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土高原泥流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流既是泥石流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水土流失极严重的一种形式。我国泥流主要分布于晋西北、陕北、陇东及陇西等黄土高原腹地。泥流在将大量泥沙搬运出黄土高原,输向黄河引起下游河床严重淤积的同时,对农业生产、城镇工矿、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程、山地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等也造成严重危害。提出了泥流灾害防治中应遵从的6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在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了黄土粒度分布和微结构在降雨前后的变化及其对泥流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自径流沉积物的降雨后土样中的细黏粒、粗黏粒体积含量分别相对增加了22%和18%,而粗粉粒、微砂体积含量分别相对减少了7.6%和3.3%.坡面残余土的粒度“粗化”,降雨后土骨架连接松散,这些由降雨引起的黄土的粒度和微结构变化说明降雨后黄土的抗剪强度和抗压能力将降低,导致泥流启动的可能性增加.随着降雨入渗,当沿坡面的黄土重力分力与抗剪强度间的平衡被打破,黄土开始滑移并发展成泥流.有效防止坡面土粒度“粗化”是遏制水土流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水土流失危害及其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是山青水秀、林茂粮丰的八闽大地,由于人为破坏,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如今有些地区,青山不青,乱石嶙峋;秀水不秀,泥流滚滚。据1984年统计,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4万平方公里,比1958年增加了3倍多,占全省总面积的11.2%。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市,从1966年的22个,扩大到现在的35个,而且县县都有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危害,使肥土流失,地力衰退;河床抬高,港道淤浅;大量水库淤死,水利工程效益下降;生态平衡失调,自然灾害加重;薪炭短缺,能源紧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水土保持的春天。从1982—1988年共7年时间,各部门协同,动员和依靠广大群众,针对实际,采取强化水土保持意识,加强领导;以防为主,以法防治;以点带面,加快治理步伐;完善承包责任制,实行户包治理;搞好部门协作,共同作战和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治理水平等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高海拔寒区环境特殊,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海拔寒区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给牧区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对高海拔寒区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的概念,高海拔寒区冻融侵蚀的主要类型——冰川侵蚀、融冰/雪径流侵蚀、冻融风蚀、冻融泻溜、冻融泥流和沟道冻融侵蚀的形成特点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海拔寒区冻融侵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印度尼西亚的泥流预警预报系统刘孝盈(北京水利部国际泥沙中心,100044)印度尼西亚是个多火山的国家,火山爆发常导致泥流灾害。火山爆发后,大量的火山物质堆积在山坡上,在热带强大暴雨作用下,往往引起泥流发生,给临近火山爆发地区的人民带来严重灾害。居住在...  相似文献   

6.
唐家堡河小流域内,地形起伏不大,沟间地面积较大,占流域总面积的85.4%,平均坡度近12°;沟谷切割微弱,河道密度仅0.7—0.8公里/平方公里;降水较少,强度也不大,可是年侵蚀模数竟达4,500吨/平方公里。通过调查分析,并进行了不同流失方式侵蚀量的推算,发现这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该流域内有一种产沙量很大的季节性冻融泥流,它的产沙量可达总产沙量的36.5—41.8%。此类冻融泥流,在当地邻近许多县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7.
<正>1 前言1988年12月19日十胜岳火山喷发(自1962年以来相隔26年),大量的碎屑物急速下流,形成泥流,给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1989年1月林业厅旭川林业分局设置了研讨委员会,包括现场调查,召开了6次研讨会策划制定了十胜岳火山泥流对策实施计划等。如何创造土木建筑物和自然相协调,以此为研究课题提出了利用间伐材的“落叶松特制型框架施工法”。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十大孔兑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内蒙古伊克昭盟境内自南向北汇入黄河干流的 10条山洪沟 (蒙语称孔兑 ) ,流域形态相似 ,沟道比降大 ,上游有大面积砒砂岩出露 ,中游是库布齐沙漠 ,水土流失严重 ,泥沙颗粒粗 ,流量大于 15 0m3 /s时含沙量均在 10 0 0kg/m3 以上 ,暴雨洪水常造成泥流淤堵黄河 ,曾使黄河干流断流 ,危害严重。主要治理对策是 :上游丘陵沟壑区 ,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加强沟道坝系建设 ,拦蓄洪水泥沙 ;中游沙漠区 ,引洪入沙 ,既治沙又减少泥沙下泄 ;滩山结合区 ,大力开展引洪漫地 ,减少入黄泥沙。  相似文献   

9.
在按规模和频度对黄土高原重力侵蚀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力侵蚀具有普遍性、沿河谷分布、区域差异明显等区域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地质地貌因素对各种主要重力侵蚀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塌陷在碳酸盐地层存在地分布较多,高陡边坡地区易于形成巨大滑坡,群发性崩塌、滑坡以及泥流的形成多发生在沟谷密度较大地区,巨大泥流的形成在沟头地区多有较大的汇水面积等。因此在防治重力侵蚀过程中,必须充分地研究各地的地质地貌条件,因地制宜地防治不同类型的重力侵蚀。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矿区一号露天煤矿为例,分析了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成因,划分了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和预测时段。介绍了该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得出了水土流失强度和水土流失量预测的结果。通过分析.揭示出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其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朱丽  秦富仓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4):111-115,137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矿区一号露天煤矿为例,分析了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成因,划分了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和预测时段。介绍了该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得出了水土流失强度和水土流失量预测的结果。通过分析,揭示出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其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水土流失能不能快点控制住?能。水土流失的病根找准了,快速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也有了。所以曰能。植被遭到破坏是水土流失的病根。飞播种草(包括灌木,下同),就能快速控制住水土流失:飞播沙打旺,一年草高1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山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北省山区水土流失面积62957km2,中度侵蚀以上的面积占47.42%。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河北省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二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针对河北省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闽东南坡地植被重建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闽东南是福建省水土流失分布的主要区域。这一区域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快,水土流失严重。近10多年来,坡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成效。应用试验研究及野外调查资料,对坡地植被重建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应用植物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质尺度的贵州省区域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区区域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很大程度上受地质尺度的控制。从贵州省特殊的地质条件出发,分析了全省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异规律,对各区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研究结论将为贵州省宏观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为区域水土流失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GeoCA和GIS的水土流失空间演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水土流失研究主要是以通用方程(USLE)为基础的一种确定性分析。实际上,水土流失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边界条件复杂的连续不间断的不确定过程。研究了用地理元胞自动机来模拟水土流失的原理、方法和工作流程,并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标准的Von.Neumann邻居定义,着重探讨元胞状态转化所遵循的规则和水土流失从一种强度到另一种强度这一微观动态变化过程,最终形成GeoCA—SoilErosion系统。最后,以重庆市万洲区为例,用元胞空间与研究区域相一致的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得出了重庆市万洲区水土流失等级图并分析了水土流失与其背景的空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万洲区水土流失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并运用ArcView软件作为开发平台与之集成,将这一过程可视化表达。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中国潜在水土流失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要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首先要对中国的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宏观趋势进行评价。研究试图采用全数字化方式,对中国潜在水土流失进行评价,为国家和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包括:编制了中国水土流失类型图;确定了一套适合中国潜在水土流失宏观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中国潜在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以评价数据库为基础,进行了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评价分析,并基于“专家知识”完成了中国潜在水土流失评价与制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初步实现了多源数据集成的程序等。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和GIS的区域水土流失快速定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水土流失的快速调查和评价对于水土保持宏观决策、灾情快速反应以及水土流失定期公告制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足于区域水土流失问题探索和3S技术应用的研究,提出了区域水土流失宏观快速定量评价的方法及其实现的技术路线,并以整个黄土高原为研究区进行了实全研究,确定了一套适于该区水土流失宏观定量评从的指标,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研究区一定年限内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评价,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泥石流排导槽最小不淤纵坡初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坡是泥石流排导槽设计重要参数之一。通过试验研究,对2组粒径级配,8种不同容重的泥石流在排导槽内运动最小纵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粒径小于0.05mm的泥流可以在很小排导坡度下流动;同一容重、级配的泥石流,随排导槽纵坡减小,槽内运动速度逐渐减缓,泥深增大;(2)随泥流容重的增大,排泄其所需纵坡将增加;泥石流量最小不淤纵坡除与容重有关外,还与固体物质粒径大小、细颗粒含量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老堡河小流域发挥区位优势,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因地制宜进行开发性治理,在产生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闯出了一条依托水土流失治理发展高效农业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