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茶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饮茶习俗开始普及的唐宋时代.中国的茶馆,萌芽于西晋,成形于唐代,发展、完善于宋元明清,繁衍于近代和解放初期,神采再现于当代.它应运而生,随时而变.现在,全国各地茶馆、茶艺馆鳞次栉比时,网络世界里也兴起了别具一格的"茶馆",丰富了茶馆的画面,与现实世界里的茶馆相映生辉,各有胜境.  相似文献   

2.
张轩德 《农业考古》2001,(4):101-102
茶馆是社会的一角 ,也是社会的缩影。光明与黑暗 ,进步与落后 ,奋进与堕落 ,乃至人间的喜怒哀乐 ,往往都可以由茶馆折射出来。真可谓小小茶馆天地宽。现就下述三个方面试论茶馆与社会的相关性。社会的变革与茶馆的兴衰茶馆业历史悠久 ,是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行业。她世代相传 ,遍及全国 ,江南水乡茶馆业尤为兴盛。古往今来 ,城乡茶馆林立 ,茶客盈门。茶馆置身于社会 ,就势必随社会的变革而兴衰起落。以浙江湖州为例 ,近半个世纪来 ,茶馆业也曾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而又复兴的小周期。据浙江省茶业调查组 1 953年调查 ,当时吴兴、德清、长兴、…  相似文献   

3.
清代民国时期的茶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茶馆是一种商业性专用饮茶场所,主要供客品茶、吃茶点、休息、娱乐、联络感情、沟通信息(1).茶馆是中国特有之物,它特别发达,与"酒肆"、"酒坊"一样深受中国民众青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根据茶馆经营方式和特点,茶馆也被称为茶肆、茶坊、茶楼、茶邸、茶房、茶舍、茶亭、茶厅、茶座、茶社、茶棚、茶寮、茶室、茶屋、茶居、茶铺、茶店、茶居、茶园、茶舫、茶船、茶担、茶桌等,称谓丰富多彩.茶馆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市场上已有茶水出售.  相似文献   

4.
乌镇的茶馆     
<正>从风景秀丽的浙北走过,在水乡乌镇驻足,看一看这里的茶馆,能让人品出中国特有的原汁原味来。乌镇凭河而市,之字形连接的东、西市河与车溪河垂直相交,那一幢幢房屋民居便沿河岸辅陈开来,顺着河道流向,拉出了伸向镇外的三条主要街道,五、六十家规模不等的茶馆散落在乌镇街巷的各个角落。先说说那种最大众化的茶馆,就是当地人常说的百姓茶馆。这些茶馆大都建在水阁里,多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馆之多,冠盖全球;茶馆名堂之多,绝无仅有,堪称世界之最。笔者今就民国时期的茶馆略作一叙。民国时期,既有遍布山野乡村的茶铺、茶棚、茶寮、茶摊、茶店,亦有星罗棋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茶园、茶楼、茶社、茶厅、茶室、茶馆、茶座、茶舫。在这不计其数的茶馆中,既有专卖粗茶水的野茶馆,亦有卖茶又卖点心酒菜的茶酒馆(北京人又称之曰荤茶馆);既有说评书唱鼓词的书茶馆,亦有供茶客品茗对弈的棋茶馆;既有歌女卖艺的清唱茶社,亦有兼唱小戏的茶厅(以南京下关和夫子庙的最为有名);既有供生  相似文献   

6.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2,(4):140-144
文人与茶馆文人与茶馆结缘。所谓茶馆文化便是在文人们的参与下日渐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的内容 ,由明清到近代已形成各具地域特色茶馆文化 :巴蜀文化与四川茶馆、吴越文化与杭州茶室、京都文化与北京茶馆、海派文化与上海茶馆等 ,斑斓多彩 ,风格各有异趣。茶馆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的直接参与 ,茶馆里清茶一杯 ,谈风论雅 ,品茗谈文 ,论画挥毫 ,正是由于文人与茶馆的结缘 ,使茶馆更富文化魅力 ,更具风采。茶馆不仅是人们约会、娱乐、议事、交换信息的方便场所 ,而且也是文人活动的场所。有的艺术家到茶馆体验生活 ,还有的作家写作专到茶馆里 ,来个…  相似文献   

7.
近代上海的茶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上海的茶馆安徽省祁门县政协倪群上海人的饮茶风习由来已久,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茶馆应运而生。约在咸丰末、同治初年,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出现了上海第一家大茶馆──一洞天茶楼。比之稍晚一点的是丽水台茶楼,高阁三层,轩窗四面,气派非凡,有《洋...  相似文献   

8.
丁文 《农业考古》2015,(2):92-97
茶馆是以茶为媒介的休闲文化空间,它不仅仅是商业服务性质的专用饮茶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和交际的地方。无论是何地的茶馆,皆有其共通之处,那便是一个"闲"字。茶馆的经营项目围绕休闲而展开,茶馆的经济生长点是休闲,茶馆的繁荣依托休闲经济的规模;茶馆的文化是休闲文化,因此,茶馆的品位取决于休闲的品位。  相似文献   

9.
旧时南北方的茶馆文化,就有说唱艺术在其间。如北方的北京的东华门外、地安门外、天桥等地的茶馆;天津的南市、河北鸟市、东兴市场等地的茶馆,就是这样的茶馆。茶馆业把它归类为"书茶馆",现在归类为文化型茶馆。旧时,此间一年四季都有著名的京津两地说唱艺人在演  相似文献   

10.
茶馆作为品茗休闲、议事叙谊、商品交易、谈艺吟诗、说媒化讼的场所,作为民间交流的载体,自晋元帝时期(公元320年左右)开始产生,后经不断发展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茶馆是一个小社会,从不同的侧面能反映社会的兴衰,文化、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等。如果把茶馆办成展示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寻觅逝去岁月里艺术珍品的殿堂,的确甚为难得。在上海市北彭浦地区的一条幽静的马路上,坐落着一家别具特色的老房子茶馆。话说这老房子,不是几百年前留下的建筑,而是主人费尽心血,精心设计具有明清民居风格的茶馆。…  相似文献   

11.
《农业考古》2004,(2):230-230
(本刊讯 )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十佳特色茶馆评选结果揭晓 ,浙江省温州市清和茶馆名列其中。据悉 ,浙江省仅此一家入选全国十佳特色茶馆。清和茶馆位于温州市柳市镇柳青路。走进清和茶馆 ,阵阵丝竹 ,幽幽兰馨 ,清清茶香 ,每一个角落无不被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茶馆汇集着全国名家书画和珍藏品 ,“清和画廊”与“清和书屋”向茶客展示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清和茶馆还不定期举办一些茶文化讲座及茶艺培训活动 ,由于富有特色 ,吸引了各地同行前来取经。清和茶馆入选全国十佳特色茶馆  相似文献   

12.
作为茶产业链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茶文化产业化,茶产业文化化"的理论背景下,茶馆业发展的特点更加多元化,面临的困境也越来越复杂。新时期茶馆经营要本着经营主题化、消费个性化、产品特色化、空间审美化、服务标准化、营销现代化等策略,营造茶馆文化,打造茶馆品牌。  相似文献   

13.
茶馆是成都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成都成为茶馆产生和发展的典型.茶馆经济得益于商业的繁荣和兴盛的饮茶之俗,而茶文化在茶馆经济的推动下得以形成和发扬.成都茶馆具有商业性、大众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特征,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经济与文化经验.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发挥成都茶馆的经济与文化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使其在现代生境中健康发展,是颇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刘钟瑞 《农业考古》2001,(2):171-172
如果到上海老城厢逛一逛 ,也许会发现老城厢最具特色的店家是茶馆。旧上海 ,老城厢曾是上海茶馆的集中地 ,尤其是在城隍庙一带 ,以湖心亭茶楼为中心。周围有茶馆十几家。随着社会的变迁 ,特别是十年动乱开始后 ,老城厢的茶馆除了湖心亭茶楼外 ,所有的茶馆已全部消失。现在 ,在老城厢范围内 ,仅豫园商城和上海老街就有大大小小的茶馆十几家 ,使老城厢地区又重现了历史旧幕。然而 ,和旧上海的茶馆不同 ,现在的茶馆、无论在装饰布置 ,还是在经营格局上均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一个集品茗 ,休闲、交友、赏艺的高雅场所。各家茶馆在突出主题…  相似文献   

15.
漫话常熟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熟人爱好品茗,俗称“吃茶”,在生活中已形成一种风俗。无论城市乡村,无论雅人俗士,都喜欢到茶馆里去吃茶。在民间,甚至把那些不上茶馆吃茶的人,说成是不象个男子汉,不上台盘的人。因为吃茶人多,茶馆业十分发达,生意兴隆。常熟人吃茶讲究清静、幽雅、舒适、享受,很有自身的特色。茶馆的选址与命名常熟茶馆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在清朝中叶就有茶馆的开设。在民国七年(1918)发行的《常熟指南》上说,常熟城里有茶馆六十行。就是一个小镇,也有四、五爿;较大的集镇,有十余爿之多。茶馆能否开得兴旺,与馆址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在这方面,茶馆老板是动了脑筋的。纵观常熟茶馆,在  相似文献   

16.
赵华 《农业考古》2007,(2):97-101
清代茶馆的发展继承了宋代茶馆的基本特征,在具体内容上有不少和宋代茶馆不一样的地方,但这些差异却是茶馆在清代适应社会发展和茶客需求进行调整后的结果。唐宋时期是中国茶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明清则是第二个发展高峰,也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个高峰。茶馆业的兴盛与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八旗子弟的优厚待遇,以及茶馆经营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传承等有很大关系。总体上讲,茶馆在清代发挥了社会公共空间的作用,是信息交流的集散地,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娱乐空间,是曲艺节目登台亮相的舞台。一、清代茶馆的兴盛清初一百年的休养生息使清朝国势一度强盛,出…  相似文献   

17.
安明霞 《农业考古》2004,(4):237-238
人们一向认为老舍茶馆就是"品茗听戏"的地方,如今又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今年以来,再到老舍茶馆,就会发现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仍然保持三楼西边大厅的品茗听戏外,东边大厅的大碗茶酒家还增加了茶宴,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二楼开办了老舍茶馆前门四合茶院、大碗茶茶庄.许多人的直觉是,老舍茶馆在逐渐壮大.  相似文献   

18.
新篁的茶馆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碗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三杯酒来。”这是20年代,流传在浙北古镇新篁镇上一些茶馆酒肆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活龙活现地勾画出当地人好饮的习性。新篁人最喜欢饮茶,早晨起床润喉清肺一碗茶;酒后饭余除腻消食一碗茶;疲惫之际解乏提神一碗茶;亲朋好友会晤聊天一碗茶;邻居纠纷消释解嫌一碗茶……于是乎茶摊、茶馆、茶厅皆应运而生。无论闹市街背,还是茅店野村,均三步一茶摊,五步一茶馆。据《嘉禾新志》载: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9.
茶馆听书     
孩提时代,我是在水乡周庄姑妈家里渡过的。周庄是座依桥傍水的江南小镇。在那老街水巷里,最使我难忘的地方要数镇上的茶馆了。 每每姑妈下班回来,如若情趣好就会催着我们快点吃完晚饭好去茶馆听书。晚饭后梳洗一番就会牵着我和表哥的小手夹在三、五成群的小镇人中陆陆续续地朝那茶馆走去。路上若遇上熟人问我们到那里去,姑妈则会干脆地说:“去听书!” 五十年代初期周庄小镇上就那么一座茶馆。一到傍晚,门口闹闹哄哄的。小贩们胸口挂着盛货的盘子,围着欲进茶馆听书的客人兜售着他们的花生、瓜子、香烟、糖果。茶馆内雪亮的汽油灯光从…  相似文献   

20.
四十年代末我曾在江南水乡的浙江海宁硖石教书。硖石水陆交通方便,是丝、米、布、茶四大市场之一,被誉称为杭、嘉、湖三角州的鱼米之乡。商贾云集,贸易兴隆,尤其是茶馆,在这个富有古镇风貌的江南集镇上,就有130多家茶馆店,遍布于集镇的大街小巷码头。茶馆生意特别好,门庭若市,孵茶馆已成了当地民俗习惯。住在离集镇较远村庄的农民,天不亮,有的赶路,有的摇着小船到镇上来吃早茶,泡壶茶,喝着听听新闻,或者会会亲友,或者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一边喝茶,一边听着小街上传来卖唱姑娘在愁缠绵的三六琴声和唱曲声,等到太阳出来,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