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鲜甘薯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纤维、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甘薯全身都可利用,叶子是优质的饲料;薯藤可用于造纸;细根经过酿造和糖化,可生产白酒、麦芽糖;薯块可制取淀粉,进行糖化和酿造,或直接食用;甘薯淀粉可进一步加工成多种化工原料和食品原料。因此,发展甘薯种植业及加工业大有可为。下面介绍甘薯的几种简易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甘薯淀粉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当前甘薯淀粉加工产业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前景展望。目前中国甘薯淀粉加工方式仍然以家庭作坊式、中小型企业机械加工为主,大型企业自动化加工已开始起步。山东、河南等省是目前中国甘薯淀粉生产比较集中的地区。影响甘薯淀粉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技术工艺落后、能耗高、环境污染大、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等。今后甘薯淀粉产业发展应着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从根本上改变小而散的加工方式,同时加强高淀粉甘薯品种选育及专用型甘薯淀粉加工机械研制与工艺创新,进一步提高甘薯淀粉加工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从甘薯中提取淀粉的方法很多,根据甘薯的种类不同可分为甘薯干和鲜甘薯两类生产淀粉的工艺流程。鲜甘薯生产淀粉一般属于农村手工生产。现将鲜甘薯生产淀粉的工艺流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靳艳玲  赵海  曾凡逵 《农学学报》2021,11(11):98-103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甘薯生产国,目前甘薯主要加工利用方式为生产淀粉及淀粉制品,但加工过程中伴随淀粉同时产生大量副产物——甘薯渣,因未能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导致了农村面源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甘薯淀粉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探讨甘薯渣资源化利用的方式,本文以其基本成分作为切入点,分析了近年来针对甘薯渣中淀粉、纤维、果胶、蛋白质以及全原料开展高值化利用的技术要点、主要产品及应用效果等,并提出了避免二次污染、开展全组分生物炼制、重视可溶性膳食纤维以及着力攻关鲜甘薯渣配套利用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临沂市甘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属临沂市传统栽培作物,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平坝地区,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域为其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条件。目前甘薯产业存在品种单一、产量差异大、加工粗放等问题。重点介绍了临沂市甘薯生产现状,分析了临沂市甘薯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甘薯产业的优势,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重新认识甘薯生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甘薯产业进程,优化种植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专用型优质甘薯新品种的生产力及适应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是福清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47万-1.67万hm^2,广泛用于鲜食、饲料、淀粉加工等。专用型优质甘薯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是推动当地甘薯种植业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品种的引进试种工作,筛选出适合当地推广的专用型甘薯新品种,2004年我们从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泉州市农科所、龙岩市农科所等单位引进了8个甘薯新品种.并开展新品种生产力及适应性鉴定试验,从中确定好的新品种提供进一步的示范试种。  相似文献   

7.
<正>优良品种是甘薯生产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一个因素,是获得高产高效的基础。各地应根据甘薯的生产用途、病害发生情况、土壤肥力水平等实际情况选用不同品种。淀粉加工型甘薯品种主要用于甘薯淀粉制品、乳酸、柠檬酸、乙醇等食品和工业加工,其特点是淀粉含量、产量均较高。国家对淀粉加工型甘薯品种的鉴定标准为淀粉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8%以上,60%以上试点淀  相似文献   

8.
甘薯超高产栽培与规模化储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卢龙县甘薯产业一直以甘薯生产一淀粉加工~粉条加工一条链为主,栽培品种也以高淀粉型为主。高淀粉品种的连年重茬种植,造成甘薯茎线虫病为害日趋严重,种植成本增加,总体效益下滑,同时,大量使用高毒农药,农业污染问题更加突出。生产实践证明,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与为害程度和甘薯品种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淀粉含量越高,线虫病为害越重。  相似文献   

9.
淀粉型甘薯的深加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斐 《农技服务》2009,26(6):133-134
详细介绍了淀粉型甘薯的淀粉生产技术、粉条生产技术及粉皮晾制技术。  相似文献   

10.
甘薯×木薯远缘杂交与甘薯种质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求甘薯种质创新的新途径,借助常规有性杂交开展甘薯与木薯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甘薯与木薯杂交结实率为0.98%,杂交后代外观差,鲜薯产量低,很难筛选出生产上能够直接利用的品种。以这些杂交后代作为育种材料,通过单次或多次与甘薯进行杂交,育成高淀粉甘薯品种‘莆薯16’、‘莆薯12’、‘莆薯22’、‘莆薯25’、‘莆紫薯5号’等优质品系,丰富了甘薯种质。以甘薯×木薯远缘杂交后代T25作为育种材料育成的高淀粉甘薯品种‘莆薯16’,薯块干率达38.11%,淀粉率26.78%,干率和淀粉率在我国已鉴(审)定的甘薯品种中处于领先水平。为我国寻求甘薯种质创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能源作物。本实验用30对SRAP引物研究了39份用于甘薯高淀粉育种的品种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各引物组合产生10~40个扩增带,30对引物共产生87个多态性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2.9个多态性带。在遗传距离(GD)为0.585处,可将39个甘薯品种分为A、B、两类。A类21个占整个实验材料的59%,其中A类有高淀粉型材料12个(57%),B类18个占整个实验材料的41%。A类中的高淀粉材料明显B类,A、B两大类中的低淀粉材料大致相等,B类中的一般型材料明显,从聚类图来看四川省用于甘薯高淀粉育种的品种资源材料的遗传多样较丰富。  相似文献   

12.
周邦君 《古今农业》2010,(2):94-104
甘薯很可能在明末就从缅滇陆路传入四川。清中后期,此物从滇、黔、鄂、湘、赣、闽、粤等更多路径入川,在该省很多地方,特别是丘陵、低山区广泛传播。其动因在于四川盆地较好的自然与交通条件,快速增长的人口,尤其是农家对甘薯特性的科学认识、对其生产技术的系统把握。清代,甘薯在四川的传播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引起种植结构与民食结构的变化,增强了救荒能力,丰富了农业文化;此外,它还推动了畜牧业发展,增加了商品粮供给,有助于保持水土,为后世奠定了栽培技术基础,而且四川一些甘薯品种还传播到外省。总之,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且主要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3.
甘薯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材料,市场前景广阔,种植效益不断攀升。通过对山西省临汾、运城、忻州市的重点甘薯产区进行调查,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甘薯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降水保证指数的四川省种植制度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自然降水对四川省农业生态区作物需水的满足程度及其保证指数,为各区域充分合理利用降水资源,选择防旱避灾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气温、海拔、干燥度、地形地势、地理位置等特点,将四川农业生态区划分为8个不同类型区,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订正各区域主要作物及其主要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初始生长期作物系数(Kcini)、生育中期作物系数(Kcmid)和成熟期作物系数(Kcend)),计算并比较各区域代表性站点的常见种植模式、主要作物、作物主要生育阶段自然降水对作物需水的满足度及其保证指数,选出各区域防旱避灾最优种植模式。【结果】①各种作物的Kcmid、Kcend值均小于或等于FAO的推荐值;盆地内部各区域作物系数较FAO推荐值偏低更多,攀西地区与FAO推荐值接近;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Kcend值均与FAO推荐值相同,而玉米、水稻等秋收作物Kcend值均低于FAO推荐值。②四川省各种植模式多年平均降水满足度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攀枝花、西昌、平武、成都、遂宁、巴中、宜宾、雅安降水满足度依次递增,分别为0.48,0.56,0.63,0.64,0.70,0.72,0.74,0.85。③四川省各种植模式降水保证指数变化范围较大,最低值仅为0.35,而最高值达到0.89。攀枝花各种植模式的降水保证指数普遍偏低,且多数低于0.4;雅安各种植模式的降水保证指数普遍较高,均在0.85以上。【结论】攀枝花等川西南山地干热河谷区、西昌等川西高原安宁河平原半湿润区和平武等川北半湿润山地丘陵过渡区最优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红薯(大豆)旱三熟;雅安等盆西高原盆地过渡湿润气候区和宜宾等川南中低山丘陵湿润气候区最优种植制度为油菜(马铃薯)-水稻水旱轮作两熟制;成都平原湿润气候区最优种植制度为马铃薯-水稻和油菜-玉米-红薯;遂宁等川中丘陵夏伏旱频发区最优种植制度为油菜(小麦)-玉米-红薯旱三熟;巴中等川东北盆周湿润山区防旱避灾最优种植制度为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旱三熟。  相似文献   

15.
‘龙薯24号’是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2005年以‘龙薯39-1’放任授粉选育成的甘薯新品种,在福建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该品种晒干率31.97%,比对照高6.51个百分点;出粉率21.45%,比对照高5.66个百分点。平均薯干产量与对照‘金山57’相当,淀粉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龙薯24号’薯干产量及淀粉产量高,鲜食品质优,较抗甘薯蔓割病,是一个理想的淀粉型品种。2013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薯201300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多效唑促进食用甘薯北京553块根膨大、提高块根产量的生理基础。【方法】试验于2008-2009年2 个生长季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以北京553 为试验材料,设置0、100、200 mg•kg-1 3个浓度的多效唑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采用块根膨大过程中定期取样的方法,研究块根膨大过程中淀粉积累特性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喷施多效唑显著提高了蔗糖合成酶(SS)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ase)活性,降低了块根中蔗糖含量,从而显著提高了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速率,增加淀粉产量。喷施多效唑也显著增加了单薯重和鲜薯产量。相关分析表明,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ase)活性与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速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 和0.71);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与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 和0.81)。【结论】喷施多效唑显著提高了块根蔗糖合成酶(SS)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ase)活性,使得块根淀粉含量和淀粉积累速率显著提高,块根产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添加魔芋粉、马铃薯淀粉、豌豆淀粉等改善红苕粉条的品质及增加其营养价值,确定其最优加工工艺.[方法]研究在无矾粉条生产工艺中,添加魔芋粉、马铃薯淀粉及豌豆淀粉对粉条品质的影响,采用显著性分析对比确定魔芋粉、马铃薯淀粉及豌豆淀粉的最优添加量.[结果]试验表明,添加魔芋粉、马铃薯淀粉及豌豆淀粉可提高红苕粉条的品质并提高其营养价值,并得出最佳配比为:红苕淀粉5 000 g、魔芋粉1 500 g、马铃薯淀粉1 000 g、豌豆淀粉1 000 g,黄豆浆添加量1 500 g.[结论]研究可为无铝粉条的工业化生产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国家重视发展以薯类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选育高淀粉高产红薯新品种是适应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需要。在广西南宁地区,对筛选出的红薯(甘薯)新品种桂经薯3号、桂经薯5号进行夏种试验,结果表明,两个鲜薯淀粉含量分别达到29.5%和30.4%,鲜薯产量每公顷分别为30870kg和31875kg,属于高淀粉高产红薯品种,且适宜夏种。初步认为,这2个品种属能源与食用兼用型红薯品种,可作为生物质能源原料作物开发利用。同时还指出2个品种今后在广西作为生物质能源作物利用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糯小麦与其它作物淀粉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糯小麦与其它作物的淀粉理化特性差异,分析糯小麦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以淀粉厂批量生产的糯小麦淀粉及市售食品级马铃薯、木薯、糯玉米、红薯、普通小麦、普通玉米作物淀粉为材料,比较研究直链淀粉含量、膨胀势、淀粉色泽、透光率、快速黏度测定仪(RVA)测定的淀粉糊化特性、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的热力学特性及冻融析水率。【结果】糯小麦和糯玉米直链淀粉含量均小于1%,其它作物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在22%—27%;糯小麦淀粉透光率与红薯淀粉差异不显著,显著低于马铃薯、木薯和糯玉米淀粉,显著高于小麦和玉米淀粉;糯小麦淀粉膨胀势和峰值黏度与糯玉米、红薯淀粉无显著差异,显著低于马铃薯、木薯淀粉,显著高于小麦和玉米淀粉;糯小麦淀粉糊化温度(RVA测定)、起始温度(DSC测定)显著低于其它作物淀粉;糯小麦淀粉回生值与糯玉米无显著差异,显著低于其余几种作物淀粉;糯小麦淀粉冻融析水率最低,显著低于其它作物淀粉。【结论】糯小麦淀粉与常用作物淀粉的多数理化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比较,糯小麦淀粉糊化温度(RVA测定)低、起始温度(DSC测定)低、回生老化程度小、冻融稳定性好,优于其它作物淀粉,对于改善速溶、快餐、冷冻食品品质及延长食品货架期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20.
包珍  江军山  王训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60-13562
[目的]为海藻糖的科学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对以红薯淀粉为原料发酵生产海藻糖的过程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海藻糖合成酶产生菌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使用最佳培养基来确定最佳发酵时间、发酵温度、pH、装液量等最佳培养条件。[结果]以食尼古丁节杆菌为生产菌,得到海藻糖合成酶的产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4%、蛋白胨0.5%、牛肉膏0.6%、K2HPO40.08%、NaH2PO40.12%。确定了以红薯淀粉为原料发酵生产海藻糖的培养条件为发酵时间48 h,最适发酵温度38℃,最适pH 7.0,最适装液量200ml/500 ml。[结论]确定了红薯淀粉发酵生产海藻糖的小试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为红薯淀粉发酵生产海藻糖后期的中试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