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环境条件对韭菜水溶性浸提液抑藻效果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韭菜水溶性浸提液抑藻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抑藻物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pH、光照强度以及曝气与否,对不同条件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在7d的培养过程中,不同pH条件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均达到90%以上,随着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不同起始pH的培养液,最终的pH趋向于9.0~9.5之间;在1000~4000lx的光强范围内,韭菜浸提液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低光照强度(1000lx)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要好于高光照强度处理,即最佳的生长光照强度并不有利化感作用的发挥;同时,曝气相对非曝气条件而言,曝气条件更有利于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pH、光照强度、是否曝气均影响韭菜水溶性浸提液高温处理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探讨这些环境因子对植物化感物质抑藻效果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抑藻物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韭菜水溶性浸提液抑藻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抑藻物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pH、光照强度以及曝气与否,对不同条件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在7 d的培养过程中,不同pH条件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均达到90%以上,随着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不同起始pH的培养液,最终的pH趋向于9~9.5之间;在1 000~4 000 lx的光强范围内,韭菜浸提液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低光照强度(1 000 lx)下,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要好于高光照强度处理,即最佳的生长光照强度并不有利化感作用的发挥;同时,曝气相对非曝气条件而言,曝气条件更有利于韭菜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pH、光照强度、是否曝气均影响韭菜水溶性浸提液高温处理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探讨这些环境因子对植物化感物质抑藻效果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抑藻物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对铜绿微囊藻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橄榄网状链霉菌SG-001(Streptomyces olivoreticuli SG-001),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产生的抑藻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SG-001菌株发酵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氯化铵.SG-001菌株产生抑藻活性物质的最佳条件为葡萄糖10g·L-1,氯化铵1.0 g·L-1,pH值7.0,培养温度28℃,发酵时间4d.优化后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去除率为67.23%,较之基础培养基提高了26.29%.SG-001菌株发酵液所产生的抑藻活性物质具有较好(121℃)的热稳定性,pH值8.0时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4.
以几种常见农作物材料(包括大麦秆、小麦秆、水稻秆、大豆杆、大豆荚、油菜杆和玉米秆)及茶叶为材料,检测它们在灭菌前、后的抑藻效果以及抑藻特性。结果表明:大麦秆、水稻秆、大豆杆、大豆荚和茶叶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但灭菌后大麦秆、水稻秆、大豆杆和大豆荚的抑藻效果大大降低,均低于50%。茶叶浸提液在灭菌前、后的抑藻效果一样,而且低浓度的茶叶具有持续、良好的抑藻效果。不同品种的茶叶均具有良好的抑藻效果,对于初始浓度为106mL-1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6种绿茶的抑藻效果都接近100%,红茶的抑藻效果低于绿茶。放置2年的陈旧茶叶也具有很好的抑藻效果,12 d时0.1 g·L-1茶叶浸提液的抑藻率为43%,0.2 g·L-1茶叶浸提液的抑藻率为92%,质量浓度大于0.4 g·L-1浸提液的抑藻率接近100%。这表明茶叶浸提液对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蓝藻和绿藻。结论:富含多酚的茶叶浸提液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有害蓝藻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药黄连对鲢鱼消化酶和去毒酶活力以及铜绿微囊液MC-LR含量的影响。[方法]将黄连水提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喂喂鲢鱼,检测鲢鱼的肠道消化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和淀粉酶)和肝脏去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s GST及其底物谷胱甘肽GSH)活力以及铜绿微囊藻受到抑制后藻毒素MC-LR含量的变化。[结果]在普通水体中饲养,喂药组和对照组各酶活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放入铜绿微囊藻藻液饲养24 h后,脂肪酶活力升高,淀粉酶活力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但胃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喂药组与对照组肠道消化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喂药组鲢鱼肝脏GSH和s GST活力升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120 h,黄连水提液处理组铜绿微囊藻细胞内MC-LR含量降低了82.4%,空白组的铜绿微囊藻细胞内MC-LR含量增加了39.5%。[结论]在饲料中添加黄连鲢鱼在铜绿微囊藻环境下,黄连可诱导显著增强鲢鱼肝脏去毒酶活力,在富含铜绿微囊藻的水体中饲料中添加黄连鲢鱼的生存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香蒲(Typha orientalis)水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的化感作用,追踪测定2种藻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香蒲水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的化感作用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随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且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水华鱼腥藻,说明香蒲对2种藻类的化感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质量浓度为50 g/L时,处理后12 d对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的抑制率分别为91.37%、65.64%。试验过程中2种藻类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逐渐减少,SOD、CAT、POD活性以及MDA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表明香蒲水浸提液对2种藻类细胞具有胁迫效应,造成活性氧(ROS)的大量积累后,抑制抗氧化酶的活性,引起细胞的膜脂过氧化加剧,细胞结构严重受损,叶绿素a含量下降,干扰细胞代谢,影响光合作用,从而强烈抑制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研究(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蝗取液的抑藻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逐级分相萃取法,对广玉兰,黄杨和龙瓜槐3种植物叶片中的化感物质进行分离提取,并测定各组分的抑藻特性。[结果]广玉兰中的抑藻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和正丁醇相中。龙爪槐的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相中;黄杨的抑藻活性组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相和水相中。除黄杨水相组分外,各活性组分在投加1d后即表现出显著抑藻活性,抑制率达50%,且抑制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的7d生长抑制率均达90%以上,各组分的抑藻活性在一定范围内亦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在最低浓度25μg/ml时抑藻活性达96%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分,且能引起藻细胞膨大或表面皱缩空洞。[结论]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好,最具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研究(摘要)(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蝗取液的抑藻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逐级分相萃取法,对广玉兰,黄杨和龙瓜槐3种植物叶片中的化感物质进行分离提取,并测定各组分的抑藻特性。[结果]广玉兰中的抑藻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和正丁醇相中。龙爪槐的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相中;黄杨的抑藻活性组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相和水相中。除黄杨水相组分外,各活性组分在投加1d后即表现出显著抑藻活性,抑制率达50%,且抑制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的7d生长抑制率均达90%以上,各组分的抑藻活性在一定范围内亦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在最低浓度25μg/ml时抑藻活性达96%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分,且能引起藻细胞膨大或表面皱缩空洞。[结论]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好,最具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乌梅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通过检测乌梅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藻液吸光度、藻细胞密度及叶绿素a含量来明确乌梅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乌梅浸提液可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而高浓度的乌梅浸提液可抑制微囊藻的生长。研究结果将为实际应用乌梅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莉  董昆明  李楠  周晓见  靳翠丽  封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46-20249,20259
[目的]研究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浸提,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逐级分相萃取法,对广玉兰、黄杨和龙瓜槐3种植物叶片中的化感物质进行分离提取,并测定各组分的抑藻特性。[结果]广玉兰中的抑藻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中;龙爪槐的活性组分存在于正己烷相中;黄杨的抑藻活性组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相和水相中。除黄杨水相组分外,各活性组分在投加1 d后即表现出显著抑藻活性,抑制率达50%,且抑制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的7 d生长抑制率均达90%以上,各组分的抑藻活性在一定范围内亦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在最低浓度25μg/m l时抑藻活性达96%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分,且能引起藻细胞膨大或表面皱缩空洞。[结论]广玉兰正己烷相和正丁醇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好,最具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广玉兰叶片化感物质的抑藻活性及GC-MS分析(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广玉兰叶片化感物质的抑藻活性和种类。[方法]在活性测试的基础上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GC-MS等方法,结合抑藻试验对广玉兰叶片提取物进行了铜绿微囊藻抑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广玉兰叶片浸取物在浓度8g/L的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最高可达97.4%;其正丁醇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的抑藻活性物质,能够对铜绿微囊藻起到很好的抑制效果;这些具有抑藻活性的物质主要为小分子的醇类、酮类和酯类。[结论]为新型藻类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董昆明  周晓见  靳翠丽  封克  缪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28-18130,18134
[目的]研究广玉兰叶片化感物质的抑藻活性和种类。[方法]在活性测试的基础上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GC-MS等方法,结合抑藻试验对广玉兰叶片提取物进行了铜绿微囊藻抑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广玉兰叶片浸取物在浓度8g/L的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最高可达97.4%;其正丁醇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的抑藻活性物质,能够对铜绿微囊藻起到很好的抑制效果;这些具有抑藻活性的物质主要为小分子的醇类、酮类和酯类。[结论]为新型藻类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EGCG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EGCG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初步揭示其抑藻机制,为高效环保型抑藻剂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叶中组分最高的一种儿茶素,对铜绿微囊藻具有高效而持续的抑制作用。分别用8、12和16 mg·L-1的EGCG处理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测定藻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生理生化活性。[结果]EGCG处理后藻细胞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光合作用效率下降;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抗坏血酸能缓解氧化胁迫。电镜观测结果显示:EGCG处理导致藻细胞内类囊体结构遭到破坏,细胞皱缩变形;藻细胞培养液中的藻毒素含量在处理前后没有显著变化,细胞内藻毒素含量显著下降。[结论]EGCG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繁殖造成很强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抑藻剂。  相似文献   

14.
以铜绿微囊藻为溶解对象,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到1株溶藻菌H1,通过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属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GenBank登录号为KU359254。探讨了菌株H1对铜绿微囊藻(FACHB-1326)的溶藻方式,菌藻浓度、菌的生长时期及光照、pH、温度等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溶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H1溶藻方式主要是间接作用溶藻。处于对数期的菌株H1抑藻效果最高,溶藻率达77.9%;菌液浓度达10~8 CFU·mL~(-1)以上,溶藻率最高,为81.8%;在pH7、30℃条件下,活性较强;pH7时30℃条件下,溶藻率为72.5%,63.2%;菌株H1对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是全黑条件光循环条件全光条件,全黑条件下溶藻率最高为59.9%。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3种不同环境条件下(温度10~35℃、pH 7~10、氮磷比4~72)对芦苇秆浸出液抑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环境条件均对芦苇秆浸出液抑制铜绿微囊藻(以下简称"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培养12 d后,不同温度条件下,35℃时芦苇秆浸出液的抑藻作用最强,抑制率为51.88%,10℃抑制率为42.86%,25℃抑藻作用最弱;在pH 7.0、7.5、8.0时,藻密度随pH的上升而上升,pH 8.9和9.6两组保持平缓下降,pH 9.6抑藻效果最好,培养6 d后,抑制率达到了57.98%;不同氮磷比对芦苇秆浸出液抑藻作用的影响基本一致,均使藻密度呈现上升趋势,相对而言,当氮磷比为72时铜绿微囊藻生长最为缓慢。  相似文献   

16.
小麦内生溶藻细菌ZB1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蓝藻水华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小麦中分离到1株内生细菌ZB1为研究对象,通过混菌法、平板溶藻法及液体溶藻法,考察了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结果】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 DNA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菌株ZB1为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菌株ZB1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强烈的溶藻作用,且溶藻活性随菌液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菌株ZB1的发酵原菌液、无菌上清液和高温处理液对铜绿微囊藻均具有溶藻作用,但菌体重悬液无溶藻作用;藻液中加入10%的无菌上清液,受试藻的叶绿素a含量由3.85 mg/L降至0.29 mg/L,除藻率为92.5%;溶藻物质具有热稳定性。【结论】菌株ZB1在蓝藻水华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常见入侵植物水提液对水华藻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种常见入侵植物(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喜旱莲子草、水葫芦)的水提液对黄丝藻、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3种水华藻的抑藻效果。结果表明:水葫芦水提液对黄丝藻的生长抑制效果最为显著,96 h时黄丝藻的生长抑制率达90%以上;加拿大一枝黄花水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均表现出显著的生长抑制效果,96 h时2种藻的生长抑制率均超过70%;一年蓬水提液对3种水华藻均有显著的生长抑制效果,96 h时3种藻的生长抑制率均超过60%。喜旱莲子草水提液对黄丝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最明显,96 h时黄丝藻的Fv/Fm值仅为对照组的1. 47%。此外,添加加拿大一枝黄花水提液96 h时,铜绿微囊藻的F_v/F_m值抑制率达到98. 24%;一年蓬水提液对水华微囊藻光合荧光特性影响效果最为明显,96 h时水华微囊藻YII值抑制率达95. 69%。综上,水生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和水葫芦对黄丝藻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而陆生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一年蓬对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有更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钇(Y3+)质量浓度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及其抗氧化酶含量变化的影响,以铜绿微囊藻FACHB912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外源稀土Y3+对藻细胞生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从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根状茎中分离鉴定出的3种有机酸类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  方法  以丁二酸、肉桂酸及香草酸标准品模拟研究了梭鱼草根状茎有机酸单一及联合处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结果  ①丁二酸、肉桂酸、香草酸单一及联合处理均可以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以100 mg·L?1丁二酸+肉桂酸联合处理7 d时抑藻率最高(92.78%)。②3种有机酸类化感物质单一作用时,其抑藻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肉桂酸、丁二酸、香草酸;联合作用时,其抑藻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丁二酸+肉桂酸、肉桂酸+香草酸、丁二酸+肉桂酸+香草酸、丁二酸+香草酸,同时香草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丁二酸+肉桂酸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③丁二酸与酚酸(肉桂酸、香草酸)、肉桂酸与香草酸及三者联合可以协同增强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表明同类或不同类有机酸联合作用可以协同增强抑藻效果。  结论  梭鱼草根状茎有机酸类化感物质很可能具有良好的抑藻效果,同时多种化感物质联合作用可能是梭鱼草抑制铜绿微囊藻水华的一种主要机制。丁二酸、肉桂酸、香草酸具有开发为抑藻剂的潜质。图2表2参26  相似文献   

20.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溶解对象,利用液体感染分离技术从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湖水样品中分离到1株溶藻菌N10,对其生长及溶藻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6S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该菌株属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当N10无细胞培养物(cell-free culture filtrate,CCF)与铜绿微囊藻液按照体积比为1∶5混合后,在24h内N10CCF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可达到86.55%,并且溶藻率随着溶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72h内溶藻率可达到97.08%;对N10生长量影响最大的是pH值,其次是NaCl质量分数,最后是温度,但N10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受培养温度和培养基中NaCl质量分数的影响很小;N10菌株通过分泌一种对高温(115℃)敏感但却能抗蛋白酶K的物质来溶解铜绿微囊藻;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经过N10CCF处理后的藻细胞出现了细胞膜、细胞壁破裂,伪空胞结构、细胞质中磷酸颗粒以及蓝色体等颗粒性物质消失,细胞中的光合片层排列趋于松散且混乱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