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解沧州市滨海盐碱区耕层土壤的盐渍化特征,采集三个时期沧州不同地区耕层土壤(0~20 cm)样品,结合样品实验分析,探究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①沧州滨海盐碱区耕层土壤离子类型多样,检测的八大离子中氯离子、钠离子、硫酸根、碳酸根+碳酸氢根离子为主要盐分离子,土壤类型为硫酸盐-氯化物型。②相关分析表明,耕层土样中总含盐量与氯离子和钠离子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沧州市滨海盐碱地耕层土壤的总含盐量一定程上取决于土壤中氯化钠的含量;氯化钠、氯化镁和氯化钙为氯化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硫酸盐类为硫酸钠、硫酸镁和硫酸钙。③方差分析表明,三个不同采样时期和不同地区均对沧州市滨海区盐碱地的盐渍化的影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④主成分分析表明,钠离子、氯离子、镁离子、钙离子和硫酸根与第1主成分相关性较高;钾离子和碳酸根+碳酸氢根与第2主成分相关性较高;第3主成分主要反映硅酸盐类对土壤离子成分的影响。由于钠离子、氯离子、钙离子和硫酸根在土壤中含量相对较高,是表征沧州滨海盐碱区土壤盐渍化的主要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2.
绿洲农田盐碱斑土壤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绿洲农田盐碱斑的盐分特征,以新疆玛纳斯县农田盐碱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3个盐碱斑的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了农田盐碱斑内外土壤剖面盐分特征及斑块效应。结果表明:1)盐碱斑的形成与盐分相关的占所调查总样点数的51.2%,按照斑心土壤表层盐分含量将盐碱斑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以及盐土4种盐渍化类型;2)盐碱斑从斑心向外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1),即斑心(15.46g/kg)边缘(10.12g/kg)外部(6.53g/kg);3)在土壤剖面上,重度盐渍化和盐土类型的盐碱斑盐分表聚特征最明显(0~10cm),而中度盐渍化盐碱斑土壤盐分积累区下降至10~20cm,轻度盐渍化盐碱斑盐分在剖面上分布相对均一;4)盐碱斑的斑块效应从斑内向斑外总体上趋于减弱特征,而同一采样部位的盐碱斑的斑块效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盐碱化草地地表盐碱斑覆盖度的决定因素及其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对5个地表盐碱斑覆盖度下晋北盐碱化草地土壤pH、盐分及磷有效性进行分析,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模拟土壤盐分及磷有效性对盐碱斑覆盖度变化的响应路径。结果表明,该区草地土壤pH值8.5,0~40 cm土壤含盐量为1.44~3.90 g/kg,土壤盐渍化程度较低,植物生长主要受碱害影响;随盐碱斑覆盖度增加,土壤含盐量逐渐升高,但有效磷含量逐渐降低;盐碱斑覆盖度5%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无盐碱斑覆盖的草地,但随盐碱斑覆盖度增加,土壤pH无明显变化趋势。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a+和HCO3-是影响土壤pH的主要离子,Na+、SO42-和HCO3-含量主导土壤含盐量变异;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磷有效性主要受土壤pH影响,与含盐量及其引起的盐碱斑覆盖度变化无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4.
植被覆盖对土壤水盐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塔里木河上游为研究区,研究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水盐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群落0~150 cm的平均含盐量高于其他群落,各植被群落0~20 cm土层的盐分含量基本高于20 cm以下土层的盐分含量,并且各植被群落在不同土壤深度下的盐分变化规律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胡杨-铃铛刺群落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其土壤各层的水分含量均增加;除表层(0~5 cm)外,土壤其他各层盐分含量均随盖度的增加而减少。除表层(0~5 cm)外,多枝柽柳群落下的土壤其他各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随盖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各层的盐分含量随盖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兰州市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积累及离子组成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兰州市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积累和离子组成变化特点,通过对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和种植年限条件下土壤的取样调查,分析了盐分积累特征及耕层土壤盐分离子组成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耕地利用方式、种植年限、土壤通透性、农户经营管理水平等,都会影响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积累和离子组成变化,普通粮田改为日光温室种植后,0~100 cm土层含盐量普遍增加,增幅达到了17.56%~29.77%,盐分表聚现象明显,耕层(0~20 cm)土壤含盐量平均增加了40%以上;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日光温室耕层土壤盐分含量持续增加,累积量最大的离子是NO_3~-、SO_4~(2-)、Ca~(2+)和Na~+,阴离子的积累量显著高于阳离子,阴离子的组成从以HCO_3~-为主变为以NO_3~-和SO_4~(2-)为主,阳离子的组成始终以Ca~(2+)为主,同时K~+和Na~+的含量大幅度增加。盐分的大量累积,以及NO_3~-、SO_4~(2-)、Na~+等离子的相对富集,不仅会对蔬菜生长造成生理毒害、养分供需失衡、品质下降,还会引起土壤酸化、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河套灌区永良四号小麦耐盐指标,本研究根据两年大田定位试验观测,建立该灌区小麦产量、生物量、株高、叶片K+与土壤耕层盐分含量S型耐盐函数,同时分析小麦产量随40 cm耕层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生物量与0~20 cm土层含盐量的耐盐函数拟合性最好,决定系数最大,可作为河套灌区小麦耐盐性评价的关键指标;当0~2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达到2.926g/kg时,小麦产量开始急剧下降。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小麦耐盐性提供参考,对当地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验证富含高分子有机酸的盐碱清除剂对降低土壤含盐量及对棉花出苗率和产量结果的影响,特实施了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把30 kg/hm2富含高分子有机酸的盐碱清除剂随灌水施入,可使0-20 cm土层水溶性盐分含量由灌水前4.970g/kg降低到1.148g/kg,共降低盐分3.822 g/kg;而未施用这种盐碱清除剂的清水对照水溶性盐分含量由原来4.970 g/kg降低到3.678 g/kg,共降低盐分1.292 g/kg;用盐碱清除剂比不用盐碱清除剂多降低含盐量2.530 g/kg,同时保证了70%-80%棉花出苗率,获得3 664.5 kg/hm2籽棉产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滨海淤泥质盐土区暗管埋设的适宜参数。[方法]试验设计60、80、100 cm 3个暗管埋深,5、10、15 m 3个暗管间距,共9个处理,0~20、20~40、40~60 cm 3个土层定点取样,辅助滴管,分析盐分变化。[结果]A_1B_1、A_1B_2、A_1B_3、A_2B_1处理0~60 cm土体盐分最低,平均含盐量5.4~6.4 g/kg,较原始盐分土壤降低60%以上,降盐效果明显。[结论]淤泥质滨海盐土区辅助滴管措施,暗管埋深60~80 cm为宜;80 cm埋深下,暗管间距不宜高于10 m,在5~7 m具有较好的降盐效果。  相似文献   

9.
两种覆盖对公路路肩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盐地区公路绿化中,表层覆盖是降低路肩土壤含盐量的重要途径。该试验历时2年,在2004年3月末,分别在国道庄林线大水塘~二道沟段选取35个点。5个点为无覆盖的CK,15个点用10 cm厚的稻草覆盖,另15个点覆盖10 cm厚的秸秆。利用电导法,测定在树木生长季节内(春、夏和秋),路肩表层0~20 cm和覆盖下0~20 cm土壤的含盐量,并监测了秸秆覆盖和稻草覆盖对营口国道庄林线路肩土壤含盐量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覆盖对降低土壤盐分是有效的;稻草和秸秆的物质成分不同,导致两种覆盖的有效期不同。  相似文献   

10.
莫索湾灌区土壤剖面盐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莫索湾灌区为研究区域,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壤盐分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并绘制了土壤剖面盐分含量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剖面盐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具有一定的低聚特征,表层土壤平均含盐量最低,60~100 cm的土层含盐量最高;各土层土壤盐分均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但整个研究区土壤盐分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0~40 cm的土层盐分属于强变异性,40~100 cm的土层盐分是中等变异性;研究区各层土壤盐分均属于中等空间自相关,0~20、20~40 cm土层的块金系数分别为0.698和0.653,空间相关性低于底层;克里格插值分析表明,各土层含盐量均呈斑状、块状分布,研究区的土壤盐分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11.
于田绿洲盐渍化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含盐量对作物的生长有较大影响,分析土壤盐分动态变化对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有较大意义.对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流域于田地区典型盐渍化地进行两次野外调研,在GPS定点,土壤采样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借助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壤含量盐及pH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平均pH为9.18,属于碱土,盐分含量表聚强烈,同3月比较,5月土壤剖面盐分含量及pH呈上升趋势.土壤阳离子主要以Na+、K+、Ca2+、和Mg2+为主, 各阴离子在土体中的含量依次为 Cl->CO3->SO42- >HCO3-,以氯化盐最为活跃,硫酸盐次之,碳酸盐较稳定.以0~20 cm为例对盐离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3月和5月各离子之间及各离子与总可溶性盐之间的相关性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田试验对施硼肥后土壤库中有效硼含量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0~60 cm深度以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效硼含量逐渐降低。在0~20 cm深度土层中,6月下旬,土壤有效硼含量水平会随着外源施硼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8月上旬,土层中有效硼含量水平会随着外源施硼水平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到一定用量时会保持不变。在20~40 cm深度土层中,6月下旬,随着外源硼素水平的增加,土壤有效硼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8月上旬为先升高后降低然后再升高的趋势。外源硼素水平高低对40~60 cm土层中有效硼含量影响不明显,9月下旬后对棉田土壤有效硼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枸杞对原生盐碱地抑盐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甘肃景泰原生盐碱地枸杞(Lycium barbarum L.)园中土壤的水溶性盐分和离子组成。结果表明,栽培枸杞降低了10~100 cm土层水溶性盐分总含量,20~40 cm土层降低更明显;栽培枸杞对0~100 cm土层的盐离子产生不同的影响,降低了K+、Na+和Cl-的含量,但对Ca2+和SO42-影响不明显,Mg2+的含量反而增加。可见栽培枸杞降低水溶性盐分主要与一价离子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番茄为供试作物,通过观测渗灌灌水前和灌水后土壤全盐含量的变化,研究了保护地渗灌及其渗灌管埋深对土壤全盐运移及积累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渗灌管埋深为20~40cm范围内,保护地渗灌灌水后土壤全盐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特性;土层深度、渗灌管埋深、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土壤全盐含量的主要因素。在不同渗灌管埋深处理中以30cm埋深且渗灌管下有防渗槽的处理全盐在表层积累最少,且盐化速度较缓。  相似文献   

15.
海水灌溉滨海盐渍土的水盐运动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模拟江苏大丰夏季降雨条件 ,采用原状土柱 ,对江苏滨海盐渍土进行海水灌溉试验。结果表明 ,夏季滨海盐渍土 0~ 4 0cm土层中盐分的运动和再分布非常活跃 ,而 4 0~ 12 0cm土层中盐分较稳定。未灌溉处理一般不会有盐峰形成 ,始终处于较稳定的脱盐状态 ,但遇持续性高温干燥天气 ,会有较小的盐峰形成。海水灌溉各处理灌溉后 ,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降水 ,则 0~ 5cm土层中可溶盐将明显积累 ,形成巨大盐峰 ;而 5~ 2 0cm和 2 0~ 4 0cm土层形成的盐峰较小 ;4 0cm以下的土层一般无盐峰形成。灌溉海水的浓度越高 ,且灌溉后持续干旱的时间越长 ,则积盐越严重。海水灌溉处理中 ,Na+ 交换了Ca2 + 、Mg2 + 后 ,很快被土壤胶体吸附 ,在土体中较稳定 ;相反 ,Ca2 + 、Mg2 + 则遭到严重淋失 ;Cl-是较为活跃的离子 ,随水分蒸发在土壤表层积聚 ,随降雨和灌溉海水向下层迁移 ;HCO3 -较稳定 ,除非有大强度的降雨 ,否则 ,一般不会淋失。因此 ,只要夏季选择适宜浓度的海水灌溉 ,土体中的盐分不会积累。  相似文献   

16.
系统调查了河北南部两种不同类型杨树苗圃地下害虫昆虫群落结构组成。水浇地苗圃地下害虫优势种为小黄鳃金龟,旱地苗圃优势种为黑绒鳃金龟;水浇地杨树苗圃地下害虫群落丰富度、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都高于旱地苗圃。在春季,地下害虫的种类和数量在不同的土壤深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从2月下旬到4月中旬,0 ̄5cm的昆虫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10 ̄20cm地下害虫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江西井冈蜜柚种植区果园土壤肥力现状及区域分布特征,在江西省井冈蜜柚110个主产果园采集表土层(0~20cm)、亚表土层(20~40 cm)和底土层(40~60 cm)土壤,运用ArcGIS技术、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土壤pH、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等12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果园表层土壤pH值为4.00~7.38,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为7.85~32.71 g·kg-1和45.50~318.50、1.99~146.11、26.96~306.08、0.36~16.47、15.00~219.63 mg·kg-1;有效铜和交换性钙含量分别低于7.91 mg·kg-1和658.88 mg·kg-1;果园土壤肥力指标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总体上,种植区表层土壤pH分布呈中部高四周低的格局,有效磷含量与之相反,有机质含量西部高东部低,微量元素含量南部低北部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表层土壤pH与交换性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交换性镁含量与交换性钙、有效锌、全磷、速效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碱解氮和有效锌含量是种植区土壤肥力变异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江西井冈蜜柚种植区果园土壤各土层间肥力和区域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改良土壤以及补充养分含量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高寒区不同人工林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黄土高寒区不同人工林和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变化,旨在阐明不同人工林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揭示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青海黄土高寒区退耕的人工林地(包括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青杨、白桦)为研究对象,以自然退耕的草地和农田为对照,测定了6种植被类型在0~20 cm、2...  相似文献   

19.
基于江西中部马尾松天然林不同生长阶段土壤性质测定,探讨其不同林龄土壤碳密度及其垂直分布规律,分析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碳氮磷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龄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表层(0~10 c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层,各土层间全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土壤有机碳密度整体上呈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0.09 kg·m-2,主要分布在0~5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碳氮磷含量之间相关性在表层均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