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研究的第Ⅰ报业已报道,稻米胚乳淀粉细胞的数目、细胞的大小及其形状与垩白性状有密切的关系,固而对稻米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有人曾多次报道,垩白性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但胚乳淀粉细胞的数目、大小及其形状是否也受环境条件影响,未见报道。 为了探明不同生态条件,特别是籽粒灌浆成熟期的不同气温对稻米胚乳淀粉细胞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播种期、不同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2.
人工控温条件下稻米垩白形成变化及胚乳扫描结构观察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3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3℃)和适温(23℃)2个不同的温度处理,对2个不同垩白类型品种西农8116和广二矮104抽穗后稻米垩白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稻米胚乳内部淀粉体形态、大小、发育程度、排列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变化与胚乳内部淀粉体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灌浆结实期稻米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在抽穗5 d到15~20 d的这一时期,其余时段垩白度的变化幅度不大;高温(33℃)与适温(23℃)处理相比,以抽穗后10~20 d间的变化差别最为明显;胚乳淀粉体表现为“裸露型”还是“非裸露型”,主要与胚乳细胞内部淀粉粒发育程度有关,而与品种本身的垩白类型特征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3.
稻穗颖花开花日序对籽粒胚乳细胞数和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以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稻穗颖花开花日序对籽粒胚乳细胞数和米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同一穗上随着开花日序的推迟,籽粒胚乳细胞数逐渐减少,垩白率、垩白度逐渐上升,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逐渐降低。上述主要米质性状与胚乳细胞数密切相关,而与单个胚乳细胞重相关不显著。孕穗期去1/2株或始穗期喷施6-BA[6-(苄基)腺嘌呤],籽粒的胚乳细胞数明显上升,垩白率、垩白度明显下降,糊化温度上升;孕穗期去1/2叶,结果相反;表明由于胚乳细胞数的不同,造成了穗上籽粒间米质的差异。还就改善米质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观察了水稻胚乳发育过程中淀粉粒的发育、淀粉体被膜的降解和复粒淀粉粒的形态。多个淀粉粒可以同时在1个淀粉体内发生与发育,淀粉粒形态从近球形到椭球形,最后彼此接触,接触面呈多角形。淀粉体被淀粉粒充实后,淀粉体被膜开始降解,降解的被膜片段发生卷曲包裹细胞质基质形成环形被膜结构。发育良好的呈多角形的淀粉粒在淀粉体内排列紧密,淀粉体被膜降解后,这些淀粉粒仍聚集在一起维持淀粉体的轮廓,胚乳细胞不易被断开,成熟籽粒表现为透明性状。发育不良的呈球形或椭球形的淀粉粒在淀粉体内排列疏松,淀粉体被膜降解消失后,这些淀粉粒不能维持淀粉体的轮廓,胚乳细胞易被断开,成熟籽粒表现为垩白性状。还对复粒淀粉粒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早籼稻米垩白发生与胚乳物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44  
沈波  陈能 《中国水稻科学》1997,11(3):183-186
 以早籼品种中优早3号(少垩白)和泸红早1号(多垩白)为材料进行盆钵土培试验。在人工气候箱的设置两种温度处理(高温:昼/夜,33℃/29℃;适温:昼/夜,26℃/22℃)。结果表明温度对稻米垩白形成的显著影响,而且不同垩白的水稻品种在高温、适温条件下胚乳物质及酶类活性等的表现差异。少垩白的中优早3号通过高温和适温的同期比较处理,可以明显看到胚乳内部物质、相关酶活性及垩白度变化的温度处理效应,表明外部的高温条件影响了胚乳内部的生理生化状态及垩白的形成过程;而多垩白的泸红早1号的高温、适温处理差异相对较小。由此说明,少垩白的的品种更易受高温影响。  相似文献   

6.
小麦内胚乳细胞及其淀粉体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小麦内胚乳细胞发育和淀粉体生长的规律,以不同发育天数的小麦颖果为材料,利用树脂半薄切片和胚乳细胞分离等方法研究了内胚乳细胞及其淀粉体的形态、数目和生长过程.结果如下:(1)小麦内胚乳细胞呈不规则的多面体形态,内含大、小两种淀粉体,大淀粉体呈鹅卵石形,小淀粉体呈圆球形;(2)内胚乳细胞的生长呈“S”型曲线,花后16~24 d是细胞生长最快的时期;(3)大淀粉体的增殖和生长主要在花后4~16 d进行,小淀粉体在花后16 d大量出现并快速增殖,至胚乳发育后期小淀粉体数量占内胚乳细胞淀粉体总量的90%以上;(4)内胚乳细胞核在颖果发育中、后期发生衰亡,淀粉体在核衰亡过程中仍然能增殖和生长.  相似文献   

7.
早籼稻垩白形成中胚乳淀粉粒发育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沈波 《中国水稻科学》2000,14(4):225-228
对不同垩白度早籼品种中优早3号(少垩白)和泸红早1号(多垩白)的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胚乳淀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胚乳腹部淀粉粒形成的发育过程明显受温度条件的影响。在灌浆初始,高温促使淀粉粒发育进程提前,淀粉粒形状呈圆球形,边缘光滑,从而造成成熟时淀粉粒间的空隙明显,结构疏松,垩白率高。这在少垩白品种中优早3号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不同籼稻颖果发育及其结构与品质性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比较了两个籼稻品种颖果的发育,籽粒的主要品质性状以及胚乳淀粉体的大小、形状、结构等特性。结果表明: 扬稻6号的主要品质性状优于湘早籼33;在开花后前期扬稻6号干物质积累速率较慢,但在后期较快,淀粉充实度较高; 淀粉胚乳细胞内存在两种淀粉体,即单粒淀粉体,直径2.4~8.0 μm,平均4.7 μm;复合淀粉体,即由多个单粒淀粉体结合而成,直径5.7~19.5 μm,平均9.7 μm。湘早籼33单粒淀粉体多数为椭圆形或圆球形,大小差异较大,排列疏松,变异系数较大;扬稻6号胚乳单粒淀粉体基本为晶体多面形,发育良好,大小较为一致,排列紧密,变异系数较小。胚乳背部淀粉体的发育和排列结构优于腹部和中部。胚乳垩白的出现是由于淀粉体发育不良、排列疏松所致,而淀粉体的充实又与灌浆物质的输入途径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明水稻糊粉层细胞、亚糊粉层细胞与中心胚乳贮藏细胞的结构特性。【方法】采用光镜、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对水稻胚乳组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糊粉层细胞分化过程中,大液泡变成小体积蛋白贮存液泡,蛋白贮存液泡又转变成糊粉粒。颖果背部比腹部有更多层糊粉层,但背部糊粉层细胞内糊粉粒的形成与积累速度却较慢。亚糊粉层细胞起初含有一些脂质体,后来脂质体消失,而其内部淀粉体与蛋白体逐渐增多。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含有淀粉体与蛋白体,蛋白体以液泡型蛋白体为主,它们可以相互融合而变大。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内的淀粉积累速度明显快于亚糊粉层细胞内的。成熟颖果的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内淀粉体最为密集,背部和侧部的亚糊粉层细胞内淀粉体排列较疏松,腹部的亚糊粉层细胞内淀粉体最为稀疏。【结论】水稻颖果背部与腹部的糊粉层细胞和亚糊粉层细胞的结构差异可能与养分吸收与转运有关;中心胚乳贮藏细胞内淀粉体发育速度快于亚糊粉层细胞。  相似文献   

10.
通过米粒粒型分类,对2013-2014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36个中籼杂交水稻组合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6个组合中只有2个组合的稻米品质指标全部达国颁优质稻谷标准3级以上,这2个组合的米粒长宽比都在2.9以上;在单个品质性状指标中,这些组合优质达标率(达到国颁优质稻谷标准3级以上)最高的是糙米率,其次是胶稠度,第三是整精米率,达标率较低的是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长米粒型组合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优质达标率均为16.67%,中米粒型组合分别为0和14.29%,短米粒型组合分别为10.00%和0。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中籼杂交稻组合稻米品质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品质性状相关分析结果: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米粒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长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中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米粒长宽比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在短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其他主要品质性状相关性均不显著。建议在遗传改良中籼杂交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时可以从粒型着手,选择米粒粒型偏长、容重大、无裂纹、近圆柱形的材料和组合。  相似文献   

11.
稻米垩白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勃  陈光辉 《作物研究》2009,23(5):310-313
优质稻米的最主要品质性状之一就是垩白性状指标,该指标直接关系到稻米的商品价值以及稻米品质构成,同时也是优质稻选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本文对前人关于水稻垩白形成的生理、经典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表明水稻的垩白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水稻"源"与"库"关系、籽粒灌浆动态以及胚乳内淀粉的合成与积累密切相关。灌浆期的温度、光照、肥水条件等对水稻垩白的发生也有影响,但是不同品种对外界条件的影响反应不一。在经典遗传上对垩白发生的原因也是说法不一。对水稻优质育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水稻胚乳发育的过程和糊粉层形成的机理, 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水稻糊粉层细胞和内胚乳细胞在颖果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用能谱仪分析了胚乳细胞中元素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 糊粉层细胞是由胚乳表层细胞转化而来的。糊粉层细胞中的P、K、Mg和Ca等矿质元素含量要明显高于内胚乳细胞。发育初期糊粉层细胞中富含线粒体、圆球体和小液泡;发育中后期小液泡积累蛋白质和矿质元素而形成糊粉粒。在发育中后期,内胚乳细胞随着细胞内淀粉体的充实,细胞核发生形变而衰亡;而糊粉层细胞的核在发育过程中不消亡。糊粉层的形成与表层细胞积聚矿质和脂类等“灌浆废物”(指非内胚乳细胞的贮藏物)有关。因而,转运灌浆物质多的胚乳背部,其糊粉层细胞的层数要比腹部和侧部多。谷物胚乳发育分为游离核期、细胞化期、分化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13.
玉米胚乳细胞淀粉质体的发育和增殖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海艳 《玉米科学》2009,17(4):58-60
采用戊二醛+锇酸双重固定法观察了玉米胚乳细胞淀粉质体发育和增殖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授粉后10 d,淀粉质体几乎完全被淀粉充满;授粉后15 d,淀粉质体已发育为成熟的淀粉粒,成熟期淀粉粒与蛋白质体排列紧密。玉米胚乳细胞淀粉质体增殖有被膜出泡、外凸,以出芽方式形成淀粉质体;淀粉质体被膜缢缩形成淀粉质体;以中间隔板形式形成淀粉质体;淀粉质体被膜向内出泡,在淀粉质体内形成新的淀粉质体等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稻米的垩白性状是评价稻米品质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垩白的稻米,透明度较差、硬度低、碎米率高、市场品质不佳。文章对前人关于稻米垩白形成的细胞学基础,稻米垩白形成的“源”“库”“流”学说以及垩白的遗传基础进行了总结;概述了环境生态因子对稻米垩白性状的影响;并探讨了稻米垩白性状改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水稻长穗大粒RILs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以自育的一个水稻长穗大粒品系FJCD与籼型三系恢复系IR24配制杂交组合,单粒传法构建含有178个株系的RILs群体(F11)为材料,分别在福州和沙县2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其相应的统计方法,研究水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除了精米率呈多基因遗传外,其他9个品质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精米率、米粒长、米粒宽、米粒长宽比、透明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在不同环境中表现相似的遗传模型;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表现不同的遗传模型。由主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有整精米率、米粒长、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由多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有米粒宽和米粒长宽比。环境因素对碱消值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有82.22%的比率表现较为一致,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相关性。因此,在稻米品质选择与鉴定时需对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在多个特定环境中进行,才能提高育种效率;对由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为主的性状需分别采用不同选择方法和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6.
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发育:极核融合和胚乳细胞化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和塑料包埋半薄切片技术观察同源四倍体水稻极核融合及游离核进一步发育的过程,发现同源四倍体水稻约有1/3子房极核融合过程和游离核进一步发育与其二倍体原种的基本一致;2/3子房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极核未受精、受精异常和胚乳游离核发育滞后等。应用荧光增白剂染色对胚乳细胞化过程进行观察,直接观察到胚乳初生壁的出现和形成过程以及不同部位的胚乳细胞壁的形成机理。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与二倍体水稻胚乳的细胞化过程基本一致,胚乳细胞初始垂周壁来源于珠孔端胚囊壁内突向心游离生长,初始平周壁来源于游离核有丝分裂产生的成膜体,而中间胚乳细胞壁则有些来源于游离核有丝分裂产生的成膜体,有些是自由生长而来。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细胞化过程也出现相当比例的异常现象,如无细胞壁形成、细胞化不同步和产生分枝状的细胞壁等。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极核融合、游离核发育和细胞化过程等异常都可能导致同源四倍体水稻的结实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两个水稻垩白突变体胚乳垩白的形成机制,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从中花11的EMS突变体库中筛选出的两个稳定遗传的垩白突变体eb6、eb7为材料,对其进行农艺性状、稻米理化性质和遗传学分析,并利用eb6与南京11衍生的F2群体对控制垩白的基因进行图位克隆。同时对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及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在突变体及野生型中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与野生型相比,两个突变体胚乳中央部位呈现白色且不透明,淀粉复合颗粒形状不规则且排列疏松,而突变体胚乳边缘部位与野生型无异,都为半透明状,淀粉复合颗粒呈多面体且排列致密。相对于野生型,突变体eb6、eb7成熟种子中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RVA谱分析显示突变体淀粉黏滞性明显低于野生型。同时,支链淀粉聚合度分析显示突变体eb6中聚合度(DP)小于16的短链显著增加,DP为16~23的中长链显著减少。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eb6、eb7胚乳垩白表型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并且它们为一对等位突变体。利用突变体eb6与南京11杂交衍生的F2群体将突变体基因定位在第1染色体长臂上物理距离86.6 kb的区间内。该区间包含22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ORF13编码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大亚基2(Os AGPL2)。序列分析发现eb6与eb7分别在Os AGPL2第3、第7外显子上发生1个单碱基替换,并分别导致一个氨基酸替换。RT-PCR及原位杂交结果显示,Os AGPL2主要在水稻发育中的籽粒中表达。同时Os AGPL2的突变导致了多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在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发生改变。【结论】突变体eb6、eb7籽粒胚乳出现严重垩白表型为Os AGPL2突变所致。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Os AGPL2在调控水稻籽粒胚乳中淀粉的合成、淀粉复合颗粒的形成及稻米理化性质的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稻米》2001,(1):39
一、早稻与晚稻1.谷粒壳色 :早籼稻壳色较晚籼稻显著偏深、偏红。2.糙米皮色 :早籼米皮干色深 ,手磨砻脱壳时退皮程度显著偏低。3.垩白深浅 :米粒垩白按其在胚乳部位的不同分布可分为腹白、背白、心白。含背白的仅有中鉴100等少数几个早稻品种 ,早籼米垩白大多为腹白而且明显外露 ,晚籼米腹白大多为心白而且外露不明显。4.米熟粒老嫩 :晚籼稻米熟糙米皮色显著偏青绿色。5.角质明暗 :早籼精米角质普遍干红 ,光线透明度差。6.气味浓淡 :早籼稻谷气味干烈 ,晚籼稻谷气味湿柔。7.病虫感染 :早籼稻易感虫害 ,虫蚀粒偏多 ;晚籼稻…  相似文献   

19.
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水稻品种杂交后代外观品质性状中垩白度的变异幅度最大,农艺性状中瘪粒数的变异幅度最大。运用表型相关和灰色关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粒长、长宽比与穗长、千粒重的相关性较大;垩白米粒与株高、播始历期、千粒重的相关性较大;而垩白度与结实率、播始历期、着粒密度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20.
胚乳垩白是外观品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直接影响稻米的市场价值。无垩白的半透明胚乳,是优质米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前我们大面积栽培的品种,多数垩白大而明显,因此它也是水稻品质育种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及个人的体会,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