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74-1980年我们从抓夏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抢时早播、一次全苗、蹲苗和施肥等关键措施入手,对夏玉米亩产千斤以上的栽培技术开展了研究.除1975、1978年,其余五年种植的8块夏玉米高产田,单产都在千斤以上,平均1126.9斤.1980年,铁茬种植的10.5亩高产田,在苗期多雨、抽雄前严重干旱、灌浆期阴雨连绵的气候条件下,总产12309.2万,平均单产1172.8斤,其中博单一号4亩,单产高达1206.8斤.  相似文献   

2.
1983年在黄集乡高楼村一块91亩趵夏玉米田进行高产栽培试验,平均单产为790斤,其中有10.20亩单产达1146.6斤,生长最好的2.16亩单产高达1306.3斤,1984年这块夏玉米田单产过千斤,其中有16.3亩单产达1397.55斤,生长最好的7.8亩单产高达1525.85斤。 高产田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3.
我社土质较差,盐碱地占60%,狗干淤占10%.1975年,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我们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抓好粮棉作物的同时,第一次试种了5000亩油菜,平均单产80斤.今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鼓舞下,广大干群抓革命,促生产,7300亩油菜(其中单作5100亩,套作2200亩),平均亩产上升到100.9斤,并出现了一批高产大队、生产队.邦埝大队500亩油菜,平均单产251斤.小凡生产队70.2亩油菜,平均单产348.6斤,其中10亩高产田,单产达514斤.  相似文献   

4.
我们大队每年种植花生130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20%。1970年以来,由于深入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花生连续六年单产在400斤以上。1975年128亩花生,单产439斤;1976年133.8亩花生,单产450斤。其中五队连续三年单产超500斤,去年有30亩,单产532斤。全大队有20多亩高产田,单产超过了600斤。去年上交花生1.96万斤,超额完成了上交任务。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四年,我们大队从广东省引进晚籼稻良种“科字六号”(简称“科六”),克服了种种障碍和困难,夺得了四百九十亩平均单产一千二百斤的空前高产纪录。四亩高产试验田,平均单产高达一千四百五十六斤。今年,我们率领广大干部和群众,学理论,抓路线,促生产,促科研,大队科研站当参谋,层层都搞试验田和高产田,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摸索“科六”生育规律,研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在雨水大、气温低,病虫多的条件下,一千七百亩“科六”,平均单产达到一千一百五十九斤。其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为了探索小麦亩产900—1000斤的高产规律和进一步明确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于1976—1980年在偃师县本校农场连续进行了小麦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四年来,气候因素的特点虽然有所不同,但每年均有4一5亩试验田单产达到900斤以上。1977年5.7亩平均单产929.6斤,1978年5.65亩平均单产为966.2斤,1979年5.6亩平均单产900斤,1980年4亩平均单产906.5斤;其中1978年1.13亩平均单产1030斤。围绕高产试验调查测定了高产群体结构,并设置品种、密度、播期、种植方式及促控管理等辅助试验。现将所获资料和初步认识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场广大职工昂首阔步登上了科学实验的舞台.育良种,创高产,积极开展小麦移栽试验.今年夏收,场部560亩三麦(全部稻茬),平均单产886斤,比去年猛增两成以上.其中移栽的“泗阳117”小麦单作12亩,平均单产1048斤,最高的一块(2.2亩)达1112斤;棉麦套作22亩,按虚面积算亩产634斤,折实1268斤.  相似文献   

8.
(石娄)寨公社一大队位于新洲县东部丘陵地区,水利条件好,肥源多,人多地少(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2.5亩),劳畜力充足。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耕作制度为双季稻、小麦和双季稻、绿肥为主的一年三熟制。近几年来双季稻、小麦的面积占水田面积的28—30%,产量逐年都有所提高。1964年平均单产早稻573斤,双晚555斤,小麦为305斤,全年三季共收1433斤。1965年三熟制的小麦实收面积266亩,平均单产450斤,比1964年增长47.55%比1957年  相似文献   

9.
1981年,丹阳县吕城公社麦、豆、稻百亩连片中间试验结果,村农2号元麦101.2亩,单产400.5斤;大豆101.2亩,单产174.3斤;南粳35号水稻86.5亩,单产857.5斤,三季相加折粮食年亩产1606.6斤(大豆1斤折稻谷2斤计算),比麦、稻两熟制年亩增产粮食186.6斤,比麦、稻、稻三熟制年亩增产粮食56.6斤.现将豆后稻南粳35号的栽培特性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西藏高原麦类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青稞是西藏自治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目前冬麦播种面积已达70万亩,1977年全区冬麦单产达到400斤。麦类作物千斤以上的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如江孜县农试场(海拔4,040米),1975年1.78亩冬小麦“肥麦”平均亩产1,611.3斤,1977年又在1.32亩土地上获得亩产1,673斤;日喀则地区农科所(海拔3,836米),1975年种1.14亩“叶考拉”品种春小麦,亩产  相似文献   

11.
<正>由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烟农1212小麦新品种,日前分别在莱州和莱阳突破全国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和全国旱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实收测产结果显示,莱州金海种业的小麦高产田实收3.33亩,亩产840.7公斤,创全国小麦单产纪录。莱阳大黑石埠村旱地小麦高产田实收3.3  相似文献   

12.
<正> 新乡市郊区牧村公社玉河大队,是一个大蒜高产单位.1982年全大队65亩大蒜平均单产3400斤,其中1.5亩高产田单产鲜蒜头5042斤.这个大队的大蒜只所以能够高产,其主要原因是长期进行科学实验,掌握了大蒜的生长发育规律,采取了一套栽培技术措施,因而使大蒜,不断获得高产.如1980年的高产田亩产鲜蒜头4370斤.  相似文献   

13.
油菜是本区主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万亩左右。1977年以前,双三制面积大,油菜以育苗移栽为主(移栽苗占70%),亩产不满百斤。1978年推广杂优稻后,早茬增多,油菜直播面积增加(占71.6%),单产随着提高,达161.6斤。1982年,油菜面积猛增到21767.1亩,直播油菜占96%,平均亩产高达312.03斤,并出现了亩产近400斤的高产片和超500斤的高产田。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于1980~81年在无锡县东亭公社春雷大队第二、五耕作队进行。目的是研究、探讨引进日本农机具的合理工艺和农艺途径,并考核其技术经济效果。1980年在水稻生长期间,虽然遇上阴雨、寡照、低温和强台风等极为不利的条件,“试验方”栽培的390.6亩水稻,1980年仍获得平均亩产1025.6斤的好收成。比1979年单产935.5斤,增加90.11斤,增长9.63%;总产达400602.75斤,比1979年(双季稻约占35%)增长5.54%。其中 IR661和 IR24,142.2亩,单产1024.68斤,5.93亩最高单产达1242.73斤。东亭3号51.9亩,单产1059.19斤,昆稻2号78.2亩,单产1026.71斤,嘉农76—298亩,单产1011.68斤,小品种21.3亩,单产960.94斤。1981年试验方平均亩产1071.89斤,超过1980年,比1979年增产14.585。实践证明,从日本引进的水田农机具,只要机械工艺与栽培农艺相互适应,密切结合,应用于单季稻栽培是能达到高产要求的。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四年,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区“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深入发展,战胜种种自然灾害,获得了小麦连年丰收。全区十六个县(市)中有两个县亩产超过了六百斤,三个县(市)亩产过“黄河”,全区近五百万亩小麦总平均单产上了“纲要”;不少队创有亩产千斤的高产典型。其中博爱后桥大队有三亩二分八厘郑引一号小麦,单产达到了一千一百三十一点四斤,为高产再高产树立了榜样。为了继续提  相似文献   

16.
<正> 郑谷四号是以新农724为母本,安革3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经省内历年多点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种植,均表现为丰产性良好,粮草兼优的品种,肥地种植一般较对照种增产22.4—32.2%。1977年巩县向阳大队50亩夏谷平均单产734斤,1979年161亩平均单产607斤。英峪大队第二生产队10亩单产达804.5斤。该品种为中熟种,夏播生育期82—96天,出苗至抽穗45—52天,抽穗至成熟38—44天。全生育期要求积温2050—2470℃。如郑州、荥阳等地丰产田积温为2250—2450℃单产750斤左右,而林县东曲大队试验田积温为2050—2120℃,单产仅300—400斤。另外苗期生长缓慢,据在郑州观察,平均每生  相似文献   

17.
湖北光化县崔营乡幸福社在1957年冬播时全社抓住了小麦密植、精细整地保墒、多施肥料等增产措施,使全社小麦由1957年夏收2502亩单产218斤至1958年夏收2,314亩单产510斤,其中29亩高额丰产地平均亩产2,173斤7两,其中11亩平均亩产3,215斤,其中2亩平均亩产3,454斤。  相似文献   

18.
宝麦8号是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旱麦组通过异地水旱穿插试验与姊妹系优选成功选育的高产、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2008年以来先后参加了陕西省水地中肥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在各级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突出,增产显著,名冠前茅.该品种一般单产可达500~550 kg/亩,高产田可达600 kg/亩以上.  相似文献   

19.
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群众运动中,我站学习外地经验,认真总结当地经验,对三麦耕作技术进行了大胆革新,开展了小麦大沟双行压土培土丰产试验。 1976年,试种110亩,占全站麦田面积的50%,当年小麦平均单产618斤,比1975年增产50斤,试验田最高单产810斤;1977年又试种110亩,普遍生长良好,小麦平均单产719斤,比1976年又增产101斤,试验田最高单产812斤,连续两年小麦单产过了“长江”,一跃而为全县小麦高产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20.
198(?)~1985年,以平原县王风楼鎮的万亩开发试验区为中心,开展了小麦“八项改革、两个坚持”的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效果良好。至1985年,万亩开发区的小麦平均单产达645.6斤,较开发试验开始前三年(1980~1982)平均单产263斤,亩增小麦382.6斤,计增145.5%。同时,也明显的影响和推动了王风楼鎮、平原县及德州地区小麦生产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