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明确不同苜蓿材料(Medicago Sativa)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对来自国内外的30份苜蓿材料进行了苗期抗病性评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不同抗感病材料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苜蓿材料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各材料间病情指数(4.28~51.65)变化较大,其中抗病性最强的是来自内蒙的‘敖汉苜蓿’,感病性最强的是来自陕西的‘陕西苜蓿’,中抗材料有10份。接菌前,各材料间CAT,SOD活性差异显著(P<0.05),而PAL活性差异不显著;接菌后,3种酶活性均比接菌前有所升高,CAT和PAL呈先增后减的趋势,SOD活性呈依次递减趋势;同一材料在接菌后第4,8,12天3种酶活性也表现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方婷  苏浩天  尹淑霞 《草地学报》2018,26(3):697-704
本研究以田间病叶分离鉴定的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21个品种进行侵染,结合田间实验、室内离体叶片和水培枝条实验,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品种对苜蓿斑点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抗苜蓿斑点病强弱依次为‘英斯特’ > ‘MT4015’ > ‘北林201’ > ‘Tango’ > ‘威神’ > ‘皇冠’ > ‘巨能995’ > ‘SK3010’ > ‘Dryland’ > ‘斯贝德’ > MF‘4020’ > ‘巨能2’ > ‘巨能801’ > ‘巨能601’ > ‘巨能7-耐望’ > ‘维多利亚’ > ‘巨能7’ > ‘肇东’ > ‘耐盐之星’ > ‘准葛尔’ > ‘新疆大叶’,为抗病材料的快速筛选和优良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生产中选择对苜蓿斑点病抗性强的苜蓿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苜蓿对褐斑病抗性筛选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在实验条件下,就国内外收集的250份苜蓿种质材料幼苗对褐斑病的抗性进行了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苜蓿种质材料的抗病性存在很大差异,幼苗发病率为11.1%~100%,病情指数为4.1~73%。有45份(占总数18%)的病指数低于20%,且全部为国外品种。大部分材料(78%)的病指数为:20%~60%。病指数大于60%的10份最敏感的材料中有6份来自国内,4份来自国外。  相似文献   

4.
以来源于俄罗斯的57份白三叶种质资源和9份国内外育成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酸铝胁迫对白三叶种子萌发指标和根系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酸铝胁迫对白三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通过指标相关性分析和因子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白三叶耐酸铝性评价指标为相对活力指数、相对发芽势和相对胚根平均直径。用加权隶属函数方法对66份白三叶材料萌发期的耐酸铝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系统聚类筛选出耐酸铝性强的6份种质资源:‘海发’、‘ZXY06P-1927’、‘ZXY06P-1768’、‘ZXY06P-1879’、‘ZXY06P-2029’和‘ZXY06P-2659’。  相似文献   

5.
苜蓿抗褐斑病遗传资源离体叶筛选及田间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袁庆华  张文淑 《草地学报》2003,11(3):205-209
对5个苜蓿遗传材料各600株的离体叶,经过6次对苜蓿褐斑病的抗性循环筛选,在每个遗传材料内筛选出最抗病的5株,并用同样方法选出最感病和随机单株各5株以及亲本材料在田间进行抗病性和干物质产量的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抗病组后代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原始亲本及最感病株和随机组的后代,并且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原始亲本及感病和随机组后代,证明离体叶接种法是苜蓿抗褐斑病株系筛选的高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苜蓿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0个来自不同地区的苜蓿种质材料(品种)进行种子贮藏蛋白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国外的苜蓿种质材料具有较多的多态位点,较高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s多样性指数,说明相对于中国的苜蓿种质材料具有较广的遗传背景;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来自国外的苜蓿种质材料的平均遗传距离要比来自中国的苜蓿种质材料要低,说明来自不同国家的苜蓿种质材料与中国本地的苜蓿种质材料遗传背景的差异性。同时研究发现,经过多年的种植不同苜蓿种质材料之间发生一定的基因交流,导致苜蓿种质材料的基因漂变。  相似文献   

7.
采用土壤接菌法测定了发病率、病情指数、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等指标,并对60份紫花苜蓿种质材料进行了苗期抗根腐病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系)之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其中牧歌401+2、爱开夏、478572、宝鸡苜蓿等12份苜蓿材料对尖孢镰刀菌表现为耐病,病情指数范围为25.92~29.63,占鉴定材料总数的20.0%;同心、榆次和GT49R等34份苜蓿材料表现为感病,病情指数范围为40.34~57.85,占鉴定材料总数的56.67%;新疆大叶、兴平和普罗旺斯等14份苜蓿材料表现为高感,病情指数范围为60.22~82.78,占鉴定材料总数的23.33%;无表现免疫和抗病的材料。接种尖孢镰刀菌后苜蓿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下降(P0.05),感病材料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耐病材料。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科尔沁沙地苜蓿(Medicago sativa)秋末是否应该刈割及最佳刈割时期的争议,本试验对秋末不同时期刈割处理和未刈割的8个苜蓿品种(‘草原2号’、‘草原3号’、‘东苜1号’、‘农菁1号’、‘农菁8号’、‘肇东’、‘龙牧801’、‘公农1号’)根颈中抗氧化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变化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冻融交替期,未刈割与秋末早割(10月1号)相比苜蓿根颈中SOD活性显著增强(P<0.05);10月1号刈割苜蓿根颈中POD活性显著高于未刈割和秋末晚割(10月15号)苜蓿根颈中POD活性(P<0.05);不同时期刈割和未刈割苜蓿根颈中CAT活性无显著变化;10月1号刈割紫花苜蓿根颈中MDA含量高于未刈割与10月15号刈割苜蓿根颈中含量;未刈割苜蓿根颈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不同时期刈割苜蓿根颈中含量(P<0.05)。土壤封冻期,未刈割苜蓿根颈中SOD、POD活性显著高于不同时期刈割根颈中SOD活性(P<0.05);10月1号刈割苜蓿根颈中CAT活性显著高于未刈割和10月15号刈割苜蓿根颈中CAT活性(P<0.05),且MDA含量显著低于未刈割与10月15号刈割苜蓿根颈中含量(P<0.05);未刈割苜蓿根颈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10月1号刈割根颈中含量(P<0.05)。研究结论为:进入寒冬,刈割与未刈割相比,未刈割苜蓿根颈中SOD、POD活性增强,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适应低温环境能力强,秋末敏感期刈割刺激苜蓿根颈中CAT活性增强,但SOD、POD活性较低,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适应低温环境能力弱,因此不建议秋末敏感期刈割。  相似文献   

9.
采用反复干旱法对176份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质资源进行了苗期抗旱性鉴定,开展了鉴定指标与评价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株高、根长、分枝数和根冠比均与平均抗旱系数、平均抗旱指数呈极显著相关性,均适宜作为苜蓿抗旱性鉴定指标,其中地上生物量、株高相关系数较高;通过对不同评价方法分析比较,明确了DRC适宜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IDRI适宜抗旱品种筛选,DRI适宜旱地条件下高产品种的筛选;抗旱性等级划分采用群体逐级分类法;采用DTIg、DRIv、DTIv方法分别对参试材料进行抗旱性分级,一级(抗旱性极强)材料数量分别为30份、25份、21份,对照敖汉苜蓿均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抗褐斑病ISSR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采用集群分离分析法,对四倍体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F1代进行抗褐斑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进而建立苜蓿褐斑病抗性遗传资源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93个随机引物中,有32个能够产生清晰稳定的扩增条带,其中6个在中抗杂交F1代高抗、高感各12个单株所组成的抗、感DNA池间产生差异性条带;在抗、感DNA池的各12个单株中,挑选出高抗×高抗杂交F1代3个组合中各25个单株,高感×高感杂交F1代2个组合各25个单株进行验证,结果9-R920、20-R750、21-R430、818-R680均与F1代苜蓿褐斑病抗病基因紧密连锁,866-S800与F1代苜蓿褐斑病感病基因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11.
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POD和EST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向丽  毕玉芬 《草地学报》2011,19(3):509-515
为了摸清云南苜蓿(Medicago L.)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垂直板电泳系统,对30份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材料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2种同工酶酶带数均为10条,多态位点百分数均达到100%。除二倍体材料外,其余材料均具有多条相同的共有谱带,有着丰富的多态性,但POD和EST酶谱存在明显差异;供试材料的POD和EST遗传距离均在0.00~1.00之间,其中1号、3号和4号二倍体苜蓿,与其他逸生材料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其余均为紫花苜蓿(M.sativa L.),POD和EST的遗传距离分别在0.00~0.56和0.00~0.33之间。采用类平均法(UPGMA)Nei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表明30份供试材料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分布呈一定的相关性。这将为云南苜蓿资源遗传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刈割后病害的现状,对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病害率为95.17%~100.00%,整体呈现西北部低于东南部。其中,苜蓿小光壳病发病率主要在60.42%~87.50%范围之内,病情指数为14.52%~20.97%;苜蓿褐斑病主要发病率为96.13%~100.00%,病情指数为31.11%~38.66%;苜蓿锈病主要发病率在5.97%~23.89%之间,病情指数为2.07%~8.29%。  相似文献   

13.
以感蚜指数和抗蚜株率为指标,评价28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田间抗蚜性。结果表明:感蚜指数以中苜1号最高为82.48,阿尔刚金最低为26.00;抗蚜株率阿尔刚金最高为93.50,猎人河最低为2.36。28个苜蓿品种中甘农5号、三得利、阿尔刚金等16个为高抗品种;金皇后、甘农3号等6个为抗性品种;Cropper nine、天水、75-43为中抗品种;渭南为低抗品种;猎人河和中苜1号为感虫品种。  相似文献   

14.
苜蓿对白粉病的抗性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人工接种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条件下,测定了8种不同抗病性的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抗病性的苜蓿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接种白粉病菌后品种间的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变化,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抗病品种,接菌后第27天,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平均下降38.26%,抗病品种的叶绿素含量下降13.6%.其叶绿素含量随发病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王成杰  周禾  玉柱 《草地学报》2006,14(1):29-33
机械压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茎秆,使茎秆产生破裂,导致内部部分组织结构变形,减少了茎秆内部水分移动的阻力。苜蓿叶片在2.0%的K2CO3溶液中浸泡30 s后,其“软蜡”部分被溶解,“硬蜡”部分未被溶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苜蓿繁育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了建国以来国内苜蓿的育种发展状况,进行了苜蓿的种质评价与筛选,地方品种的系统化,育成了抗寒新品种草原1号、草原2号,抗病品种中兰一号,耐盐品种中苜一号,耐牧根蘖品种公农3号、中图3号、中图4号,高产的公农1号等。提出了在我国苜蓿育种方法上,杂交育种与基本育种方法在当代育种中将继续存在,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将加快育种进程;指出了我国苜蓿育种存在的问题是育种体系不健全,育种手段方法落后,抗性育种缓慢,对引入品种缺少理论与实践的鉴定、评价,国内育成品种少,高层知识力量薄弱等。  相似文献   

17.
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  李波  赵洪波  杨蔚然  杨曌 《草地学报》2012,20(1):96-101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来自国内外的30份苜蓿(Medicago L.)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其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0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2条带,其中59条带是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率平均值为74.5%,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1.2条带。用POPEGENE 32软件分析多态性指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3727和1.4280,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利用扩增结果进行遗传距离分析,构建了分子树状图,可以把30份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第1类包括准格尔、敖汉、肇东等19份种质材料;金达苜蓿单独划分为1类;第3类包括和平、德宝等10份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8.
根据Genbank登陆的紫花苜蓿,抗寒基因cas18(L07516)的mRNA序列设计引物,提取低温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中的RNA,以反转录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反应,扩增产物经回收、连接、转化和酶切鉴定为阳性重组子,其序列长度为755bp。经比较,与Genbank登陆的紫花苜蓿cas18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到80%以上,表明所克隆的基因序列为紫花苜蓿cas18基因部分序列。低温胁迫下,紫花苜蓿中cas18基因的表达量在供试的7个品种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品种cas18基因编码区也存在部分序列上的差异,推测这可能是导致不同品种抗寒能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