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芦笋茎枯病的发生调查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茎枯病的发性高峰期为8月旬至10月上旬,病株率达15.4%-100%,病情指数高达7.6-54.3。防治该病主要用25%,多菌灵拦种,用农抗120、代森铵喷雾等方法。  相似文献   

2.
多菌灵、百菌清对天门冬拟茎点霉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业斌 《植物保护》2000,26(2):42-43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我国芦笋产区因该病危害造成基地成片翻耕改种或边种边毁的局面。在目前尚无优良抗病品种的情况下 ,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病害流行的有效途径。前人提出多菌灵(carbendazim )、百菌清 (chlorothalonil)防治芦笋茎枯病 ,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1] 。多菌灵与百菌清为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其对芦笋茎枯病菌的室内毒力尚无研究报道 ,作者于 1998年开展了此项工作 ,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菌种天门冬拟茎点霉 [Phomopsisasparagi (Sacc .)Bubak]从采…  相似文献   

3.
芦笋茎枯病药剂防治试验马文琳,占德虎,王南屏,袁自平(湖北荆州地区植保站)(湖北农学院)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的主要病害之一。1993年湖北省普遍发生,为害严重,同年9月17日~30日在湖北农学院芦笋试验区进行了药剂防治筛选,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材料及方法...  相似文献   

4.
芦笋茎枯病是东山县芦笋的1种主要侵染性病害。该病较轻的地块缺株减产,较重的地块,株病率69.2%~76.8%,严重地块株病率可达85.6%以上,死株达28.6%,普遍减产5~6成,个别地块甚至绝收。因此,为减轻和杜绝芦笋茎枯病侵害蔓延,减少损失,1997年以来,笔者在东山进行以芦笋茎枯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与综防示范,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 症状与病原该病全年发生,但以春季重,秋季和冬季较轻。初发病时,母茎和茎的分枝出现水渍状古铜色或褐色的病斑,中后期病斑中央灰色或褐色,凹陷,…  相似文献   

5.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笋茎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茬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释放高峰为4月26日至7月9日。分生孢子释放、萌发、侵染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孢子萌发需有芦笋组织液做营养激发,在清水中不萌发。病菌从侵入到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一个侵染周期在23—27℃为10—12天,17—22℃为15—20天。采笋田茎枯病发生发展经过扩展期(7月—8月上旬),盛发期(8月中旬—9月)两个阶段。雨日雨量是决定茎枯病消长流行的主导因素,降雨后5—7天田间即出现一次新侵染高峰,大雨或连阴雨后尤为明显,秋季早上植株结露有利茎枯病菌后期侵染。在化学防治上,日本产别腐烂(Befran)和国产复方多菌灵胶悬剂是防治芦笋茎枯病较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6.
吴安华  陈思 《江西植保》2000,23(4):124-124
芦笋又叫石刁柏,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保健蔬菜,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由于种植芦笋效益高,发展也非常快,目前我国约种有十万亩。但是有些地方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跟不上,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得不到控制,导致了芦笋茎枯病的不断蔓延。芦笋茎枯病是直接影响芦笋生产的严重病害,该病发生快,流行广,适合该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春季最易感染流行,又因其早期分生孢子器能越夏,成为秋季的侵染源,故芦笋在一年之内有多次被侵染引起病害流行现象,引用单一的预防手段是达不到防治的目的,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或减轻茎枯病的发…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芦笋种植面积占全国(20万亩)一半,烟台占全省的一半。近几年,烟台种植的芦笋发生芦笋茎枯病危害十分严重。如乳山县白沙滩乡共种植1800亩芦笋,发病面积就有500多亩,严重地块发病率在60%~70%;福山区的胜利村种植的芦笋一般发病率在30%左右。因病致使植株早衰,茎枝枯死,危害严重,直接影响来年芦笋产量。据日本报道,被此病危害的地区逐步扩大,1981年、1982年胆振管内的西胆振管地区茎枯病率高,受害面积达70%,芦农只能收获往年产量的30%,并且逐年蔓延,危害到其它作物,所以必须引起重视。初感病的成枯茎侧枝上有水渍状病斑,病斑呈梭形,病斑外围是红褐色,中央为灰色,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分生孢子器,病重时全株布满黑斑,病株相连,围茎一周,造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芦笋种植面积的加大,芦笋茎枯病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芦笋的生产。为了更好的防治芦笋茎枯病,2017年田间评价了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供试药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267mg~333mg/kg (即商品用药量稀释1500倍~1875倍)时,对芦笋茎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在该使用剂量范围内对芦笋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已成为芦笋生产的一大障碍,防治以多菌灵为主,但防效仅50%左右。经对8种药剂的室内筛选和盆栽试验表明,南开大学元素所合成的FL—8522对该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田间试验表现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达80%,施用浓度200ppm;与L—4减半混配的芦笋保一号,防效达88%,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8月中下旬芦笋茎枯病严重发生时,利用芦笋有不断发新茎的习性,采用换茎防病措施,使芦笋茎枯病得到较好的控制。至10月中下旬,防病效果可达84.9%~98%,重病田换茎,翌年产量可增加70.1%~124%,芦笋长势好,茎数增加64.6%,生长系数增加103.7%,且有明显的增产后效应,至第3年,换茎仍比对照增产26.9%~48%,中度病田和轻病田换茎芦笋产量与对照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芦笋茎枯病菌以休眠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中越冬,是翌年初侵染源。经对14科43属49种大田作物和其他植物人工接菌,均未发病,该菌只寄生芦笋。因此。彻底清除病残体对减轻芦笋茎枯病有重要意义。从大田调查证明,冬春清除病残体做得彻底的比清残差的发病率下降54.1—79.3%,病情指数下降50.31—59.8,茎秆枯死率下降28.1—29.4%;夏季进行第二次清残的比未清残的发病率下降32.5—56.9%,病情指数下降25.2—52.8,茎秆枯死率下降25.6—32.1%。施用药剂结合清残则能显著提高防治效果,降低茎秆枯死率。  相似文献   

12.
应用5种药剂进行种子处理防治水稻叶尖枯病,结果表明,多菌灵和禾枯灵杀菌效果最好,速保利和粉锈宁效果很差,盐水没有作用。40%多菌灵250倍液浸种24~48h时,或40%禾枯灵250倍液浸种24h,杀菌效果达100%,对稻种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无任何影响,但延长禾枯灵浸种时间或加大浓度,对稻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芦笋茎枯病是国内发展芦笋生产的大敌。为了进一步探讨此病在我县发生的规律,寻求新的防治对策。1991年2月至12月初,笔者根据芦笋不同生长发育期和我县气候特点,进行了芦笋茎枯病发生与山间气温关系的研究。现将情况初报于后:  相似文献   

14.
孙书静 《植物医生》2003,16(1):25-25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 ,严重影响芦笋高产、稳产。生产上 ,如何防治芦笋茎枯病 ,对提高产量、增加笋农经济收入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芦笋茎枯病提出综合防治对策。1 病因芦笋茎枯病由天冬茎点霉菌寄生引起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温度达到 5℃时 ,病菌开始活动 ,15℃时散出孢子 ,侵染刚萌发的芦笋。其发病适温为 2 0~ 30℃ ,最适 2 4℃。分生孢子器随雨水滴溅或空气传播进行再侵染。其发病原因主要与种子品种、气候、土壤、施肥以及栽培方式等因素有关。2 防治对策在防治对策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  相似文献   

15.
芦笋茎枯病在我国许多省均有发生,我省10个地、市也普遍发生,为害严重,是当前引起芦笋减产的主要原因。为了维护国家和笋农的经济利益,近几年来我们对芦笋茎枯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6.
芦笋茎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济市从1987年开始试种芦笋,现种植面积达5300hm2,成为本市的主导产业之一。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和面积的扩大,芦笋茎枯病日趋严重。近年来,通过对茎枯病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其发生原因,制定了一套综合防治的办法。1侵染循环芦笋茎枯病由半知菌拟茎点霉属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asparagi)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春季气温变暖后,借风雨在田间传播发病。病害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0~28℃,当温度达25℃时,发病最快。山西南部6~9月份温度较高,气温一般稳定在20~30℃,病菌在…  相似文献   

17.
我国芦笋茎枯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琪明 《植物保护》1991,17(1):30-32
芦笋(石刁柏)茎枯病,又称芦笋茎腐病,是芦笋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目前在美国、日本、印度、朝鲜、巴西等国都有发生,并趋严重。国内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江苏、上海、安徽、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已成为阻碍芦笋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国内各省市的芦笋生产基地该病日渐严重,本文试就我国芦笋茎枯病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病原菌研究 1.病菌种类鉴定 各地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我国芦笋茎枯  相似文献   

18.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种植是近几年来黄陂区为农民致富拓展的又一新项目,面积逐年增加,然而芦笋病害发生严重,严重制约着芦笋持续发展,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中诸多病害中的一种,是影响芦笋高产稳产乃至种植成败的关键病害,被称为芦笋上的癌症,因此茎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成为芦笋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芦笋茎枯病。据在重庆合川调查,病茎率为20%~100%,有些芦笋园因病害严重,造成只有春笋不产秋笋,单产极低。现将茎枯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症状:病斑着生在芦笋主茎杆和分枝上,开始时呈水渍状古铜色小斑点,其后逐渐扩大呈纺锤状褐色斑,病斑中心部变...  相似文献   

20.
特谱唑为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病害三大功效,是一种广谱杀菌剂,但是该药的副作用应引起笋农的注意。该药在使用说明中指出对芦笋有良好的植物生长调节作用,而未提到是促进生长,还是抑制生长。我们在做防治芦笋茎枯病药物对比试验过程中发现,用特谱唑1000倍液进行喷雾时,能有效防治芦笋茎枯病,但它对芦笋生长的抑制作用在喷药10d后就非常明显,使叶成簇,叶色浓绿,植株较矮,停止施用该药3周后,植株基本能够恢复生长。因此,我们建议,芦笋在苗期不宜使用该药。成年芦笋在生长中、后期植株枝叶繁茂以后,可与其他药剂轮换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