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GDI喷油器机械液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燃油温度、燃油压力、喷孔直径以及喷孔个数下单因素对液力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油压力、喷孔结构对GDI喷油器喷油速率影响很大,喷孔直径与喷孔个数对针阀关闭时刻影响较大,而燃油压力对针阀开闭均有影响。基于响应曲面分析方法研究了单因素交互作用对喷油器液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喷孔直径与燃油压力、喷孔直径与喷孔个数、喷孔个数与燃油压力间交互作用对最大喷油量影响显著,为GDI喷油器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单缸电控单体泵低压油路供油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单缸电控单体泵试验台实验,分析了电控单体泵电磁阀在动作和不动作时低压油路燃油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其不动作时的燃油压力状态可以表征单体泵电磁阀工作时的燃油压力状态;建立并校核了低压油路的AMESim仿真模型,获得了泵端及柱塞腔内燃油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泵端压力代替柱塞腔内压力来进行电控单体泵充油过程分析;分析了单体泵泵端燃油压力,计算了充油时间,讨论了不同转速和供油压力下充油时间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充油时间表征了低压油路的供油能力;探讨了不同供油压力下低压油路的充油临界转速,确定了适合全工况范围最佳供油压力为0.6 MPa,并分析了柱塞腔充油不足对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计算的充油时间可确定单体泵的临界充油转速,从而确定最佳供油压力来保证燃油喷射系统在高压大流量下的循环供油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电控单体泵喷射特性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凸轮型线速度、柱塞直径、高压油管长度、高压油管内径等关键影响因素对喷射特性中的喷油压力、循环喷油量、喷油持续期和供油系数的影响规律.利用AMESim建模,对比实验数据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应用实验设计的方法,考虑交互作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各种因素和喷射特性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的单因子及交互作用因子均与喷射特性存在着相关性,且随着转速的变化而呈复杂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喷油器开启压力和试验油温度对标准油量的影响;分别建立了油温与喷油量以及喷油压力与喷油量间的回归方程。经分析,喷油量随着油温和喷油压力的升高呈显著线性递减。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柴油机可以准确控制燃油的喷射量,精确控制燃油喷射过程。采用AMESim搭建仿真模型,仿真模拟了不同的燃油和工作种类对喷油器压力波动和喷油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RME燃油会降低喷油量;管道直径越小压力波动越大,喷油量越少;喷油脉宽越小,压力波动越小,喷油量越少。研究结果对燃油的选择和喷油器的关键部位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低压油路对电控单体泵循环变动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进行单缸单体泵的油泵台架试验,获得了不同转速下油泵入口端的低压供油压力和高压油管内的高压压力.分析了循环变动时低压和高压对应的压力曲线特点.研究表明:单体泵控制阀打开过程中,供油柱塞下行吸油使得低压油路内压力降低,同时高压油腔内燃油回流到低压油路时形成压力波,这两个因素导致高转速时低压油路的供油压力在部分循环内出现负压,产生单体泵循环变动.试验证明,提高输油压力和增大低压油路的流通面积能够降低单体泵循环变动.  相似文献   

7.
高压共轨喷油器喷射特性实验与仿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不同控制参数:共轨压力、喷油脉宽条件下高压共轨喷油器的喷射特性研究。通过实验数据总结了电磁式喷油器喷油量、喷油率、针阀开启延迟与关闭延迟、喷油持续期等喷射特性。利用AMESim软件建立的高压共轨燃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与实测喷油器喷油率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了共轨系统喷射过程中喷油器内液力过程和针阀运动特性,得到了高压共轨喷油器喷射特性随共轨压力和喷油脉宽的变化机理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通过模拟计算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柴油温度对燃油系统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在相同转速下,随着柴油温度的升高,高压油管喷油器端的残余压力基本不变,压力到达峰值的时刻略延迟,最大压力值减小;在相同温度下,随着转速的增加,残余压力基本不变,压力到达峰值的时刻略有延迟,最大压力值增大;相同转速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每循环喷油量减少;相同温度下,随着转速的增加,每循环喷油量增加。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屏蔽泵冷却循环回路与泵内部温升关系,模拟计算了屏蔽电动机内部温度场与压力场的分布以及冷却循环回路中的温升,分析了冷却液与电动机定转子之间的对流换热信息.以冲压成型屏蔽泵实型样机为研究对象,利用工程仿真软件CFD,对屏蔽泵叶轮前后腔体、冷却循环回路等全流场进行热流耦合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屏蔽套间隙内的温升在不同流量工况下温度变化较小,最大温差为0.97 ℃;额定流量工况下,轴孔径的大小对屏蔽电动机的温升影响较小.随着轴孔径的逐渐增大,电动机内的最大温度逐渐减小;在额定流量工况下,由屏蔽泵数值与理论计算两种情况的循环流量与轴孔径的关系可以得出:数值计算与理论计算两者的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屏蔽泵冷却循环回路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降低柴油机的排放,应用了电控燃油喷射技术。鉴于非道路机械应用领域的工作特性,采取了电控单体泵的技术方案。电控系统的核心是ECU电控单元(运算模块)。同时采集包括油门控制、柴油机转速、进气压力、进气温度、冷却水温度、油泵凸轮轴转速、泵端燃油温度等一系列参数,经运算后向单体泵输出指令,控制单体泵电磁阀的开闭速率。从而实现在最佳的时间内以最佳的喷油量形成最佳燃烧,有效降低柴油机的  相似文献   

11.
喷油器是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关键部件.喷油器关键部位参数和燃油选择会影响柴油机的喷油过程,从而影响柴油机工作特性.通过建立一维仿真模型,研究不同的结构参数和不同燃油的粘度、密度对针阀运动规律、喷油速率、喷油量等影响,研究结果对燃油的选择和喷油器的关键部位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电控喷油器开启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一种电控喷油器的结构为基础,分析了喷油器的工作过程,并建立了喷油器开启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影响喷油器开启过程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对喷油器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喷孔空化特性和近孔初始射流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透明的有机玻璃喷嘴头部代替原喷油器的压力室和喷孔,在高压共轨试验台架上搭建了喷油器孔内流动和近孔喷雾可视化试验装置,采用高速可控闪光摄影与长距离显微成像技术相结合方法,获得了喷孔内部空化流动和近孔区域初始射流结构形态的发展过程图像。结果表明,所有试验喷孔内均呈现空化流动,空化强度和空化类型与针阀升程和喷油压力有关,喷油压力越高,对应空化初生的喷油时刻越早,并且空化类型在喷孔内出现的频率和时间也不同;喷油前喷孔内存在初始气泡,初始气泡大小不同导致了近孔区域初始射流结构不同。基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和界面追踪法(Volume of fluid,VOF)多相流模型,根据喷嘴内部几何形状和试验条件,模拟计算喷孔内初始气泡的演变过程以及初始射流结构形态的形成发展过程,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4.
高压共轨式柴油机多次喷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了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的计算模型,并在试验台架上进行了试验验证。对喷油器的电磁、液力和机械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多次喷射的机理,确定了多次喷射的喷油定时和喷油脉冲间隔。  相似文献   

15.
喷油系统与柴油机匹配中结构参数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与柴油机匹配过程中喷油系统结构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分析软件,软件中包含喷油泵、喷油器两个数据库。输入所匹配柴油机的结构型式和基本性能参数,能分析出柴油机匹配用喷油泵、喷油器系列类型,以及计算喷油泵的主要匹配参数。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它能用于指导实机匹配工作。  相似文献   

16.
利用Freescale的MC9S12DG128芯片的脉宽调制功能,通过驱动电路对高压共轨试验台的电控喷油器和共轨压力调节阀进行控制,通过控制加载到电磁阀上电流的大小,实现了电磁阀在开启瞬间电流较大,而维持电磁阀开启时电流较小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灵活的对喷油量、喷油规律进行测量,从而实现对高压共轨系统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吴亚兰  唐娟  兰欣 《农机化研究》2007,(6):203-204,207
基于柴油机喷油器,设计了一种柴油机喷油规律测试系统.对喷油器进行改装设计,用以容纳、计量柴油机在喷油过程中喷出的油量,用位移传感器测量喷出油量的容积变化,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喷油规律;设计了卸压装置,以防止测量系统因油压过高而受损.实验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可以快捷地测量柴油机的喷油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柴油机电子泵喷嘴的实验装置及微机控制系统,并分别对电子泵喷嘴系统及喷油泵-油管-喷嘴系统的喷油压力及喷油规律进行了测量及对比,实验结果证实电子泵喷嘴与泵油管-喷嘴系统相比,在提高喷油压力及优化喷油规律等方面具有更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