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998~2006年,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4批共挑选53头麋鹿(♂17,♀36)放归自然,有计划地实施了在南黄海湿地建立野生麋鹿种群的工程。截止2015年,大丰野生麋鹿仔4代(F_4)已在野外诞生,种群数量已达265头。实践证明,对大丰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重在保护好栖息地;适度实施人工生境改造,营造野生麋鹿栖息所需的自然环境。今后的保护工作,建议开展远缘个体交换,提高麋鹿种群遗传多样性,减轻人为干扰,加强科普宣教,不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促使大丰野生麋鹿种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麋鹿自古就是珍贵的药用生物资源,其茸、角、血、肉等均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麋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我国重新引入以来,大丰麋鹿种群不断繁殖壮大,数量从1986年的39头,增长到2018年的4556头。但是,目前其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生境退化和潜在传染病暴发威胁,影响了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系统分析麋鹿药用资源的保护现状,结合已开展的麋鹿生物学科学研究,综合分析麋鹿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可行性,既能有效缓解保护区种群密度制约问题,又能推动中医医药事业和麋鹿繁育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苏大丰麋鹿种群及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立冰  丁晶晶  丁玉华  任义军  刘彬 《野生动物》2012,33(5):254-257,270
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为研究对象,探讨麋鹿种群管理及保育对策.结果显示:1986 ~2011年,大丰麋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在7.7% ~27.1%之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3.6%(n=25).大丰麋鹿种群的管理有4种方式,即圈养、半散养、野生放养和异地寄养.圈养生境面积小,麋鹿采用全年人工补饲;半散养生境面积较大,以第一核心区麋鹿为例,其种群密度从1998年的0.825头/hm2增加到2011年的3.06头/hm2,平均增长1.9%(n=14).野生放养是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基础和前提;异地寄养是保存麋鹿物种的关键.今后,大丰麋鹿保护区将走麋鹿种群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合理野生放养、异地选点寄养,并通过栖息地生境修复、麋鹿血统交换等方式,不断探索麋鹿保护发展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麋鹿的饲养以及开发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种群现状麋鹿是野外绝灭的物种,其野生种群早已经在自然界中消失,建立和发展圈养种群并实施大自然放归是中国麋鹿保护的关键。中国麋鹿种群的建立始于1985年和1987年国家环保局和  相似文献   

5.
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中国特有种。由于人类的猎捕和环境的变迁,在1900年左右该种群在中国基本灭绝。麋鹿重引入是中国第一个重大物种重引入项目,目前已经建立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代表了中国麋鹿的人工圈养、半人工圈养和自然放养3种方式。作者从麋鹿的生物学特征、生境、种群、遗传繁殖、饲养管理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详细阐述了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为促进麋鹿种群的健康繁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丰麋鹿野生放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6年在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支持下,由国家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伦敦动物学会的7家动物园引进39头麋鹿(雄性13,雌性26)放养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年来麋鹿已由当初的39头发展到现今706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麇鹿种群。随着麋鹿种群的不断壮大,在麋鹿野生种群的最后灭绝地恢复其自然种群的工作随之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建区宗旨和  相似文献   

7.
大丰麇鹿种群增长抑制因素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丰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受到种群密度、食物资源匮乏、体表寄生虫害及近亲繁殖等因素的制约。笔者从实施易地保护、开展淘汰麋鹿鹿产品利用研究、建立野生麋鹿种群,麇鹿栖息地内草场改良、降低狼尾草的竞争优势、草场轮牧,异地交换优质雄鹿等方面,提出大丰麋鹿种群健康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麋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江苏大丰引进麋鹿种群在壮大和发展的30年中,在黄海之滨建立了首个麋鹿野生种群。由于圈养麋鹿种群密度过大,引起生境恶化、食源短缺、寄生虫寄生和疾病传染等制约大丰麋鹿发展的问题。笔者从有效降低麋鹿密度的角度出发,建议采取麋鹿栖息地生境恢复与改造、确保饮用水清洁安全、增加自然食物、采取人工补饲、防治寄生虫及其它疾病、实施血统交换等措施,以保证大丰麋鹿种群质量和增加遗传基因的多样性,进而为麋鹿群的健康繁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麋鹿隶属鹿科麋鹿属,是我国特有的物种,20世纪初在我国灭绝,1985年我国从英国重新引进麋鹿,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以下简称"麋鹿苑")建立了首个重引入种群[1]。自引入以来,麋鹿种群迅速繁衍发展,虽然采取了人工迁地保护措施,目前种群数量仍超过环境承载量[2]。麋鹿苑的麋鹿半散放于湿地栖息地中,其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给苑内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目前,在对麋鹿的研究中,仅测定了其对紫花苜  相似文献   

10.
<正>1背景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野生种群早已灭绝。1986年,由原国家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13♂、26♀),在江苏省大丰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实施麋鹿重引进项目。截至2014年底,大丰麋鹿种群扩大到2360头,其中野生种群为235头。目前,世界上麋鹿总数近5000头,其中多数采用圈养方式。因此,大丰麋鹿种群的复壮和其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11.
野放麋鹿种群灭绝风险与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德  于清娟 《草业科学》2009,26(12):108-112
利用野放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检测数据建立了随机指数增长模型与生死过程模型,并对种群的未来状态、灭绝风险及种群生存力进行了分析。随机指数增长模型模拟表明,随机因素对种群动态有很大影响。随着方差的增大,灭绝概率逐渐增加。且在方差一定的情况下,继续放养小数量的麋鹿对种群灭绝概率影响不大。基于生死过程建立的随机模型计算出野放麋鹿种群在出生率为16.13%、死亡率为7.13%的情况下的种群数量翻倍时间为10年。同时就不同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分别模拟计算了95%把握下的种群数量倍增时间。  相似文献   

12.
麋鹿自然保护区技术管理基本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是主要保护对象,应当优先保护。依照技术管理规程,有计划地对麋鹿种群实施有效管理,是建立麋鹿野生种群目的。对麋鹿种群实施有效技术管理,应当联系保护区自身实际,在充分认知资源的基础上,掌握其生物学特性,运用野生动物保护原理,满足麋鹿饮用水、食物2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认真做好日常巡护和栖息地监测等工作,加强科学研究,积极防治疾病,密切注意种群动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之路。  相似文献   

13.
湖北石首野生麋鹿种群大量死亡原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2月13日~3月16日,湖北省石首市长江南岸三合垸的野生麋鹿出现大量死亡疫情,31 d内死亡45头,死亡率为22.8%(45/197)。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与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该麋鹿种群死亡是由魏氏梭菌与气单胞菌感染所致。由于初春麋鹿在过度采食芦苇嫩芽、饮用污染水和天气变化较大等多种诱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免疫力低的麋鹿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4.
麋鹿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是1种大型鹿科动物,其孕期为鹿科动物中最长的1种,长达280多天。圈养条件下,麋鹿难产在鹿科动物中发病率最高,达6%。因此,麋鹿难产是阻碍圈养麋鹿种群发展的重要问题。麋鹿难产处理不当会造成母鹿繁殖障碍,甚至母子死亡,对于圈养麋鹿种群的繁衍构成较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2019年5月,科研人员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首次发现一例麋鹿(Elaphurus davianus)幼仔原地顺时针方向旋转,表现出典型的脑包虫病症状,经抗绦虫、抗炎治疗2d,无效死亡,检查发现该例麋鹿幼仔患有双侧先天性白内障,左侧小脑先天性发育滞后,体表寄生许多血蜱,尸体解剖未找到脑包虫,大脑皮层轻度充血炎性反应。这一现象提示麋鹿种群持续发展必须尽可能提高遗传多样性、加强种群疫病防控、栖息地保护及种群密度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物种,野生种群在本土灭绝近200年,2018年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小麋鹿的人工驯养试验,通过合理饮食饲喂与建立条件反射、食物诱导强化训练等方式相结合,在试验场地对刚出生的小麋鹿个体开展驯养试验,总结了麋鹿驯养中饲养的日粮配比和成功驯化的技术方案,探讨了麋鹿人工驯养的关键措施和技术难点,为进一步开展人工驯养麋鹿提供技术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到的两例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难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救护措施。旨在为今后预防麋鹿难产、降低麋鹿难产率和做好野生种群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俗称“四不像”,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局部地区。古人狩猎麇鹿曾经是一项广泛而又经常的活动,至明清只有少量残留种群外,几近绝迹。十九世纪末最后一批圈养的麋鹿也被迫离开中国,从而这个物种在原产地彻底绝迹。1986年8月,由国家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重新引进39头麋鹿,在江苏省大丰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现已增至1007头,  相似文献   

19.
麋鹿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本文收集整理了1979年以来国内已发表关于麋鹿发病并救治的研究文献,对麋鹿疾病发生规律特点进行了分析,为麋鹿种群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文献共报道病例数为23次,记录363头麋鹿发病,对麋鹿发病救治病例进行调查,其中355头死亡,病死率为97.80%(355/363);治愈8头,治愈率2.20%(8/363)。发病类型以细菌感染最多,且病死率最高。麋鹿成体发病次数最多,幼体次之。总体上看,麋鹿发病后死亡率较高,治愈率低,麋鹿疾病防控应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原则。  相似文献   

20.
麋鹿慢性失血性贫血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麋鹿慢性失血性贫血的诊断孙大明丁玉华朱明①沈华②徐安宏②戴亚斌王桂宏麋鹿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6年中国林业部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在大丰建立麋鹿保护区进行风土再驯化研究工作。目前麋鹿种群数量已达268头。1996年6~7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