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实现可持续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系统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水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之间以及各相关利益集团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阐述了城市水资源的系统特征以及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缺乏对水资源系统特征的认识进而缺乏系统的管理,是造成目前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倡导下,本文针对城市水资源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来寻求一条可持续管理的途径,提出了一个可持续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框架,并对管理的规划与实施中的各个主要环节以及管理的途径进行了分析,认为实现可持续的城市水资源管理不仅应对城市水资源系统各部分的管理进行优化,还应以系统的途径,在一个更大的流域管理背景下综合考虑一切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铜川新区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部缺水地区建设生态城市 ,关键是水的问题 ,做好水环境管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 ,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保证。本文介绍了基于 GIS的铜川新区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简称 TNWEMDSS)的研制过程 ,系统的基本结构、硬件环境、系统数据以及系统软件 ,分析了系统的技术特点和主要功能。该系统的建立对其它新兴城市的水环境管理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优化管理就是指合理开发和利用。干旱区环境的脆弱性是人所共知的,在我们目前的现状下,绿洲尤其是绿洲与荒漠之间的交错带,各类系统的共同开发,类似于单一被捕食者与若干捕食者种类关系的情况。本文具体分析了干旱区种群的合理开发和管理,结论得出政府调控在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区鼠害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依据<农区鼠害调查规程>与基于PDA的农区鼠害监测软件的实际需求,以C#为开发语言,Visual Studio 2005为开发环境,SQL Server 2000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XML、AJAX等工具与技术,开发研制了农区鼠害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农区鼠害监测数据上载、管理、查询、归纳统计等功能.系统高度集成化、操作响应局部化,对于加强农区鼠害防治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电子计算机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部份,在植保领域内,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为管理、决策服务,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开发测报,防治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环境现状及措施等问题提出一些设想与建议。一、测报、防治系统的开发:1、系统的整体结构:整个测报、防治管理、决策体系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水平层次:县级层、省、市级层、区域级层,最后汇总到中央。县级层应是整个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单元,是支撑整个系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由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协同构成的系统工程,转型模式复杂多样。不同的转型模式会直接影响城市转型效果,因此对转型模式的选择以及其合理性进行验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此,文中针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复杂性,将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研究中,并以鄂尔多斯为例,评价其转型模式与转型效果,以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研究提供经验与借鉴。研究通过构建鄂尔多斯自然发展模式、农牧业重点、工业重点、第三产业重点、环境保护和循环协调共六种转型模式,最终确认循环协调发展模式能够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去自然资源化,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耦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从系统论出发,利用集对理论,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域,构建包括城市区位与环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社会发展水平三个准则层17个指标层的城市地价系统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判定京津冀地区2007~2014年地价系统稳定性,总结地价稳定性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北京市地价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廊坊市由于其现实情况,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他10个城市地价系统均处于"一般稳定"状态;2)当i=1时,北京市地价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其他11个城市地价系统均处于"一般稳定"状态;当i=0时,唐山和衡水市地价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他9个城市地价系统均处于"一般稳定"状态;当i=-1时,北京、承德市地价系统处于"一般稳定"状态,其他10个城市地价系统均处于"不稳定"状态;3)北京市地价系统以同一的趋势存在,其他11个城市地价系统以对立的趋势存在;4)北京、沧州、保定、石家庄、天津、张家口、邯郸、承德、邢台9个城市集对悲观势与乐观势变化范围较大,而衡水、秦皇岛、唐山3个城市变化范围较小。对区域城市地价系统稳定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政府部门加强对城市地价的管理、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依据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系统的模糊特点,采用模糊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十一个优秀宜居城市近十年来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协调程度进行实证评算。结果表明:所选的十一个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威海五城市的协调值随时间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化的协调状况在不断改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连、青岛、杭州、天津、南京、贵阳随着时间的发展协调值整体下降明显,出现"协调走低"现象,有碍于城市的健康发展。本文分别对两种现象进行评价,并对"协调走低"进行深入剖析,以修复和促进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为此类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包头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模拟和预测,指出包头市在未来经济社会和人口、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因素,采取统筹兼顾,合理利用当地地上、地下和黄河水资源,改变过去“以需定供”的水资源利用策略,本着“以供定需”的原则,力争做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达到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10.
格尔木市发展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格尔木是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的新兴城市、中国西部的资源开发基地、支援西藏、维护西藏稳定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和支撑点、我国西部的军事重镇,巩固西南边防的战略要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未来中国西部的中心城市,目前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着综合协调管理难度大、城市规格过低、对外开放不畅、投资环境差及地方财力薄弱等问题,据此作者提出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GIS软件ArcMap和ArcView的支持下,建立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利用GIS软件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将研究区空间离散化为10 m×10 m的栅格,生成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所需的各因子栅格图;借助GIS软件的地图代数运算,将各因子连乘,得到土壤侵蚀量栅格图,在此基础上对侵蚀栅格图进行分类,获得土壤侵蚀等级图.将得到的土壤侵蚀图与土地利用图和坡度图叠加,获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和不同坡度下的土壤侵蚀量,据此对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以及土壤侵蚀与坡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水土流失的防治和保护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用遥感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在对石羊河流域城乡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生态学、物理学、数理统计学、城市规划学、区域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构建城乡规模评价指标反映城乡规模及辐射范围,结合流域内部相互辐射、引力及场强模型建立遥感与GIS模型。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城乡间联系的疏密程度和城镇在流域体系中的集聚能力,利用场强模型分析城镇间的辐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对于干旱内陆河流域区域分析研究,能充分利用到遥感和GIS技术进行空间定位和空间表达,以此建立研究区城镇规模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相互作用及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进行直观可视化表达,从而使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完善。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关于石羊河流域城乡体系协调发展的整合模式,从而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乡一体化发展及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WebGIS的西安市旅游资源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系统以Arcinfo和ArcView为开发平台 ,应用GIS技术、Internet技术、数据库技术为基本的技术支持 ,设计了西安市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结构、C/S结构和数据库 ,并利用VisualBa sic 6.0进行界面开发。该系统可实现信息查询、典型地物标注、景点 3维显示、空间操作与分析、旅游专家咨询等功能 ,实现了西安旅游资源的信息化 ,同时也为“数字西安”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MapGIS在造林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选择陕西省西部造林工程-千阳县造林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阐述了GIS在林业专题制图中的应用前景;以国产GIS软件-MapGIS为例,探讨了GIS在林业专题制图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尝试了基于MapGIS的造林规划设计途径:建立了造林示范区的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完成了造林示范区上地利用现状、造林规划设计等专题图。这一成果为该示范的造林工程管理、生态环境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Environmentally and economically viable agriculture requires a variety of cultivation practices and pest management options as no one system will be appropriate for every situation. Agrochemicals are some of the many pest control tools used i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pest management. They are applied with the intent of maximizing efficacy while minimizing off-site movement; however, their judicious use demands a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heir fate and effects in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ecosystems. Agrochemical distribution into environmental compartments is influenced by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agro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e soil type and structure,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ARS) researchers working in the area of agrochemical fate have focused on accurately describing those processes that govern the transport, degrad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these chemicals under conditions reflecting actual agronomic practices. Results from ARS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environmental fate and effects of agrochemicals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based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will protect vulnerable areas of the ecosystem. The new challenge is to identify these vulnerable areas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prior to use of the chemical by predicting how it will behave in environmental matrices, and using that information, predict its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within an air- or watersh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etter predictive tools and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based modeling, the risk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s can be assessed at the watershed and basin level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can be identified that minimiz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相似文献   

16.
Atrazine, a herbicide widely used for corn production in the Midwest, has been detected in groundwater of several states, and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possible human carcinogen.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pesticides in crop production, and the frequent detection of these chemicals in groundwater, large-scale risk assessments would help water resource managers to identify areas that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contamination and implement practices to ameliorate the problem.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visual and interactive system for predicting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pesticide contamination at spatial scales ranging from fields to landscapes and regions. The interactive system extends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the Pesticide Root Zone Model Release 2.0 (PRZM-2) to a landscape and statewide scale through integration with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and environmental databases. Predictions of statewide (Iowa) vulnerability of groundwater from atrazine leaching below the unsaturated zone were made to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of the system, and the results were used in risk assessment. In the example application, atrazine fate and transport were evaluated using long-term climatic data (1980--1989) in combination with several environmental databases (eg STATSGO soils database) and exposure risks were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probability of the predicted pesticide concentrations exceeding the maximum contaminant level (MCL) for drinking wat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dicted pesticide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EPA-established MCL.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an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for landscape-level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risks from pesticide leaching, the system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time and resources needed to organize and manipulate data for use with PRZM-2, and provid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groundwater-leaching impacts of pesticide management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的天津市核心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RS)和GIS技术,分析研究1998年以来天津市核心区的城市空间扩展轨迹,并初步预测城市空间扩张变化的趋势。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空间探索性分析(ESDA)、GIS空间分析法、灰色预测方法等。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核心区城市形态,已由双核结构转变为一个扁担挑两头的空间格局;城市空间扩展已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中心区扩展已大大减速,在边缘区域相对优越的地方出现较小的核心区域;在经济、规划与政策综合驱动下,城市扩展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及滨海新区核心区;扩展中水体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较多,对陆地及海洋生态的环境影响较大;预计2020年左右将逐步开始进入均衡发展的郊区化阶段,城市空间扩展可能会出现蔓延扩展方式。该研究为天津市城市空间及交通等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基础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分形理论的车尔臣河流域中下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表现之一,该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土地利用变化一方面与自然环境演变相关,另一方面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密切相关。文中以车尔臣河流域中下游为例,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对1970年、1990年、2000年和2005年遥感图像的解译,获取研究区四个时期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9.
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可视化展示是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重要载体。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具有混合型(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和离散性(数据分布在不同的系统或平台)特点。本文在分析这些数据的基础上,以预警监测模型分析与三维可视化集成、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为切入点,综合运用3D GIS、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研发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可视化系统的关键技术;以潜在外来入侵物种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为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潜在和新发入侵物种预警监测三维可视化系统,形成了基于GIS技术的典型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可视化平台的解决方案。该系统可为我国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分级控制管理和区域性防控预案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