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研究覆盖秸秆对补播野大麦和虎尾草生长状况及对草地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三种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试验采用在松嫩平原退化盐碱草地(p H值为8.1)分别补播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latum)和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同时分别覆盖2 kg/m2(2 M)、1.5 kg/m2(1.5 M)、1 kg/m2(1 M)和不覆盖秸秆((0 M)的粉碎玉米秸秆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盖玉米秸秆可显著促进野大麦和虎尾草的生长,与不覆盖相比,覆盖1.5 kg/m2的玉米秸秆,野大麦株高提高4.66%,生物量提高10.89%;覆盖2 kg/m2的玉米秸秆,虎尾草株高提高17.57%,生物量提高5.85%。覆盖玉米秸秆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其中覆盖1.5 kg/m2玉米秸秆同时补播野大麦,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比不覆盖秸秆分别提高了10.49%、24.18%和18.69%,比未补播提高了72.60%、92.29%和73.03%;覆盖2 kg/m2玉米秸秆的同时补播虎尾草,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比不覆盖秸秆分别提高了13.31%、30.34%和45.68%,比未补播提高了6.76%、12.05%和14.26%。  相似文献   

2.
在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退化盐碱草地(pH 8.5)分别进行补播稗草(东饲1号和野大麦,同时分别覆盖0kg/m2、1kg/m2、1.5kg/m2、2kg/m2的粉碎玉米秸秆,以不覆盖秸秆+不补播牧草为对照,观测对下一年土壤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秸秆和补播牧草可以降低土壤Na+、Mg2+、HCO-3、SO2-4含量,增加土壤K+、Ca2+、Cl-含量,土壤化学性质得到一定的改善。覆盖秸秆1.5kg/m2同时补播野大麦与对照(不覆盖秸秆+不补播牧草)相比,土壤Na+、HCO-3和SO2-4含量分别降低了29.57%、45.48%和33.57%,Ca2+含量增加了36.97%,K+含量增加了1.7倍,改良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氮沉降对土壤酶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在青海湖东岸开展野外控制试验,设计4个施氮水平0 g·m-2,2 g·m-2,5 g·m-2和10 g·m-2(分别为N0,N2,N5和N10),测定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氮沉降对土壤pH值和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硝态氮在浅层土中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铵态氮在10 g·m-2浅层土中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有机碳含量在2 g·m-2处理下显著高于其它处理;酸性磷酸酶和脲酶随施氮量的增加活性显著升高,氮沉降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碱性蛋白酶对氮沉降不敏感;相关分析表明,酸性磷酸酶、脲酶活性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碱性蛋白酶活性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氮沉降影响高寒湿地碳、氮含量及其计量比,进而影响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草地盐碱化问题,试验采用补播稗草(东饲1号)和星星草,同时覆盖2.0 kg/m2(2M)、1.5 kg/m2(1.5M)、1.0 kg/m2(1M)粉碎玉米秸秆,以未补播(0M)为对照,连续三年测定了覆盖秸秆对补播牧草生长及草地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3种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秸秆可以提高稗草的生物量,且覆盖秸秆1.5 kg/m2时生物量最高,比不覆盖提高12.63%;覆盖秸秆可以提高星星草的生物量,也是覆盖秸秆1.5 kg/m2时生物量最高,比不覆盖提高10.17%。覆盖秸秆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其中在补播星星草同时覆盖秸秆1.5 kg/m2,3年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值最高,真菌、放线菌、细菌含量分别为9.480×103,6.593×104,9.602×106cfu/g,比不覆盖秸秆含量分别提高30.43%、13.89%和8.19%。同时,覆盖秸秆使补播星星草区域微生物数量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5.
主要探讨了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对燕麦品种、施肥水平和豆科混播水平的响应,为合理评价燕麦人工草地的生态效应和对土壤培肥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4个燕麦品种(A1:青燕1号;A2:林纳;A3:青海444;A4:青海甜燕麦)、4个施肥水平(B1:不施任何肥料,CK0;B2: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IM;B3:有机肥1500 kg/hm2,OM;B4: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有机肥750 kg/hm2,IM+OM)和4个箭筈豌豆混播水平(C1:0 kg/hm2;C2:45 kg/hm2;C3:60 kg/hm2;C4:75 kg/hm2)的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开展三因素对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脲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燕麦品种、施肥水平和豆科混播水平均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高寒区0~20 cm耕作层土壤脲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活性范围分别为400~900 μg/g,80~180 μg/g和4~7 mg/g;3个因素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强弱顺序为:施肥水平>品种>豆科混播水平;在3个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土壤脲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呈“先增后减”、“先降后增”的变化,分别在开花期和拔节期出现单峰值,转化酶活性呈“增—降—增—降”或“降—增—降”的变化,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出现双峰值。土壤酶相对活性指数和土壤酶相对活性综合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土壤酶的变化。选用青海444或青海甜燕麦,混播箭筈豌豆45 kg/hm2,施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和有机肥750 kg/hm2时,对提高土壤酶活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不同刈割年限天然草地土壤呼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通过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呼吸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测定,研究4种不同刈割方式对天然草地土壤呼吸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草甸草原碳收支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刈割对天然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存在一定影响。4种不同刈割年限的天然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日最高值均出现在12:00-14:00之间,对照区最高为4.874 mg·m-2·h-1,两年刈割区为4.603 mg·m-2·h-1,一年刈割区为4.230 mg·m-2·h-1,三年刈割区最低为4.154 mg·m-2·h-1;随着刈割年限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呈现降低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除脲酶)以及微生物数量在表层(0~10 cm)含量最高(活性最强、数量最多),均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活性下降、数量减少)。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结果一致,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则是两年刈割区最高,除脲酶其他3种酶也是两年刈割区酶的活性最强,而脲酶各层酶活性变化不规律。土壤呼吸速率与微生物量碳、氮,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与脲酶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呼伦贝尔割草地由于在利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固定,连年打草导致割草地严重退化。为保护呼伦贝尔割草地和促进草地生态恢复,采用打孔及“3414”土肥配方试验,施用氮、磷和钾肥作为试验处理因素,结合回归拟合及模拟寻优等分析方法,得到如下结论。单因素氮肥在非打孔区域对生物量的影响显著,且存在最佳施肥水平(施肥量为105 kg·hm-2)和理论最高草地生物量(55.66 g·m-2);双因素中,打孔区域氮、磷和钾两两之间的组合效应均高于非打孔区域,说明打孔与施肥同时进行可改善施肥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程度,也说明打孔对草地生物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天然割草地采用“3414”土肥配方试验需要增加处理重复或者样点重复,以保证数据的集中性反映施肥处理效果。依据氮、磷和钾全信息模拟寻优结果,非打孔区域对应的施肥量分别为246.14 kg·hm-2、246.75 kg·hm-2和8.68 kg·hm-2,此时草地最大地上生物量为62.09 g·m-2;打孔区域的最优处理组合施肥量分别为氮肥231.50 kg·hm-2、磷肥374.50 kg·hm-2和钾肥25.20 kg·hm-2,获得最大草地地上生物量为58.12 g·m-2。  相似文献   

8.
张奇  武菊英  杨学军  袁小环 《草地学报》2016,24(5):1139-1145
采用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及匍匐剪股颖(Agrodtis stolonifera)等3种草坪草和青绿苔草(Carex leucochlora)进行混播种植,通过综合评价的方法找到适合与青绿苔草进行混播的草种,辅助其快速成坪并制作草皮卷。控制青绿苔草播量(6 g·m-2,12 g·m-2),按3:1,6:1,10:1的比例加入上述3种草坪草种子混播。结果表明:青绿苔草播量为6 g·m-2时混播可增加青绿苔草株高;与狗牙根6 g·m-2混播时可增加青绿苔草的根长;与黑麦草12 g·m-2混播时草皮卷起卷难度最低且完整度高。通过各处理草皮卷质量的综合评价表明,最优的2个混播组合分别是6 g·m-2播量6:1混播匍匐剪股颖(Tr15)和12 g·m-2播量10:1混播匍匐剪股颖(Tr9)。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变化规律,本试验选用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氮量处理,分别为0 (N0)、120 (N1)、180 (N2)、240(N3)和300 kg·hm-2(N4),测定了小麦各生育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蛋白酶活性,并分析计算小麦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较单施氮肥处理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氮肥利用效率和小麦产量,小麦产量以秸秆还田配施氮肥240 kg·hm-2处理最高,较无秸秆还田不施氮处理增产36.92%。2)土壤酶活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除拔节期脲酶和蔗糖酶以施氮量180 kg·hm-2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膜和秸秆两种覆盖材料,设置地膜、秸秆和秸秆 地膜三种覆盖处理,研究其对梨园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的活性降低。覆盖地膜降低了土壤中脲酶、蛋白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但与清耕对照差异不明显。秸秆覆盖和秸秆 地膜覆盖两种处理与对照相比,除对过氧化氢酶无明显影响外,对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1.
调查并分析日喀则地区退耕还草(林)工程实施后生态功能效应发现,退耕还草显著提高了植被总盖度和平均高度。退耕还草5年后外来物种增多,原播种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重要值降低,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增加,说明退耕还草使植被群落趋于稳定。随退耕还草时间延长,植被和土壤碳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退耕还草5年后,植被碳密度比退耕初期增加331.81 g C·m-2。不考虑退耕初期因耕播时施肥的影响,并以退耕还草第3年的土壤有机碳为本底值,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从退耕3年后的2.74 kg C·m-2增加到5.06 kg C·m-2,土壤固碳速率为1.16 kg C·m-2·a-1。0~30 cm土壤全氮增加到2.98 kg N·m-2,比退耕1年和3年分别增加了1.60和1.64 kg N·m-2。退耕并禁牧后土壤趋于松软,地表植被覆盖物增加,土壤容重随退耕年龄延长而降低,土壤最大持水能力增大,特别是土壤0~10 cm最大持水量增加显著,5年后达52.37 mm,比第1年(44.48 mm)高7.89 mm。由于退耕还草时间较短,底层土壤容重及最大持水能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阐明秸秆覆盖对小麦结实期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筛选适宜豫西旱地小麦高产栽培的秸秆覆盖量。以豫麦49-19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5个秸秆覆盖量[不覆盖为对照(Ⅰ)、2000(Ⅱ), 4000(Ⅲ), 6000(Ⅳ)和 8000 kg·hm-2(Ⅴ)],研究了小麦抽穗期后不同时间(0、10和20 d)旗叶主要活性氧、抗氧化酶、抗氧化物质、渗透调节物质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降低了抽穗后小麦旗叶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处理Ⅳ降幅最大,抽穗后20 d,两年分别比对照平均下降了43.0%、32.2%和30.4%;增加了可溶性糖、氨基酸、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处理Ⅳ增幅最大,抽穗后20 d,两年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了28.3%、120.5%、110.5%、11.6%、44.7%、47.6%和57.5%;Ⅳ处理的各测定指标均优于其他覆盖处理且与对照差异显著。在一定秸秆覆盖量范围内(2000~6000 kg·hm-2)各测定指标随覆盖量而增幅(降幅)明显,但覆盖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各指标增幅(降幅)不明显。试验表明,适量的秸秆覆盖能够提高活性氧清除能力,减缓活性氧积累,增加小麦产量;在豫西旱地生态条件下,6000 kg·hm-2为最佳秸秆覆盖量。  相似文献   

13.
高志香  李希来  张静  金立群  周伟 《草地学报》2021,29(8):1748-1756
本试验以青海木里江仓矿区渣山表层基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肥、硫酸亚铁配施的双因素试验设计方法,探讨了渣土中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蛋白酶、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旨在为高寒矿区渣山土壤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2 kg·m-2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尤其是蛋白酶、脲酶、纤维素酶活性;施用有机肥3 kg·m-2和硫酸亚铁100 g·m-2能显著增加改良土中的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P<0.05);由RDA分析结果可知,渣山改良土壤中全氮、有机质含量、pH、容重是影响渣山表层土壤酶活性的环境因子,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重呈正相关关系,pH和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在高寒矿区渣山土壤改良中,施用2 kg·m-2左右的有机肥即可使煤矿区渣山改良土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土壤绝对酶活性和相对酶活性在果园不同覆盖模式下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果园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传统清耕(Conventional tillage,CT)为对照,研究秸秆(Corn stalk,CS)、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 Ryrgrass,RE)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 White clover,WC)处理下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AG)、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β-木糖苷酶(β-xylosidase,BXYL)、纤维二糖苷酶(Cellobiosidase,CBH)、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Acetylglucosaminidase,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覆盖措施不同程度提高了0~40 cm各土层土壤绝对酶活性。AG,BG,BXYL,CBH,NAG和ALP活性表现为CS>RE>WC>CT,LAP表现为WC>CS>RE>CT。不同覆盖下土壤相对酶活性变化与绝对酶活性基本一致。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有机碳、全氮、全磷等土壤理化因子含量正相关,而与pH值和容重负相关,有机碳、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关键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18年生早酥梨园为试材,连续3年开展了玉米秸秆覆盖、黑色地膜覆盖、玉米秸秆 地膜覆盖、玉米秸秆 生物菌肥覆盖和清耕试验,研究5种树盘覆盖方式对丘陵山地早酥梨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TOC含量增幅最大的是0~30cm土层,效果最明显是玉米秸秆 菌肥覆盖处理,TOC含量比清耕(CK)增加了64.7%。年生长周期内,土壤TOC含量呈现先稳定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添加秸秆有机物的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TOC含量,玉米秸秆 菌肥覆盖TOC含量增幅最大,比清耕增加了11.0%。随着覆盖年限的增长,添加秸秆有机物覆盖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秸秆 生物菌肥覆盖增幅最大,其次为玉米秸秆覆盖和玉米秸秆 黑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所占TOC比例。在实际应用中,玉米秸秆 生物菌肥覆盖可用于以培肥为主要目的的覆盖栽培,玉米秸秆 黑色地膜覆盖可用于以增温效应为主要目的覆盖栽培,覆盖材料应本着就地取材原则,以实现农业废弃物利用和果树提质增效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短期内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以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有机肥施用量0 kg·m-2(CK),0.15 kg·m-2(M1),0.45 kg·m-2(M2),0.75 kg·m-2(M3),1.05 kg·m-2(M4),1.35 kg·m-2(M5)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探讨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甸恢复过程中有机肥的最适施肥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的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在有机肥施用量为0.75 kg·m-2(M3)时达到最大值。阴坡样地MWD和GMD高于相同处理的阳坡样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着有机肥的施加呈现增长趋势,适量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阴坡和阳坡不同施肥处理下>0.25 mm的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7.
有机物添加对碱化土壤有机碳库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默川苏打碱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碱化土壤有机碳库与质量的影响.设置生物炭(BC)、牛粪(CD)、羊粪(GM)、玉米秸秆(SW)和对照(CK)共5个处理,于2019~2020年春季将所有有机物料以玉米秸秆全量还田(10.5t/hm2)为基准,按等量有机碳量(2.4t/hm2)的方式添...  相似文献   

18.
邢鹏飞  李刚  赵祥  董宽虎 《草地学报》2019,27(6):1667-1676
山西省草地是我国草地碳储量精确估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为探究山西省暖性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区域差异,本研究调查和测定了该省2个气候区(晋东南半湿润区,晋西北半干旱区)暖性草地群落特征和生态系统碳密度。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区的环境差异影响了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积累和土壤碳输入,造成2个气候区碳密度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降水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晋西北平均植物多样性指数略高于晋东南;晋西北和晋东南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别为384.28 g·m-2,522.83 g·m-2,平均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 411.02 g·m-2,1 643.81 g·m-2,晋西北均低于晋东南;平均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7 911.48 g·m-2,9 080.43 g·m-2;其中植被地上部分、根系和土壤碳密度占比分别为1.4%~2.1%,12.3%~24.7%,73.6%~85.9%;晋东南地区暖性灌草丛类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最大,为10 102.23 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