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讨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氮磷肥供应对干物质产量及再生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磷(P2O5)水平处理(0、50、100、150 kg·hm-2)及4个氮(N)水平处理(0、60、120、180 kg·hm-2),研究了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氮磷含量及累积量、再生6和12 d的生长量等指标对氮磷肥投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及磷肥均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低磷供应条件下,干物质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条件下,适宜生长的最优施氮量为120 kg·hm-2。对不同施氮处理而言,饲草干物质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干物质产量与地上部氮含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磷累积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氮磷肥施用可以促进植株残茬再生,0、50、100、150 kg·hm-2磷处理下适宜残茬再生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刈割6 d后残茬的再生芽芽长及叶面积、刈割12 d后叶面积均与再生生物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施用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肥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时,适宜生长及再生的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推荐年施磷量及施氮量分别为100及1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技术中的肥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施氮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氮积累及土壤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鹏  刘晓静  刘艳楠  郝凤  蒯佳林 《草地学报》2015,23(5):1026-1032
在甘肃省秦王川灌区种植"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试验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施氮水平0,51.75和103.50 kg(N)·hm-2(记为N0,N51.75,N103.50),研究施氮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氮积累及土壤氮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以提高西北荒漠灌区紫花苜蓿物质积累,紫花苜蓿植株干物质积累和氮积累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103.50水平下最高,经回归分析得出施氮量与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之间符合一元二次方程;施氮可以显著提高西北荒漠灌区刈割苜蓿田土壤碱解氮含量,对全氮含量没有太大影响。因此,西北灌区紫花苜蓿适宜施氮量为103.50 kg(N)·hm-2,为了使紫花苜蓿达到更高产量,应在每次刈割后补施氮肥。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饲料桑新品种‘川饲桑1号’(Morus alba cv. Chuansisang-1)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连续3年(2016-2018)对不同刈割高度(H1:70 cm,H2:90 cm,H3:110 cm)和施氮量(N1:138 kg N·hm-2,N2:207 kg N·hm-2,N3:276 kg N·hm-2)下的饲草产量、植物学特性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并对其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饲料桑的推广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随着年限的增加各处理下饲草产量逐年递增,且均以H2N3处理最高。刈割高度与施氮量对饲料桑产量、植物学特性和营养品质均有影响。其中,刈割高度是影响饲料桑植物学特性的主要因素,两者交互作用对饲草产量、单枝重及各营养指标影响显著(P<0.05)。在相同刈割高度下,鲜、干草产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均以N3处理最高,粗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相同氮肥用量下,H2处理下的大部分饲草产量、主枝叶片数、单株重最大,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整体随刈割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整体在H2高度下最高,粗脂肪含量随刈割高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隶属函数法对‘川饲桑1号’的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可知,在刈割高度为90 cm、施氮量为276 kg N·hm-2时其饲用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4.
不同形态氮肥及施氮量对白羊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世洁  董洁  董宽虎 《草地学报》2018,26(3):618-624
为了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为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生产创造最大效益,本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用尿素(U)、硫酸铵(AS)、硝酸铵钙(CAN)3种形态氮肥分别以0,30,60,120,240 kg N·hm-2施氮水平对田间栽培的白羊草进行施肥处理。结果表明:施60 kg N·hm-2尿素的干草产量最高达到13.5 t·hm-2,其次为AS-N60和CAN-N120。对于白羊草的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施U时均以U-N60水平时最佳,施AS时均以AS-N120水平最高。施用CAN时,其EE、NDF在60 kg N·hm-2的含量最适宜,而CP和ADF的含量在120 kg N·hm-2含量最好。结合产量、营养品质及经济效益,以施用60 kg N·hm-2的尿素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施氮量对高丹草-扁豆套作系统饲草产量、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主因素设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扁豆(Dolichos Lablab)套作(I)、高丹草(S)和扁豆(L)单作3种种植模式,副因素设0 kg·hm-2(N0,CK),180 kg·hm-2(N180),260 kg·hm-2(N260),340 kg·hm-2(N340)4个氮肥水平。结果表明:施氮有利于提高套作混合饲草的鲜/干产量和粗蛋白含量,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在N260时套作混合饲草的产量、粗蛋白含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单作高丹草(P<0.05)。施氮增加了混合饲草的粗纤维、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但在同一施氮处理下混合饲草的粗纤维、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单作高丹草(P<0.05)。根据隶数函数综合评价表...  相似文献   

6.
放牧和刈割是草地利用的有效方式,为探究施氮对黄土高原不同利用方式下无芒雀麦草地的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效应,本研究在甘肃庆阳以无芒雀麦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放牧(G)和刈割(M)两种利用方式,每种利用方式下设0(N1),80(N2)和160(N3)kg·hm-2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放牧较刈割显著提高了无芒雀麦的株高累积量、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干草产量以及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的含量,并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两种利用方式下,无芒雀麦的株高累积量和干草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相对饲用价值(RFV)显著提高。放牧条件下施氮160kg·hm-2(G-N3)处理获得最高的两年平均干草产量和RFV,分别为7.89kg·hm-2和133.72,是一种适宜黄土高原地区无芒雀麦草地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施氮量对大麦(Hordeum vulagare L.)生产性能及全株大麦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本研究以‘内农科饲用大麦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施氮量为135 kg·hm-2(N135)、180 kg·hm-2(N180)、225 kg·hm-2(N225)三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于大麦乳熟期后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并调制青贮饲料,青贮45 d后开封检测青贮品质。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大麦全生育期延长,N225处理进入成熟期的时间比N135处理延后了10天;N225处理显著增加大麦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随施氮量增加,刚刈割全株大麦原料的干物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三个施氮处理对全株大麦青贮饲料pH值、乳酸和氨态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Kaiser评价均为1级。综合分析,全株大麦青贮原料生产没有必...  相似文献   

8.
文雅  张静  冯萌  郭正刚 《草业学报》2018,27(10):76-83
通过研究不同灌溉量(W1:117 mm;W2:156 mm;W3:192 mm)和施氮量(N1:0 kg·hm-2;N2:40 kg·hm-2;N3:80 kg·hm-2;N4:120 kg·hm-2)互作条件下河西走廊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的变化特征,旨在确定紫花苜蓿品质最优时的水氮配置模式。结果表明,水氮互作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粗蛋白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P<0.05),但对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影响不显著。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粗蛋白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随灌溉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最大值出现的组合分别为W2N3和W2N2,说明只有水氮合理配置才能提高紫花苜蓿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8个春播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其2017—2018年的4个刈割时期的产量和品质差异,以筛选出甘肃中部旱区燕麦饲草高产优质的最适刈割时期。结果表明:燕麦饲草产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相对饲草价值和相对饲草品质在不同刈割时期间差异极显著(P<0.01),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受刈割时期间变化影响较小,品种与刈割期的互作效应对饲草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不同燕麦品种饲草产量随刈割时期后移逐渐增大,乳熟期刈割鲜、干草产量最高,平均为33 483.3和7 377.45 kg·hm-2,较孕穗期、抽穗期及开花时期高15.01和20.81%,9.73%和13.82%,5.25%和8.03%,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分别为26.05%和52.29%,相对饲用价值和相对饲草品质最大,分别为122.29和171.43。从高产优质协同平衡的角度分析,甘肃中部旱作区春播燕麦适宜在乳熟期刈割,既可保质保量,又能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设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B)单播及两者混播(AB)3种草地类型,每种类型下设3个施氮水平(N1:0 kg·hm-2;N2:80 kg·hm-2;N3:160 kg·hm-2)和2种利用方式(G:放牧;M:刈割),以探究施氮与利用方式对栽培草地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AB处理的粗蛋白和鲜干草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显著高于A和B;A和AB处理与B相比,显著提高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含量,进而提高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ing value,RFV);N3处理的粗蛋白含量和鲜干草产量及WUE显著高于N1和N2,且N3处理与N1相比,显著提高牧草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降低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放牧下的粗蛋白和鲜干草产量及WUE显著高于刈割。因此,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进行放牧且施氮160 kg·hm-2是一种适宜黄土高原栽培草地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锌、铁、钼配施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草量及锌铁钼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为其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锌、铁、钼以不同比例配施均能提高紫花苜蓿产草量,且单施锌(12kg·hm-2)、铁(15 kg·hm-2)、钼(0.5 kg·hm-2)或两两配施效果显著(P<0.05);尤其是锌(12 kg·hm-2)和钼(0.5 kg·hm-2)配施,产草量最高(7.01 t·hm-2),较对照增产25.40%。锌、铁、钼以不同比例配施对紫花苜蓿锌铁钼含量和吸收量影响不尽相同,锌(12 kg·hm-2)、铁(15 kg·hm-2)、钼(0.5 kg·hm-2)三者互作能显著(P<0.05)提高苜蓿锌铁钼的含量和锌钼吸收量,钼锌互作能显著(P<0.05)提高苜蓿钼和锌的含量和吸收量;单施锌或锌铁互作能显著(P<0.05)提高苜蓿锌的含量和吸收量;单施钼或钼铁互作能显著(P<0.05)提高苜蓿钼的含量和吸收量;而单施铁或与锌或钼互作均未能显著提高苜蓿铁的含量和吸收量。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青海省环湖地区饲草资源与种植方式相对单一的现状,本研究在青海省海北州开展了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与饲用型豌豆(Pisum sativum)同行混播处理下饲草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的差异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该地区最适混播比例,以期为高寒地区饲草生产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和...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高寒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对氮磷肥配施的响应,在果洛高寒区以建植第3年的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氮磷肥配比处理(氮肥3个水平N:75,125,175 kg·hm-2,磷肥4个水平P2O5:90,135,180,225 kg·hm-2),研究氮磷肥配施对高寒区垂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施肥种类(180 kg·hm-2速效氮、150和180 kg·hm-2缓释氮)、施肥时期(1次施入和2次施入)和氮缓释比例(20%,30%和40%)对不同生长期青贮玉米(Zea mays L.)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青贮玉米高产的氮肥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氮可以显著提高拔节与成熟期青贮玉米的株高和茎粗,以缓释氮复合肥施入量150 kg·hm-2,缓释成分为20%(ⅠC)的处理最好;速效氮和缓释氮对青贮玉米茎叶比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以缓释比例30%的复合肥(150 kg·hm-2,ⅠB)产量最高,鲜草产量达到10.468×104 kg·hm-2,干草产量为2.4487×104 kg·hm-2。ⅠB处理与同缓释比例施入180 kg·hm-2的处理相比,干重增产显著,鲜重产量无显著差异。缓释氮处理的氮表观利用率和氮素生理利用率高于速效肥;速效氮分次施入比一次施入的氮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高;总之,适度的氮缓释复合肥可有效地提高青贮玉米产量并提高其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王瑞峰  闫伟  石凤翎 《草地学报》2021,29(10):2372-2380
为探究根瘤菌、施氮量与施肥频率三因素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aoyuan No.3’)生长及纤维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有无接种根瘤菌、5种施氮量(600 kg·hm-2,750 kg·hm-2,900 kg·hm-2,1 050 kg·hm-2,1 200 kg·hm-2)与3种施肥频率(4次、6次、8次)三因素试验,测定生长速率、地上生物量、纤维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会促进第三茬苜蓿的生长,而使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下降。本试验条件下,接种根瘤菌,施氮量为900 kg·hm-2,施肥频率为6次时,地上生物量最大。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选用7个秋眠、半秋眠和非秋眠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南京地区进行春播仅刈割两茬的短期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品种产量的差异及与分枝生长和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春播第一茬,非秋眠型紫花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秋眠型紫花苜蓿;第二茬品种间的干物质产量无显著差异;综合两茬来看,秋眠级高的品种其干物质产量依然存在优势。根颈分枝是决定紫花苜蓿产量的主要分枝类型。第一茬中,根颈分枝对产量的贡献率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达到94.41%~96.01%;第二茬中,茎分枝的比重有大幅上升,但仍未能成为决定第二茬产量的主要分枝类型。分枝重对紫花苜蓿产草量的影响大于分枝数,在选育紫花苜蓿品种时,分枝重应作为首要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