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产量示范结果寒地水稻覆膜等距穴播节水栽培技术自2001年引进,在饶河镇岭南村试验2亩,1亩为寒地水稻覆膜等距穴播节水栽培,1亩为条播,品种为合江19,经试验,寒地水稻覆膜等距穴播节水栽培m2有效穗数535穗,较ck521穗多14穗。穗粒数69·8粒,较CK多20·8粒,千粒重多0·5g。覆膜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水稻覆膜栽培是一项既节约水资源,又增产增效的技术措施.但受作业量和劳动强度大的覆膜和打孔两项作业的影响,水稻覆膜生产发展缓慢.为加快这项技术的推广步伐,发展高效农业,受河北和湖北等地的水稻覆膜器和打孔器的启示,我们与稻农努力探索,反复试验,试制出了水稻覆膜打孔机.它的问世使我旗水稻覆膜栽培面积由1998年的3亩一跃发展到2000年的500亩.  相似文献   

3.
旱地花生覆膜栽培,是提高花生产量,改善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的一项新技术.我旗1986年开始引进这项栽培技术,推广范围由水浇地发展到旱地种植,历年种植面积在5000亩左右,平均产量水平260kg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旱地花生覆膜产量水平,1998年我站在林家地乡和四家子镇旱平地上推广花生覆膜高产栽培示范田160亩.  相似文献   

4.
水稻覆膜栽培模式能有效地解决水稻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季节性干旱和低温冷害问题。在这些区域,覆膜栽培可以在减少灌溉用水及增加土壤温度的基础上提高产量,但地膜的应用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可降解的地膜残留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由此生物可降解膜及配套覆膜机具开始研制并应用,促进了水稻覆膜栽培的发展。水稻通过覆膜主要作用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新的思路模式。系统阐述了我国现行水稻覆膜栽培模式在水稻生产中的优劣势,并提出水稻覆膜栽培未来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表现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强化栽培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一项新型技术。我县2002年开始了该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在我县已更趋完善并得到了较好的推广,表现出了强劲的增产优势。我县2006年把该项技术作为提高水稻单产的突破口,推广面积将达到10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以上。  相似文献   

6.
水稻覆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气候干旱频发,在降水减少、水源紧缺的地区,应用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实现节水栽培,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对发展节水农业起到促进作用,能有效提高干旱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潜力,总结其技术要点,以为水稻覆膜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机械覆膜水稻节水栽培,经过一年的试验研究,已获得成功。其重点技术是用15~17马力拖拉机,带动覆膜播种机,进行起垅、除草、覆膜、播种一次完成,与人工覆膜、播种相比,具有高效、省工、省力、简便,易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适宜房山区的早春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模式,2020年和2021年连续2年,房山区种植业技术推广站以常规的露地覆膜直播为对照,开展了4种栽培模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种栽培模式下的早春玉米均可在7月上旬全部收获,不影响下茬鲜食玉米的播种。其中深V覆膜直播模式省工、省时,操作简单,且亩经济效益能达到3 874.6元,比对照提高1 522.1元,适宜在房山区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为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种粮收入,积极推广再生稻生产技术,目前,年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1000hm2左右.由于受地理和气候影响,全县有冷浸田、烂泥田2000hm2以上,这类田再生稻单产比其他稻田低20~30%.对此,我们借鉴安徽等省水稻地膜栽培技术经验,对山区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生产开展大田覆膜湿润栽培试验、示范,取得良好增产效果.据试验、生产调查: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覆膜栽培比常规栽培头季增产8.8~17.1%,再生季增产24.2~27.7%,两季增产13.7~21.2%.该项技术推广,使全县再生稻平均单产840.0kg/亩,示范方平均单产908.0kg/亩.  相似文献   

10.
<正>一、绿色有机水稻机械覆膜插秧技术概述绿色有机水稻栽培新技术——水稻机械覆膜插秧技术是稻作栽培的一大创新技术。水稻机械覆膜插秧技术实现了水稻机械覆膜、插秧一次性作业完成,比手工操作地膜打孔→覆膜→人工手插秧提高功效70%~100%,彻底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大大的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同时该技术有效解决有机水稻规模化种植除草难、成本高、产量低、优质高产品种不能安全成熟等制约有机水稻生产的几个问题,使绿色有机水  相似文献   

11.
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自2001年在我省示范推广以来,由于其独特的节水增温功能而备受丘陵地区农民欢迎,得到较快发展,为丘陵地区水稻面积的稳定和单产提高作出了贡献。为了促进丘陵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现就川中丘区水稻生产的特点、存在问题以及覆膜水稻推广相关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为了落实好大豆振兴计划 ,探索出了一种适合本地区的大豆侧位覆膜栽培全过程机械化技术。这套技术包括大豆侧位覆膜与精密播种复式作业机械化、田间管理机械化、残膜回收机械化和整地机械化等方面 ,2 0 0 2年应用面积 1 8万 hm2 。1 大豆覆膜栽培整地  相似文献   

13.
由于农用地膜的不断推广,覆膜栽培的作物种类越来越多。随着地膜覆盖范围和年限增加,残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土地污染持续加剧。为此,加快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发利用和可降解地膜的研发推广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对覆膜旱作、覆秸旱作和传统淹水3种水稻栽培模式下土壤温度、水稻生长状况、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水稻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节水增产机理。结果表明:覆膜旱作栽培水稻产量(6511.5 kg.hm-2)高于传统淹水(5609.1 kg.hm-2)和覆秸旱作(4798.5 kg.hm-2),覆盖栽培(覆膜或覆秸)模式能明显降低水稻耗水量,节水率达63%。由于水稻覆膜栽培能增温保墒,移栽后具有生长恢复快、返青早、无效分蘖少的特点;其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传统淹水和覆秸旱作栽培,使覆膜旱作水稻有较高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县的水稻免耕抛秧示范推广工作在省农技推广总站指导下,从2001年开始进行水稻克无踪免耕抛秧试验以来,面积逐年扩大。2002年进行小面积示范推广,2003年推广免耕栽培5.2万亩,其中免耕抛秧示范2200亩,2004年免耕栽培8万亩,其中免耕抛秧2.3万亩,从单一克无踪药剂发展到用克无踪、百草枯、免深耕、草甘磷等多种药剂进  相似文献   

16.
水稻覆膜直播和常规栽培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由于我国不少地区水资源紧缺,且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衡,致使水稻常受干旱缺水影响而大幅减产。因而研究水稻生产栽培的节水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规避灾害,增收保收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研究表明覆膜直播是一种有效的节能节水技术,并在不少缺水地区得到推广。本文将结合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展开的水稻覆膜直播和常规栽培的田间对比试验,证明前者确能节水节肥高效高产,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振太乡二水田、雷响田基本情况及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试验增产效果和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主要技术措施;以期逐步扩大覆盖膜节水抗旱栽培面积,提高振太乡水稻总产量。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国家科技部基金项目的支持下,选择了以河北省承德县为代表进行研究我国北方贫水区水稻节水栽培,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探索研究北方贫水区覆膜直播水稻技术栽培整合:即优良品种的筛选;覆膜直播水稻灌水次数对产量的关系;覆膜直播水稻与插秧不覆膜水稻的节水效率;覆膜直播水稻生育中期揭膜与不揭膜对产量的影响等相关因子进行系统分析,为覆膜直播水稻节水栽培推广提供指导。 1 试验条件 本试验研究是在承德县稻区进行。气候特点为:年≥10度活动积温2600~3600度,年均气温6.0~9.5度,极端最低气温-24度,年光照时数为2620~2710小时,127.9~129.8千卡/平方厘米,年降  相似文献   

19.
对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效应的研究表明,水稻覆膜栽培具有良好的节水效应,较常规栽培每公顷至少节水1500t;产量以覆膜每公顷施N187.5kg的最高,比常规栽培增产6.8%,比无膜每公顷施N187.5kg增产8.1%;覆膜每公顷施N150kg较常规栽培增产5.5%,较无膜每公顷施N150kg增产14.7%。覆膜栽培能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良好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庆元县年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其中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单产比其他稻田低20%~30%.对此,我们借鉴安徽等省地膜水稻栽培技术经验,对山区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生产开展大田覆膜湿润栽培的试验、示范.据试验、生产调查,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覆膜栽培比常规栽培头季增产8.8%~17.1%,再生季增产24.2%~27.7%,两季合计增产13.7%~21.2%.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全县再生稻平均亩产达840.0kg,示范方平均亩产908.0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