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反刍动物的严重传染病。以口腔、鼻腔和胃肠道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变化为特征,主要侵害绵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蓝舌病在养殖牛、羊、鹿等动物的时候,是应当值得注意的。1病原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反刍动物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2.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可引起高热稽留、消瘦以及口、鼻和胃黏膜出现感染性炎症等症状,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划定为A类动物疫病。从蓝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免疫、病理变化、诊断、预防措施等方面,对蓝舌病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主要由库蠓传播的反刍动物病毒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该病主要集中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国家,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近年来国内外该病爆发频率明显增多,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流行特点有了新变化。文章对蓝舌病的流行情况、防控措施进行总结,希望能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蓝舌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蓝舌病是蓝舌病病毒引起的,经媒介昆虫传播的一种非接触性疾病,主要侵害绵羊,其他反刍动物不表现临床症状.其症状以高热、口腔黏膜水肿、糜烂、溃疡、舌体肿胀、发病初期一过性白细胞减少为特征,蓝舌病可直接致死动物,引起孕畜流产和胎儿畸形,由其引起的间接损失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正牛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患病动物症状为水肿、充血、食欲不振。本文阐述了牛蓝舌病的病原、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手段,意在为牛蓝舌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病因牛蓝舌病的病原是蓝舌病病毒,该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6.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主发于反刍动物的虫媒传染病,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的多种动物共患病之一。牛和山羊对部分血清型的蓝舌病病毒也易感。2006年以来欧洲地区不断暴发蓝舌病疫情,给当地畜牧业和社会经济都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介绍近年来欧洲蓝舌病的流行情况以及欧盟采取的防控措施,总结了有关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对我国蓝舌病防控的几点启示,以期为我国蓝舌病的预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2007年7-8月全球通报发生的重大动物疫情主要有禽流感、口蹄疫、猪瘟、蓝耳病、蓝舌病等。禽流感疫情继续在亚洲、非洲暴发;英国再次暴发口蹄疫,引起全球高度关注;欧洲国家频繁发生猪瘟和蓝舌病疫情。  相似文献   

8.
蓝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BTV)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反刍动物的传染病,国际兽医局将它规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本病主要感染绵羊、山羊,牛为隐性带毒,不显病状.  相似文献   

9.
<正>蓝舌病是一种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严重侵害反刍动物的非接触性烈性传染病,是OIE划定为A类,我国列为一类的动物重要疫病。本病最早于1876年发现于南非的绵羊,1906年正式命名为蓝舌病,1934年发现于牛[1],我国于1979年在云南省确定了绵羊蓝舌病的存在[2]。目前该病已广泛发生于20多个国家。蓝舌病主要感染绵羊,临床以发热、消瘦,口、鼻和胃  相似文献   

10.
欧盟从2000年开始对蓝舌病实施区域化管理,通过采取不断加强法规建设、强化限制区内外蓝舌病的监控和监测、虫媒控制、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移运限制、疫情通报和流行病学信息收集等防控策略和措施,较为有效地预防控制了欧盟境内蓝舌病疫情。本文通过解读欧盟蓝舌病防控策略和相关法规,介绍了欧盟对蓝舌病区域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可为我国蓝舌病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国内首次报道山羊蓝舌病病理学动物蓝舌病是经库蠓传播的一种主要侵害绵羊并可感染其他动物的非接触性传染病。蓝舌病病毒(BTV)对绵羊的致病性研究较多,对山羊的致病性研究得很少,而且结果也不一样。在新疆动物蓝舌病血清学调查时,作者发现,山羊蓝舌病阳性群中,...  相似文献   

12.
蓝舌病(BT)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蓝舌病病毒(BT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可以通过库朦在反刍动物间传播。反刍类动物感染蓝舌病后的平均病死率约为30%,其中绵羊的病死率则可高达80%。蓝舌病是OIE规定的上报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蓝舌病严重危害我国畜牧业及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蓝舌病(Bluetongue, BT)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BTV)引起,经库蠓、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感染反刍动物的烈性非接触性传染病。1876年首次在南非被发现[1],1906年Theiler正式命名为"蓝舌病",将引起该病的病毒命名为蓝舌病病毒[2]。20世纪初,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BT随后传入美洲、亚洲、欧洲等地,中国1979年首次发现该病的存在。BTV主要引起绵羊发病和死亡,牛和山羊常为隐性感染,反刍  相似文献   

14.
动物蓝舌病是由库蠓传播,由蓝舌病毒(Bluetonguediseasevirus,BTV)引起,主要侵害绵羊并可感染其它反刍动物的病毒性传染病。本文综述了蓝舌病的历史与分布、病原特性、监测及诊断技术、流行特征及其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蓝舌病及其防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蓝舌病是由库蠓传播,由蓝舌病毒(Bluetongue disease virus,BTV)引起,主要侵害绵羊并可感染其它反刍动物的病毒性传染病。本文综述了蓝舌病的历史与分布、病原特性、监测及诊断技术、流行特征及其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以库蠓作为传播媒介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家饲和野生反刍兽的传染病。目前,蓝舌病病毒有26个血清型分布世界各地,且型与型之间不发生交叉免疫,主要感染绵羊、山羊、牛、鹿等反刍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甚至导致反刍兽死亡。检测蓝舌病病毒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以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为主。文章综述了蓝舌病的流行分布情况、病原特性、传播媒介、发病机理与临床症状、诊断技术与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以来,蓝舌病毒BTV8在世界各国普遍流行,不仅对养羊业而且对养牛业造成了严重损失。根据OIE蓝舌病疫情记录和近年来我国蓝舌病血清学调查结果,历史上我国主要存在的蓝舌病病毒血清型是BTV1和BTV16,我国尚无BTV8引起的病例或隐性感染的报道。综上所述,世界范围内BTV8的流行对我国造成了威胁,这种威胁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感染动物-羊,近年内对我国养牛业也造成了新的潜在的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蓝舌病的警惕,加强对BTV8和BTV25等蓝舌病毒的流行状况、检测技术储备和疫苗筛选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尽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蓝舌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 (blue tongue virus,BTV)引起的 ,经媒介昆虫传播的一种非接触性疾病 ,主要侵害绵羊 ,其他反刍动物不表现临床症状。其症状以高热、口腔黏膜水肿、糜烂、溃疡、舌体肿胀、发绀、发病初期一过性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蓝舌病可直接致死动物 ,引起孕畜流产和胎儿畸形 ,由其引起的间接损失更为严重。临床上常以隐性感染居多 ,因此 ,用琼脂扩散方法对陕西 2个地区的 7个村、3个羊场的 4 15 6份羊血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 待检血清 血清来自 2个地区的 7个村、3个羊场 ,均采自临床上未有任何症状的假定健康羊 ,采血清共 4 15 6份 ,冷冻保存。1.2 蓝舌病琼脂扩散抗原、阴性、阳性血清 由云南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提供。1.3 监测方法 琼脂扩散法 ,按《动物蓝舌病琼脂扩散试验试行规程》进行。2 结果共检测了 7个村、3个羊场采集的 4 15 6份血清 ,检出阳性血清共 12 6份 ,平均阳性率为 3.0 3%。各村、羊场具体的结果见表 1。3 讨论3.1 蓝舌病作为国际兽医局规定的 A类疾病 ,国家规定的重大疾病 ,动物携带病毒时间较长 ,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正>蓝舌病(Bluetongue,BT)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虫媒传播疫病,患病动物以口腔、鼻腔和胃肠道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变化为特征。绵羊是本病的主要易感动物,山羊、牛、水牛、羚羊、骆驼及野生反刍类动物均能感染本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为法定上报的多种  相似文献   

20.
琼脂凝胶扩散试验在我省蓝舌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蓝舌病是由库蠓传播、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侵害反刍动物的严重传染病。蓝舌病病毒系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主要引起山羊、绵羊发病和死亡,牛及其他反刍动物常为隐性感染.但可通过媒介昆虫传播,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张念祖等(1979)在我省首次发现该病,近年来,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先后报道在本国发生该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