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小麦穗粒数及多粒种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分布、变化和近年来多粒种质资源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我国小麦穗粒数平均为32.5粒,70%的品种在25-40粒之间。穗粒数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分布。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东低西高。不同时期穗粒水平不一样,80年代全国穗粒数平均为36.3粒,较50年代增加了约6粒,增长了19%。多粒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多粒源有国内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材料等,其中国外品种比例较大。阿勃、阿夫、欧柔、亥恩·亥德和郑引l号等我国著名的矮源、大粒源、抗病源也是重要的多粒源。本文从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多粒育种宜在现有水平上增加3-4粒的穗粒指标及今后多粒种质鉴定、创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两份小麦多粒种质的遗传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份小麦多粒种质攀86001-13-2和咸87(30),其杂种一代的单株穗数和穗长均表现为部分隐性遗传;千粒重、株高和单株粒重的遗传表现则有所不同。主要性状相关分析表明,F1与中亲值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穗粒数与几个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四川多粒多小穗小麦品种选育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现有高产品种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单穗重是四川小麦产量的限制因素,四川生态条件有利于小麦单穗重的形成,尤其是有利于小穗、小花的分化发育.因此,四川小麦育种应把提高单穗重作为一个主要目标.提高单出重主要靠增加穗粒数,而增加穗粒数又主要走增加小穗数的途径.并对育种上选育多小穗品种的可能性和四川多粒多小穗品种选育的主要成就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给旱地小麦高产栽培中合理施氮提供依据,在盆栽条件下,以两个旱地小麦品种长武134和长旱58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旱地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穗粒数和穗粒重均随施氮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但千粒重受施氮量影响较小。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均明显高于弱势粒。随施氮量的增加,强、弱势粒的灌浆速率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强势粒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和总灌浆时间呈正相关,而弱势粒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持续时间和各阶段灌浆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矮秆大穗多粒小麦亲本百泉3380和郑州86115与6个小麦品种(系)组成双列杂交。配合力分析表明,百泉3380和郑州86115的矮秆性和多粒性的一般配合力高,宜作为小麦高产,超高产杂交育种中的矮杆大穗多粒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6.
分蘖期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主茎和分蘖穗粒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分蘖期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以豫麦49(小穗型)和扬麦13(中穗型)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不同程度干旱条件下主茎和分蘖的穗粒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分蘖期和拔节期轻度干旱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而分蘖期重度干旱显著降低了主茎穗粒数,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均可显著降低主茎和分蘖的穗粒数,且对主茎穗粒数的影响更大。分蘖期重度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主茎小穗分化数与可见小花数,但对分蘖无影响。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处理可显著降低小穗结实率、可见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及可孕花结实率,进而导致小麦穗粒数显著降低。分蘖期重度干旱处理导致小麦主茎穗粒数的降低并未影响主茎的产量,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处理导致小麦主茎穗粒数下降均造成产量显著降低。因此,小麦营养生长期适度干旱不影响小麦主茎和分蘖小穗及小花发育,从而能够维持较高的穗粒数和产量,可以适度的进行节水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四川多粒多小穗小麦品种选育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现有高产品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单穗重是四川小麦产量的限制因素,四川生态条件有利于小麦单穗重的形成,尤其是有利于小穗,小花的分化发育,因此,四川小麦育种应把提高单穗重作为一个主要目标,提高单穗重主要靠增加穗粒数,而增加穗粒数又主要走增加小穗数的途径,并对育种上选育多小穗品种的可能性和四川多粒多小穗品种选育的主要成就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春性硬粒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聚类分析方法,依据成熟期、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单穗产量等6个农艺性状,将120个春性硬粒小麦品种分为5个类群。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燕麦穗粒数形成过程与源、库特征之间的关系,连续两年以10个不同来源、熟期、穗型、株型、小穗数的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三叶期至拔节期的幼穗分化阶段及抽穗期源库特征,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燕麦基因型源库特征及对穗粒数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穗粒数形成过程存在基因型差异,幼穗分化较好品种的穗粒数较全部品种平均值高11.22%~65.43%;幼穗分化较好品种的光合势、干物质量、粒数叶比、收获指数显著高于幼穗分化较差品种,其中粒数叶比和收获指数是影响穗粒数形成的主要因素,粒数叶比和收获指数较全部品种平均值分别高0.99%~68.74%和0.85%~13.80%。综上所述,源库协调是燕麦幼穗分化良好的生理基础,可通过提高光合势和干物质量达到增源的目的,进而提高穗粒数。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小麦叶片与非叶光合器官对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发育的影响,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开花期设置剪叶、包穗、包茎等7种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不同穗位和粒位粒数、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穗对穗上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影响显著,与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强势粒数及穗中部和下部粒数,以及与茎和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粒数、穗中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均影响显著;穗对不同穗位强势粒重和穗上部弱势粒重影响显著,旗叶对穗中部和下部强势粒重、穗上部和中部强势粒重及穗下部粒重影响显著;包穗、剪旗叶和剪倒二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上部强势粒及穗中部和下部籽粒蛋白质含量;剪倒三叶和剪倒四叶+剪倒五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下部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同一穗位的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大于弱势粒,不同穗位籽粒的平均蛋白质含量表现为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同一穗位的弱势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强势粒,穗上部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穗中部和下部。因此,建议小麦育种中应注重穗光合选择,适当增加小穗排数,减少高穗位粒数,可能是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利用秕粒玉米杂交种6012,选取该测产小区中所有边行自然穗,其中有6个正常果穗和12个秕粒果穗,分别测定每个果穗的穗粒数、穗粒重、百粒重,进一步比较分析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秕粒对产量、百粒重负面影响极大。将秕粒和正常粒进行室内育苗栽培,测定出苗率,观察苗势。观察记载秕粒籽粒品质、形状、大小等性状及穗上分布特点。秕粒现象产生原因:花粉粒发育不良;花丝生活力退化;胚乳发育不正常;品种自身缺陷;生态环境影响。预防对策:选用良种;合理密植;科学田间管理;拓展遗传基础,加强抗性育种。  相似文献   

12.
以八倍体小黑麦H353F7、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种682-1分58-61-39、洛南冬黑麦及普通小麦为材料,采用多属音锭缘复式轮回杂交的方法,培育成了超越品种间杂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系,该品系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粒数平均59粒,千粒重60g左右,正常年份可比一般品种增产50%;营养品质好,粗蛋白、淀粉和湿面筋含量分别为12.31%、71.62%和27.53%,赖氨酸含量高达0.43%。  相似文献   

13.
《北方水稻》2009,(5):F0004-F0004
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39d,需≥10℃积温2800℃。株高98.1cm,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平均穗数22.8穗/穴,穗长17.7cm左右,主蘖穗整齐,平均穗粒数112.2粒/穗,着粒密度中,结实率92.1%以上,千粒重22.6g。  相似文献   

14.
小麦穗粒数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为发掘控制小麦穗粒数(KNS)的真实主效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借助小麦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对来自不同遗传作图群体的控制小麦穗粒数的163个QTL位点进行图谱整合、映射和元分析。结果表明,目标性状QTL在小麦21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在2B染色体上最多,在7D染色体上最少;建立控制小麦KNS的QTL一致性图谱,最终获得35个一致性QTL(meta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MQTL)位点及其紧密连锁的候选分子标记,置信区间最小可达到0.55 cM。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双本插高产原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蘖消长、成穗率、穗长分布,茎秆粗细、穗粒结构等方面探讨了杂交水稻双本插增产原因。结果表明,双本插本田分蘖较少,分蘖成穗率达82.24%;穗长分布倾向大穗,群体穗型质量好,茎秆粗(倒2节)在0.4cm以上的数量占91.6%,且茎租每增加0.1cm,每穗总粒数增加30.15粒,实粒数增加33.23粒,结实事85.18%。  相似文献   

16.
南阳特殊粒色小麦部分品质指标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南阳特殊粒色系列小麦品种的品质状况,以南阳灰麦、蓝麦、普通紫麦和硬质紫麦为材料,对水分、灰分、面筋、粗蛋白含量、粗纤维、粗脂肪、沉淀值、降落数值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南阳特殊粒色小麦水分含量为8.84%~10.84%,灰分含量为1.86%~2.56%,湿面筋含量为32.6%~38.9%,粗蛋白含量为16.4%~17.8%,粗纤维含量为2.5%~3.2%,粗脂肪含量为2.0%~2.3%,沉淀值为24.40~38.67mL,而降落数值除灰麦为249s外,其余为412~490s,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优质强筋小麦相关指标,这表明南阳特殊粒色系列小麦品种在我国传统食品和功能食品上有较大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水稻着粒密度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小穗着粒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其与单株穗数、小穗数和粒重等有密切的联系。该性状在密穗品种与疏穗品种杂交的 F_1值高于双亲平均值,F_2群体分布呈近正态分布的曲线。因此该性状属多基因制约的数量性状,而且和单株生产力有显著相关,故必将受到水稻育种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通过3年对986份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抗旱性的鉴定研究和某些品种在生产上利用效果的分析,将小麦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划分为旱肥型、旱薄型、水旱兼用型和水地型.根据小麦性状对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反应的稳定性,将品种分为综合性状稳定型、穗数稳定型、粒数稳定型、株高稳定型和千粒重稳定型、这种划分对实现小麦品种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作用,以及在育种上有效地选择亲本种质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大麦品种小区试验的边际效应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区边行的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穗重及产量均有较明显的优势;边行优势产量平均达19.41%,有效穗平均达6.86%,穗粒数平均达9.33%,千粒重平均达2.68%,穗重平均达12.35%;不同品种间边行优势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试验准确度受到一定影响;边际效应在小区试验中应予以消除。  相似文献   

20.
为给小麦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1997~1999年在河南省偃师市高产麦田研究了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多穗型和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群体动态变化、小穗和小花发育、籽粒灌浆过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针对多穗型品种在高产奈件下分蘖成稳率高、穗粗重较低的特点,采取在拔节期追氮的措施能有效减少小花、子房退化,达到穗粒数增加、粒重提高的效果;大穗型品种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以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致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