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明确南平市延平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发生趋势,为当地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参考.[方法]调查近10年延平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面积与发生程度,总结当地马尾松毛虫的发生特点;采用不同剂型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进行了室内致病力测...  相似文献   

2.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是一种有效、综合效果明显的生物防治技术。湖南省道县于2011~2013年期间,在4个林场开展了通过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试验,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本文围绕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征,松毛虫赤眼蜂的生物学特征,利用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具体途径,如个体的释放途径、释放次数、释放的数量和时间等分别展开阐述,希望对以后马尾松毛虫的防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该文分析了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发现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快速增长期在增殖期末期,在增殖期末期开展有效的防治,可以预防马尾松毛虫暴发成灾,并依据这一原理编制了马尾松毛虫防治月历和防治周期历。  相似文献   

4.
何小莲 《农技服务》2014,31(9):90-90
简述了石台县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强调了农药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总结了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基于神经网络非线性数据实证分析表明,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hm2)与上一代防治面积(hm2)、上一代防治效果(虫口减退比率)、卵期极低气温(℃)、卵期平均气温(℃)、卵期积温(日度)具有高度非线性相关性,并可以作为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非线性建模因子之一,进行马尾松毛虫灾害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6.
对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利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性、重要性和安全性,并且说明了应用这种方法的最佳时间及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时利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性、重要性和安全性,并且说明了应用这种方法的最佳时间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粉拟青霉防治南方马尾松毛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于油松毛虫上的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经室内测定,在低温下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杀虫效果优于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15℃时,其LD_(50)=1.3×10~6孢子/毫升,LT_(50)=17.5天,幼龄马尾松毛虫比老龄马尾松毛虫对粉拟青霉更敏感。本文还比较了粉拟青霉和白僵菌在不同温度、湿度下约分生孢子萌发率。实验结果表明:粉拟青霉对越冬代的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立斌  张绍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515-2516,2522
[目的]探讨3种生物农药对平阳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防治效果,为有效预防和遏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饲喂法测定了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0.3%阿维菌素和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林得保)3种生物农药对马尾松毛虫5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考察了林得保对该虫的林间防治效果。[结果]林得保室内毒力LC50值仅为18.25 mg/L,林间将其与轻质碳酸钙以1∶10、1∶15、1∶20、1∶25配制浓度喷粉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效果均达80%以上,其中1∶10、1∶15配制浓度的防治效果最好。[结论]林得保粉剂1∶15配制浓度防治马尾松毛虫第1代5龄幼虫既经济又有效,适合林间大面积防治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毛虫微生物杀虫剂林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将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和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CPV复配,进行马尾松毛虫的防治见效较快。以组合松毛虫CPV 15.0×105CPB/mL、8 000 U/g苏云金杆菌(Bt)800倍液、药后7 d和组合松毛虫CPV15.0×105CPB/mL、8 000 U/g苏云金杆菌(Bt)1 200倍液、药后12 d最优,2组杀虫效果分别为89.60%和90.51%。  相似文献   

11.
不同受害油松对油松毛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不同受害程度的油松针叶饲养油松毛虫幼虫,研究其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毛虫取食受害松针后,营养指数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取食受害50%的松针对幼虫影响最大,其取食量、排粪量最小,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指数较低,幼虫发育缓慢,死亡率增大,蛹重减轻,从而影响了油松毛虫的种群动态;取食受害25%和受害75%松针的幼虫的营养指数比较接近.同时深色型幼虫的营养指数较浅色型的高,死亡率较低,但在取食受害50%的松针后期,深色型幼虫的一些营养指数反而比浅色型的低.   相似文献   

12.
松片圆蚧Aonidiella pini Young是一新种,危害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和黑松的新种.雌虫多寄生于松针基部及叶鞘内,雄虫多寄生于针叶中、上部,造成寄主植物失水、枯黄、基部腐烂、提早脱落.受害严重的植株,长势不良,针叶变短,并诱发煤污病.该虫在自贡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各代1龄若虫出现盛期相对明显,分别出现于5月上中旬、7月上旬和9月上旬.繁殖方式除卵胎生外,还行孤雌生殖.11月中旬前后以受精雌成虫和二龄若虫在钊叶基部或叶鞘内越冬.苗木是远距离传播该虫的主要途径.若虫在近距离内可以随风传播,对松林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3.
对辽宁兴城油松种子园的油松针叶油进行了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付立叶红外光谱(GC-FTIR)及气相色谱(GC)分析,利用Kovats指数,部分标样和标准谱图鉴定出44个萜烯类化合物(其中有33个组分为该种植物中首次报导),并与国外部分两针叶松的萜烯组成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华山松针叶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省宁陕县火地塘教学实验林场设置固定标准地,研究了华山松(PinusarmandiFranch.)针叶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1龄针叶总生物量在全年持续增加,而2、3龄针对则慢慢减少。1龄针叶总生物量在5月下旬到8月初增加最快。各龄针叶的理论死亡率可用于估算林分全年叶量及落叶量。华山松针叶叶长和叶重高度相关。华山松林一年有两个落叶高峰期:5~6月和9~10月。华山松枝长与叶痕数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林清鹏  张林波  王健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1):1575-1577,1582
[目的]以樟子松松针为材料,探索一套适合樟子松松针制备石蜡切片的条件。[方法]在传统植物石蜡切片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松针的结构特点,对固定、脱水、粘片、染色等环节进行了系列摸索。[结果]FAA固定剂配比中采用70%乙醇;粘片时材料置于40℃水浴锅中展开,用防脱载玻片捞取,置35℃烘箱24 h;松针切8μm厚度,染色条件为伊红5 min,苏木精1 min。[结论]获得的条件可强化固定和脱水效果,粘片操作简便,不易脱片,染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主要松树诱导抗虫性的一些规律比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该文以马尾松、油松、华北落叶松3种我国主要针叶树为对象,分析比较了3种松树在受松毛虫危害后,所产生的迅速诱导抗性和滞后诱导抗性;研究了取食相应的受害针叶后,其生长发育情况的变化;探讨了松树诱导抗性对松毛虫种群动态的作用过程,总结了我国主要松树诱导抗性的一般规律,为分析松毛虫发生机理及松毛虫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证明马尾松松针中抗氧化因子的存在及各因子与马尾松松针抗氧化作用的协同关系。[方法]以新鲜马尾松松针为试材,通过测定其提取液的过氧化值、酸价、VC、VE、VP和胡萝卜素含量研究了马尾松松针的抗氧化特性。[结果]与未添加马尾松松针提取物的油脂相比,添加了马尾松松针提取物的油脂在同一时间测定的酸价较小,其在不同时间测定的酸价变化值也较小。添加了马尾松松针提取物的油脂被氧化的程度远远小于未添加马尾松松针提取物的油脂。马尾松松针提取物的Vc含量为4.092mg/kg,VE含量为21.000μg/kg,VP含量为36.385μg/kg,胡萝卜素含量为10714.300μg/kg。各抗氧化因子对松针抗氧化特性都有协同增效作用。各因素的协同增效作用依次为:VC>VP>VE>胡萝卜素。[结论]马尾松松针含有抗氧化因子,可以作为功能食品的素材。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立地因子对红松抗性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探索不同坡度、坡位、坡向对自然生长条件下红松针叶内2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OD活性与POD活性在树冠不同方位针叶内差异显著,活性最大值均出现在树冠西侧。坡度、坡向对红松针叶内SOD及POD活性有显著影响,而坡位影响不显著。影响SOD活性的最主要立地因子为坡向,影响POD活性的最主要立地因子为坡度。  相似文献   

19.
云南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南松毛虫(1代/年)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幼虫取食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毛虫在腾冲县1年1代,以卵越冬,幼虫期取食云南松针叶量最大为12812cm。最小为6661cm,平均9619.7cm,测定了各虫态的历期。  相似文献   

20.
松叶蜂在贵州省主要分布在凤冈、清镇、平坝、安顺、普定等县,松叶蜂以幼虫为害松树林木的针叶,影响林木生长,重度为害时,可造成林木零星或成片枯死。2007年下半年,松叶蜂(第2代)在凤冈县大面积发生,使凤冈县400hm^2的松林遭到危害。在凤冈县进行了松叶蜂生活史调查和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松叶蜂在凤冈县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在7月上旬至翌年的4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对松叶蜂的防治可在两个时期进行,即茧期和幼虫期,可分别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比物理防治更有效、彻底。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为5月中旬和8月中旬,喷药防治的效果显著高于烟雾防治,可将灭幼脲和速灭杀丁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