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气象因子对郑单958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株高与生育期间的降雨量呈正相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各生育阶段日照时数始终呈正相关,且在拔节期至吐丝期达到极显著水平;成熟期叶面积与各生育阶段日照时数的相关程度呈上升趋势,且与整个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吐丝期至成熟期,产量与积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而在整个生育期内,降雨量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达到极显著水平。回归分析表明,在出苗期至拔节期,随着积温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随着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产量均逐渐减少;在吐丝期至成熟期,随着积温和日照时数的增加,产量均呈线性增加;在整个生育期内,玉米产量随着积温、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均呈线性增加,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产量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周年不同氮磷钾配施对砂姜黑土麦玉轮作体系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适宜豫东南砂姜黑土麦玉一体化种植的氮磷钾配施模式。【方法】于2012—2014年连续两年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典型砂姜黑土区设置氮磷钾不同配施大田定位试验,研究磷钾肥总用量不变、2种氮用量投入水平下麦玉两季磷钾配施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体系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其中,氮肥设全年用量360.00kg·hm~(-2)和540.00 kg·hm~(-2)两个梯度,磷钾肥总量不变,设计4种配施方式,即麦季全磷玉米全钾(磷肥和钾肥分别全部施用于小麦季和玉米季)、麦季全磷玉米重钾(磷肥全部施用于小麦季,钾肥按麦玉两季42﹕58的比例分配)、麦季重磷玉米全钾(磷肥按麦玉两季64﹕36的比例分配,钾肥全部施用于玉米季)、麦季重磷玉米重钾(磷肥按麦玉两季64﹕36的比例分配,钾肥按麦玉两季42﹕58的比例分配)。【结果】高氮水平下麦玉两季磷钾肥分施能促进作物产量三要素的协调发展,显著提高冬小麦的穗数和夏玉米的穗长与行粒数,且两年度单季作物和全年籽粒产量均以麦季重磷且玉米季重钾P8处理最高,周年产量分别达21 274.2 kg·hm~(-2)和20 219.1 kg·hm~(-2)。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地上部养分含量大小均表现为氮钾磷。与低氮水平相比,高氮水平有利于提高植株地上部总氮、磷、钾的含量,然而氮素的偏生产力(NPFP)、吸收效率(NUPE)、利用效率(NUE)有所降低。磷钾肥分施不仅能促进冬小麦和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还可有效防止元素的流失,提高作物对磷素和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显著提高磷钾两类元素的偏生产力(PFP)、吸收效率(UPE)。而磷钾全施在麦玉某一季作物上,由于磷肥易固定、钾肥易流失的原因,造成肥料后效减小,下茬作物因养分供给不平衡而影响作物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致使产量降低。低氮水平下麦季重磷、玉米季重钾P4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利用较其他处理表现较优;高氮水平下麦季重磷、玉米季重钾P8处理的单季和周年氮素偏生产力及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综合考虑养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麦季重磷、玉米季重钾配施模式有利于养分效率和产量的同步提高,可作为豫东南砂姜黑土及相似生态类型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高产高效施肥的优选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石家庄市1955~2012年气象资料分析,明确了年均气温、≥OoC积温呈升高趋势,特别是近20年≥0℃积温升高明显,各季节≥0℃积温增加不均衡,以小麦季(春、秋)增加较多,比常年增加151.9℃,玉米季(夏季)增加较少为58.3℃;近20年该地区小麦冬前10~11月份≥0℃积温比常年增加44.6℃,冬前积温增加不利于其安全越冬,小麦播期应适当做出调整;根据热量资源增加情况与小麦冬前、玉米成熟积温需求,提出应通过小麦-玉米耕作制度优化,重点调整秋季小麦-玉米上下茬热量资源配置,定向减少增量积温资源在小麦上的配置,增加下茬玉米生长季积温资源,使热量资源在小麦一玉米上下茬循环高效利用,实现两季高产。  相似文献   

4.
影响小麦产量的气象因素分析及产量气象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合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预测预报主要气候因素(平均气温、降雨量、日照时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根据河南省漯河市1987—2017年小麦产量和生育期内的月平均气温(℃)、降雨量(mm)、日照时数(h·d~(-1))等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滑动平均模拟法对小麦气象产量进行计算,建立气象产量模型。结果表明,1987—2017年,小麦生育期内各月平均气温、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低值均出现在1月,最高值均出现在5月;其中平均气温尤其是3—5月份即冬小麦返青后至成熟期间的平均气温对小麦产量的促进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日照时数在小麦苗期(10月份),降雨量在小麦返青期(3月份)对小麦产量的负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根据气温、降雨量和光照等气象要素指标,建立气象产量预测模型,其结果亦表现为平均气温影响较大,且为正向作用,其次是降雨量和日照时数,二者均为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夏玉米软盘育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米软盘育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采用提前播种、软盘育苗等方法,可延长夏玉米生育期10-15d,解决了冀中及其以北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光热资源紧张问题。选用增产潜力大的中晚熟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小麦、玉米产量和品质,实现小麦、玉米两季高品质、双高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明确气候变化对宁夏北部引黄灌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合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粮食安全。【方法】选取1961—2020年气象站点数据和产量数据,结合气候倾向率,M—K趋势分析,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玉米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研究了引黄灌区玉米生长季各气候要素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1)各个区域最高温、最低温、平均温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除陶乐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地区大气压均呈升高趋势。风速和日照时数大致呈现西南高东北低。各地区降雨量变化趋势均不显著,除中宁、惠农呈减少趋势外,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呈升高趋势。各地区的相对湿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2)引黄灌区各个市(县)玉米单产总体均呈上升趋势,用5年滑动平均法拟合出的趋势产量能较好地反映出引黄灌区各市(县)玉米产量增长特征,从而进一步反映因生产力和国家政策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实际产量变化情况。在空间分布上,产量中心虽有部分年份出现南移现象,但整体仍保持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3)最高温、最低温、平均温、相对湿度是影响引黄灌区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风速次之。【结论】宁夏北部引黄灌区各气象因素对不同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朝阳市地处辽宁西部,光热资源在全省居首位,年日照时数2900~3300h,全年≥10℃活动积温平均为3620℃,无霜期约150d左右,种植业农作物属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春小麦效复种模式及配套技术在解决农业资源环境少,充分发挥科技潜力,提高耕地种植指数和耕地利用率、大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1春小麦复种大白菜模式小麦下茬种植秋季大白菜面积达82亩。春小麦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7—2018年内蒙古东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及其周边35个气象站点日均温数据,基于≥10℃初始日、终止日、持续时间、积温和生长季(5—9月)积温占比,研究该区域农业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异和资源潜力,并通过区域联合试验分析当前农户传统种植模式下玉米的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内蒙古东部农业热量资源呈现东南-西北方向倾斜的纬度地带性,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东南部热量资源较丰富,而兴安盟西北部和呼伦贝尔市热量积累相对不足;玉米生长季总热量与玉米产量密切相关,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是玉米增产的重要因素;内蒙古东部≥10℃温度初始日差异大,通过选择适宜播期充分利用春季热量资源,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生长季积温占比的空间变异表明,在温凉区适时播种,在温暖、温热区种植晚熟品种,可充分利用农业热量资源,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9.
刘敏 《现代农业科技》2006,(17):118-119
根据近50a来气象观测资料、玉米生育期观测和玉米产量资料,分析认为该市玉米生产气象条件的优势为:①6~9月≥10℃活动积温在3000℃·日以上,完全满足早、中、晚熟玉米品种的需要.②6月中下旬日平均日照时数为8h,是全年日平均日照时数最多的时段,对玉米幼苗生长有利.③灌浆期降水量大,满足于物质积累所需水分.玉米生产气象条件的劣势为:①麦收前后多晴热天气,出现干旱少雨的年份较多,给夏玉米播种带来一定困难.②拔节到抽穗容易形成"卡脖旱".③玉米拔节到开花期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不足,易造成授粉不良,果穗秃尖.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长速率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对有机碳活性提升效果优于两季秸秆还田和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1.
征集了南、北方大豆品种25个,于1984~1985年在南阳进行夏播观察。结果表明,极早熟组需活动积温2327℃,早熟组2576℃,中熟组2743℃,晚熟组2881℃,迟熟组3187℃以上。除南方秋大豆外,本区活动积温均能满足各类品种生育需要。从生育期生态反应看,不同纬度品种在南阳生育日数差异明显,尤以出苗到开花日数变化最大;原产高纬度地区的品种南移,生育期缩短,低纬度地区的品种北移后,生育期后延,南方春大豆短日性弱,在南阳表现尚好。从产量表现看,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形成的品种,往往具有相似的地区适应性,向着品种原产地两极推移,产量呈递减趋势。根据试验结果可将全区划分为6个大豆类型区,并提出了与各类型区相适宜的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田间试验常规施肥的对照,分析出缓释肥不同配比与用量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和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研究表明,对施肥的常规用量进行分次处理,发现在小麦生育后期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仍然比较高。而对于玉米来说,缓释肥在玉米的生长季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由此可见,对于农作物来说,缓慢的施肥更有利于作物的充分吸收营养,同时减少土壤的浪费。为了缓释肥在玉米小麦的生长上达到最大的潜力,缓释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玉米小麦两季生长直接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玉米和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河南省111个气象站1961—2012年共52年的气象数据,基于0、3、5、10、15、20℃6个温度临界值,对生长季(生长季初日、生长季终日和生长季长度)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2年中,河南省除豫中外的豫北、豫东、豫西、豫南、豫西南5个地区生长季初日表现出了明显提前的趋势。生长季初日整体由东向西逐渐推迟,终日整体由东向西逐渐提前,生长季长度也由东向西逐渐提前。突变检验表明,生长季长度在6个临界温度值下均有较明显的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河北省耕作制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为主要形式,但光热资源属于一季有余、两季紧张的状态。近年,由于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小麦冬前积温高、苗情旺,管理变得被动。为此,2007年秋河北省提出了"小麦适当晚播、玉米适当晚收"的"两晚"管理措施,以延长玉米生育期和提高千粒重,进而达到玉米增产的目的。推广玉米适当晚收增产技术简便易行,不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只通过延长玉米收获期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5.
春小麦带状套种玉米黄豆亩产吨粮初步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哈密市位于新疆东部,平原农业区无霜期181天,≥10℃的年积温为4 073℃,作物生长期太阳总辐射为414.4kJ/cm~2,年种植一季农作物热量有余,种植两季则不足。1975—1978年,当地农业科技人员为改变小麦收后复播60黄玉米或糜子产量低、效益差的局面,曾在小麦套种高粱或玉米上做了不少尝试,但因受生产体制和生产条件的限制,间作套种的带状种植未能巩固下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准确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变化,探索保障河南省夏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较为有效的适应措施。【方法】将河南省划分为4个夏玉米主栽区,引入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分别为基准气候条件(RCP rf,1951-2005)和未来(2006-2050)RCP 4.5(中)、RCP 8.5(高)两种浓度路径(RCPs)情景。利用CERES-Maize模型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夏玉米潜在产量和雨养产量的影响。以作物模型和气候情景数据为基础,分别模拟改变种植密度、调整播期和优化灌溉方式3种适应措施的增产效果。【结果】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河南各地区夏玉米潜在产量较基准条件降低6.1%~18.1%(RCP 4.5)和14.3%~24.6%(RCP 8.5),其中RCP 4.5情景下豫北减产最高(15.9%), RCP 8.5情景下豫东减产最高(21.1%);夏玉米雨养产量较基准条件降低5.1%~28.5%(RCP 4.5)和8.3%~28.9%(RCP 8.5),豫东减产最高,减产率分别为20.1%(RCP 4.5)和24.4%(RCP 8.5);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夏玉米潜在和雨养产量差在0~2 814 kg/hm~2(RCP rf),0~1 868 kg/hm~2(RCP 4.5)和0~2 132 kg/hm~2(RCP 8.5),豫北产量差最高,豫西南降水较充足产量差最低,豫北和豫西产量差较基准条件降低,豫东产量差略增加。通过改变种植密度、调整播期和优化灌溉方式等措施,探讨不同适应措施的应用效果表明,种植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夏玉米潜在产量增加3.8%~4.0%(豫北和豫东)和5.2%~5.6%(豫西和豫西南);雨养产量增加3.2%~3.7%(豫北和豫东)和5.2%~5.5%(豫西和豫西南)。播期推迟10 d,夏玉米潜在产量各区分别提高1.6%~9.5%(RCP 4.5)和2.7%~8.5%(RCP 8.5),雨养产量各区分别提高3.8%~13.2%(RCP 4.5)和5.4%~13.1%(RCP 8.5)。优化灌溉措施更适用于豫北和豫东,最高可分别增产31.4%,19.4%(RCP 4.5)和34.2%,16.9%(RCP 8.5)。【结论】未来RCP情景夏玉米潜在产量、雨养产量较基准气候条件均降低;增加种植密度、播期推迟10 d可实现增产,在播种期和拔节-抽雄期2个阶段同时灌溉,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根据河南省52年(1961-2012)的111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基于0℃、3℃、5℃、10℃、15℃和20℃共6个温度临界值,对生长季特征(生长季初日、生长季终日和生长季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0多年来,河南省除豫中以外的豫北、豫东、豫西、豫南、豫西南五个地区生长季初日表现出了速度显著提前的趋势。生长季初日整体由东向西逐渐推迟,终日整体由东向西逐渐提前,生长季长度也由东向西逐渐提前。突变检验表明,生长季长度在六个临界温度值下均有较明显的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一、选用优良杂交种 根据本地常年积温和覆瞑增温的总和,进行移栽地膜栽培,可选用晚熟型玉米杂交种.实施玉米双季栽培或单项地膜覆盖栽培,应选用中熟型玉米杂交种.这些中、晚熟种株型紧凑,透光性好;茎秆粗壮,抗倒能力强;穗大粒多,单株生产力高,增产潜力大;生育期适中,采取移栽地膜栽培,一般在七月中旬前后成熟,对后茬玉米等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根据近50a来气象观测资料、玉米生育期观测和玉米产量资料,分析认为该市玉米生产气象条件的优势为:①6~9月≥10℃活动积温在3000℃.日以上,完全满足早、中、晚熟玉米品种的需要。②6月中下旬日平均日照时数为8h,是全年日平均日照时数最多的时段,对玉米幼苗生长有利。③灌浆期降水量大,满足于物质积累所需水分。玉米生产气象条件的劣势为:①麦收前后多晴热天气,出现干旱少雨的年份较多,给夏玉米播种带来一定困难。②拔节到抽穗容易形成“卡脖旱”。③玉米拔节到开花期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不足,易造成授粉不良,果穗秃尖。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鲁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利用鲁西南地区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及农气气象报表资料,分析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小麦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0年鲁西南地区年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小麦全生育期天数延长,气象产量不稳定且呈减少趋势,但未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小麦生长所必需的温度、降水、日照、积温均出现了与之需求相反的变化趋势,对小麦产量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