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牛快速肥育配套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糖业副产品蔗髓,糖蜜,滤泥等,适当搭配精料及尿素和微量元素,配制成颗粒料,并配合埋植增肉剂,对15月闽南黄牛进行肥育100d,采用自由散养,自由采食颗粒料的饲养方式,结果试验牛平均日重为896g,其最高个体日增重为1090g;屠宰率为57.4%;饲料报酬谢酬为每增重1kg消耗颗粒料6.2kg,DM5.2kg,CP782.4g,NEg6.70MJ;同时,较农户传统肥育法节约精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12月龄的短秦F1、短秦F2和秦川牛各4头阉牛的体尺、体重变化以及屠宰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导入短角牛可使秦川牛后躯发育不良之缺陷得到纠正,腰角宽增加66.37% ̄68.52%(P〈0.01),髋宽增加8.75% ̄11.58%(P〈0.05),体重也明显增加(4.17% ̄6.51%,P〈0.01);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眼肌面积和眼肌重等5项指标分别提高8.66% ̄9.01%(P〈0.01)  相似文献   

3.
经85 d 的育肥试验结果表明,在育肥期间利延F1 牛的体高、体长、胸宽、胸深、胸围和髋宽等体尺的增长值均高于延边黄牛,其中利延F1 牛髋宽的增长值显著高于延边黄牛(p < 0 .01) .育肥期间延边黄牛与利延F1 牛的日增重分别为0 .89 kg 和1 .06 kg,利延F1 牛比延边黄牛高19 .1 % ,差异显著(p< 0 .05) ;消化试验结果表明,延边黄牛与利延F1 牛对日粮中的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 > 0 .05) ;屠宰试验结果表明,延边黄牛与利延F1 牛的屠宰率分别是51 .6 % 和54.4 % ,净肉率分别是39 .2 % 和43 .9 % ,肉骨比分别是3 .15 和4 .18 ,眼肌面积分别是72 .6 cm2 和88 .6 cm2 .经检验,差异均极显著(p < 0 .01) ;对牛肉的一般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延边黄牛与利延F1 牛之间差异不显著(p> 0 .05) .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12月龄的短秦F_1、短秦F_2和秦川牛各4头阉牛的体尺、体重变化及屠宰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导入短角牛可使秦川牛后躯发育不良之缺陷得到纠正,腰角宽增加66.37%~68.52%(P<0.01),髋宽增加8.75%~11.58%(P<0.05),体重也明显增加(4.17%~6.51%,P<0.01);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眼肌面积和眼肌重等5项指标分别提高8.66%~9.01%(P<0.01)、5.23%~7.66%(P<0.01)、7.23%~47.09%(P<0.01)、27.14%~28.77%(P<0.01)和43.26%~48.88%(P<0.05,P<0.01),并使其胴体的前、后肢及体躯三部分产肉量占胴体总产肉量的比例得以优化,但肉质组成差异不大。改良效果短秦F_1优于短秦F_2。  相似文献   

5.
以白酒糟为粗饲料,辅以精料和尿素,平均试验期138d,每头牛平均日增重达1.08kg,屠宰率55.3%,净肉率45%,肉料比1:4.5,饲养达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6.
《吉林农业》2004,(12):24-24
品种简介 西门塔尔牛是乳肉役兼用品种,原产于瑞士。我国从20世纪初开始引入,目前在华北、东北、中原、西北和西南均有分布,是引入品种中纯种繁育数量最多、改良本地黄牛数量最多、饲养范围最广的品种,主要作为杂交父本利用。  相似文献   

7.
精饲料喂量对肉犊牛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0头杂交犊牛参加公犊试验和阉犊试验,采食全价试验精饲料。当地牛场选30头肉牛饲喂当地精饲料,进行比较试验。近5个月的试验结果表明,以百公斤活体重日饲喂1.15kg全价精饲料效果最佳,日增重达1kg,精料重比为3.55∶1,净肉率达51%。当地牛的净肉率低于公犊和阉犊牛,每增重1kg消耗精饲料和青贮玉米秸的总成本高54%。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应用国产激素和器械对奶牛进行超数排卵,采用胚胎移植技术使黄牛繁殖奶牛。5a共超排供体牛185头,成功159头,成功率为81.95%;共获卵1201枚,头均7.55±6.37枚,其中可用胚胎880枚,头均5.68±4.96枚。同期发情处理受体牛236头,发情139头,发情率58.90%;鲜胚移植受体牛178头,受胎78头,受胎率为43,82%,其中移植受体黄牛145头,受胎61头,受胎率42.07%,移植受体奶牛33头,受胎17头,受胎率为51.52%;冷冻胚胎移植受体牛61头,受胎27头,受胎率为37.70%;53胚胎移植产犊85头。确立了应用国产激素垂体促卵泡素(FSH)和前列腺素(PGG_(22))诱发牛超数排卵和发情同期化处理的最佳程序和剂量,并总结出了采卵方法、胚胎鉴定、胚胎冷冻保存和移植等相应环节的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9.
作者引用美国婆罗门牛(Brahman)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试验,取得明显的效果。对24月龄婆杂牛的生长发育,肉用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分别比同龄本地牛提高83.7%、24.2%、27.3%、22.3%和43.0%。胴体重125.0kg,净肉重97.6kg,屠宰率51.31%,净肉率40.05%,胴体产肉率78.06%,眼肌面积63.71cm~2,分别比本地牛提高73.37%85.77%、15.98%、23.42%、6.88%和78.91%。经 t 检验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对肉的成分分析表明,婆杂牛与本地牛肉的粗蛋白质含量相近,但干物质、热能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前者更高,说明婆杂牛比本地牛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木赞牛与中国西部2个黄牛群体杂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利木赞牛的品种特性人手,在中国西部两个黄牛群体(秦川牛和固原牛)引进利木赞牛进行黄牛改良的过程中,通过体尺测定试验(秦川牛、固原牛及其利杂牛)得知杂交牛各项体尺指标和体重均得到明显改善(P〈O.01或P〈0.05),尤其杂交牛的肉用指数(BPI)均得到极显著的提高(P〈0.01),表明两个黄牛群体在肉用性能改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固原牛提高的程度比秦川牛更加明显;通过育肥屠宰试验(固原牛及其利杂牛)得知利木赞杂交牛平均日增重比固原牛增加20%,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分别提高了8.58%和27.62%,充分显示了利木赞牛杂交带来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胡成波 《新农业》2003,(10):24-24
沿江牛是当地黄牛与朝鲜牛杂交而逐渐形成的地方良种,是我国优良役肉兼用牛品种,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宽甸县沿鸭绿江一带.培育向肉役兼用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的杂交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进行杂交试验,试验表明:杂交后代与本地山羊相比,生长发育快、产肉率高,其中初生重、12月龄体重,分别提高71%、71.1%;周岁羊胴体重和净肉重分别比本地羊提高71.3%、81.2%,利用杂交优势和肉用种羊的遗传特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本地山羊生产性能,缩短饲养周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本地绵羊生产性能。引进了道赛特种公羊杂交本地绵羊,所获得的杂交一代初生重比本地羊提高40.46%,断奶重提高38.86%.10月龄重提高37.18%。屠宰率提高2.48%,净肉率提高4.27%,产毛量提高33.77%。差异极为显著,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用英国道赛特羊改良本地绵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 为促进山区本地牛逐渐向肉役兼用方向发展,1986~1990年在泰安市郊区房村乡利用鲁西黄牛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试验。五年累计配种1746头次,情期受胎率和总受胎率分别达到57.27%和85.56%。为了探讨影响母牛受胎率的因素,进而为农村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提供经验,现将冷配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科技》2003,(6):31-32
1.西门塔尔牛 (1)品种简介 西门塔尔牛是乳肉役兼用品种,原产于瑞士。我国从20世纪初开始引入,目前在华北、东北、中原、西北和西南均有分布,是引入品种中纯种繁育数量最多、改良本地黄牛数量最多、饲养范围最广的品种,主要作为杂交父本利用。  相似文献   

16.
农民朋友习惯将地方黄牛称为本地牛,其体型小、生长慢、产肉性能低下,长期以来地方黄牛在农作物耕作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属于役用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养牛不再仅为了拉车、种地和积肥,牛的价值更多的来自产肉性能。我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持续大面积的开展了黄牛改良工作,即利用国外优秀的大中型肉牛品种通过杂交提高了本地牛生产性能,开展这项工作的同时致使我省原有的地方黄牛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为此各级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予以保护优良的地方黄牛,以下是这方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对豫州蛋鸡“913”3个月肥育结果表明:公、母鸡体重分别达1.5kg、1.1kg,全期肉料比为1∶2.93,成活率为95.9%;公、母鸡屠宰率分别为87.39%、86.6%,半净膛率分别为75.98%、76.37%,全净堂率分别为63.15%、63.25%。  相似文献   

18.
奶牛及黄牛脂肪肝发病率及肝脂肪浸润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在3个荷斯坦牛场,1个娟珊牛场和1个黄牛场对170头经产的围产期牛和86头青年母牛脂肪肝发病率及肝脂肪浸润程度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牛脂肪肝主要发生在围产期,从第1产(娟珊牛)、第2产(荷斯坦牛)以后,下次产前1周肝实质出现少量脂肪浸润(0.2%~1.9%);各品种牛在产后第1周内肝出现明显脂肪浸润(2.8%~38.1%);第7周后降低到较低水平(0%~3.5%).各品种牛脂肪肝的发病率分别为:娟珊牛64%;荷斯坦牛48%;黄牛6.6%;各品种青年母牛4.8%.肝脂肪浸润的严重程度和产后体质下降相关(r=0.28.P<0.01),但和分娩时牛的体况以及产奶量无关.  相似文献   

19.
对遵义市利用利木赞牛改良本地黄牛(利本杂)后的体尺、体重及各项生产性能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表明利本杂牛在体尺、体重比本地黄牛有显者提高(P﹤0.01),分别比同龄的本地黄牛提高了14%、45%以上。在农村饲养条件下,18月龄的利本杂牛体重达232.28±43.71,比同龄的本地黄牛高48.45%。对5头18月龄的利本杂牛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率为55.38%、净肉率为46.44%,肉骨比为5.19:1,与同龄的本地黄牛(5头)相比,屠宰率、净肉率分别高了6.7%、6.41%,说明利本杂牛肉用性能优于本地黄牛,适宜发展优质肉牛。  相似文献   

20.
以利木赞牛为父本,延边黄牛为母本,得到利延杂交F1牛,将其生长性能与役肉兼用型延边黄牛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从6~24月龄的体重、各项体尺指标,利延杂交F1牛均极显著高于延边黄牛,说明利延杂交F1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比延边黄牛快,且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