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腐壳病1.病因与病症:此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腐烂,然后侵袭步足各节及背甲。胸部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2.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塘底有淤泥5~10cm,移栽水草及投放漂浮性水生植物;②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③在有发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20g/m3兑水全池泼洒;④用漂白粉2g/m3全池泼洒,并每千克饵料中加磺胺类药物0.1~0.2克,连喂3~5天;⑤用5%~10%食盐水溶液浸洗病蟹3~5分钟,…  相似文献   

2.
正5.甲壳溃疡病又名褐斑病、甲壳病、腐壳病、锈病。(1)病症:该病的病原是一群能分解几丁质的细菌,如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螺菌、黄杆菌等。因机械损伤、其他一些细菌感染以及营养不良和环境中存在某些重金属的化学物质,造成蟹上表皮破损,使分解几丁质的细菌侵入外表和内表皮而导致该病发生。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中、胸板出现  相似文献   

3.
一、颤抖病 河蟹颤抖病又称环爪病、抖抖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河蟹的步足颤抖、环爪的疾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河蟹人工养殖迅速发展,但在成蟹养殖阶段,河蟹常因病死亡,造成损失,影响收益。现介绍一些防治方法,供参考。 1.纤毛虫病: 经观察检查:病蟹鳃部、整个头胸部、腹部和四对步足(除复眼、口器、指节等部位外)有大量纤毛虫附生,仅有少数河蟹为  相似文献   

5.
对于河蟹颤抖病,其在发病初期表现为: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摄食明显减少,并伴有蜕壳不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河蟹的指节前端开始出现微红色,并逐步向上延伸。常出现河蟹用步足将身体支撑的现象。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深入,河蟹步足中的长节和腕节肌肉出现病变、萎缩,解剖会发现部分肌肉呈水样状,此时已无力将身体支撑起来。而且行动十分困难,病蟹身体和步足振颤,似“痉挛”状,解剖病蟹,还可发现其鳃丝呈灰黄色或黑褐色,肝部呈现糜烂状,肠道无食。该病应重在预防,采用生态健康养殖方法,即可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水产》2001,26(6):28-29
中华绒螯蟹(河蟹)是我国淡水名产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河蟹的病害问题日显突出,其中“颤抖病”最为常见,是河蟹养殖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1 症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螯足的握力减弱、蜕壳困难、摄食量减少以至不摄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心脏、腹神经节肿大,心跳乏力,肝胰腺呈淡黄色、严重时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该病的典型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所…  相似文献   

7.
近日,我们对河蟹的病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以前常见病发病率相对较低,如黑鳃、肠炎、抖抖病等,代之发病率较高的是烂爪(肢)病。 烂爪(肢)病的症状:从河蟹步足的爪部开始腐烂,一直烂至步足基部,肢节中无肉,最后断肢,直到死亡。在放养初期发  相似文献   

8.
明晶 《科学养鱼》2006,(8):76-76
一、颤抖病河蟹颤抖病又称环爪病、抖抖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河蟹的步足颤抖、环爪的疾病。1.流行:自1994年在江苏省个别养蟹池塘中发生颤抖病以来,接着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苏以至全国养殖河蟹的地区均有发生,且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地区还在日趋严重。无论是池塘、稻田,  相似文献   

9.
河蟹颤抖病是当前河蟹养殖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严重地阻碍了河蟹养殖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九九年该病的发生率达50%以上,死亡率达30%以上,甚至个别池塘达到死亡率在8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业者谈“抖”色变。河蟹颤抖病,又叫“宽爪病”或“抖抖病”等,其主要症状为:病蟹的援食减少,活力能力减弱或爬到池岸边或伏于水草之上,反应迟钝,步足连续颤抖,口吐泡沫,背部向下很难翻身。病蟹解剖后,蟹体的肉质糊化,甚至步足肌肉萎缩,中空。有些病蟹肝脏病变,肠道发炎,无食或少量食物,有些病蟹伴有腹水…  相似文献   

10.
河蟹颤抖病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蟹颤抖病又叫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中华绒螫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等。主要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引起临宏达等,1999)。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螫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至不吃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图1)。这是由于神经受病毒侵袭,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坏死以至解体的结果。在疾病后期常继发嗜水气单胞菌及拟态弧菌等感染临宏达等,待发表),使病情更加恶化,肝胰腺变性。…  相似文献   

11.
河蟹发生颤抖病较轻时动作迟缓,活动力差;严重时河蟹用步足撑起整个身躯趴在水边或水草上,或爬上池岸,口吐泡沫,大螯下垂,浑身抖动。颤抖病传播快,往往容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科学养鱼》2007,(7):83-83
一、虾类黑斑病 虾类黑斑病病因主要是水质和底质败坏,一些可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大量繁殖所致。其症状表现为病虾的甲壳上出现黑色溃疡斑点,通常在鳃部和腹部,包括步足和游泳足,严重时病虾活力大减,或卧于池边处于濒死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一、病毒性疾病最典型的是河蟹的“抖抖病”。发病河蟹步足发生颤抖或整个身体拱起。呈暴发趋势,死亡率很高,可达80%,有的甚至全军覆没。该病流行期4~11月,高峰期7月底~10月初。  相似文献   

14.
一、颤抖病又称环爪病、抖抖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河蟹的步足颤抖、环爪的疾病。1.流行:无论是池塘、稻田、还是网围、网栏养蟹,从3月到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从蟹种到成蟹均患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尤其是饲养管理不善、水环境差的地方,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  相似文献   

15.
1995年以来,我市连续发生河蟹颤抖病,损失较大。病蟹停止摄食,静伏于池塘的水边或岸上,步足发抖,不能爬行。一旦发病,一般先死大蟹,后死小蟹,常引起河蟹的大量死亡。一、发病特点1.池塘清整不同,发病程度不同。坚持彻底清整消毒的池塘发病轻,既不清整、又不消...  相似文献   

16.
童军 《水产养殖》1988,(1):10-11
我们1986年5月在东台镇水产养殖场进行河蟹池塘养殖试验。试验期间,发现一些河蟹体壳污物较多,活动、摄食能力减弱,继而陆续死亡,经解剖镜检查,发现病蟹的壳及鳃上寄生大量的聚缩虫(Zoothamnium)。聚缩虫少量寄生时,对河蟹生长无明显影响,严重寄生时,蟹的额部、步足、背壳及鳃部都布满寄生虫,影响河蟹的活动和生长,病蟹多在黎明前后死亡。  相似文献   

17.
纤毛虫病是河蟹养殖中的主要疾病,纤毛虫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苔薛虫、累枝虫、钟形虫等。寄生在河蟹的颚部、步足、背壳及鳃部,蟹壳上的白絮状虫体一般不易刮掉。多发生在不再脱壳的蟹体上。防治方法:预防:使河蟹正常脱壳,最好的办法是不养2龄以上?..  相似文献   

18.
河蟹颤抖病是近年来在我国河蟹主产区的高发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河蟹养殖效益的提高,可以说养殖业者“谈抖色变”。其主要症状为:发病初期,病星摄食减少,蜕壳困难,活动能力减弱,而后病星爬到池岸边或伏于水草上,步足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能爬行,病餐肉质糊化,内脏病变,肠道、胃及鳃严重发炎肿胀,通常在短时间内迅速感染,继而引起批量死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研究表明:河蟹颤抖病的发生及发展不是孤立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复杂体现,因此在预防及治疗河蟹颤抖病的过程中,若一味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  相似文献   

19.
培育蟹种控制性早熟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蟹种,俗称扣蟹,一般指规格为2克以上的一秋龄幼蟹的统称。蟹种性早熟是目前我国发展河蟹养殖中主要问题之一,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主要养殖区普遍存在,已引起各界特别是广大养殖户的高度关注,现就笔者在实践中所积累的数据与对策措施,撰文仅供参考。一、河蟹性成熟及人工培育蟹种性早熟的主要特征1、河蟹性成熟特征河蟹在湖泊、草荡等天然水域中一般两年性成熟。性成熟前,河蟹个体较小,壳色淡黄;雄蟹步足尤其螫足上的刚毛短而稀疏,资足掌部上下两面尚无刚毛,雌蟹腹脐也未长足,仍呈三角形,尖端较窄,紧贴身体,不易分离。…  相似文献   

20.
在河蟹养殖生产中,较常见的、造成危害最大的几种疾病包括:肠炎病、黑鳃病、烂鳃病、水肿病、肝坏死病、甲壳溃疡、脱壳不遂病和纤毛虫病。在河蟹发病时,正确认识河蟹的发病特点,有利于采取合适的预防控制及治疗措施,切实有效地降低河蟹病害发生率,提高养殖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