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省帆张网捕捞强度分布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凯洋  张胜茂  樊伟  侯娟  汤先峰  朱文斌 《水产学报》2020,44(11):1913-1925
捕捞强度是渔业资源管理和评估领域的重要参数之一。传统的计算方法无法满足实时、大范围、快速统计时空分布的需要。本文提出根据VMS数据对渔船生产活动划分作业阶段;结合帆张网渔船的作业特点,采用阈值划分和密度聚类算法提取网位,计算各航次的捕捞时长;划分地理格网并累加其范围内的捕捞时长,以各格网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计捕捞时长(h/km2)作为帆张网捕捞强度的量化依据,并可视化捕捞强度空间分布。本研究以2017年浙江省所属帆张网渔船的北斗VMS船位数据为研究对象,共提取有效作业航次733个,网位6021个,累计捕捞时长736 761.78h。在121.6E~126.5E,27.6N~33.9N范围内划分0.1°×0.1°地理格网,2017年上半年帆张网捕捞相对分散,各格网平均捕捞强度11.26 h/km2;下半年相对集中,平均捕捞强度12.83 h/km2;全年平均14.76 h/km2。其中,在125.4E~126.1E,31.2N~32.1N范围内捕捞强度最大,平均28.51 h/km2。本文设计的网位提取、捕捞时长、捕捞强度空间分布,为分析帆张网渔船作业状态和捕捞强度量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海洋渔业捕捞优化模型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经典的Logistic鱼群生长模型,解析海洋渔业渔场等捕捞强度优化问题,建立了最佳捕捞开始时间、最佳鱼群保有量、最佳捕捞强度和最佳捕捞投入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捕捞船队的最佳投入与鱼群内在增长速率成正比,与捕捞系数成反比;渔场最佳的渔业资源量为渔场最大养殖能力的二分之一;渔场的最佳捕捞强度与渔场最大养殖能力和鱼群内在增长速率的乘积成正比。  相似文献   

3.
长江河口区凤鲚、刀鲚、蟹苗、鳗苗和白虾等主要捕捞品种。凤鲚资源尚属稳定,应保护其越冬场、控制捕捞程度;刀鲚产量明显下降,应尽早建立长江口中华鲟幼鲟自然保护区。鳗苗资源已遭受严重破坏,其资源的恢复在于应严控捕捞强度;蟹苗近年资源下降,应对亲蟹、幼蟹实施全面禁捕3年,同时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为恢复长江口渔业资源应大幅度削减渔船数量,实施新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内陆大中型水域长期以来,主要进行单一的捕捞生产。由于捕捞强度大,渔业生产秩序较乱,水产资源得不到恢复和发展,捕捞产量逐年下降。即使开展养鱼生产的中小型湖泊,亩产一般也只有15公斤左右。八十年代初,开始探索在大中型水域中进行以人工放养鱼种、人工喂养饵料为主的集约化养殖,由于湖泊、水库等水域具有比池塘更优越的生态条件、产量、产值和利润比原来捕捞和粗放粗养大幅度增长。因此,引起了人们对大水域生产开发的重视。近十年,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  相似文献   

5.
<正> 为了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海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农业部《关于近海捕捞机动渔船控制指标的意见》精神,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捕捞强度。几年来除专业渔业村队恢复和更新改造部分  相似文献   

6.
丘陵山区的中型水库大多数属于一股营养型水库,放养10厘米以上大规格鲢鳙鱼种为主。江西省宜黄县1680亩的下南水库养鱼十余年来,之所以亩产鲜鱼都在40公斤以上,这与水库捕捞强度和捕捞种群结构比较合理有关。 1、捕捞强度水库养鱼既不能借捕,也不滥捕。捕捞强度过低,使水库鱼类资源负荷量过大,鱼类群体的个体生长率降低,大量营养物质只能维持鱼类生命活动的消耗;捕捞强度过高,水库鱼类群体负荷过低,水中大量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利用而浪费。下南水库的捕捞强度为60%左右。 2、捕捞种群结构下南水库鱼类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7.
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资源现状及合理利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08年12月和2009年12月在达里湖获取的瓦氏雅罗鱼(Leucisus waleckii)样品,对其基础生物学进行测定,依据B-H模型,计算并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渔获量(YN/R和Yw/R)及渔获质量(平均体重Wy、平均全长TLy和平均年龄Ty)。结果表明,达里湖瓦氏雅罗鱼的生长参数K、TL∞、t0分别为0.1437a-1、38.77cm和-0.5572a;目前开捕年龄和捕捞强度分别为3.52a和0.5256;若保持当前开捕年龄,目前的捕捞强度即可;若保持目前捕捞强度,则开捕年龄可提高到6龄;瓦氏雅罗鱼资源利用不合理之处为大量捕捞4龄以内的鱼,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当前捕捞强度下,应将开捕年龄应限制在6龄,对应的全长为24cm,体重为126g。  相似文献   

8.
青蟹养殖的苗种来源有三条途径:一是人工育苗;二是捕捞海区的大眼幼体(蟹苗);三是捕捉天然蟹种。人工育苗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苗种整齐、纯正度还不够,大规模生产性育苗技术尚未全面突破。在人工育苗技术尚未生产性的突破前,捕捞自然海区蟹苗和蟹种仍是目前青蟹人工养殖的主要苗种来源。  相似文献   

9.
大黄鱼曾是浙江省、福建省等地渔民的主要捕捞对象.自20世纪50年代起,大黄鱼年捕捞量迅速攀升,超负荷的捕捞强度让东海大黄鱼种群逐渐处于濒临枯竭的困境.为保护大黄鱼资源,1985年福建省在宁德市设立"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开展了诸多关于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宁德地区大黄鱼养殖产业获得蓬勃发展,为当地经...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切实做好水质保护工作,优化鱼类比例结构,充分发挥鱼类对水质净化的作用,浙江诸暨市永宁水库管理中心对库区渔业资源实施有益性捕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管理处成立渔业资源阶段性捕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招投标和捕捞作业实施工作,对渔业阶段性捕捞工作研究和讨论,精心部署招投标、捕捞、销售、渔种放养等工作方案,解决发生的问题和争议。二是签订劳务合同,优化捕捞方式。与竞标中标人签订鲜鱼捕捞人工作业劳务合同,约定相应的  相似文献   

11.
以海洋模式物种—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为研究对象, 设置了 90%大个体捕捞(H-B)、90%随机捕捞 (H-R)、75%大个体捕捞(M-B)、75%随机捕捞(M-R)、50%大个体捕捞(L-B)、50%随机捕捞(L-R)、75%小个体捕捞 (M-S) 7 种捕捞策略处理组, 用以研究海水青鳉的生长特征在不同捕捞策略、不同世代(F1、F2 和 F3)之间的差异。 结果表明, 同代际不同捕捞策略条件下, 海水青鳉卵径和仔鱼全长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 不同代际间, 高强度捕捞处理组(90%捕捞策略) 卵径增大, 低强度捕捞处理组(50%捕捞策略)卵径变小, 但不同世代对下一代鱼卵的孵化率和存活率影响较小。不同代际间, 低强度捕捞处理组在幼鱼时期增长率高于其余处理组; 同代际间仔鱼发育阶段, 高强度捕捞处理组生长迅速, 前期增长率明显高于后期, 其在仔幼鱼阶段其增长率低。随着外界捕捞压力的增加, 同代际间高强度捕捞处理组瞬时增长率最低; 低强度大个体捕捞策略组瞬时增长率在代际间较稳定。与现阶段捕捞策略相同, 高强度大个体捕捞会导致鱼类生物学性状在 3 代中产生极大差异。因此本研究通过模拟不同捕捞策略探讨鱼类发生的生物学性状变化, 旨在为预测鱼类进化趋势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控制近海捕捞机动渔船的盲目增长,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对海洋捕捞强度实行宏观控制,逐步实现捕捞强度与资源状况相适应,促进海洋渔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对海洋捕捞强度实行渔船数量和功率双指标控制,所有海洋捕捞机动生产渔船一律换发新版渔业捕捞许可证,纳入捕捞强度控制管理范围,贴附马力凭证。现就有突换证事项通告如下:一、实行海洋把捞强度控制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也是减轻近海捕捞强度,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海洋捕捞业健康发展的一项巨大措施,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13.
渔场捕捞强度信息可以为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帮助。本研究结合2017年10—11月船舶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IdentificationSystem,AIS)信息和同期中国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船捕捞日志数据,通过挖掘延绳钓渔船作业航速和航向特征,建立渔场作业状态识别模型,提取渔场捕捞强度信息。以3~9节为航速阈值和0°~10°及300°~360°为航向阈值,渔船作业状态识别准确率为68.29%。阈值识别和日志记录的捕捞强度信息在空间上相关性很高(0.96),基于AIS信息挖掘的渔船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特征和实际非常相似。阈值识别和日志记录的捕捞强度信息在空间上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e of effort, CPUE)、渔获尾数、渔获重量和投钩数的空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62,基于AIS信息挖掘的渔船空间捕捞强度也可替代用于渔业资源分析。  相似文献   

14.
概括地比较了公鱼和大银鱼的食性、摄食行为、生长、繁殖及群体结构,进一步分析了两种鱼的种间关系。调控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具体措施为增加或停止人工放流,加大或降低捕捞强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要介绍了挪威海洋捕捞业和渔船管理状况:2011年,捕捞量230万t,产值159亿挪威克朗(约26.8亿美元);渔民数量12 791人,渔船数量6 252艘;近10年的捕捞量基本稳定,年均捕捞量为250万t,与此同时,渔船和渔民数量则呈持续下降态势,说明挪威渔船的捕捞能力显著增强,捕捞效率明显提升。挪威的渔业管理制度和法规建设比较完善,这为控制捕捞强度、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奠定了法律基础。挪威的经验具有借鉴意义。我国现阶段以实行渔船控制等投入控制制度为主、其他管理方式为辅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比较符合我国实际。实践证明,减船转产政策是控制捕捞渔船规模和降低海洋捕捞强度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根据1996~2004年福建海区历次渔业资源专题调查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以及1990~2003年福建省渔业统计年鉴数据资料,分析研究福建海区拖网、张网、流剌网、灯光围网等主要作业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和存在问题。结果表明拖网、张网等作业对近海渔业资源利用强度尚未有效遏制,资源结构朝着越来越不利于人们利用的方向发展。并提出控制海区捕捞强度、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加强福建海区主要作业生产动态监测力度、加快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的步伐等渔业资源管理、养护和增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武湖日本沼虾的合理捕捞规格为体长4cm和体重1.4g以上;合理捕捞时期为4~6月和9~12月共约200d;禁捕期为7~8月;休渔期为1~4月上旬;合理开捕时间为4月中旬;合理捕捞强度4~6月底为1,9~12月为0.5;合理捕捞渔具为虾笼和地笼。同时为保证日本沼虾资源的持续利用,须在4~6月对日本沼虾资源进行自然或人工增殖。  相似文献   

18.
<正> 贝类的人工繁殖育苗多在养殖中应用,主要为解决不断发展的贝类养殖生产上自然苗种的不足,我国已对多种经济贝类进行了人工育苗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在扩大养殖生产,增殖资源上取得了一定效果。历史上毛蚶做为商品生产只靠捕捞自然繁殖生长的群体,由于捕捞强度的日趋扩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些不良因素;毛蚶资源已受到严重摧残,目前存在着资源不足的迹象,增殖毛蚶资源已为今后亟待解决的课题,为了探索如同其它贝类采用人工育苗的办法增殖毛蚶资源1977年~1978年进行了毛蚶人工育苗试验,基本掌握了毛蚶人工催产的有效方法,并对后期幼体进行了一般性培养,本文将初步结果作一整理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色林错裸鲤生活史类型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军 《水利渔业》2006,26(2):17-18
以达氏鳇和尖头塘鳢作为参照物,用模糊聚类法研究了色林错裸鲤的生活史类型,并对其合理捕捞强度与捕捞年龄进行了探讨。色林错裸鲤属比较典型的k-选择类型鱼类;平衡产量曲线与达氏鳇的非常相似;起捕年龄可适当降低,但应不低于10龄;捕捞强度可适当提高,但F不能超过0.1。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减缓金沙江阿海段水工建筑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开展土著鱼人工增殖放流并对其放流效果进行评估。采用T型标对阿海电站2011年度增殖放流的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 chongi)和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进行标志放流,通过集中捕捞与渔民反馈的方式进行了重捕调查,集中捕捞每隔2月进行1次,捕捞水域为石鼓-阿海-鲁地拉江段。结果表明,标志个体在阿海电站库区、金安桥电站库区、龙开口电站库区均有捕获,其中渔获量为:阿海库区金安桥库区龙开口库区;在正常捕捞强度下,鲈鲤、四川裂腹鱼、细鳞裂腹鱼、齐口裂腹鱼的回捕率分别为0.19%、0.42%、0.37%、0.72%;捕获标志个体在自然水域正常生长。建议在后期的增殖放流活动中,在坝上和坝下选择多点放流,扩大人工增殖群体的分布水域,对增殖对象的资源量变动和遗传渗透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