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贵明 《植物保护》2002,28(2):59-59
红腹缢管蚜 [Rhopalosiphumrufiabdominalis(Sasaki) ]是川西平原水稻旱育秧上的一种主要害虫 ,近年来对水稻旱育秧的危害愈来愈重。由于红腹缢管蚜是在水稻旱育秧秧苗地下根系周围发生危害 ,不易被发现 ,确诊和防治比较困难 ,一旦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2.
菜蚜的识别及其防治黄旭正(广西植保总站)菜蚜属同翅目、蚜虫科。是为喜十字花科蔬菜蚜虫的总称,在广西发生为害蔬菜的蚜虫有:菜缢管蚜(萝卜蚜)、桃蚜(烟蚜)和甘蓝蚜(菜蚜),常见的是菜缢管蚜,为害亦比较严重。现分别简述如下。1菜缢管蚜Liaphisery...  相似文献   

3.
1994年全州县种植晚稻44.3万亩,晚稻后期禾(黍)缢管蚜大发生,发生面积31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0%。据调查,有蚜株率达50%~75%,一般每株有蚜量为25~40头,高的上百头,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经积极防治后,仍损失稻谷约80万公斤。 9月下旬开始至10月中旬初,水稻灌浆至黄熟期,大量的成、若蚜集结在稻穗上,也有的集结在叶背、叶鞘上取食为害。蚜虫体  相似文献   

4.
缢管蚜小蜂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昱君  王履浙 《昆虫天敌》1995,17(4):172-174
缢管蚜小蜂Aphelinus rhopalosiphagus Yang et Chen是根型蚜红腹缢管蚜的专性寄生蜂。1989年调查,该蜂对红腹缢管蚜寄生率31.37~84.03%。1993~1994年在文山陆稻区系统调查,该蜂在陆稻上始见于6月中旬,终见于11月中旬,寄生高峰集中在7月上旬~8月上旬;高峰期寄生率达55.28~80.75%。冬季缢管蚜小蜂主要分布在海拔740~1289M菜园地、麦田地,寄生于取食棒头草、看麦娘、冬小麦根部的红腹缢管蚜。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华北小麦穗期主要蚜虫种类及其生态位, 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蚜虫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五点式和棋盘式取样法系统调查了河北廊坊小麦穗期不同蚜虫种类的种群动态及其在植株上的分布, 利用生态位理论, 计算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和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 (Walker) 3种优势蚜虫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禾谷缢管蚜的时空生态位最宽, 其次为荻草谷网蚜和麦无网长管蚜, 其中禾谷缢管蚜的生态位宽度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 其他两种蚜虫呈下降趋势。不同蚜虫种类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 其中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的重叠度最大, 为2.073 0, 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重叠度最低, 为1.656 4; 随时间推移, 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增强, 禾谷缢管蚜与麦无网长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减弱, 而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竞争关系相对稳定。荻草谷网蚜是当地小麦蚜虫主要优势种群, 禾谷缢管蚜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 与荻草谷网蚜竞争激烈, 麦无网长管蚜时空生态位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异色瓢虫在河北南部区域有多个变种,其成虫及高龄幼虫是多种蚜虫的重要天敌之一。2022—2023年普查发现8个变种。通过比较异色瓢虫成虫对当地8种主要蚜虫的取食喜好性,发现其对禾谷缢管蚜、大豆蚜、萝卜蚜、槐蚜表现出明显偏好,平均日捕食量比柳蚜、桃蚜高45.93%~61.54%。根据异色瓢虫捕食特点及当地主要蚜虫种类,选取3、4龄幼虫捕食大豆蚜、萝卜蚜、禾谷缢管蚜,并用Holling II型圆盘方程建立了功能反应模型,结果表明3龄幼虫对上述3种蚜虫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86.5、89.9、123.8头,4龄幼虫捕食量分别为197.4、214.9、209.3头。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生物防控蚜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3年6月2日,在海门市德胜镇水稻育秧基地发现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ricius)]为害水稻叶片,使秧苗叶色轻度发黄。据调查,当时有蚜株率为62%,平均百株蚜量459.7头,最高百株1135头。麦长管蚜是长江中下游麦区麦蚜的优势种,也能使长江流域部分晚稻受害,但在海门市发现麦长管蚜为害水稻尚属首次。据调查,该田块为麦稻两熟,多年连作,品种为“5566”(安徽),育秧基地四周为成片的蜡熟末期小麦,未防治过蚜虫。分析麦长管蚜转移为害水稻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小麦逐渐成熟,麦长管蚜食料条件恶化,陆续就近迁入水稻育秧基地为害。普查本市其余稻区,…  相似文献   

8.
麦蚜俗称腻虫、油汗.在河南许昌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在干旱坡岭地以麦二叉蚜为害较重:平原灌溉区以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为主,尤其在小麦穗期麦长管蚜猖獗发生.许昌市位于河南中部,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近年来,麦蚜在本市发生程度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9.
五种蚜虫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室内饲喂法研究了棉蚜、禾谷缢管蚜、白杨毛蚜、桃粉蚜和菜缢管蚜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并以所获相关数据组建生命表。结果表明:异色瓢虫的世代存活率、净增殖率在以白杨毛蚜和菜缢管蚜为食物时较高,分别为86.7%、78.3%和158.5、271.7;平均单雌产卵量在以桃粉蚜和菜缢管蚜为食物时较高,分别为1396和1835粒;内禀增长率除以白杨毛蚜为食物时较低外(0.06),其它四种均接近(0.10~0.13)。综合评价,五种蚜虫中菜缢管蚜是饲养异色瓢虫最为理想的食物。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北方麦区发生流行的小麦黄矮病,借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麦无网蚜,禾谷缢蚜和玉米缢蚜持久性传播,其中麦二叉蚜为优势介体蚜虫种群,因此对麦二叉蚜、不同虫态及其龄期传播小麦黄矮病的能力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1.
水稻田蚜茧蜂Aphidiidae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为害水稻的蚜虫,常见的有麦长管蚜Macrosi phum avenae (Tabricius)和粟缢管蚜Rhopolosi pkum padi Fitch,前种近年在浙江、福建、湖南等省均有为害报导,有的地区甚为严重。因而研究稻田蚜茧蜂是开展稻田天敌调查和综合防治的需要。我国稻田的蚜茧蜂迄今未见报导。本文系笔者收集自我国水稻区的蚜茧蜂3属5种记述如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蚜虫消长与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矮花叶病是非持久性病毒——MDMV 引起。病毒介体是蚜虫,在山西省主要是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麦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um dirhodum(Walker)]的传毒能力未定。实验表明,传毒蚜虫饲毒最适时间5~30分钟,接毒最适时间30~60分钟,持毒期限6~7小时,有效传毒蚜数3~5头。气温20℃麦二叉蚜的传毒效能最高,是春播玉米的主要传毒蚜虫。传毒蚜的高峰期后16~30天是发病高峰,以玉米拔节至孕穗间发病最快,抽雄后渐缓。病害的发生流行取决于毒源量、传毒蚜的虫口密度及其自然带毒率的提高,这过程进展的快慢是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京十字花科蔬菜上的蚜虫是桃蚜和菜缢管蚜,前者全年都有发生,而后者划在6月才开始发生。桃蚜以卵期在窖藏大白菜和核果类果树枝条上越冬,也有少数有翅成蚜能在窖藏大白菜上渡过参天。但白菜上的卵由于食用及留种株切关剥邦处理,而不能成为有效蚜源。另一部分桃蚜则在温室里连续发生,不进行越冬。阳畦菜苗和风障根茬菠菜上早春很早就发生桃蚜。大白菜留种株三月种植,它的第一蚜源来自风障根茬菠菜——3月下至4月初产生有翅蚜迁飞。桃树上的桃蚜在4月下开始发生有翅蚜,成为种株的第二蚜源。种株上的蚜群5月中产生有翅蚜,连续向外扩散。春菜——主要是甘蓝、花椰等——在定植时(四月)从阳畦带蚜下田;它的第二蚜源也来自桃树。春菜上的蚜群也在5月中产生有翅蚜扩散。从4、5、6月进行杂草调查证明,有9科13种是桃蚜的寄主,未发现菜缢管蚜的寄主,而旋花科的小旋花是唯一能在5月发生有翅蚜的杂草(6月没有)。由此可见,杂草不是春菜地的主要蚜源。桃蚜和菜缢管蚜在夏菜上——包括晚甘蓝、晚苤蓝、萝卜、小白菜、小油菜——混合发生,但有明显的偏嗜现象:桃蚜在甘蓝和苤蓝上占多数,菜缢管蚜在萝卜、白菜、油菜上占多数。从有翅蚜发生期看,甘蓝、苤蓝上的桃蚜正是秋白菜苗期的蚜源,同时萝卜、小白菜、小油菜上的菜缢管蚜也正是秋白菜苗期蚜源。秋白菜上也是两种蚜虫混合发生,但菜缢管蚜多于桃蚜,它们在9月上、中旬产生有翅蚜扩散。  相似文献   

14.
在20~25℃室温下用5种蚜虫分别饲养大灰食蚜蝇的结果表明,用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豌豆蚜作猎物,均能使食蚜蝇完成发育。幼虫期历期分别为11.0、10.2、10.1和10.6天,发育全期(幼虫+予蛹+蛹期)分别为29.0、30.6、27.4和26.1天,蛹重为33.9~40.7mg,差异不显著。但取食甘蓝蚜的食蚜蝇则不能完成个体发育。每天分别供应5、10、20、40和80头2~3龄麦无网长管蚜饲养食蚜蝇,在5头处理中,幼虫历期明显较长,予蛹及蛹期历期最短,其它4个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幼虫成活率、蛹重和羽化率,则随取食蚜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试验结果指出,人工饲养食蚜蝇必需选择适合的蚜种,虽然食蚜蝇幼虫取食86头2~3龄蚜虫即能完成发育,但提供更丰富的猎物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小麦穗期,利用田间自然虫源加以人工控制培养,使形成虫量梯度以研究麦蚜混合种群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表明4种蚜虫中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两者对产量无明显交互作用。得到了复合蚜量动态防治指标的二元一次式1.75(0.43639x1+0.04939x2)=3。37661;并由此推算出扬花初期麦长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4.4头/茎,禾谷缢管蚜单独存在时的防治指标为38.9头/茎。  相似文献   

16.
吡蚜酮对禾谷缢管蚜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吡蚜酮对禾谷缢管蚜的亚致死效应。试验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测定了亚致死剂量的吡蚜酮对禾谷缢管蚜成虫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吡蚜酮处理的蚜虫口针从开始刺探到持续吸食韧皮部和木质部汁液的时间明显延长,分别延长至(199.9±34.0)min和(236.4±29.5)min,对照分别为(155.5±18.1)min和(145.5±27.1)min。并且,经药剂处理的蚜虫口针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中持续取食的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44.7±9.4)min和(11.8±2.5)min,对照分别为(93.0±24.9)min和(19.0±3.6)min。通过生长和繁殖试验可知:亚致死剂量的吡蚜酮使禾谷缢管蚜的重量显著减轻,繁殖率明显降低。经药剂处理的蚜虫最大重量和最高繁殖率分别为(1.28±0.025)mg/10头和(2.9±0.2)头/成蚜,而对照分别为(1.56±0.099)mg/10头,(5.2±0.2)头/成蚜。  相似文献   

17.
食蚜瘿蚊是多种蚜虫的捕食性天敌。深入研究影响该虫繁殖力的关键性因子有助于改进规模化饲养以及提高该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用玉米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作为寄主昆虫,通过设置猎物蚜虫斑块的3种混合方式(单一种群、两种或三种均匀混合种群),以及每种混合方式下的4个密度梯度(总虫量6~48头/株),研究混合蚜虫斑块对食蚜瘿蚊终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单一猎物斑块,还是在两种或三种混合猎物斑块上,食蚜瘿蚊的终身产卵量均随着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4个猎物密度处理之间呈极显著差异。其中,猎物斑块密度为24~48头/株时,所得终身产卵量最高。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食蚜瘿蚊在单一猎物斑块上的终身产卵量最低,而在三种混合猎物斑块上的产卵量最高,呈现出“三种混合>两种混合>单一种群”猎物斑块的趋势。由此可见,食蚜瘿蚊的终身产卵量受到猎物斑块密度和斑块内蚜虫种群混合方式的双重影响;较高的猎物斑块密度和混合猎物斑块中较多的蚜虫种类,均有利于食蚜瘿蚊产下较多数量的卵。  相似文献   

18.
引言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和玉米缢管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是美国高梁上是最普遍的蚜虫。麦二叉蚜对高梁常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在营养生长阶段,玉米缢管蚜在高梁轮生体上虽常达到很高的密度,但很少造成经济损  相似文献   

19.
1996年9月在全州县城郊乡绕山村发现一种蚜虫为害旱芋地表下的叶柄、叶鞘、根。该种无翅蚜虫的头、触角和足暗黑色,胴体淡黄色,腹管退化,体背密布白色腊质。若蚜活泼,可在危害部位的四周爬行;成蚜一般移动很少,增殖速度很快。该种蚜虫畏光,群集在土表下1~3cm深的旱芋叶柄、叶鞘和侧根上取食为害,土质疏松,土壤空隙度好时土表下13cm深的须根上仍可见蚜虫危害,蚜虫密度高时也可移到地表上、背光的叶鞘内侧取食危害。剖土调查,单苗有蚜量,多的超过200头,一般是50~100头。旱芋受害部位出现白色,虫量大 受害重时,变成暗灰色、甚至黑色。芋苗受…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条件下,在特定空间内,测定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两种蚜虫荻草谷网蚜和禾谷缢管蚜不同密度值下的捕食量。结果表明,荻草谷网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数量同步增加时,EG-S值和EI值变化是从1到∞,EI值是在0到+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喜好捕食荻草谷网蚜明显高于禾谷缢管蚜;荻草谷网蚜数量不变,禾谷缢管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I值是从+1到0,EI值从-1到0范围内依次减少,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禾谷缢管蚜;禾谷缢管蚜数量不变,荻草谷网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I值变化从+1到∞,EI值在0到+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荻草谷网蚜。捕食量结果同选择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