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筝畅想曲     
<正>"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假日到河边草地上散步,看见许多小朋友在放风筝。一根根长长的引线,一头系在天上,一头系在地上,孩子同风筝都在天与地之间悠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又回到了童年。记得上小学时,每年的春天学校总会举办放风筝比赛。每次我放的风筝,大多是我亲手做的"王"字风筝。其实做  相似文献   

2.
金抱 《福建农业》2014,(1):22-27
<正>中央提出,城镇化的发展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这顺应了世情人心,对承继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保根护源,功莫大焉。"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城镇化呢?观照"乡愁"重新审视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的价值定位,已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记者:"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运用阐释"乡愁"这一带着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词,格外引人瞩目。如何理解这里的"乡愁"?刘奇(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故乡是每个中国人都急于挣脱,挣脱后又天天怀念的地方,这就是人生旅途中对家乡的情感纠结。"乡愁"一词寄托着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  相似文献   

3.
画里话外     
正要明白,在制度和政策层面讨论的"农民",是整体上来说有行为能力的主体。农民不是未成年孩子,也不是智力体能有缺陷、非别人替代不可的被监护人。我一路看下来发现,种植自由、选经营方式的自由、办企业和打工的自由,中国农民把这些权利都用得好好的,不少神来之笔,还令城里人拜伏。——周其仁《城乡中国》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对故土一草一木的思念,是对故园那山那人的眷恋。它不是抽象的,它就是那一座老屋,一道山路,一棵古树。当这些东西都消失  相似文献   

4.
记住乡愁     
<正>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农民家的"小鱼塘、小荷塘、小菱塘"……乡愁就是乡情、乡韵、乡恋,就是民风、民俗、民情,就是以农耕、农时、农具、农人为主体的农耕民俗文化。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现今现代化的元素,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但近一百多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迅猛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城镇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吞并了城郊的村庄,产生了大量的"城中  相似文献   

5.
乡愁的味道     
乡愁是什么?它在余光中的笔下,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弯浅浅的海峡.而乡愁对于我来说,它更像是一种烙印在记忆中的味道,每当思乡时,那一缕香味便萦绕舌尖.若具体的说这香味是什么,那我觉得它应该是爸爸做的菜.也许它是小鸡炖蘑菇,是排骨炖粉条,抑或是酸菜馅的饺子.无论是哪一种的味道,它都饱含着父母浓浓的爱,和我这思乡人的愁绪.  相似文献   

6.
风筝感怀     
<正>"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飞回到童年。"阳春三月,在大街上听见这首听见熟悉的歌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从前。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很大的老鹰风筝,可威武了:弯弯的喙、敏锐的眼睛、丰满的羽毛、锐利的爪,我很喜欢它。买来的第二天,我就找小伙伴到田间去放,先抓把泥土试了试风——还行,不大不小刚好合  相似文献   

7.
正麦克斯韦1831年6月13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3岁时,有一次爸爸领他上街,看见一辆马车停在路旁,他就问:"爸爸,那马车为什么不走呢?"父亲说:"马要休息。"麦克斯韦又问:"它为什么要休息呢?"父亲随口说了一句:"大概是累了吧?""不,"麦克斯韦认真地说,"它大概是肚子疼!"这回该爸爸问他了:"你怎么知道它肚子疼?"  相似文献   

8.
《新农业》2019,(12)
正每年春末夏初,江南一带的山间,漫山遍野红彤彤的覆盆子,是许多人儿时难忘的"味蕾记忆"。鲁迅先生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称赞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乡野摘果的乐趣渐行渐远。久居繁华都市的人,默默怀念记忆中的那一口鲜甜。如今,有一群"新农人",瞄准市民留恋乡野、留住乡愁的契机,开始规模化种植管理覆盆子、桑葚、蓝莓等可口鲜果,"小野果"正化身为"致富果",还"盛满"了许多人的乡土情怀。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互联网依存度的提升,农产品与电商的结合越来越多,农产品电子商务有望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变革的"助推器"。时隔两年,央视纪录频道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再度登场。作为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国产纪录片,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味蕾与乡愁,源自深山里的藏家野蜂蜂蜜,巴蜀人家热腾腾的豆花……人们再度垂涎那来  相似文献   

10.
正"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那吱吱唱歌的水磨……"一个个村落,承载着中国人绵长的情思乡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在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正>身在他乡,乡愁如绵绵老酒,时不时就会悄然上头,而乡愁喷薄最为浓烈的时节,则无疑是八月中秋月圆时。那一轮圆月,犹如一把小小的钩子,轻易便可探入游子的心窝,轻轻一挠,乡愁便如毒药入喉,在心头疯狂地潜滋暗长,再难遏制。儿时每逢中秋,母亲都会忙前忙后张罗好一桌饭菜,父亲倒上一杯珍藏许久的桂花酒,一家人团团围桌而坐。饭后,月光清亮如银,家人便人手一块月饼,闲谈家长里短的琐事。年幼的我,对大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自浙江实施以休闲农业为主的乡愁经济大获成功以来,各地竞相学习模仿。一时间,乡愁经济一词频见报端,在中共十九大召开后,一些地方政府更是意图把做大做强"乡愁经济"作为落实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举措。那么,乡愁经济究竟是什么?乡愁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有何关联?乡愁经济真的可以让乡村振兴吗?  相似文献   

13.
正风筝,古称"鹞",北方称为"鸢"。据史书记载,墨家学说创始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见鹞鹰翱翔于天空,深受启发,便"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只木质鹞鹰,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也是全世界飞上天空的第一只风筝!"风筝"之名,出现于唐朝。唐代晚期,有人在"鹞鹰"上加入了琴弦,飞上天空后,经风一吹,便发出了悦耳的乐音,"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如古筝弹奏一般,于是人们称之为"风筝"。  相似文献   

14.
徐健仪芸 《百姓》2004,(2):26-27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呀飞,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Yahoo!中文"不声不响地来了与1840年英军攻打虎门不同,那一次伴随着隆隆炮声;这一次却悄无声响;上一次打开的是口岸门户,这一次打开的是网络门户(webportal);上一次是争夺市场占有率,这一次是争夺"心灵占有率"(mindshare).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一切终将成为回忆,迎来的将是不一样的未来。我们需要做的也许只是留下一些东西,让它勾连住我们过去的时光、勾连住故乡的山水、勾连住生命中至亲至爱的人。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建设新要求,诗意一般拂人心弦、引人向往。落诸于文字,有些惶恐,担心微言难喻大义。深藏每个人心中的美丽乡愁,似  相似文献   

17.
飘逝的乡风     
《新农村》2017,(7)
<正>行走在农村,那房前屋后的一草一木,那村前的潺潺溪水,那袅袅上升的炊烟,那一座座老宅、一扇扇老窗,那廊下燕去未归的窝,无不唤起游子浓浓的乡愁。老屋春节期间,我到乡下给舅舅拜年时,特意到老村子里转了一遭,去寻找童年时期散落在外婆家老屋的那些记忆。走在破旧的弄堂里,老屋旁墙缝上一株株的狗尾巴草正迎风招展,青青的、软软的、  相似文献   

18.
《农家科技》2011,(11):11
<正>有一个男人教育儿子说:"你越来越不像话了,晚上也不复习功课,只知道往俱乐部跑。我到俱乐部下棋,十次倒有九次看到你!"儿子答道:"那,那您比我还多去一次呢!"  相似文献   

19.
付建荣  马晓军 《农业考古》2012,(1):123-125,133
风筝,又名纸鸢,是我国的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它的流传和发展与我国的民间习俗、民族文化传统紧密相联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风筝文化。本文拟从风筝的得名、形制沿革及民俗文化意蕴等几个方面进行详实的探析,以期能较为完整地展现风筝的起源与发展演变的全貌。  相似文献   

20.
过去,只要谈起乡村,人们常常会将乡愁与炊烟联系在一起,正如《又见炊烟》中所描写的那样:"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笼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如今的会宁县广大农村,可以说是"背靠青山不烧柴,沼气燃起香飘来."乡愁依旧在,伴随着沼气等新能源利用率的提升,人居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