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安徽省潜山市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区,同时拥有天柱山、三祖寺等多处著名的人文景观,2019年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长期以来农业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多地少的双重压力,为了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本市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本文概括了潜山市耕地质量现状,明确了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耕地质量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产地安全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良好的耕地质量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目前,对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有限、对耕地质量保护重视不够、耕地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认真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技术推广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建设水平越高越高,人们对农业发展管理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耕地质量检测分析,能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对提高我国农业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耕地质量检测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缺少技术支撑,因而使得整个检测工作开展还存有偏差,所以需要就新形势下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做出改进。鉴于此,本文就新形势下提升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探讨进行了分析,主要阐述了耕地质量评价概述,就极强耕地质量检测的实践意义和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方法进行了分析,旨在本文研究帮助下,能够为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建设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农业发展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在耕地质量检测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缺少技术支撑,因而使得整个检测工作开展还存有偏差,需要就新形势下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做出改进。鉴于此,本文就新形势下提升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进行了探讨,主要阐述了耕地质量评价发展和方法,总结了加强耕地质量检测的实践意义,并提出了提升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措施,以期为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耕地土壤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了解荆门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加强地力建设,提高耕地土壤质量,对保持荆门市农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耕地土壤质量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农耕系统若要持续健康发展,保持较高的耕地土壤质量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从耕地资源、耕地土壤肥力和耕地土壤环境三个方面总结了福建省耕地土壤质量的现状,分析了耕地土壤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耕地土壤肥力建设,提高耕地土壤生产力;加强耕地土壤环境保护,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建立耕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相应保护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耕地土壤质量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农耕系统若要持续健康发展,保持较高的耕地土壤质量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从耕地资源、耕地土壤肥力和耕地土壤环境三个方面总结了福建省耕地土壤质量的现状,分析了耕地土壤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耕地土壤肥力建设,提高耕地土壤生产力;加强耕地土壤环境保护,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建立耕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相应保护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及《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规范》的要求,通过现场调查、采样、化验,依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和《通州区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规程》,对通州区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建立了本区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等,分析了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对种植业布局进行了合理规划,为通州区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地力建设、都市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就是为了查清耕地基础生产能力、土壤肥力状况、土壤障碍因素、土壤质量状况等,并结耕地进行合理评价,为粮食安全发展规划、农业结构整规划、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科学施肥以及生态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力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年以来对都昌县耕地地力定点系统长期监测,对全县耕地地力头部进行全面分析,作出耕地地力等级评价。  相似文献   

10.
耕地质量和施肥水平事关粮食安全、 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科学分析耕地质量建设和化肥减量增效存在的难点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浙江省耕地提质和化肥减施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夯实科学施肥基础、 深化化肥"两制"(实名制、 定额制)改革、 强化耕肥体系建设等方面提...  相似文献   

11.
<正>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文章阐述了云南省耕地质量建设情况,列举了今后一段时期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目标,分析了“建、管、效、绿、改、培、保、养”8个方面的实施路径,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土壤改良培肥水平、强化调查监测评价等对策建议,助推云南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也是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重要内容,做好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对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夷陵区始终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量质并举,聚焦耕地质量建设提升,2019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12.75万亩,投入各级资金2.34亿元。本文介绍了夷陵区现有耕地质量现状,分析总结了限制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地力保障和升级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做法,供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系统的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耕地土壤监测是科学利用耕地资源,建设可持续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开展耕地土壤监测不仅能及时了解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趋势,还可以为评价耕地质量,制定耕地质量管理的政策措施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目的在于查清昭阳区耕地基础生产能力、土壤肥力、土壤环境状况和土壤障碍因素,分析研究耕地退化原因,为国家粮食安全发展规划、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本报讯5月2日,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在京揭牌。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出席并讲话。韩长赋强调,强化耕地质量监测和保护是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农业部门的职责所在,农业部门具有专业优势。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体系建设和装备条件建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留下沃土。韩长赋指出,耕地是农业  相似文献   

15.
董文全 《河南农业》2017,(34):60-60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浚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抓好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浚县县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基本情况浚县有耕地7.2万hm^2。近几年,浚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工作。一是对耕地地力等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摸清了耕地质量等级底数。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并不断地涌进城市,导致农村出现农田无人耕种的现象。严重的耕地抛荒将会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粮食的生产安全。为此,提出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针对耕地抛荒现象用边际收益模型诠释了农产品收益低;用供给与需求曲线分析改革开放对耕地的影响;玉林地处丘陵地带耕地质量差等是导致耕地抛荒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农业政策补贴,大力兴办特色农业和兴修水利,实施"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模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 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质量监测是及时了解和掌握耕地质量状况,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公益性、基础性工作,也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土壤测试、植株分析、田间作业记载等方法,对农区主要类型的耕地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产潜力进行动态监测,提出耕地土壤改良与耕地质量建设科学建议,为制定农业生产重大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资源的品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耕地数量减少不可避免,因此确保粮食安全、人类健康和环境和谐,提高耕地质量变得尤为重要。提高耕地质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是保证农产品安全的关键源头,是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需要。简述了北京市耕地质量存在土壤肥力水平偏低、中低产田面积比例较大、土壤污染存在安全隐患、土壤生态功能恶化、后备耕地资源质量较差等问题,分析了威胁耕地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理论认识偏差、垦殖历史悠久,利用强度大、法律依据不足、认识不到位、肥料施用不合理(氮肥用量超量、有机养分利用率低、障碍因子增多)等。并从宏观和技术层面提出要加强理论引导、树立正确观念,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创新管理制度、破除障碍(制定目标、保障实施,完善法规、落实责任),完善推广体系、研发新技术、发展低碳农业等措施与对策。这对于解决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活、发展与环境间的矛盾关系,以及促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6月25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在吉林省召开为期2天的耕地质量信息化技术研讨会,交流省级耕地质量信息化工作及全国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建设情况,分析耕地质量信息化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研讨耕地质量信息化技术应用实践。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刘玉国,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永林到会并致辞。张永林代表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2018年,吉林省人大审议通  相似文献   

20.
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耕地质量、生态的测度等受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致使当前“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格局在实施过程中仍以数量管控为主,这与新时期粮食安全和低碳社会存在脱节,亟需建设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体系。本文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观点,结合农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新要求,梳理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下耕地保护现状和现实困境,探索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路径。研究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耕地保护需要兼顾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粮食安全与碳减排双重目标。然而,现阶段耕地依然存在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耕地碳排放持续增加、保护耕地与保护生态难协调等问题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从“本体角度、拓扑关系、科技助保”三个方面探索耕地保护转型路径,即转变耕地本体内涵,从现状耕地向可耕地内涵转变;从严格保护耕地向严格管控建设用地的数量、强度和生态转变;将科技创新应用于耕地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耕地生产绿色高效。因此,建议依据可耕地宜耕性高低合理布局农作物及作物结构,利用土地整治提升耕地生态以降低碳排放;根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管控建设用地总量,确保优质耕地不减少,进一步提升农业高精尖技术实现耕地绿色增产;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科研工作者和农户自下而上自愿进行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