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杨洋 《内陆水产》2009,(6):55-55
陈康郡是湛江市坡头区坡头镇梧村的一名普通养殖户,与该村其他农户一样,10年前他就开始从事养虾事业了。“尽管养虾风险比较大,但我还是想尽办法把它养好!”陈康郡这样总结自己的养虾十年。  相似文献   

2.
<正>养虾看似普通,但要养好它也着实不容易。这些年,虽然从事养虾的人有很多,但真正能够靠养虾发财的却很少,往往好不容易取得一年成功,但第二年又不行了。说明我们还没有掌握规律,还有一些东西有待我们重新去认识和继续去摸索,包括一些传统的做法也要值得怀疑。下面就虾农朋友日常关心的一些问题,养虾多年的我,谈谈自己的经验和  相似文献   

3.
金朝霞 《海洋渔业》2000,22(2):93-94,92
<正> 一、概述 泰国内陆养殖对虾(斑节对虾)已有十多年,但最近却成为土地和水体管理上很有争议的话题。泰国内陆养殖对虾始于1990年,当时泰国海边养虾场大范围发病,而内陆养虾者克服了咸水供应不足和仔虾对低盐度水的适应等问题,摸索出了低盐度水的养虾方法;加之养虾比种稻收益高,从而使得大量  相似文献   

4.
评论区     
<正>1"虾死了是个谜,虾活着是个1奇迹。"——对于2014年的养虾状况,这句话道出了不少养虾人的心声。这几年虾不好养,死得莫名其妙,不管是一线的养殖户,还是在这个行业苦心经营的企业,甚至多年潜心研究对虾病害的专家学者,都束手无策。养殖户也只能寄望于有高人出来解谜,祈望2015年的虾好养一点。  相似文献   

5.
骆文宗 《科学养鱼》2001,(11):34-35
1993年我国沿海较普遍地发生了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主要为病毒病,使我国养虾业遭受沉重打击。国家、各级政府每年因此投入大量的资金,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防治研究,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虾病的危害。各地纷纷探索健康养殖模式,如卤水对淡养虾、高位池养虾、工厂化养虾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使萎靡的养虾业逐渐复苏。但有的模式因投资大不宜大规模推广,近两年来广西合浦沿海群众兴起的土池封闭式养虾模式,因其投资少、效益好、养殖成功率高而在当地得到迅速推广。现将该模式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林野 《福建水产》1995,(4):63-67
福建沿海虾区近年深受虾病困扰,许多养虾区因此改为虾鱼混养,但实质上依然以养虾为主,在养殖结构上改变不显著。经济学上称这种因循保守行为谓:行业隋性。 1990年台湾虾农在遭受虾病灾害后,多数即转为养鱼;泰国对30万亩不宜养虾的池子进行调整;我国山东省养虾区,近年来对养虾区布局也进行了调整。笔者在1988年曾动议“养虾热”降温,为此近年屡同在养虾区工作的专家和同行探讨调整虾塘养殖结构的可行性;1994年以来又深入几个养虾区,直接向养虾区管理部门和虾农就这一问题作调查研究,获悉  相似文献   

7.
<正> 八十年代蓬勃兴起的养虾业,给人们提供了经验也提供了教训。尤其是历经了全国性的养虾大滑坡之后,1990年各地提出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养虾战略,可以说,较为普遍地体现了人们认识上的新的飞跃。这一年养虾生产效益显著增加,从而走出了低谷,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好势头。看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成本核算,降低开支标准,不是挽救养虾业生产大滑坡的权宜之计,而是养虾生产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众所周知,对虾养殖在渔业经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是世界第五养虾大国,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国、中国、中国台湾省及新加坡。和世界上养虾居首位的邻国———泰国相比较,两者的养虾条件是很相似的。马来西亚具有发展对虾养殖业的巨大潜力,但目前虾农们缺乏资金,而且没有很好的虾病防治方法,所以不敢投资养虾。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9.
对虾养殖周期短 ,养得好 ,效益高 ,市场需求量大 ,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良养殖品种。但自1991年对虾病毒性疾病流行以来 ,各地养虾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虾病成为制约养虾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水产科研人员和养虾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艰辛努力 ,对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研究 ,虽然从生产上未能给予有效的治疗 ,但从控制、预防方面却有了很好的技术经验 ,取得一定的进展。如封闭式养殖、池塘微生态调控、高位池养虾等方式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控制、预防病害发生 ,使对虾养殖取得成功的先进方式。一、封闭式养虾封闭式对虾…  相似文献   

10.
<正>养虾至今仍存在很多难点、疑点和困惑,尤其是早期死亡综合症,每年养虾都因此造成很大损失。养虾困难重重,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整个养虾行业共同来发力,同时也说明这个行业目前水准还比较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笔者是虾农,处在养虾行业这条链条最末端的位置,面对这些难点、疑点和困惑,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摸索,一直尝试从自己所处的位置,即从自己熟识的养殖管理角度去寻找答案。养虾,概括地说,主要是虾苗、虾塘、管理、  相似文献   

11.
"关门养虾"不可行 陈维平是一个喜欢交流分享的人,他曾多次去徐闻、雷州等地与当地的养虾高手交流养虾经验,陈维平养虾11年都盈利,谈起行业内交流,他笑言,"养虾这门技术算是掌握了,但是还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就算第一年养好了,你不看看别人怎么养,也还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小空间里."陈维平说一再强调,"关门养虾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养虾要先养水",培养好水中饵料生物可以起防病的作用.许多养虾者对此理解不是很深刻,总认为更直接防病作用是施用生态制剂(俗称有益菌)、换水和增氧.但是这些都要较大投入,增加成本.而培养饵料生物,可以直接作虾的饵料、起到增氧、节约开支、净化水质、防抑对虾疾病等多种作用.1 培养好饵料生物起着防抑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1993年唐海县对虾养殖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不能因此一蹶不振,而必须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千方百计地重振唐海养虾雄风。1 立足三个调整1.1 调整养殖模式将目前的开放式养殖模式改为内循环封闭式养殖模式,因地制宜,适量放苗,一池水养一池虾,走低成本、大规格、好效益之路。一是继续推广生态养殖。针对目前池底老化,水质恶化、虾病复杂化、早化等现实,采取生态养殖模式,前期以肥  相似文献   

14.
《水产科技情报》1976,(7):35-37
随着我国养虾事业的发展及工厂化养虾技术的兴起,配制好人工配合饵料喂养对虾就更为迫切了。为了适应群众性大规模的养虾生产,提供来源广、成本低、制造方便和投喂效果好的配合饵料,我们于1975年5月开始进行饵料粘合的摸索和试制。  相似文献   

15.
<正>2021年开始,笔者在“小川1亩虾鱼菜共生系统”的基础上,在内陆地区开展循环水虾菜共生的清水养虾试验,克服了地域等限制,利用低盐度的人工海水进行虾和菜的共养,利用蔬菜种植很好地解决了养虾系统中硝态氮和磷酸盐的问题,可重复进行养虾,真正达到养殖用水的零排放,实现内陆地区凡纳滨对虾的养殖。虽然虾菜共生清水养虾模式发展也就几年时间,养殖中还有较多技术问题尚在完善中,但虾菜共生清水养虾相对投入轻,灵活性高,操作性强,可满足内陆地区活虾的就地供应,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就2021-2023年开展的虾菜共生清水养虾试验情况进行总结,可为内陆地区的虾菜共生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就东营市、滨州地区养虾生产、流通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东营市、滨州地区共养虾16.83万亩,除垦利、广饶两县病害严重外,其余11.33万亩虾普遍好于往年。虽养虾成本略高,但其单产、总产、产值、经济效益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事实上,小棚养虾在福建盛行已久。但在华东,2013年以前,还是以土塘养虾居多。华东地区也有少量养殖户做过这样的尝试,但是关注度并不高。2013年初,卓越的龚守成老师在走市场时发现,他的养殖螃蟹的客户标完蟹苗后,有不少闲置的小水泥池。这么好的池塘,一年也就用那么几个月,太浪费了。于是,龚守成跟客户建议道:"这样的池塘完全可以改造成虾塘,搭棚,高密度养虾,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8.
6.一池水养一池虾的管理技术,主要是稳定水体环境的温度、盐度、pH、溶解氧、氨氮等指标。科学的养殖,是从控制水质开始的,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养虾的成败。过去养虾的习惯是大换水,但由于海水污染日益严重,造成换水越多,死虾越多的恶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直在摸索自己的养虾方式,寻找对策。1992年我们在10亩池塘里进行海淡水科学混合配比试验,经过几年试验摸索出一条咸淡水科学配比充分混合,一池水养一池虾的封闭式对虾养殖模式。将海水抽进盐田洼子,经过导水道进入各级沉淀池,在这个过程中海水经过一段时间阳光曝晒、沉淀,…  相似文献   

19.
<正>从土塘养殖到工厂化、小棚养殖等模式,如今养虾越来越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养殖,都能听到养殖户说虾不好养。近几年养虾病害多发,加之进口虾冲击国内市场、饲料价格暴涨等因素,虾农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但越是逆势,越能体现出虾农的养虾水平。在珠海灯笼,一位白水塘老板今年每造虾的养殖成功率都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评论区     
<正>1"广东大雨,虾农很受伤。"——人算不如天算,虽说养虾不能靠运气,但有时候事与愿违。自5月9号以来,广东地区连降大暴雨,部分虾塘老板沉不住气了,纷纷低价卖虾。这一时间,各个虾药的技术服务车和收虾的黑箱车到处乱跑。据悉,台山、中山虾塘八成以上发病,一半以上排塘,虾农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