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为阐明树种差异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选择具有相近林分特征、立地条件及经营历史的3种10 a生绿化树种与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其不同土壤层次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平均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随树种变化差异性显著;重阳木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水杉、香樟纯林,水杉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香樟纯林无显著性差异,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0~10 cm、20~40 cm土层显著高于香樟纯林,10~20 cm土层则低于香樟纯林。此外,各树种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呈现"高-低-高"的垂直分布特征,其中表层土壤总体上高于下层土壤。(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3个树种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总体上均与农田差异显著,且随树种的不同,差异性有所不同,重阳木差异较小,水杉、香樟差异较大。另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平均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与林地显著不同,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特征。(3)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树种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主要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水分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对重庆地区栽植淘金彩梅的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全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地增加,说明栽植淘金彩梅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
贵州茶园土壤普遍缺磷,土壤微生物可活化土壤难溶性磷提高植物磷素养分,对茶园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研究了6种施磷处理(不施磷,施25mg/kg、50mg/kg、75mg/kg、100mg/kg、150mg/kg KH_2PO_4)对贵州湄潭县4个茶园表层土壤(0-20cm)土壤速效磷含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土壤pH为4.60,较适宜茶树生长,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在6.86-19.18mg/L、2.25-13.50mg/L之间,茶园土壤趋于有机碳积累;(2)土壤速效磷含量在0.37-27.44mg/L之间,施农家肥的MT3样点处于丰富、施有机肥的MT2样点处于较丰富、较少施肥的MT1和MT4样点处于很缺乏水平,外源磷添加使得处于磷较丰富、磷缺乏水平的样点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处于磷丰富水平的样点土壤速效磷含量短期内先降后升;(3)施肥和管理模式较好的MT2、MT3样点微生物量碳、氮较高,且不同施磷处理均能增加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4)研究中土壤微生物量磷出现负值,建议提取酸性土壤微生物量磷时延长浸提时间,使熏蒸释放的生物量磷完全水解。上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有机碳缺乏,外源磷的添加有利于缺磷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并可增加茶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相似文献   

4.
长沙市城乡交错带4种人工林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沙市城乡交错带4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各林分林下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土壤养分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同一林分内土壤容重基本上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自然含水率相反;土壤容重与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自然含水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毛管孔隙度与总孔隙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43,P<0.01);自然含水率与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5,P<0.01);各林分内不同土层土壤各化学性质指标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基本上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壤pH值与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系数值均为负数,与速效氮含量显著负相关(r=-0.661,P<0.05),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相关性显著(P<0.05),与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760,P<0.01);土壤全量养分与有效养分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不同海拔红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生长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红松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生长季动态变化,为更多地了解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碳氮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松林在长白山海拔分布高度上限为准,从最高海拔起按每100 m海拔为1个梯度依次向下选取5个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同一海拔设置3个重复样地,面积均为20 m×20 m,间隔20 m。样地内按S型随机布点,共设10个15 cm×15 cm样方,分别于2013年5月21日、7月19日、8月23日、9月20日进行样品采集。分析不同海拔红松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生长季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差异的机制。[结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碳氮比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碳氮比在900 m达到最高(1 287.18 mg·kg~(-1),224.29 mg·kg~(-1),9.29),各海拔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5个海拔0~5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是5~10 cm的1.15,1.55,1.29,2.58,1.32倍,微生物生物量氮则分别是1.50,1.23,1.45,2.64,1.09倍。在5—9月的生长季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在0~5 cm土层均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规律,呈倒"N"形曲线,在5~10 cm土层则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单峰曲线形;不同土层、不同海拔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的季节变化规律均存在差异,但除5月较低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均在5~20之间,说明红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真菌相对于细菌更占优势,土壤的腐殖化能力相对较高;8和9月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最高,这一时期土壤的固碳能力最强。土壤有效氮、有机碳、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p H值、含水量在各海拔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上各指标从海拔700 m到900 m逐步升高到最大值,然后开始呈下降趋势。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 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土壤p 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碳、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海拔、土壤深度、季节变化等都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样地林分组成等是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太岳山15a,20a和25a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土壤微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关系,探讨不同林龄混交林土壤特征及微生物学特性,以期为华北落叶松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及微生物熵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全氮含量均表现为随林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且土壤碳氮比在25a混交林内显著低于其他两种林龄,土壤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随混交林林龄的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熵逐渐增大,土壤有机碳活性较大,碳库稳定性较差。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林龄的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p H、微生物碳熵和氮熵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土壤微生物可以敏感地指示土壤肥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杨树人工林生长季的6,8,10月,对3种不同龄(幼龄、中龄、成熟)林开展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每种龄林设置20个样方,设定4个梯度,即N1,N2,N3,N4[N沉降依次分别为5,10,15,30 g/(m2·a)]和对照N0(无N沉降),样地内采集3个深度(0—15,15—25,25—40 cm)的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研究苏北沿海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幼龄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值为607.75 mg/kg;一定量的氮处理可以增加中龄林和成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过高则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幼龄杨树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3个龄级杨树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都具有显著的时间动态,幼龄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10月(607.75 mg/kg),中龄林出现在8月(1 444.43 mg/kg),成熟林则出现在6月(974.33 mg/kg)。研究结果显示,氮沉降对表层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最大;高含量氮的沉降抑制杨树人工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了松树—樟树混交林与两种纯林(樟树林、松树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应用Biolog技术,比较了混交林与纯林之间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类型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松树—樟树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均高于两种纯林;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2.3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占全氮含量3.77%,均高于两种纯林;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高于两种纯林,且除碳水化合物之外,混交林对其他5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均高于两种纯林,这可能是导致混交林AWCD高于两种纯林的原因;混交林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高于两种纯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森林与环境因子长期的共同作用导致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差异和土壤结构的差异分别是影响不同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的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松树—樟树混交林比松树纯林以及樟树纯林更有利于提高微生物的量及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9.
对福建省三明市罗卜岩自然保护区不同坡位武夷桦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坡位对武夷桦林表层土壤容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对深层土壤未达到显著水平。坡位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武夷桦林不同坡位土壤容重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C∶N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容重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容重的增加不利于土壤养分含量的累积;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毛管孔隙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4,12,19,24,29 a橡胶林,研究不同树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有机碳含量的比值、以及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12,19,24,29 a橡胶林不同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28.87~138.71mg/kg之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有机碳的比值在0.66%~2.10%之间,土壤碳处于积累状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72%。  相似文献   

11.
土壤肥力变化是造林地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杉木造林地土壤的肥力观测分析,为杉木造林地的环境评价和防止杉木人工林地土壤肥力衰退,改善营林措施提供重要参考。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位于云南省东部罗平县八大河乡,东经104°40′,北纬24°2...  相似文献   

12.
有机物覆盖作为一种修复城市森林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在城市森林土壤保育和近自然化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以长期困扰城市管理的园林废弃有机物为研究对象,阐述有机物覆盖在城市林地土壤水分、温度、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等生物学特性,以及有机碳矿化、抑制杂草等生态功能方面的修复作用;分析有机物覆盖的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总结城市森林土壤修复效果与有机覆盖物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有机物覆盖过程中易忽视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有机覆盖物选择与调适的研究思路,以期为今后园林废弃有机物修复城市森林土壤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覆盖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毛竹笋用林覆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北省咸宁市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覆盖措施连续覆盖3 a,分析比较不同土壤层次间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覆盖可改善表层(0~10 cm)土壤的物理性质,使该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等显著提高(P<0.05)。覆盖对土壤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显著影响,覆盖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较深层(1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来说,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毛竹林覆盖后,不同土层间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等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除全钾外,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均在0~10 cm层最高。【结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以稻草20 cm+谷壳10 cm方式覆盖对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好。  相似文献   

14.
林下养鸡对林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下养鸡为创新农作模式之一,可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探讨林下养鸡的可持续性,在荔枝、芒果及速生桉林下设置养鸡区和未养鸡区,研究了林下养鸡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3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下养鸡模式使林地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变大,非毛细管孔隙度与毛细管孔隙度的比例变大;土壤养分含量提高,而pH值降低;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在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及真菌数量上,3种树种的养鸡区与未养鸡区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林下养鸡对林地产生了良性影响,不仅改善了林地土壤性质,而且还提高了土壤肥力,对林木的生长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覆盖经营(稻草+竹叶+砻糠)毛竹林的退化原因,此期为退化毛竹林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不同覆盖年限(1,2和3年)毛竹林,以未覆盖毛竹林作对照,分别测定0~40 cm土层的土壤pH值、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结果】随着毛竹林覆盖年限增加,土壤pH值降低(即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升高趋势;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表现为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均显著高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土壤速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覆盖1年的最高,且显著高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覆盖3年后显著低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土壤C/N和N/P随覆盖年限增加逐渐升高,N/K先升高后降低,而P/K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覆盖1年的最高;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覆盖1年的最高;细菌、放线菌生物量与微生物生物量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真菌生物量则逐渐升高;好氧细菌生物量先升高后降低,覆盖3年后显著低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真菌与细菌的生物量比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覆盖1年后与未覆盖毛竹林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与覆盖1年毛竹林相比,长期连续覆盖经营导致土壤酸化明显,养分比例失衡,酶活性逐渐降低,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土壤劣变,竹林退化。生产中建议采用休养式覆盖经营模式,即隔年覆盖(覆盖1年休养1年),同时,在自然出笋时要及时清除覆盖物并减少残留量,还需合理使用化肥。  相似文献   

16.
正截止到2014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高达294.91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0.72%[1-2]。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破坏促使水土流失加剧是区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3]。众多研究表明,植被恢复可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改善脆弱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4-6]。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对土地利用的变化、管理措施、耕作和肥力水平等外界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17.
桉树原料林基地土壤肥力评价与施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西理文公司在梧州市的四个植林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和土壤样品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地的土壤深厚、疏松,以强酸性砖红壤或红壤为主,碱解氮含量属中上水平,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效锌含量属中等水平,速效钾、代换性钙、有效铜和有效硼含量处于贫瘠状况,速效磷和代换性镁含量处于极贫状况。该地区地理气候和土壤立地条件比较适宜桉树的生长发育和桉树原料林的发展;推广应用测土配方科学施肥和营养诊断平衡施肥技术,确保桉树林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林业研究》2020,31(4)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the number of years of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mass in degraded ecosystems.We investigat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by analyzing their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then examine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by chloroform fumigation extraction of restoration soils over several years.The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highly degraded lands and native vegetation sit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uration of vegetation on the site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microbial biomass and shift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even after only 4 years.However,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biomass did not recover to the status of native vegetation even after 35 years of vegetation cover.A redundancy analysis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oil organic carbon,total nitrogen,available potassium,soil water content,silt content and soil hardness explained 98.4% of total variability 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Soil organic carbon,total nitrogen,available potassium and soil water conten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mass,whereas,soil hardness and silt content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mass.This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mass that influence organic carbon,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accumulation,and clay content in soil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19.
不同密度杉木林分生物量结构与土壤肥力差异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林开敏  俞新妥 《林业科学》1996,32(5):385-391
对29年生五种造林密度生物量结构及土壤肥力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单株及其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单位面积不同密度的杉木林分生物量及其生产力基本趋于一致;各种密度单位面积现存枯枝落叶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林下植被生长及其生物量则相反;五种密度林分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基本上以2805株/hm2和3750株/hm2较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和速效P的含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因此,杉木初植密度尽量控制在2805—3750株/hm2之间,以利于杉木产量提高和地力维护。  相似文献   

20.
该文旨在揭示重庆市山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肥力状况,为土壤培肥管理提供依据.以重庆市南川区山区小流域为例,选取3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共采集样品81个,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与隶属度函数,分析山区小流域的土壤养分状况与肥力质量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酸化严重,林地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旱地全氮、全磷和速效磷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