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江苏地区分离到的1株疑似鸭肝炎病毒毒株(JS株)进行传代繁殖、雏鸭回归试验和理化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该毒株能在鸭胚上进行传代繁殖,E1~E6代鸭胚毒的ELD50为10438·02 mL-1 ~10617·02 mL-1;攻毒的雏鸭可产生与I型鸭肝炎病毒相同的症状和病变;3,7,14日龄易感雏鸭的LD50分别为1055·02 mL-1,10517·02 mL-1,10383·02 mL-1;病毒对氯仿、乙醚和胰酶不敏感,对酸(pH 30)稳定,对热不稳定。进一步进行交叉中和试验、交叉被动保护试验和VP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的抗原性与经典1型DHV差异显著;VP1序列与多株1型DHV的同源性在693%~933%;从进化关系来看,与韩国株的亲缘性最近。JS株属于我国流行的新型鸭肝炎病毒(命名为N\|DHV\|JS株)。  相似文献   

2.
从安徽省芜湖某养殖户送检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DHV)的发病雏鸭肝等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单称WHD。通过鸭胚接种分离到病毒。经动物试验显示,该病毒分离株的致死率达到70%。经过观察临床表现、剖检变化、血清被动保护试验,初步确诊所采集的病料均为鸭肝炎病毒。经和鸭胚中和试验证明,该病毒的血清型为Ⅰ型。  相似文献   

3.
一株韩国新型DHV的分离及RT-PCR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山东省某疑似鸭肝炎发病区分离到1株病毒JFX08,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毒与传统的Ⅰ型鸭肝炎病毒无交叉保护,分离毒回归3日龄雏鸭,可复制出鸭肝炎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根据已公布的韩国新型(基因C型)DHV的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进行RT-PCR扩增,得到大小约414 bp的目的条带;测序分析发现,分离毒与传统Ⅰ型DHV之间的相似性较低,而与韩国新型DHV之间的相似性高达93.2%~94.0%;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毒与韩国新型DHV的遗传距离最近,属基因C型DHV。  相似文献   

4.
选取4株不同地区分离的适应鸡胚的鸭肝炎病毒作为疫苗株制备灭活苗,免疫试验鸡制备卵黄抗体。鸡胚中和试验表明,第三次免疫后15天,抗体中和效价(PD50)都在29以上,卵黄抗体保护雏鸭试验显示,本试验制备的卵黄抗体有着显著的预防效果,并大大提高攻毒后雏鸭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试验对江苏省某地雏鸭群中发生的传染性疾病进行鉴定,初步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采集疑似鸭肝炎病死鸭的肝脏组织,分离病毒经鸭胚传代培养发现鸭胚变红,肝脏变性;抗体可被Ⅰ型DHV标准阳性血清完全中和;RT-PCR测定714 bp处出现了特异性的DNA条带;序列分析鉴定与Ⅰ型DHV标准毒株DRL-62株的同源性为97.1%,可以证明所分离的病毒株是血清Ⅰ型。  相似文献   

6.
自山东寿光地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肝组织中分离到一株鸭肝炎病毒,命名为SG株DHV-Ⅰ.该病毒能被DHV-Ⅰ标准抗血清中和,该病毒第5代病毒尿囊液对12日龄鸭胚的ELD50为10-5.58/0.2 mL,对7日龄雏鸭的LD50为10-4.68/0.2 mL.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发现,SG株DHV-Ⅰ基因组结构为5' UTR-VP0-VP3-VP1-2A1-2A2-2B-2C-3A-3B-3C-3D-3' UTR,与A型DHV-Ⅰ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9%~99.7%,氨基酸同源性为94.5%~99.7%,表明SG株DHV为一株A型DHV-Ⅰ强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旨在对临床表现为肝、脾坏死的病死鸭进行鸭呼肠孤病毒(NDRV)分离与鉴定。[方法]通过接种10日龄鸭胚进行病毒的初步分离培养,结合PCR检测及σC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NDRV分离毒株接种鸡肝癌细胞(LMH)、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肝细胞(CEL),经绒毛尿囊膜接种11日龄樱桃谷肉鸭胚,经腿部肌肉接种4日龄雏樱桃谷肉鸭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通过测定NDRV分离毒株对氯仿和胰蛋白酶的敏感性进行理化特性鉴定。[结果]分离到5株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分别为RPVA1311、RPVA1312、RPVA1313、RPVA1314和RPVA1315。NDRV分离毒株σC基因序列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98%,与禽呼肠孤病毒(ARV)和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相似性较低,分别为38%~41%和40%~50%; NDRV分离毒株能在LMH、CEF和CEL中增殖并产生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的细胞病变,2株番鸭源分离病毒的LMH细胞毒滴度(lg[TCID_(50)]:6.32、6.63)明显高于3株樱桃谷肉鸭源病毒的滴度(lg[TCID_(50)]:5.83、5.68、5.63); NDRV分离毒株能100%致死11日龄樱桃谷肉鸭胚,且2株番鸭源分离病毒的鸭胚组织毒滴度(lg[ELD_(50)]:5.50、5.63)稍高于3株樱桃谷肉鸭源病毒的滴度(lg[ELD_(50)]:5.32、5.17、5.00),主要病变表现为全身性出血; 4日龄雏樱桃谷肉鸭接种NDRV分离毒株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鸭相似的病症,发病率为100%,同时能从病死鸭的肝、脾中再次分离到原病毒;病死鸭主要病变为脾脏肿大、坏死,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组织细胞坏死,肝细胞变性、炎性细胞在汇管区周围浸润;理化性质测定结果显示,NDRV分离毒株对氯仿不敏感,对胰蛋白酶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结论]分离的5株病毒是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的一种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2017年以来,在中国东部地区的许多鹅场中,4—16日龄雏鹅暴发了严重的痛风,导致2%~20%的死亡率,给养鹅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试验旨在分离、鉴定导致此次雏鹅痛风的病原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发病雏鹅病料接种10日龄鹅胚,分离病毒,通过PCR、基因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对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病毒尿囊液接种鹅肾脏上皮细胞测定病毒滴度;攻毒扬州白鹅雏鹅进行动物回归实验,观察剖检和组织病理变化,PCR方法检测肛拭子和各脏器病毒含量,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尿酸含量。[结果]从第3代鹅胚尿囊液中分离到一株鹅星状病毒(GAstV),命名为JSHA株。对星状病毒ORF2基因氨基酸进化树的分析结果表明,JSHA毒株与2018年从患痛风的鹅上分离得到的星状病毒毒株(SD01、SDPY、GD)具有99%以上的同源性,而与其他禽星状病毒同源性仅为27.3%~57.0%。阳性尿囊液感染鹅胚肾脏上皮细胞后出现变圆、聚团和脱落等细胞病变,病毒滴度为10~(4.25) TCID_(50)·mL~(-1)。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可致雏鹅25%的死亡率,发病鹅体质量减轻、肾脏发白肿胀、脏器表面和关节腔内尿酸盐沉积以及血清尿酸升高;组织病变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尿酸盐结晶形成,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脏和脾脏中出现坏死区和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病毒载量结果显示肾脏、肝脏和脾脏的病毒载量高于其他组织;雏鹅从感染后3 d开始排毒,排毒高峰出现在6~9 d。[结论]鹅星状病毒JSHA毒株是此次雏鹅发生痛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分离鉴定及VP1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无母源抗体的鸭胚从疑似病毒性鸭肝炎的病麻鸭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分离毒能致死鸡胚、番鸭胚和麻鸭胚,死胚尿囊液均无血凝性;病毒能被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特异性中和;病毒人工感染3日龄麻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50%,并从病死鸭肝脏中回收到分离毒;RT-PCR扩增结果表明分离毒为I型DHV阳性,同时将此扩增的1 052 bp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对重组阳性质粒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分离毒的VP1基因与台湾省分离株DHV-03D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率为95.7%,对VP1氨基酸潜在位点分析发现该分离毒具有野毒的分子特征。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命名为DHV-NA株。  相似文献   

10.
用鸭肝炎病毒(DHV)地方分离毒株HB98株经鸡胚连续传53~62代适应鸡胚的鸭肝炎病毒作为种毒,制备成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分别免疫伊莎产蛋鸡,经3次免疫后,收获卵黄,测定病毒中和效价可达103以上,经30万只雏鸭临床应用,对未发病的雏鸭预防保护率达90%以上,发病鸭群治疗保护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山东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山东地区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或病死肉雏鸭的肝脏中分离到3株病毒,经病毒分离、血清中和试验、单抗Dot-ELISA鉴定、氯仿敏感试验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确诊该地区雏鸭所患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的被动保护试验结果表明,高免卵黄抗体可有效控制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制鸭肝炎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方法]将DHV-W株的鸭胚尿囊液经冻融、氯仿处理和超速离心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探讨DHV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的DHV抗原诊断方法。[结果]经间接ELISA筛选获得1株能稳定分泌DHV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5G8。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该株单抗ELISA效价较高且特异性好,中和特性稍差。杂交瘤细胞冻存6个月和12个月后复苏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结论]HDV的McAb成功制备为DHV的快速诊断、筛选特定基因探针等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鸭病毒性肝炎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郑州地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可使7日龄健康鸭100%发病,90%死亡,死亡鸭具有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病变,经血清学试验鉴定该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4.
吴桂银  周广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00-10701
[目的]研究中药蟾甘口服液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无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雏鸭180只,随机分成6组,即中药治疗组Ⅰ、中药治疗组Ⅱ、西药治疗组Ⅰ、西药治疗组Ⅱ、感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7日龄时,除空白对照组外全部鸭只接种鸭肝炎病毒。7和10日龄分别给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口服1ml中药蟾甘口服液和金刚烷胺口服液,连用5d。[结果]中药治疗组Ⅰ、中药治疗组Ⅱ、西药治疗组Ⅰ、西药治疗组Ⅱ的存活率分别达93.3%、86.6%、73.3%和63.3%,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蟾甘口服液对鸭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型鸭肝炎病毒R株全基因组分析与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定1型鸭肝炎病毒(DHV1)毒株R全基因组,建立鸭肝炎病毒1型巢式PCR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测定DHV1毒株R全基因组,以3D为靶基因序列的引物P1和P2,P3 和P4进行巢式PCR,引物F和R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与其它GenBank上发表的DHV1毒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2%~99.2%,编码聚合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98.8%,表明DHV1-R株与其它DHV1毒株之间病毒基因组一级结构有较高的同源性。基因组结构5′UTR-VP0-VP3-VP1-2A1-2A2-2B-2C- 3A-3B-3C-3D-3′UTR在遗传进化关系上与副肠孤病毒属(Parechovirus)亲缘关系较近。参照鸭肝炎病毒1型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分别进行巢式PCR和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方法检测鸭肝炎病毒1型, 结果表明巢式PCR敏感性为6 pg•ml-1。实时荧光定量RT-PCR确定特异性产物的Tm值,同时做普通RT-PCR。试验结果表明,特异性产物的Tm值为85.6℃,最低能检测到含0.015 fg•μl-1 阳性质粒标准品。【结论】建立的巢式PCR与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检测方法显示了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为鸭肝炎病毒1型的临床检测和流行情况调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旨在克隆与表达鸭β-防御素16(AvBD16)基因及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监测了鸭肝炎病毒感染后麻鸭不同组织AvBD16与TLR-7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鸭骨髓组织中扩增到鸭AvBD16,并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 上进行原核表达,对其重组和合成蛋白进行生物学活性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了鸭肝炎病毒对鸭AvBD16和TLR-7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的影响。【结果】鸭AvBD16 cDNA 大小为155bp,编码50个氨基酸残基,与鸡AvBD3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62%。重组和合成鸭AvBD16蛋白对12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高盐浓度对其抗菌活性有一定影响,且溶血活性极低。重组AvBD16蛋白具有体外抗病毒活性。经鸭肝炎病毒诱导后,鸭AvBD16在肝脏及其他组织中被诱导表达或表达量显著上调,且与TLR7的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成功克隆并表达了鸭AvBD16基因,重组和合成AvBD16蛋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且不具有溶血特性。重组AvBD16蛋白具有抗鸭肝炎病毒的活性,体内抗病毒作用可能受TLR-7通路调节。  相似文献   

17.
DHV对雏鸭肝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雏鸭 ,分别于 1 ,3 ,5 ,7天测定雏鸭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 ,并研究MDA和SOD在鸭病毒性肝炎 (DVH)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雏鸭感染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后 ,强毒株组雏鸭肝组织MDA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弱毒株组和中毒株组的肝组织MDA含量只在感染的中后期即分别在 5天和 3天以后才显著高于对照组 ;中毒株组和强毒株组的肝组织SOD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弱毒株组肝组织SOD活性在 3天以后才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王存连  贺祥  张建  徐彤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83-4984
[目的]为寻求能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中药,减少抗生素残留奠定基础。[方法]从某养鸭场出现典型病变的病死鸭分离到3株鸭疫里默氏杆菌,探讨中药制剂双炎散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效果,并将其与氟甲砜霉素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双炎散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具有显著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对感染里默氏杆菌的雏鸭的有效治疗率为82.5%,与氟甲砜霉素无明显的差异(P>0.05)。双炎散对发病雏鸭的治疗效果与氟甲砜霉素无明显的差异(P>0.05)。双炎散发挥药效的时间较晚,但其治疗效果却稍好于氟甲砜霉素。[结论]双炎散制剂在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