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山羊遗传连锁图谱和相关资料,选用7个微卫星座位,对40只辽宁绒山羊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通过标记多态性与生产性状的最小二乘线性模型,进行分子标记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7个微卫星座位中只有4个表现出了多态性.微卫星OarJMP8座位上AA、AD基因型个体羊绒纤维长度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P<0.05),AD基因型个体产绒量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P<0.05);微卫星BM143座位上AC基因型个体羊绒纤维细度显著低于其它基因型个体(P<0.05);微卫星OarAE101座位上AB基因型个体羊绒纤维长度和产绒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P<0.05,P<0.01);微卫星BM6506座位上从基因型个体产绒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P<0.01).  相似文献   

2.
绒山羊结构基因标记座位与经济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127只辽宁绒山羊血液蛋白质座位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分析,结果表明:PA-32-2型在产绒量和体重两方面的LSE都显著的大于其他基因型,而且PA-3座位的选择反应最大,可以作为多性状标记辅助选择时的标记基因型。其次TfAB型、ESDBB型可作为产绒量的标记基因型,LAPAB型可作为体重的标记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培育优质高产陇东绒山羊群体,利用引进的绒细型和绒长型种公羊进行分区域杂交改良和品系繁育,培育出适宜陇东干旱半干旱自然生态条件的陇东绒山羊专门化品系。培育结果表明:绒细型特一级成年公母羊平均产绒量分别为601.67g和465.76g,体重分别为36.16kg和29.31kg,羊绒细度分别为14.49μm和14.25μm;绒长型特一级成年公母羊平均产绒量分别为626.49g和506.37g,体重分别为37.74kg和29.65kg,羊绒细度分别为15.02μm和14.82μm。同时利用微卫星DNA技术研究了9对基因座位在陇东绒山羊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标记多态性与生产性状的最小二乘线性模型,进行了分子标记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并在这些位点上找到经济性状优势基因型以及对相应性状具有正效应或负效应的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4.
光控增绒即利用增绒专用棚圈控制光照强弱与时间长短,刺激产绒动物松果体增加褪黑激素的分泌,进而使绒山羊在非产绒季节产绒的技术。本试验通过对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绒山羊进行光控增绒处理,研究非产绒季节光控增绒技术对绒山羊产绒性能的影响。将66只2周岁母羊随机分为控制光照增绒试验组和自然光照放牧对照组,每组33只,每月按时称量体重并采集绒毛混合样,分析试验期间绒伸直长度、细度、产绒量等产绒性状及体重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经光控增绒之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羊绒平均细度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期间对照组山羊羊绒伸直长度为3.20cm,试验组为7.85cm,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山羊平均产绒量比对照组高56.5%~68.2%,差异极显著(P0.01);光控增绒前后,两组绒山羊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试验结果,非生绒期通过光控增绒可促进羊绒生长,显著提高了个体产绒量;绒纤维长度增加,但绒细度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试验探讨了2个与HSP70基因连锁的微卫星座位与牛运输应激性状的关联分析。选择120头12月龄、体重250kg左右的健康西门塔尔杂种肉牛进行运输应激试验,并根据牛基因组遗传图谱,选择23号染色体上与HSP70基因连锁的微卫星座位BMS468和BM1258检测其在西门塔尔杂种肉牛样本群体中的多态性,采用最小二乘拟合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微卫星座位与运输应激性状部分指标之间的关联效应。结果显示:微卫星座位BMS468共检测到5个等位基因(128、134、140、146、154bp),优势等位基因为128和134bp,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遗传杂合度(He)分别为3.66、0.68和0.73,遗传多态性较高,关联分析显示与运输后7d平均日增重和发病率显著相关,其中128/128bp基因型个体的运输后7d平均日增重最大(P0.05),134/128bp基因型个体的发病率最低(P0.05);微卫星座位BM1258座位共检测到6个等位基因(99、101、103、113、117、119bp),优势基因为101bp,Ne、PIC和He分别为4.30、0.73和0.77,遗传多态性较丰富,关联分析显示,其与发病率显著相关,其中99/99bp基因型个体的发病率最低(P0.05)。综上所述,2个微卫星座位可作为牛运输应激性状的潜在遗传标记,为开展牛抗运输应激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藏羚羊绒纤维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次研究测定了藏羚羊5个部位绒的细度、伸直长度、伸度和强度;观察了绒纤维的皮质细胞和鳞片层的结构;并将藏羚羊绒与辽宁绒山羊、西藏山羊和山东绒山羊所产羊绒进行了比较.藏羚羊体表各部位的绒毛细度、伸度和强度差异显著(P<0.05);绒纤维的伸直长度在背、肩、体侧和股部差异不显著(P>0.05),腹部绒的伸直长度与背部、肩部、股部和体侧部差异显著(P<0.05);绒纤维皮质层细胞呈梭状,纤维的鳞片层呈环形.藏羚羊绒细度极显著低于西藏、四川、辽宁和山东绒山羊(P<0.01),伸直长度和相对强度与西藏、四川、辽宁、山东和内蒙古绒山羊的绒相比差异显著(P<0.05);藏羚羊绒伸度显著高于西藏、辽宁、山东绒山羊所产绒(P<0.05).  相似文献   

7.
试验探讨了2个与HSP70基因连锁的微卫星座位与牛运输应激性状的关联分析。选择120头12月龄、体重250 kg左右的健康西门塔尔杂种肉牛进行运输应激试验,并根据牛基因组遗传图谱,选择23号染色体上与HSP70基因连锁的微卫星座位BMS468和BM1258检测其在西门塔尔杂种肉牛样本群体中的多态性,采用最小二乘拟合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微卫星座位与运输应激性状部分指标之间的关联效应。结果显示:微卫星座位BMS468共检测到5个等位基因(128、134、140、146、154 bp),优势等位基因为128和134 bp,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遗传杂合度(He)分别为3.66、0.68和0.73,遗传多态性较高,关联分析显示与运输后7 d平均日增重和发病率显著相关,其中128/128 bp基因型个体的运输后7 d平均日增重最大(P < 0.05),134/128 bp基因型个体的发病率最低(P < 0.05);微卫星座位BM1258座位共检测到6个等位基因(99、101、103、113、117、119 bp),优势基因为101 bp,Ne、PIC和He分别为4.30、0.73和0.77,遗传多态性较丰富,关联分析显示,其与发病率显著相关,其中99/99 bp基因型个体的发病率最低(P < 0.05)。综上所述,2个微卫星座位可作为牛运输应激性状的潜在遗传标记,为开展牛抗运输应激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20,(2):13-17
为分析西藏绒山羊角蛋白关联蛋白(KAP)7.1基因和8.2基因与生产性状的关系,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340只西藏绒山羊KAP7.1基因和KAP8.2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并与体长、体高、胸围、产绒量、羊绒长度、羊毛长度等生产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CR-SSCP检测发现KAP7.1基因只有1种带型,KAP8.2基因有6种带型;KAP7.1基因扩增产物序列中未发现碱基变化;KAP8.2基因扩增产物序列中存在5个SNPs位点,分别为C115T、A207G、A214G、G216A和A278T,除了A278T外都位于编码区;对KAP8.2基因的基因型1、基因型2和基因型3与生产性能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基因型1个体的胸深和产绒量显著高于基因型3个体(P<0.05)。结果表明:KAP8.2基因可作为影响西藏绒山羊胸深和产绒量的分子辅助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9.
日粮硫水平对辽宁绒山羊产绒性能及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4只装有瘤胃和十二指肠近端瘘管的辽宁绒山羊羯羊(2周岁左右),按4×4拉丁方设计,系统研究了4种不同日粮硫水平(0.11%、0.17%、0.23%、0.29%)对辽宁绒山羊产绒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日粮硫水平对辽宁绒山羊的产绒性能及羊绒品质影响显著(P0.05);日粮添加硫可显著提高辽宁绒山羊绒生长速度、产绒量、绒长度(P0.05),但对绒的细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合分析认为,日粮硫水平为0.23%(N:S为7.39:1)对提高辽宁绒山产绒性能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鲁西牛群体遗传多样性与生长发育性状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0头鲁西牛为研究对象,选用分布于牛60条染色体的30对微卫星引物中多样性丰富的8对微卫星位点,探讨与鲁西牛生长发育性状相关联的分子遗传标记。本研究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和最小二乘线性模型,检测了鲁西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分析了与鲁西牛生长发育性状相关的标记效应。结果,共检测到34个等位基因,每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3~6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25,该群体的基因平均杂合度(H)为0.561 3,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98 3。结果表明,7个微卫星座位的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影响相应性状的最有利基因型分别是ETH185座位的AE与体高,BM711座位的CC和BM1824座位的BB与体长,TGLA53座位的AD和BM711座位的CC与管围,BM1824座位的BB和DVGA55座位的AB与腹围,TGLA53座位的AC、ETH185座位的BD、BM711座位的AB、DVGA46座位的AC、DVGA44座位的BB和DVGA55座位的BB与体质量。而对生长不利的基因型有:DVGA46的AD型,DVGA44的AD型,DVGA55的AA型和ETH185的BC型。...  相似文献   

11.
绵羊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相邻地理区域的4个地方绵羊品种133只个体为研究对象,选用位于绵羊第1~8号常染色体上的11个微卫星基因座,采用微卫星DNA技术和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分析了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标记效应.结果表明正常发育情况下,不同生长性状之间相关极显著(P<0.01),除尻长外的生长性状与年龄相关不显著(P>0.05).品种因子对所有生长性状的效应(P<0.000 1)大于年龄和标记因子.在8个基因座上发现与某些生长性状相关密切的标记效应(P<0.05或P<0.01).影响相应性状的最有利基因型分别是BMS1248座位的136/136和BM3033座位的136/143与体高,BM6444座位的117/121与管围, BM3501座位的178/198与胸围,BMS710座位的118/130和BMS1724座位的178/168与体长,MAF70座位的142/144与体重,BM1227座位的108/116与尻宽.本研究还推测出上述基因座上对相应性状具有正效应或负效应的若干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5,(9):48-51
以陇东绒山羊为研究对象,选择生长激素(GH)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分子标记技术和DNA测序技术检测GH基因多态性,然后运用最小二乘方差分析法对不同基因型间生长发育性状及产绒性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GH基因外显子4区域1 450 bp处发生了C→T的单碱基突变;该多态位点对产绒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部分体重、体尺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6月龄重、周岁重、胸围等指标,HH型显著高于GG型和GH型(P0.05)。由此推测:HH型可以作为陇东绒山羊早期生长发育性状辅助选择的标记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以角蛋白关联蛋白8.1(KAP8.1)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检测到AA、AB、AC、BB、BC和CC六种基因型,A、B和C三种等位基因;测序结果验证融P8.1基因编码区存在T113G和G116C两个SNP位点(GenBank accession no.AY510122),这两个突变未改变KAP 8.1蛋白氨基酸序列;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对产绒量、绒长度和毛长度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绒细度没有影响(P>0.05);AB基因型和BB基因型产碱量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分析认为该效应是由于T113G突变所造成,表明KAP8.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缄山羊产绒量的一个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选择与牛乳中体细胞数紧密连锁的4个微卫星标记BM1818、BM302、BM4505和CYP21,分析了其在北京荷斯坦奶牛中的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微卫星标记的等位基因数依次为4、6、6和7,在奶牛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值分别为0.386 9、0.712 2、0.714 4和0.615 4.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对不同标记基因型间体细胞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微卫星BM1818座位基因型为284 bp/284 bp所对应的体细胞数最小二乘平均值显著低于286 bp/286bp所对应的体细胞数最小二乘平均值(P<0.05),并且等位基因284 bp与体细胞数有显著正相关;微卫星BM302座位基因型为142 bp/140 bp所对应的体细胞数最小二乘平均值显著低于154 bp/145 bp、143 bp/143 bp所对应的体细胞数最小二乘平均值(P<0.05),并且等位基因142 bp、140 bp与体细胞数有显著正相关;微卫星BM4505座位基因型为240 bp/236 bp所对应的体细胞数最小二乘平均值显著低于240 bp/238 bp、240 bp/239 bp、240 bp/219 bp、236bp/219 bp、235 bp/219 bp所对应的体细胞数最小二乘平均值(P<0.05),并且等位基因240 bp、236 bp与体细胞数有显著正相关;微卫星CYP21座位基因型为215 bp/198 bp所对应的体细胞数最小二乘平均值显著低于除215 bp/194bp以外其他所对应的体细胞数最小二乘平均值(P<0.05),并且等位基因215 bp与体细胞数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探讨非生绒期控制光照和埋植褪黑激素对藏西北绒山羊增绒效果的影响,为藏西北绒山羊非产绒期选择一种有效的增绒技术。选择体重和产绒量基本一致、年龄2~3岁的藏西北绒山羊母羊60只,随机分为3组,试验为期1年。结果表明:控制光照组产绒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36.3%(P0.01),但与皮下埋植褪黑激素组无差异(P0.05);皮下埋植褪黑激素组羊绒长度极显著提高(P0.01),但与控制光照组无差异(P0.05);在羊绒细度指标上,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皮下埋植褪黑激素是藏西北绒山羊生产上方便有效的增绒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河西绒山羊性别、年龄与绒毛生产性能间的关系,对1~4岁的198只河西绒山羊的产绒性能和绒纤维直径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间产绒量差异显著(P<0.05);羯羊的产绒量显著高于母羊(P<0.05);随年龄增长母羊和羯羊的产绒量均呈上升趋势,在2~4岁保持稳定(分别维持在359.09~392.33g和454.75~503.149),差异不显著(P>0.05);绒纤维直径在不同性别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年龄间差异显著(P<0.05);母羊和羯羊的绒纤维直径在1岁时最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P<0.05);随年龄增长绒纤维直径逐渐变粗,24岁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维持在15.17~15.54 μm和15.27~15.81 μm.由此可见,河西绒山羊产绒性能和绒毛品质在2~4岁处于最佳阶段.  相似文献   

17.
利用PCR-RFLP标记技术及序列分析,对245只西藏绒山羊的GH基因的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结果发现:GH基因在西藏绒山羊群体中存在HaeⅢ内切酶位点多态性,存在AA、AB和BB三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12、0.610和0.378,PIC=0.339,属于中度多态,经x2适应性检验,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AB基因型和BB基因型与生产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和性别的互作,对研究群体的十字部高、毛长和产绒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由此可见,GH基因的HaeⅢ内切酶位点可能是影响西藏绒山羊生产性状的主效QTL或与之紧密连锁,可作为西藏绒山羊生产性状的辅助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产区河西绒山羊的羊绒产量和品质,了解羊绒品质及种质资源状况,试验在河西绒山羊的4个不同主产区分别采集羊绒样品测定个体产绒量,分析净绒率、绒纤维平均直径、绒长、断裂强力及伸长率等影响绒毛品质的主要技术指标。结果表明:1)4个产区的平均产绒量比20世纪80年代提高了2~3倍,且肃北、阿克塞、肃南产区的产绒量显著高于天祝产区(P<0.05);2)4个产区绒纤维平均直径为(16.15±2.50)μm,主体直径为15~17μm,其中天祝产区绒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5.23±2.23)μm,显著低于其他3个产区(P<0.05)。3)平均绒长在5~6 cm之间,各产区间差异不显著(P>0.05);4)4个产区平均净绒率、纤维强力及伸长率分别为(59.19±8.95)%、(3.88±1.20)cN、(44.4±9.6)%。说明河西绒山羊经过选育之后产绒量提高,但平均绒纤维直径增大,品质下降,其优良品质性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陕北白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及其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间的相关性,为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及皮肤毛囊性状在绒山羊选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制作陕北白绒山羊皮肤组织切片,用显微照相系统观察皮肤毛囊形态特征,统计分析皮肤和毛囊的特征参数,并用SPSS 17.0软件分析特征参数与产绒性状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陕北白绒山羊毛囊成群分布且以三元型毛囊群为主,占总毛囊群的85.80%;产绒量与体重、绒长度、S/P值、次级毛球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次级毛囊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表皮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绒长度与产绒量、次级毛球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体重、S/P值、次级毛囊直径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表皮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绒细度与S/P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S/P值影响绒细度,而体重、绒长度、S/P值、次级毛囊密度(绒密度)显著影响产绒量(P0.05)。综合分析认为,S/P值可以作为陕北白绒山羊选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性状指标,在育种工作中选择高S/P值个体,不仅能够提高产绒量,而且能够提高绒长度、降低绒细度,解决产绒量和绒品质同时提高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辽宁绒山羊对子午岭黑山羊绒用性能的杂交改良效果,以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和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的杂种绒山羊(简称F_1代杂种绒山羊)作为试验对象,系统测定3个群体的体尺、抓绒后体重、产绒量和绒品质等指标,比较3个群体间的生产性能差异,分析不同羊绒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性。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平均纤维直径、抓绒后体重和产绒量均高于F_1代杂种绒山羊和子午岭黑山羊,F_1代杂种绒山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平均纤维直径、抓绒后体重和产绒量分别比子午岭黑山羊高9.5 cm、9 cm、7.1 cm、1.7μm、15.97 kg和424 g。绒山羊抓绒后体重与产绒量(r=0.880)、平均纤维直径(r=0.773)和粗毛数(r=0.354),羊绒平均纤维直径与产绒量(r=0.775)、绒层高度(r=0.475)、粗毛数(r=0.600)和纤维直径标准差(r=0.557)等羊绒性状间呈正相关;平均纤维曲率与体高(r=-0.304)、抓绒后体重(r=-0.395)、产绒量(r=-0.418)、绒层高度(r=-0.547)和平均纤维直径(r=-0.584)等表型性状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由此表明,辽宁绒山羊杂交改良子午岭黑山羊效果明显,后代的产绒量和抓绒后体重明显提高,但羊绒纤维直径也略微变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