道有该病害的发生,因此有必要了解该病害症状和病毒性质,高度重视从国外引进的相关寄主植物种苗的检验监测,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避免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许多植物病毒能通过感病植物种子传播,已知的种传植物病毒总数逐年增加。Fullton 列举大约有36种病毒通过63种植物传播;Eennett 和 Shepherd 扩大到列举有50种种传病毒;Phatak 列举85种病毒通过一种或多种寄主种子传播。种子传毒可能是病毒在一种作物上由一个生长季传到下一个生长季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病毒接种介体最初的毒源。某种作物种子将病毒带到一个地区,在该地区如有有效的介体,则会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介体传播的草莓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莓病毒在世界各草莓栽培区广泛分布,可随无性繁殖材料和传毒介体传播扩散,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已知传播草莓病毒的介体主要有蚜虫、蓟马、粉虱、线虫和真菌等,总共可传播19种病毒,其中2个为病毒暂定种。本文综述了不同介体传播的草莓病毒的分类地位、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并展望了介体传播草莓病毒的检测技术和防治方法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对于作物病害 ,无论是系统侵染型还是局部侵染型的病害 ,在选择与使用杀菌剂时首先应注意 ,在病菌入侵前或进入植物体的初期做好重点防治 ,阻止其危害日益严重。第二 ,依据病菌侵染规律 ,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作物病原菌传播的途径 ,按其病原来源及传播载体的不同可分为 :空气传播、种子或秧苗带菌传播、土壤或土杂肥带菌传播、有害昆虫和螨类传播等几大类。如蚜虫、飞虱等传播病毒造成的病害 (主要是病毒病 ) ,则应在带毒害虫危害作物前治虫 ,若带毒昆虫已吸食寄主汁液 ,再治虫已不能防病。种子带菌传播的病害 ,如禾本科作物的黑穗病、蔬菜…  相似文献   

13.
《植物医生》2005,18(3):38-38
涕灭威aldicarb,别名铁灭克,是抑制昆虫胆碱酯酶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杀螨、杀线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内吸作用,能被植物根系吸收.传导到植物的上部各组织器官。可防治蚜虫、螨类、蓟马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和食叶性害虫.对作物各个生长期的线虫有良好防治效果.同时可防治昆虫为媒介传播的多种病害。涕灭威速效性好.一般在施药后数小时即能发挥作用,药效可持续6~8周。撒药量过多或集中撒布在种子及根部附近时,  相似文献   

14.
亢菊侠  杨林  兰文学 《植物保护》2021,47(5):164-170
植物病毒与介体蚜虫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前人关于植物病毒对蚜虫调控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病毒通过寄主植物对蚜虫的间接影响上,未见植物病毒对介体蚜虫适合度直接调控的报道。鉴于此,我们以麦长管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为试虫,以其传播的大麦黄矮病毒-GAV(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GAV,BYDV-GAV)为测试病毒,以全纯人工饲料加入BYDV-GAV病毒提取液饲养麦长管蚜4 d,使之在不接触寄主植物条件下获毒,然后分别在全纯人工饲料和无毒小麦叶片上继续饲养,直至死亡。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毒小麦叶片饲养条件下,与未获毒对照麦长管蚜相比,获毒后麦长管蚜生活史参数成虫历期和产仔天数显著降低,繁殖力显著增加;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净繁殖率、周限增长率显著增加,平均世代周期显著降低。在全纯人工饲料条件下,与未获毒对照相比,获毒后麦长管蚜仅成虫历期和产仔天数显著下降,而其他生活史参数及种群参数均无显著差异。说明BYDV-GAV使得介体麦长管蚜在小麦叶片上的适合度显著提高,这是由麦长管蚜与寄主植物互作引起的,而病毒对介体麦长管蚜的适合度无直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于多数植物病毒而言,其在田间的自然扩散主要依赖昆虫等介体生物,而媒介昆虫的垂直传播是植物病毒长期存在并发生的重要原因。对媒介昆虫垂直传播病毒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未来开发高效低毒农药奠定基础,更可为植物病毒与昆虫的互作和病毒病的预测预报提供新的视野及角度。媒介昆虫在植物病毒传播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在近几年被广泛研究。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病毒在昆虫体内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包括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方式、植物病毒在昆虫体内的垂直传播方式以及虫媒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机制等。在整个垂直传播的过程中,植物病毒的衣壳蛋白、磷蛋白和媒介昆虫唐氏综合症细胞黏附分子、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热激蛋白以及卵黄原蛋白,甚至共生菌都有参与。最后,基于媒介昆虫和植物病毒的关系对未来植物病毒病的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控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orthotospoviruses)是严重危害云南蔬菜等重要农业经济作物的病毒病原之一。采用血清学检测、小RNA深度测序以及RT-PCR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主要作物寄主(番茄、辣椒、油麦菜)、重要中间寄主(鬼针草)和传毒介体(蓟马)中鉴定到TSWV、TZSV、PCSV和INSV 4种病毒,其中TSWV为该地区的主要优势病毒,而PCSV则是首次报道侵染鬼针草。通过对云南番茄斑萎病毒病害重病区作物寄主、中间寄主及蓟马三者进行病毒种类分析研究,明确TSWV为引起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作物的主要病毒,TZSV、PCSV和INSV零星发生于不同寄主中。  相似文献   

17.
1.建立隔离检疫站加强植物病毒检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植物病毒系周身性为害减产严重,多经植物种苗、昆虫、线虫和真菌等介体多种途径传播、极易蔓延,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不易防治,更难根除。因此,植物病毒成了各国植检部门防范的重点。据作者不完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浙江中部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再次回升流行的发生规律、分布格局、介体昆虫灰飞虱的种群动态及其相互关系、病害与产量的关系。感病秧苗、大田前期介体灰飞虱密度以及本田期再侵染是本田病害流行的3个重要部分,但早、晚稻有所不同;秧田期介体密度与移栽时、移栽后病害程度,本田初前期介体密度与抽穗期病害程度,株发病率与丛病率,病害程度与最终产量均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伞形蚜Aphis umbrella(Borner)在我国尚未见报道。1980年在新疆五家渠一种锦葵科多年生植物上观察到一种蚜虫,传毒试验证明它可以传播西瓜花叶病毒二号(WMV—2)和黄瓜花叶病毒(CMV),从此,被列为瓜类病毒的主要介体之一。1985—1986年作者对该虫的生活周期、寄主、传毒习性及天敌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探明造成作物损失的原因,是建立确保子孙后代吃穿战略思想的基础。象昆虫、杂草、植物的病害、线虫、啮齿类动物及某些鸟类等有害生物,是生物因素引起绝大部份作物损失的重要原因。这些有害生物在作物产前为害一般可使作物的潜在产量损失30%以上。在美国,有害生物至少包括160种细菌、250种病毒、800种真菌、2000种杂草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