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研究滇杨叶片在3种水分状态下挥发物成分及含量的变化,为明确杨树挥发物调控蛾类行为的作用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提取并鉴定了滇杨新鲜、萎蔫和干枯3种状态下的叶片挥发物成分。[结果]从滇杨叶片挥发物中共鉴定出29种化合物,其中新鲜叶片23种成分,萎蔫叶片28种成分,干枯叶片仅鉴定出6种成分。从新鲜叶片和萎蔫叶片提取到的挥发物中,醛类物质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60.24%和42.47%,其次是醇类物质;烯烃类物质释放量较少,但成分种类最多。[结论]在滇杨挥发物成分中,己醛、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2-羟基苯甲醛、反-罗勒烯、芳樟醇氧化物、丁香酚、反-β-石竹烯、反,反-α-法尼烯等化合物可能是萎蔫杨树枝叶调控蛾类行为的关键性物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前后的玉米叶片挥发物组成和含量,为进一步研究玉米叶片挥发物对双斑萤叶甲的防御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并分析健康玉米叶片及双斑长跗萤叶甲不同取食时间(6、24、36和48 h)下玉米叶片挥发物组分变化。【结果】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0、6、24、36和48 h后,分别检测到29、30、33、36、26种挥发物,主要为醛类、萜类、醇类及酮类等化合物。1-石竹烯、顺-11-十六醛、α-石竹烯、正己醛等20种挥发物随该虫取食为害后消失;新收集到2-己烯醛、(E)-2-己烯醛、α-蒎烯、β-月桂烯等42种化合物。α-蒎烯、2-己烯醛、β-蒎烯等物质是虫害6及24 h释放的主要化合物;十六醛、十四醛、正十五碳醛、β-紫罗酮、(E)-3-己烯-1-醇是虫害36 h释放的主要化合物;β-红没药醇、橙花叔醇、(1R)-α-蒎烯、β-罗勒烯、β-檀香烯、β-月桂烯、葎草烯是虫害48 h释放的主要化合物。【结论】双斑长跗萤叶甲不同时间取食玉米叶片的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影响较大,取食6及24 h主要释放烯烃类化合物,取食36 h主要释放醛类和酮...  相似文献   

3.
探讨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对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为研发核桃举肢蛾植物源引诱剂提供依据。采用电生理学方法测试了核桃举肢蛾对38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反应。结果表明,测试的38种化合物中,核桃举肢蛾对脂类化合物反应较强,其次为芳香类化合物,对萜烯类化合物反应相对较弱。雌虫对多数供试化合物的EAG反应强度大于雄虫,雌虫对乙酸己酯和反-2-己烯乙酸酯的EAG反应值最高,雄虫对反-2-己烯醇、反-2-己烯醛的EAG反应值最高且大于雌虫。在芳香类化合物中,苯甲醛可引起雌雄成虫明显的EGA反应。在萜类化合物中,雌虫对香叶醇和芳樟醇的EAG反应较明显,雄虫对柠檬醛EAG反应值相对较高。剂量反应曲线表明,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核桃举肢蛾雌雄成虫对反-2-己烯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顺-3-己烯乙酸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和苯甲醛的EAG反应变化趋势相同,对反-2-己烯乙酸酯、香叶醇和芳樟醇反应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核桃举肢蛾雌雄成虫对不同植物挥发物的EAG反应存在差异,雌虫对多数植物挥发物更敏感具有重要生态适应意义,利于其选择寄主、产卵场所等行为。研究结果为植物挥发物在核桃举肢蛾防治中的利用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4.
为丰富防治红缘天牛的引诱剂,以柠条锦鸡儿和沙棘配方与3种昆虫引诱活性较高的化合物,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1-22烯,以最佳活性浓度按相同比例组合成16种配方,对红缘天牛进行触角电位、嗅觉行为及野外诱集实验。结果显示:配方16对红缘天牛的引诱活性最好,雌雄虫对该配方的相对选择率分别为73.33%和60%,野外诱捕率达到14.5%;其次分别是配方10、15、9、5。综合结果得出,配方16、10、15、9、5对红缘天牛的引诱效果比较好,配方中含有反-2-己烯醛,而且多种寄主植物挥发物复合配方比一种寄主植物挥发物配方对红缘天牛的引诱活性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非寄主挥发物在华山松大小蠹寄主选择过程中的作用,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华山松大小蠹雌雄虫对8种非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所选择的8种非寄主挥发物均能引起华山松大小蠹雌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并且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升高,触角电位反应值增大,最大值均出现在100 μg·μL-1浓度下;在10 μg·μL-1和100 μg·μL-1浓度下,雌雄虫对顺-2-己烯-1-醇和顺-3-己烯-1-醇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顺-3-己烯-1-醇、苯甲醛、1-辛烯-3-醇、1-己烯-3-醇、3-辛醇、反-2-己烯醛在一定浓度下可引起明显的驱避反应,而顺-2-己烯-1-醇和反-2-己烯-1-醇未表现出明显的驱避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华山松大小蠹林间驱避剂的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对家榆的挥发物进行了吸附萃取,探讨了不同性质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对家榆挥发物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DVB/CAR/PDMS涂层的萃取头对家榆挥发物的萃取效果好于CAR/PDMS和PDMS涂层的萃取头;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家榆挥发物不同组分的萃取量也有影响。萃取的家榆挥发物经气谱质谱联用(GC-MS)共鉴定出16种成分,质量分数最高的组分为3-己烯乙酸酯(50.35%),其它质量分数较高的组分还有3-庚烯丁酸酯(15.59%)、反-β-罗勒烯(14.81%)、4,8-二甲基-1,3,7-壬三烯(11.97%)、石竹烯(2.78%)和3-己烯-α-甲基丁酸酯(1.84%)。  相似文献   

7.
乙烯与(Z)-3-己烯醛对合作杨挥发物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熏蒸的方法,研究了乙烯、(Z)-3-己烯醛、乙烯混合(Z)-3-己烯醛和茉莉酸甲酯等几种处理,对合作杨萜烯类挥发物和绿叶性气体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的乙烯处理对合作杨挥发物产生不具诱导能力;与单独用(Z)-3-己烯醛处理相比较,乙烯与(Z)-3-己烯醛的混合处理对己醛和1-己烯-3-醇的释放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说明乙烯在与(Z)-3-己烯醛在调节合作杨植株间伤害信息产生上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稻飞虱诱导下不同抗性水稻材料挥发物的变化,为新型化学防虫剂研发及水稻抗稻飞虱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对高抗稻飞虱水稻材料YD1665和高感材料TN1进行稻飞虱取食胁迫,接虫后12 h利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提取褐飞虱取食前后抗感水稻材料的挥发物,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YD1665和TN1未接虫材料分别记为Y0和T0,接虫12 h后材料分别记为Y12和T12。【结果】水稻组成型挥发物鉴定结果表明,2-己烯醛、叶醇和β-紫罗兰酮等挥发物在Y0和T0中的含量均较高;挥发物主要组成成分在2种材料中存在明显差异,2-戊酮和2, 2, 4, 6, 6-五甲基庚烷仅在Y0中检测到,2-乙基呋喃和十六醛仅在T0中检测到。水稻诱导型挥发物鉴定结果表明,Y12以2-戊酮为代表的酮类物质为主,T12以2-己烯醛为代表的醛类物质为主;2-戊酮和2, 2, 4, 6, 6-五甲基庚烷等主要挥发物仅在Y12中检测到,2-乙基呋喃、十五醛、(E, E)-2, 4-己二烯醛和(E, E)-2, 4-庚二烯醛等主要挥发物仅在T12中检测到;2-己烯醛、β-紫罗兰酮为Y12和T12的主要共有挥发物成分。稻飞虱诱导前后水稻挥发物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稻飞虱诱导后2种材料的挥发物种类总数均有所增加;Y12的烷类、酮类和醇类相对含量变化最明显,但T12的挥发物种类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2-戊酮、水杨酯甲酯、正己醇、十七烷、叶醇、(E)-2-己烯-1-醇和2, 6-二甲基-环己醇等物质在Y12中变化幅度较大,十五醛、BETA-环柠檬醛、十六醛、(E)-2-己烯-1-醇、叶醇、β-紫罗兰酮和肉豆蔻酸异丙酯等物质在T12中变化幅度较大。【结论】稻飞虱诱导后,水稻体内的水杨酯甲酯、肉豆蔻酸异丙酯、2-戊酮、β-紫罗兰酮、十五醛、十六醛、(E)-2-己烯-1-醇、叶醇、正己醇和2, 6-二甲基-环己醇等物质的变化幅度较大,推测这些挥发物与水稻抗稻飞虱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分析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挥发物的化学组成及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可为九香虫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提取采自遵义正安九香虫的挥发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该挥发物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其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九香虫挥发物共含有29种成分,其中醛类8种、烷类4种、酸类4种、烯酸类2种、酯类2种、醇类1种及胺类、呋喃类、吡唑类、吡啶类等化合物成分;而相对含量较高的是十三烷、十二烷、3-己烯酸和反-2-己烯醛,分别占总量的92.297%、2.712%、2.262%和0.564%。九香虫挥发物主要由烷类物质所构成。  相似文献   

10.
用2种吸附剂XAD-2和T enax TA,采用动态顶空收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 S)技术,对自然状态下油松的球果枝梢挥发物进行收集并分析。结果鉴定出6种单萜成分:1R-α-蒎烯、莰烯、β-非兰烯、β-蒎烯、β-香叶烯和D-柠檬烯,其中1R-α-蒎烯相对含量最高,莰烯最低,D-柠檬烯含量从9.47%~35.29%。实验结果表明,2种吸附剂对单萜的吸附效果基本一致,能满足油松挥发物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杨树叶片的挥发性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5℃恒温下,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萃取黑杨叶片的挥发性物质,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化学成分主要为邻羟基苯甲醛、顺-3-己烯酯、顺-3-己烯醇、水杨酸-2-乙基己基酯等.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蒸馏和GC-MS 联用技术, 对苦竹叶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共获得53 个色谱峰, 鉴定了其中42 种成分, 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94.69 %, 含量最高的 为叶醇27.08 %, 其次为2-己烯醛10.02 %。在42 种成分中醇类有9 种, 其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38.87 %;酸类有7 种, 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15.46 %;醛类有7 种, 占挥发性成分总质量的14.49 %。首次从竹叶中鉴别出弥猴桃内酯, 含量为0.38 %。图1 表1 参10  相似文献   

13.
使用触角电位仪测定花椒窄吉丁两性成虫对10种寄主果实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使用Y型嗅觉计测定其对8种强烈EAG反应的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1)寄主果实的10种挥发物均可引起花椒窄吉丁不同程度的EAG反应,100 μg·μL-1时胡椒酮和正葵醛分别引起雌虫和雄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d-柠檬烯、月桂烯在100 μg·μL-1时引起雄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然而在10 μg·μL-1时引起雌虫的EAG反应绝对值最大。10种挥发物中,花椒窄吉丁对(±)-α-乙酸松油酯和罗勒烯的EAG反应相对较弱。2)配对T检验发现仅反式-2-己烯醛对两性成虫的EAG反应存在极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而所测的其他挥发物对两性成虫的EAG反应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3)1~100 μg·μL-1的芳樟醇对雄虫驱避显著,10~100 μg·μL-1的正葵醛对两性成虫均驱避显著,1~10 μg·μL-1的胡椒酮、10~100 μg·μL-1的γ-松油烯对雌虫驱避显著(P<0.05),10~100 μg·μL-1的月桂烯、0.1~1 μg·μL-1的d-柠檬烯对雄虫引诱显著。雄虫对1~100 μg·μL-1的反式-2-己烯醛驱避反应显著;雌虫仅对10 μg·μL-1的反式-2-己烯醛驱避反应显著,反式-2-己烯-1-醇在0.1~1 μg·μL-1时对雌虫驱避显著;但在10~100 μg·μL-1时对雌虫引诱显著。说明一定浓度的月桂烯、d-柠檬烯、反式-2-己烯-1-醇对花椒窄吉丁具有引诱作用,一定浓度的芳樟醇、正葵醛、胡椒酮、γ-松油烯、反式-2-己烯醛、反式-2-己烯-1-醇对花椒窄吉丁具有驱避作用,可作为引诱剂或驱虫剂成分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The volatile compound from oak leaves which stimulates the female polyphemus moth to release her sex pheromone has been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trans-2-hexenal. Although leaves of other food plants contain trans-2-hexenal, they also release masking odors which block the activity of the hexenal.  相似文献   

15.
金华  马驰骁  姜萌  李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78+10088
[目的]分析5~8月份的迎春花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考察主要成分相对含量的动态变化,为迎春叶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然后用归一化法测定其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4个月份的迎春花叶中所共有的挥发油成分为青叶醇、芳樟醇、2-己烯-1-醇、α-松油醇、橙花叔醇、橙花醇和大马士酮等,但在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上有很大差别。[结论]迎春花叶的最佳采摘期为6~7月份;青叶醇、芳樟醇、2-己烯-1-醇、α-松油醇、橙花叔醇、橙花醇和大马士酮等共有成分可作为该植物的指纹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绿化9号’桃果实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绿化9号’桃果实中共鉴定出9类69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87.22%,主要是挥发性醛类、醇类、酯类、酮类和烃类化合物。(E)-2-己烯醛、4,4-′(1-甲基乙基)二苯酚、δ-十二内酯、邻苯二甲酸-1-丁基-2-(8-甲基)壬基酯、γ-癸内酯、(Z)-乙酸-3-己烯醇酯、乙酸己酯、β-紫罗兰酮等相对含量在1%以上的成分占芳香物质总量的83.71%,是‘绿化9号’桃果实的主要香气成分。乙酸-2-甲基环戊酯、丁二酸-二(2-甲基)乙酯等在桃果实中首次报道的物质,可能是‘绿化9号’桃果实的特有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7.
Defensive function of 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 emissions in nature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Herbivore attack is known to increase the emission of volatiles, which attract predators to herbivore-damaged plants in the laboratory and agricultural systems. We quantified volatile emissions from Nicotiana attenuata plants growing in natural populations during attack by three species of leaf-feeding herbivores and mimicked the release of five commonly emitted volatiles individually. Three compounds (cis-3-hexen-1-ol, linalool, and cis-alpha-bergamotene) increased egg predation rates by a generalist predator; linalool and the complete blend decreased lepidopteran oviposition rates. As a consequence, a plant could reduce the number of herbivores by more than 90% by releasing volatiles.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indirect defenses can operate in nature.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槭树Acer spp.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组分,采用动态顶空气体循环法对苦茶槭A. ginnala,鸡爪槭A. palmatum,三角槭A. buergerianum,樟叶槭A. cinnamomifolium,羊角槭A. yangjuechi,毛脉槭A. pubinerve和青榨槭A. davidii等7种植物释放VOCs进行收集,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S-GC-MS)联用技术对其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释放VOCs种类与相对含量差异明显。苦茶槭和青榨槭分别释放17种和20种成分,以酯类、醛类和醇类物质为主,相对含量较多的有乙酸叶醇酯、癸醛、(Z)-3-己烯-1-醇和壬醛;鸡爪槭、三角槭和毛脉槭分别释放15种、19种和23种成分,以萜类、酯类和醛类物质为主,相对含量较多的为罗勒烯、乙酸叶醇酯、癸醛、长叶烯和壬醛;樟叶槭释放24种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相对含量较多的有罗勒烯、α-蒎烯、3-蒈烯、β-蒎烯和松油烯;羊角槭释放25种成分,以萜类、醛类和醇类物质为主,相对含量较多的有癸醛、长叶烯、2-乙基-1-己醇、石竹烯和壬醛。以上7种槭树均可作为保健型园林植物材料。图3表1参29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绿盲蝽与寄主植物间的化学通讯机制,采用触角电位(EAG)和风洞技术,测定了绿盲蝽雌、雄成虫对寄主植物花器挥发物的电生理和风洞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除间二甲苯外,绿盲蝽雌、雄成虫对a-蒎烯、乙酸叶醇酯和松油烯均产生明显的EAG反应;风洞试验结果表明,绿盲蝽雌、雄成虫对乙酸叶醇酯的定向行为反应均较强,且与对照化合物苯乙酮和顺-3-己烯醇无显著差异。乙酸叶醇酯等植物花器挥发性成分可能在绿盲蝽寄主定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