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用bi与 S2di两参数,对不同年代、类型和地区的 10个小麦品种,采用两年4点(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陕农7859与五籽麦分别属高产、低产类型品种;相比之下丰产3号稳产性好,产量较高,适应性广,在产量波动大的旱地宜选育推广这一类型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2.
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特性,探究不同小麦品种之间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差异,通过大田试验,分别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对河南省18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的茎、叶、鞘、穗(开花期)、颖壳和籽粒进行干物质重和氮含量测定,并根据小麦的产量、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划分不同小麦品种的氮效率类型,计算氮素利用特性的相关参数,分析氮素利用特性相关参数与产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小麦品种可划分为氮素高效型(Ⅰ)、氮素中效型(Ⅱ)、氮素低效型(Ⅲ)、氮素超低效型(Ⅳ)4种类型,其品种数量分别占总品种数的5%、50%、40%和5%。在小麦成熟期,Ⅳ型品种的颖壳和籽粒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品种,叶、颖壳和籽粒的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他3类型品种,4种类型品种间茎和叶氮含量及氮素在茎、叶、鞘、颖壳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Ⅰ类型和Ⅱ类型品种的花前贮存氮素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均显著高于Ⅳ类型品种,Ⅰ类型品种的氮素农艺效率均显著高于Ⅲ和Ⅳ类型品种,氮素偏生产力表现为Ⅰ类型品种>Ⅱ类型品种>Ⅲ类型品种>Ⅳ类型品种,且差异显著。小麦产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其他氮素利用相关参数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小麦群体结构特征与氮利用效率的相关性,以江苏省推介使用的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和9个春性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两类型小麦间群体特征及氮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时,半冬性小麦群体植株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前期低于春性小麦,生育后期高于春性小麦,茎蘖数在全生育期均高于春性小麦,平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粒叶比均高于春性小麦。同一类型小麦中不同品种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也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类型小麦各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茎蘖成穗率、总结实粒数、粒叶比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与产量呈线性负相关。半冬性和春性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与氮肥生产效率(NGPE)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春性小麦的粒叶比与NGPE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与NGPE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茎蘖成穗率与氮肥吸收效率(NUEa)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半冬性小麦粒叶比与氮肥农学效率(NAE)呈显著正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是两种类型小麦群体NGPE的共性调控特征表现,粒叶比可作为春性小麦NGPE、半冬性小麦NAE差异的评价指标,茎蘖成穗率可作为春性小麦NUEa的调控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给水杨酸(SA)在小麦高产和淀粉品质调优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03~2004年度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强、中、弱筋三种类型冬小麦品种豫麦34、豫麦49和豫麦50为供试材料,在开花前3d和开花后7d喷施浓度分别为0、0.5、1.0和1.5g/L的SA,研究其对三种类型专用小麦品种籽粒淀粉组成、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喷施适宜浓度的SA可以提高淀粉含量、淀粉的支/直比例、粘度参数和强筋小麦的膨胀势,有利于小麦淀粉品质的改善,但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总淀粉产量的调节效应明显不同,即开花期喷施SA可以提高强筋小麦的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总淀粉产量,但1.5g/LSA处理对中筋小麦表现出负效应,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对弱筋小麦则无显著调节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从保证产量和改善小麦淀粉品质的角度来看,对于强筋和弱筋小麦而言,以1.5g/LSA处理效果最好;而中筋小麦以1.0g/LSA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类型土壤对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黑土、潮土和红土对来自天津的小麦品种津强8号和来自埃及的Egypt New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条件下,小麦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及籽粒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潮土和红土;千粒重表现为黑土的高于潮土,但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红土;相同类型土壤条件下,两个品种间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种植于红土的小麦籽粒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及谷蛋白含量均高于黑土和潮土;而总蛋白及其组分的产量表现为黑土潮土红土,处理间差异极显著。综上所述,黑土条件下小麦被测植株性状、籽粒产量和蛋白产量均高于潮土和红土。  相似文献   

6.
淮北地区小麦产量的变迁与提高产量潜力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北地区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和生产水平都随着年代的推移不断提高,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变迁,有两次飞速发展期,即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徘徊过程,即60年代和80年代。小麦生产水平的变迁,50、60年代属缓慢增长期,70、80年两属突飞猛进期,90年代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7.
高产冬小麦不同分蘖成穗类型品种群体光合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德昌  徐恒永 《麦类作物》1998,18(2):24-26,34
用Li-6200光合测定仪对高产冬小麦两种不同分蘖成类型穗类型的6个品种群体光合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类型小麦群体光速速率变化基本 全生育期内各体光速速率变化呈单峰型曲线,至挑旗达最大值。小麦生长前、中期群体大小是决定光合能力的关键因素,开花期以后群体大小的影响逐渐变小,灌浆后期落黄好的品种群体光速率高,反之则较低,小麦各体光合速率与叶面积系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呈正相关。证明建立  相似文献   

8.
不同小麦品种钾素营养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27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各品种的施钾响应度,以明确不同小麦品种间钾素营养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钾效率及其对施钾响应度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27个品种可分为低效低响应型、低效高响应型、高效低响应型、高效高响应型4种类型。其中,豫麦25号、郑州9023、豫麦9号和豫麦34为第一种类型,豫麦41号、丰优7号、济麦2号、郑麦9405、新麦11、郑农16和豫麦68为第二种类型,豫麦18、温麦8号、豫麦69、豫麦60、新矮早958、郑州9689、周麦16、高优503、豫展1号、新麦9号、兰考3号、兰考6号、豫麦49、兰考4号、偃师4110为第三种类型,太空6为第四种类型。在钾胁迫奈件下小麦成熟期生物学产量及其施钾响应度与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施钾响应度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不同小麦品种钾效率高低和对施钾效应大小的参考指标。在供试土壤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钾效率与其钾利用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量类型小麦品种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氮高效且高产的小麦品种,于2016-2017年综合运用籽粒产量和氮素收获指数2项指标将河南省38个主推小麦品种划分为4种类型(高产高效型、高产低效型、低产高效型和低产低效型),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的吸收转运特征。结果表明,高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穗粒数都显著低于氮低效品种;低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与氮低效品种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高产小麦品种花前干物质积累速率较低产(效)小麦高24.8%,花后干物质的转移量和转运效率最大,分别是低产低效型小麦的2.1倍和1.6倍。高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干物质转移量较氮低效品种增加16.2%,但在干物质转移效率上与不同氮效率品种差异不显著;低产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氮素转移效率是氮低效品种的1.1倍。高产型小麦品种的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低产型小麦品种,小麦花后氮素积累速率最高,在该时期,同等产量水平下,HYHE型小麦氮素积累量速率较HYLE型高28.8%,LYHE型小麦的氮素积累速率较LYLE型高66.0%,且花后氮素积累速率与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较高的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和氮素积累量是小麦高产的基础,相同产量水平下,氮高效小麦品种的干物质转移量和氮素积累速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10.
黄淮麦区钾高效小麦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筛选钾高效品种,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黄淮麦区当年广泛种植的28个小麦品种在两个钾素水平下的干物质积累、钾素积累、钾素利用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耐低钾能力不同,淮阴9628、济南17、798、郑州9023、龙丰1号、龙丰2号等6个品种,钾利用效率高,具有低钾下产量性状良好、钾积累能力强、钾利用指数高等特点;不同小麦品种对钾肥的响应程度不同,西安8号、豫西832、偃师16为施钾肥敏感小麦品种,具有低钾下产量水平低、施钾后产量提高幅度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杨继涛 《麦类作物》1997,17(5):32-36
美国东部选育的9个软质小麦品种和西北部选育的6个软质小麦品质分别在Michigan和Washington两州被种植两年,由两个实验室分析了小麦磨粉和烘烤品质,观察发现,品种差异与适应性目标区和生长地点有关。由适应区所造成的品种差异一般是很小的,在大多数磨粉和烘烤品质上是一致的。适应西北部的小麦趋于有 高的试验产量、较硬的籽粒和比适应东部的小麦生产更多的面粉。适于西北部的小麦的较之适于东北科的面粉有  相似文献   

12.
绵阳26系莆田市种子公司由四川引入的小麦良种,在莆田、泉州等地区试种、示范多年,表现良好,该品种于1996~1998年参加福建省小麦品种区试,两年均名列第一,其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均较好。为此,本文拟利用区试汇总结果材料,比较分析绵阳26和福建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的表现,试图给福建省小麦育种提供一些借鉴并对今后小麦育种提出一些初浅看法。1 绵阳26与福建省育成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比较11 绵阳26与育成品种产量及其稳定性分析比较两个年度参加省区试的品种除引入品种绵阳26外,其余均为福建省各育种单位育出的品种(系)即福太5…  相似文献   

13.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67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对6个农艺性状和19个品质指标进行聚类分析,以期为小麦地方品种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信息。结果表明,在农艺性状与蛋白质、淀粉和其它品质性状方面,67个品种被聚为4类,其中第Ⅳ类10个品种相对较好,属植株较高、有效穗数最多、蛋白质品质最好、低千粒重、低淀粉类。在农艺性状与面团品质性状方面,也被聚为4类,其中第Ⅲ类12个品种较好,属高有效穗数和高单株产量、较高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低千粒重类。且AS1675、AS1656、AS1594、AS1643和AS1590等5个材料同属于上述两类优质类型,它们可用于小麦的品种改良。  相似文献   

14.
沿淮稻茬小麦播期推迟是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探究播期和品种对稻茬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2017-2019年度小麦生长季选用20个品种,按照裂区设计,设置10月30日、11月14日、11月29日3个播期,定量解析了播期、品种对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度、播期、品种及品种和播期间互作对稻茬小麦产量、产值的影响均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10月30日后播种时,播期平均每推迟1 d产量下降24.81 kg·hm~(-2),产值降低48.19元·hm~(-2)。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对播期的响应不同,11月14日之前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高于春性品种,11月29日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低于春性品种。晚播对产量、产值的影响与气候有关,灾害年份晚播影响更大。有效穗、群体库数量和库体积降低是晚播小麦产量、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品种间籽粒库质量(容重)差异也是引起产值差异的重要因子。供试品种中荃麦725、安农0711、皖西麦0638、紫麦19、涡麦9号、宁麦13、扬麦20、苏麦188等8个品种的产量、产值较烟农19均增加3%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寻找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以株型扩张品种烟农19、株型紧凑品种泰山23和株型半扩张品种济麦20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垄作(小水沟内渗灌)和平作(大水漫灌)两种栽培模式下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供试品种的叶片温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两种栽培模式下存在显著差异,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垄作小麦冠层为波浪状,有利于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水分高效型品种与水分高效型栽培技术结合能够取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高产高效的小麦品种,以陕西关中平原现行栽培以及新育成的15个主要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在两个施肥处理下(不施肥,推荐施肥),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磷效率差异及其内在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在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部分小麦品种间的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为2 757.5~4 589.5kg·hm~(-2),不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为1 928.3~3 065.8kg·hm~(-2)。无论施肥与否,部分小麦品种间氮、磷效率均差异显著。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与收获指数、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不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仅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施肥条件下,品种间产量高低与开花期旗叶碳氮比有关;而不施肥条件下,品种间产量高低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旗叶衰老速率有关。在施肥条件下,品种间氮、磷利用效率的高低主要与可溶性糖转运量、开花期旗叶碳氮比及其衰老速度有关;而不施肥情况下,品种间氮、磷利用效率主要与收获指数有关。从最佳产量和实际生产考虑,在推荐施肥条件下高产高效品种有伟隆121和伟隆123。  相似文献   

17.
<正>川农30是笔者根据四川盆地麦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小麦种植制度、小麦温光反应类型多样性及其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规律,经10多年努力育成的四川省第一个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种,于2016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第八届第六次会议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16010。川农30的最适播种期比四川盆地麦区传统小麦品种提前了20d左右,可在10月中旬播种,其产量潜力达到了传统小麦品种的最高水平,成  相似文献   

18.
不同小麦品种春化反应与抗寒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北移号、8066、苏引10号、鲁麦22号、晋春9号等五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通过低温春化处理,观察不同品种的春化反应和抗寒性表现,以研究其春化反应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抗寒性差异较大,同一品种经不同低温春化时间处理后幼苗的抗寒性不同,且随着春化时间的延长,抗寒性增强,适宜春化时间处理幼苗的抗寒性最强;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较长低温春化时间的品种,抗寒性不一定强,但抗寒性强的品种,要求的春化时间一般较长;低温春化特性与抗寒性是品种的两种性质,低温春化有利于小麦抗寒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氮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给小麦分类栽培措施的确定提供依据,于2000~2002年在扬州选用5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通过不同类型小麦氮肥运筹调控试验,研究了小麦优质高产群体与普通群体的氮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群体类型间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效率表现为强筋和中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高于普通群体,而弱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略低于普通群体;氮素利用效率则表现为强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低于普通群体,中筋小麦两者之间相近,弱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高于普通群体;不同群体的氮收获指数差异表现为优质高产群体与普通群体相比互有高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各氮效率指标与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了解2017-2021年中国北部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在适应性、品质、产量和抗性相关基因上的育种选择以及与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中在这些基因上的遗传差异,利用61个功能标记对来自这两个麦区的160份小麦育成品种进行分析,发现北部麦区新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黄淮麦区品种。聚类分析发现,北部麦区新育成的部分品种与黄淮麦区品种聚为一类,表明两个麦区的部分品种具有相同的血缘。两个麦区品种中与产量相关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频率相近,但北部麦区品种中与品质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频率高于黄淮麦区品种。在北部麦区5个省份中,宁夏品种中与品质和产量相关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