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概括了我国及安徽省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论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提出了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蒋实  徐争启  张成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105-12108
[目的]讨论不同水土比例对土壤pH值测定的影响,分析万源市土壤的酸碱度。[方法]从四川省万源市的种植土壤中采集土样并制备成湿性土样和干性土样,采用酸度计测定法分别测定其pH值。[结果]当水土比例在2.5:1~5:1时,pH值的变化比较明显。大部分土壤样品干性土样的pH值比湿性土样的高,但湿性土样的pH值变化比于性土样更明显。万源市土壤多为中酸性土壤,其pH值在4.9~7.8,当水土比例为1:1-5:1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不大;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西北角和东南部,东北部也有零星分布,其pH值在4.9~5.5,pH值最低点在西部地区;中性土壤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其pH值在6.5~7.5。pH值最高点在西南部。[结论]土壤pH值随水土比例的增大逐渐升高,万源市土壤主要为中酸性土壤。  相似文献   

3.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湖北五峰主茶区3个不同绿茶茶园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不同土壤质地和管理模式对茶园土壤性质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质地为沙质壤土的茶园1,其茶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最高,与其土壤各项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及脲酶活性均较佳有关。天然茶园2的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含量较高、沙粒含量较低,有利于维持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粉沙质壤土的茶园3的茶叶品质与茶园2的茶叶品质相当,可能是茶园3的土壤pH偏低、土壤磷素不佳、微生物活性不够导致。建议对茶园3的土壤pH进行调节,改善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同时增施磷肥,改善土壤磷素水平。  相似文献   

4.
地统计学应用于土壤科学中,并结合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探索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推崇。半方差函数提供了一个定量工具,可以将土壤某一性质的变异与成土因子和成土过程联系起来,使人们加深对土壤的作用后果的理解,而克立格可以对未采样区的区域化变量的取值进行无偏最优估计。通过介绍基于GIS的地统计学方法在土壤水盐空间变异、养分空间分布特征、重金属污染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地统计学在未来土壤科学发展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土壤渗透功能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土壤物理性质、蓄水量、贮水量等角度对祁连山苔藓云杉林、祁连圆柏林、亚高山灌丛林、牧坡草地4种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渗透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渗透功能主要由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质和量决定的,苔藓云杉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质和量最好,它的渗透功能也最好;虽然亚高山灌丛林的渗透功能次之,但由于它自身的特点,蓄水性能最好,又加之面最大,因此,贮水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国外近10余年来土壤侵蚀的研究动态以及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发展。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归纳为5个方面:土壤侵蚀现状、特征以及分级研究;土壤侵蚀成因、对策措施的研究;土壤贫瘠化治理的研究;基于侵蚀线、谷坝等监测方法的侵蚀量研究;计算机模拟研究。对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提出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展望其发展趋势,为深入展开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污泥及其堆肥对土壤农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城市污泥及其堆制的有机肥田间对比试验,探讨了城市污泥及其堆肥对土壤农业化学性质的作用时效与作用后效。结果表明,施用城市污泥及其堆制的有机堆肥导致土壤的水解酸下降,盐基饱和度增加。城市污泥及其堆肥处理相应提高了土壤速效磷的含量2.9~7.9倍和3.1~6.5倍。在作用后效方面,水解酸随着施入的有机肥剂量增加而降低。城市污泥及其堆肥在作用后效方面与上年相比,盐基饱和度相应降低了21%~33%和12%~13%,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增加10%~26%,对于有机堆肥,土壤中速效磷含量降低了16%~32%。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植烟土壤施用油菜子饼肥后,增加了土壤蔗糖酶、尿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促进了烟株的生长发育,增加了烤烟的经济效益;水稻田土壤中的酶活性高于山地土壤,且烟株长势较强,经济指标也高于山地烟;田烟氮化合物含量高,化学成分协调性稍差;烟叶感官评吸质量以施用油菜子饼肥的山地烟最高,未施用油枯的山地烟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免耕覆盖在四川省西昌市主要轮作方式中的技术措施及其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2008年开始在西昌市小庙乡进行水稻-小麦轮作免耕覆盖的长期定位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处理(①翻耕并将秸秆带离本田;③秸秆翻耕入土;⑤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定期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并对各处理水稻产量进行比较。[结果]处理⑤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处理①、③提高了6.81%和0.93%,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较处理①、③提高了6.66%和2.67%,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较处理①提高了5.26%和8.34%;处理⑤土壤含水量较高,表土温度较低,水稻产量较高。[结论]免耕覆盖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调控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不同pH值造纸黑液对砂质土壤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利用造纸黑液改良砂质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调至不同pH值的造纸黑液与砂质土壤按不同比例混合均匀,密封后在阴暗处放置30 d后,测定改良土壤的pH值等参数。[结果]检测结果表明,造纸黑液的固形物、有机碳、有机质、腐植酸和水含量及pH值分别为14.70%、4.95%、9.39%、9.71%、85.30%和11.98。将造纸黑液的pH值调至5左右,与土壤混合均匀,其用量越大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越好,当造纸黑液与土壤的质量比增加到340.0/95.0时,改良土壤的pH值为6.88,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3.53%,有机质含量为25.66%,腐殖酸含量为39.05%,容重为1.042,孔度为60.292%,随造纸黑液用量的减少,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降低。[结论]pH值为5的造纸黑液,以340.0/95.0的比例与土壤混合能有效改良砂质土壤的肥力与保水性。  相似文献   

11.
土壤变化研究现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分析了土壤变化概念、类型及其变化因素 ,重点论述了当代农业利用的特点及其对土壤环境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阐述了当前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方法 ,揭示了土壤变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土壤变化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中尺度和大尺度上 ,为区域持续农业的高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4种土壤对紫穗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对紫穗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方法]运用室内栽培的方法,测定了紫穗槐在沙土、山坡土、黏土、森林土中的发芽、生长情况。[结果]不同土壤中紫穗槐发芽势和发芽率表现依次为沙土>山坡土>黏土>森林土。主根生长最好的是森林土。森林土的侧根生长最好,山坡土次之,然后是黏土和沙土。下胚轴在森林土的生长最好,在沙土的生长最差。沙土和黏土中紫穗槐根的生物量最好,并在第12天的时候开始就明显高于其他土壤。4种土壤中的下胚轴生物量都差不多,以森林土的较高,而山坡土的积累的干重较多。叶的干重以沙地的最高。[结论]紫穗槐在沙土中的发芽率最高,在森林土中的生长量最大。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通径分析法对江西省大岗山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程度和机理。结果表明:各种土壤性质不同程度影响着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土壤碱解氮含量通过强烈的直接作用及其与速效钾含量间的间接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有机质含量在β 葡糖苷酶活性的变化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强烈的直接作用及与其他土壤性质间的间接作用使总孔隙度成为影响蔗糖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土壤碱解氮含量和田间持水量决定了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大部分变异。和简单相关与回归分析手段相比,通径分析能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壤通常是导电的,其电阻率随其含水量的大小而变化,电阻式土壤水分动态测定仪就是基于这种原理进行测量的。通过土壤电阻率的突变可以判断土壤水分湿润锋到达的时间,不同深度的探头组合就可以分析得出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可以定量研究土壤水分的入渗过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喷灌土壤水分入渗时间和入渗深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对数形式。电阻法测定土壤水分入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选取湘东丘陵区4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花岗岩红壤、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酸性紫色土),分层次采集土壤剖面样品,采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深层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组分(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的数量分布和分配比例,探讨POC及其组分与土壤有机碳、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壤剖面POC储量介于2.63-11.59 t/hm2,以花岗岩红壤最高,其次为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和酸性紫色土相对最低。4种土壤POC占SOC的比例(POC/SOC)介于1.5%-13.9%,花岗岩红壤POC/SOC随剖面加深而升高,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则降低,紫色土POC/SOC在40-6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后迅速降低。在40 cm以下的深层土壤中,花岗岩红壤和紫色土保存有数量可观、比例更高的POC。第四纪红土红壤POC储量相对较少、POC/SOC也在表土层较高。花岗岩红壤POC中以CPOC为主,而紫色土以FPOC为主,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中CPOC和FPOC比例接近。所选4种土壤POC组分中,FPOC数量更能代表SOC数量的变化。SOC储量和质地是影响不同母质土壤POC及其组分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林地开发利用中也应重视深层土壤(40 cm)中储藏的活性碳组分。  相似文献   

16.
祁连山林区土壤水分与降水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祁连山林区森林和阳坡草地的土壤水分特点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祁连山林区不同地类的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主要受降水量及其分配的影响.一般年份5月以前为土壤干季,6月土壤湿季开始;但在偏旱年份,表现为土壤湿季在前、干季在后.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的差异表现为,林地土壤水分上部大于下部;绝大多数年份,土壤水分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水文年土壤水分的年循环水平及生长期末的贮水量与降水量有关,以土壤贮水量与降水量的关系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保水剂在农业上的应用对于缓解干旱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应用后会发生降解而最终失去保水作用,因此了解其在降解过程中引起的土壤物理性质的动态变化及水分运动的机理,是其能否正确应用的关键,本试验以保水剂在农业应用中的典型用量为基础,研究了保水剂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动态影响及一维土壤水分。结果表明,保水剂施入土壤后其性能不断衰减是导致土壤物理性质不断变化的最根本原因;土壤中施用保水剂后土壤的质量饱和含水率明显增加,饱和导水率降低,但随着保水剂性能的逐渐衰减,饱和含水率呈现下降趋势,饱和导水率呈现上升趋势;施入保水剂后土壤的扩散率是一个曲面,并且随着保水剂自身性能的衰减,呈现逐渐扩展的趋势;施用保水剂后土壤入渗的湿润锋前进速度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施用保水剂土壤的饱和含水量增加和保水剂膨胀堵塞土壤孔隙造成的;通过对施用保水剂土壤的扩散率和导水率的分时段研究,最终建立施用保水剂土壤的一维水分运动方程,试验证明其可行,且精度在允许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因子的变化规律,采用标准地取样,室内常规分析的方法,测定了不同林龄的落叶松人工纯林、阔叶林、原始红松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下土壤密度增大,孔隙度减少,毛管持水量明显增高,通气性能减弱;随着林龄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养分含量下降;土壤质地和土壤酸度变化不显著;但阳离子代换量变低,土壤保肥、供肥能力相对减弱,落叶松人工林的潜在地力呈现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9.
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环境条件与磺胺二甲嘧啶降解之间的关系,为评价磺胺二甲嘧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了常用兽药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以及土壤含水量、微生物、光照等不同环境条件对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是光降解和化学降解,微生物降解只占很小的比例;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明显加快了磺胺二甲嘧啶残留的降解速率。[结论]可以通过提高土壤含水量等方法加速磺胺二甲嘧啶的降解,以降低其对环境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20.
糠醛渣及其生物炭对盐渍土理化性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更好地利用糠醛渣及其炭化产物来改良盐渍土,通过室内56 d的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糠醛渣和其生物炭后土壤pH值、电导率、总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碱化度、有效磷、硝氮、氨氮等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糠醛渣加入土壤后能降低土壤pH值,且效果比生物炭显著,2.5%糠醛渣甚至比5%生物炭更易降低盐渍土的pH值。从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的角度来说,5%的糠醛渣能提高土壤中4~6倍有效磷含量,其改良作用要优于生物炭。与糠醛渣相比,生物炭更能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大增幅处比糠醛渣高62%。在降低土壤碱化度方面生物炭也比糠醛渣强,5%糠醛渣和生物炭处理土壤碱化度分别为培养初期的51%和43%。同时也发现,生物炭并未比糠醛渣有更高的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能力,这可能与试验周期较短有关。总之,从短期试验效果看,在降低土壤pH值和提高土壤有效磷方面,糠醛渣作用较为显著;而在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碱化度方面,生物炭优于糠醛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