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志杰 《防护林科技》2013,(11):86-87,101
辽宁科尔沁沙地南缘是由沙性母质发育的典型沙地,植被演替过程具有可逆性强、复杂多变、周期漫长等特点。研究植被演替规律对创建人工植被,把握植被演替方向和进程及趋势,优化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综合效能将将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次生林是由原始林经过人为和自然因子多次反复作用(主要是破坏作用),从而形成的一种在次生演替过程中具有自身特点的森林植被。这种植被虽然具有一定的森林环境,但经济和生态效益较低。研究其演替规律和经营技术,对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用价值。特别是对六盘水这种缺材少林而又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地区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南方岩溶区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5.93%,其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地区。植被的自然演替是岩溶地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方式。土壤是岩溶地区不易再生的最稀缺资源。文章分析了自然演替过程中的环境特征、养分特征、土壤种子库等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岩溶地区植被的顶极群落以及群落演替方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山东海岸在砂质海岸和基岩海岸的港湾沙滩上,分布着特殊意义的海岸沙生植被。植被的特点是:组成种类及结构简单,群落类型单纯,并具有显著的镶嵌性等特点。另外,因海岸沙滩生境条件特殊,生长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抗旱、耐瘦、耐热、耐盐能力,且群落的自然演替缓慢。根据海岸沙生植被的特点和人为经济活动的作用,对本岸区沙生植被的恢复、发展和防止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进行了生态评价,并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提出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及沙生植被的保护等问题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浙江淳安天然次生林演替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余树全 《林业科学》2003,39(1):17-22
利用种间联结测定,主成份分析,最优分割法和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定量研究了浙江淳安山区以马尾松林为代表的次生林演替过程。结果表明,在次生林演替过程中,马尾松、黄檀、山核桃、板栗为衰退种;化香、麻栎、白栎、枫香等9个树种为过渡种;苦槠、木荷、青冈、杉木为进展种。其演替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马尾松林阶段,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以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次生林演替的马尔可夫模型预测表明,该地区次生演替过程的每个阶段需25a左右,常绿阔叶林恢复需要80-100a。  相似文献   

6.
有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从地质和生态的角度,阐述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特点和演化方式及其对综合治理的指导意义。对西南岩溶山地而言,土壤和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与非岩溶区相比,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它们在干扰下发生迅速演替,诱发地表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石漠化的形成。文中特别强调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基底岩性的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与植被演替的方式和进程的多样性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滇西北亚高山地区黄背栎林植被演替过程中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植物群落不同的植被演替阶段,其林地土壤的化学性质与之相响应。随着其植被的正向演替,林地土壤各项化学指标均向良性发展:土壤的pH值逐渐降低;土壤有机质、全N及水解N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速效K含量在演替顶极前期达最大含量,到演替顶极期有所下降;速效P含量在演替过程中有所变化,但随其植被演替的变化不明显,没有一定的规律性;林地上层土壤养分增加较之下层土壤增加率要大。该地区土壤化学性质变化与其群落的良性发展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原生植被几乎已全部消失,替而代之的是复杂多样的次生植被类型。这些次生植被,就现状而言,都处在各个演替阶段。由于影响演替的诸因素如地形、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使得植被的演替成为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荆条灌丛在青龙河流域总面积43319.5hm2,生长于阳坡或半阳坡。文章通过对荆条灌丛生长分布状况进行调查测定,充分利用相关树种的生态特性,采取人工干预措施,加快区域内植被自然演替进程,对加强地区生态保护及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抚仙湖流域区磷矿开采废弃地植物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对云南省抚仙湖流域区1—5年的磷矿开采废弃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设样调查,探讨了植被恢复中植物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调查研究表明,1—5年磷矿开采废弃地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以菊科的牛尾蒿、加蓬和1年生禾草为先锋植物迁移定居开始,而后是多年生草本和蝶形花科的波叶山蚂蝗等陆续出现并在一定地段形成优势。演替的方向符合复生演替规律;演替速度较快,表明该地区具有较强的植被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湖南株洲市大京水库集水区马尾松群落组成成分、形成历史、发展趋势、物种多样性等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水库集水区马尾松群落演替有3大特点:①马尾松林附近保存有小面积常绿阔叶林和零星常绿阔叶树,马尾松林演替有充足的种源,而且演替速度较快;②其演替规律为由马尾松纯林演替为马尾松、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再演替到常绿阔叶林,一般不经过马尾松、落叶阔叶树混交林阶段;③首先侵入林地的常绿树为茹豆、石栎、黄瑞木、青冈栎等。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马尾松纯林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低于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在立地条件较好、树种组成较丰富的马尾松与常绿阔叶树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接近甚至高于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2.
国际森林和林产品认证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近十几年来,随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世界森林和林产品认证体系相继建立,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成立了森林和林产品认证机构,并逐步开展了森林和林产品的认证工作.我国的森林认证工作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较快.文中介绍了国际森林和林产品认证的作用、现状及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林业科研与生产中的应用与局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吴丽君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1):67-69,74
针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植物组培研究机构的相继诞生和组培产业投资热潮,从木本植物组培技术特点、产业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方面,浅析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科研与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与局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发展我国试管快繁技术和商业应用领域的研究,客观正确预测木本植物组培技术在林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效益及避免盲目投资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有植物92种,隶属于48科71属;用重要值指数分析各演替阶段中的优势种群可知各阶段的优势种没有显著的变化(草丛阶段除外),不少种类在2个或3个演替阶段中均为优势种,优势种的更替呈现一定的连续性,体现了群落演替主要表征为优势层及优势种的更替;对各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其多样性指数变化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群落>草丛群落。在物种多样性预测演替顺序的基础上,利用演替指数法及演替度法,从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优势度及相对频度等多方面来论证各阶段演替的顺序,证明各阶段演替顺序为:草丛阶段—灌丛阶段—常绿阔叶混交林阶段—常绿阔叶林阶段。  相似文献   

15.
南方岩溶区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岩溶区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方。植被的自然演替恢复是岩溶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方式。随着自然演替的进行,土壤环境特征、土壤养分特征及土壤种子库等产生相应的变化。而岩溶植被的顶极群落特征和群落演替特征,包括盖度、结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分布格局、演替方向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建立退化群落自然恢复演替系列,以"最优分割法"划分群落演替阶段,对广西西南部喀斯特植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森林群落在群落结构上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乔木层树木高度多在20 m以下,胸径在12 cm以下个体可达89.85%;灌木层个体高度一般不超过2 m,以乔木层幼苗幼树居多;草本层高度在0.5 m以下。草本、灌木群落所处生境比较恶劣,多为耐旱耐瘠薄单优群落,物种组成单一,群落高度3 m以下。群落生物多样性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均匀度呈下降趋势。Simpson指数在演替初期为0.76左右;演替中期上升为0.81~0.94;而演替后期下降为0.73~0.94。Shannon-Wiener指数由演替初期的1.59上升到演替中期的2.01~3.47,到演替后期下降为1.31~2.67。群落均匀度指数JD在演替初期为0.029~0.095;到演替中期下降为0.016~0.059;在演替后期群落均匀度上升到0.06以上。研究区域植被群落特征与经典演替理论群落特征变化有所不同,但与生态系统在适度干扰下多样性较高的适度干扰理论相一致,说明桂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经常受到外界干扰。  相似文献   

17.
林火对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子,但中等强度的林火干扰又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建设因子,林火与森林演替动态的关系密切相关.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林火与森林演替之间相互关系的资料,阐述了林火对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分析了林火与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的相互关系,列举了林火在维持偏途演替顶极群落和火顶极群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Microbial biomass,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and microbial quotient (MBC/Corg) in soil were determined during the secondary forest succession in north Ziwulin region in the middle of Loess Plateau,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secondary forest succession organic carbon (Corg), total nitrogen (T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and N (MBN) in soil increased quickly, and tended to be the highest contents under SF17 (17-year secondary forest), after that they decreased and gradually remained at quite a constant level, suggesting that accumulations of organic C, total N, MBC and MBN in soil occurred mainly at the early succession stages (before SF17). Soil microbial biomass was markedly correlated with the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soil (p < 0.01), Furthermore, microbial quotient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not only with MBC and organic C, but also with succession duration during the secondary forest succession. Therefor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hanges in microbial biomass in soil were relative not only to the quantity, but also to the qual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during secondary forest succession, and that changes in aboveground plant species during succession were critical to improve degradation soil physical, chemical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 in north Ziwulin of Loess Plateau, China.  相似文献   

19.
不同演替阶段的热带天然林土壤化学性质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养分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依据,是农林业中广泛研究的热点问题[1-3].土壤和植被演替之间的关系从时间的维度上,反映了土壤性质随植被演替的变化,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依据.很多学者对土壤性质与植被演替的关系作了研究,比如,张庆费[2]对浙江天童森林公园植物群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能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促进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和再合成作用,而土壤化学性状的改善,也为常绿阔叶林的进展演替奠定了基础;宋洪涛[3]等对滇西北黄栎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分析后认为在不同的植被演替阶段, 其林地土壤的化学性质与之相响应,随着其植被的正向演替, 林地土壤各项化学指标均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喀斯特环境由于其成土过程缓慢,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岩石裸露率高,渗漏性强,土壤持水量低,临时性干旱不时出现,水土易流失,因此缺土、缺水,生态系统极为脆弱[1~4].随着人为活动对资源需求的加剧,喀斯特生态系统更加恶化,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水土流失、系统功能降低、生态平衡失调,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