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酱卤肉制品复合护色剂的最佳配比。[方法]以软包装卤制鸡腿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几种护色剂单体及它们的复配体对酱卤肉制品的护色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得到一种高效的复合护色剂:β-环糊精0.04%,海藻酸钠0.06%,异抗坏血酸钠0.04%,柠檬酸0.05%。[结论]所研究的复合护色剂使酱卤肉制品在35℃的高温条件下保存60 d后仍保持良好的色泽,显著延长了酱卤肉制品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2.
卤牛肚是一个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传统酱卤制品,笔者在传统酱卤牛肚工艺的基础上,对卤制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卤制时间和卤制液食盐含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卤牛肚是一个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传统酱卤制品,笔者在传统酱卤牛肚工艺的基础上,对卤制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卤制时间和卤制液食盐含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卤牛肚是一个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传统酱卤制品,笔者在传统酱卤牛肚工艺的基础上,对卤制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卤制时间和卤制液食盐含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卤牛肚是一个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传统酱卤制品,笔者在传统酱卤牛肚工艺的基础上,对卤制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卤制时间和卤制液食盐含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鸭锁骨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卤鸭制品在加工制备过程中香辛料主效成分(辣椒、花椒、桂皮)添加含量配比,卤制时间,闷煮时间等因素参数对卤鸭制品麻辣鲜香风味、口感等感官评价影响,获得最优生产卤鸭制品生产加工关键技术工艺路线。结果表明:香辛料含量1.558%、卤制时间73.356min、闷煮时间18.879min时产品感官评价分数最高,能够获得最佳口感的卤鸭制品。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微生物在低温酱卤肉制品保存过程中的消长规律,总结了低温酱卤肉制品的杀菌技术及天然绿色复合保鲜剂的研制情况,分析了低温酱卤肉制品的物流关键技术,以期为低温酱卤肉制品保鲜与安全保障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甜酱冬瓜是用腌冬瓜加工而成,颜色金黄有光泽,酱味浓厚可口。 加工方法:先将腌冬瓜切成长3厘米、宽1.3厘米的块,放入缸内清水中漂洗去盐分并换水3次,再放入布袋中控水5~6小时.水控净后卤制。每100公斤腌冬瓜块用次酱75公斤卤制3~4天。卤制后入缸.再换成甜面酱卤制,用酱数量同上,每天打扒4次。  相似文献   

9.
酱牛肉以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等特点倍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传统的加工工艺往往存在着蒸煮时间长、口感老、出品率低、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吸取国内多种做法之长和西式灌肠蒸煮方法的基础上,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对酱牛肉的卤制工艺进行了部分改进,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下面做以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为了优化白条肉鸽的卤制工艺,分析其挥发性风味物质,以白条肉鸽为材料,设计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优化,以质构、色差、出品率、感官评分为检测指标,研究卤制时间、卤制温度、料液比对红烧卤鸽品质的影响,同时采用GC-IMS指纹图谱分析挥发性有机物,建立多项式回归模型,考察各因素交互作用对红烧卤鸽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条肉鸽最佳卤制工艺参数为:卤制时间46 min、卤制温度81℃、料液比1∶5,此工艺制作的红烧卤鸽产品呈酱红色,香味浓郁,咸淡适宜,有较好的弹性,硬度、咀嚼性适中,出品率为66.08%,所得感官评分为82.21分。经GC-IMS分析检测出化合物有50种,其中2-戊基呋喃、糠醛、3-羟基-2-丁酮、己醇、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等物质相对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正>牛肉浸膏是以鲜牛肉为原料,利用食品生物技术,经酶解、热反应等工艺,添加部分氨基酸、糖类、天然香辛料等营养物质,加工成具有浓郁肉香风味的天然调味料。一、生产工艺1.工艺流程原料验收→预处理→蒸煮→酶解→均质→美拉德反应→包装→成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制作烧烤酱并进行研究,改变单因素变量研究烧烤酱的最佳配方得出,每5kg烧烤酱需辣酱4500g,番茄酱2500g,盐250g,糖250g,香辛料调味粉225~275g,辣椒油125g,加水2500g,最后加热浓缩即可。通过该方法制出的烧烤酱风味独特,咸甜适口,且具有辣椒油特有的香气,组织状态良好,制作工艺简单,适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复配香辛料精油对酱卤鸭肉保鲜过程中品质的影响,以热封包装的酱卤鸭肉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添加山梨酸钾(0.075 g/kg)和复配香辛料精油(0.1 g/kg)的酱卤鸭肉进行二次拌料,对比不同处理酱卤鸭肉在4℃冷藏过程中各项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影响产品风味和质地的情况下,添加复配精油组的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和菌落总数明显低于空白组,酱卤鸭肉保质期延长4 d。  相似文献   

14.
以乳鸽心为原料,通过酱卤、烘干、灭菌等工艺制作即食型休闲卤鸽心制品,以探讨腌制、卤制、烘干和灭菌等工艺对卤水鸽心风味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6%的食盐和5%的生姜涂抹乳鸽心表面,过夜腌制,洗净、焯沸、烘干,置于香料卤制40min;卤制完毕后在65℃下烘干2.5h,进行真空包装;最后于123℃高温灭菌15min,按此工艺条件生产的休闲卤水鸽心具有较好的口感与风味。  相似文献   

15.
超高压处理对卤制猪蹄筋皮同步熟而不烂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猪蹄卤制时皮烂而筋不熟的问题。[方法]对猪蹄原料进行超高压处理、降低热力蒸煮强度,使猪蹄的筋皮达到同步熟而不烂的程度。[结果]300~400 MPa的压力处理10~20 min,可使猪蹄的猪皮与猪筋在121℃蒸煮10 min的条件下同步达到熟而不烂的熟化状态,且产品达到商业无菌国家标准。[结论]超高压处理可以提升猪皮的耐煮性,降低猪筋熟化温度,达到卤制猪蹄在高温蒸煮过程中筋、皮同步熟而不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常规蒸煮法生产豆瓣酱,口感平淡,风味无特色。四川青神县翠微酿造厂采用现代科技改良传统川味辣豆瓣酱的工艺,用瞬时浸烫法代替蒸煮法,生产出一种甜辣相间,色、香、味独特的翠微香辣豆瓣酱。该酱既可直接作菜肴,又是各类炒菜、凉菜、  相似文献   

17.
定量卤制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剖面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鸡腿原料肉、定量卤制过程和传统卤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分及含量,并详细阐明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呈香特征,为定量卤制风味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羽肉鸡鸡腿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定性定量测定鸡腿原料肉、定量卤制过程中4个阶段(滚揉、烤制1、蒸制、烤制2)与传统卤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及含量,通过挥发性风味物质在水中的气味阈值计算其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确定定量卤制过程中的特征风味物质、主体风味物质和修饰风味物质,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CA)对各挥发性化合物的OAV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定量卤制加工过程4个阶段中分别鉴定出54、60、60、6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和烃类,均高于原料肉的9种和传统卤制的44种。定量分析发现,滚揉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来自于香辛料液。烤制1阶段鸡腿肉中开始产生特征风味物质反,反-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等,蒸制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最高,此阶段鸡腿肉经蒸制成熟,为风味形成最主要阶段;烤制2阶段定量卤制鸡腿肉中的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远高于传统卤制,说明在风味呈现上,定量卤制比传统卤制更加浓厚。定量卤制鸡腿过程中特征性风味物质主要为己醛、正辛醛、壬醛、反-2-壬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反,反-2,4-壬二烯醛、苯乙醛、桉叶油醇和月桂烯,其OAV值均显著高于原料肉和传统卤制。主体风味物质为OAV﹥1的正辛醛、反-2-癸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和芳樟醇;修饰风味物质为酮类、酯类和部分醇类物质。由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鸡腿原料肉、定量卤制的4个阶段和传统卤制的风味轮廓差异显著,且在PC1和PC2构建的平面上区分度较好;主体风味物质可聚为4类,且每类都含有代表定量卤制过程中特征性活性物质。【结论】基于气味活性值剖面分析的方法,阐明了卤制鸡肉风味活性物质的构成及发育规律;与传统卤制相比,定量卤制在挥发性风味物质呈现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正火腿、肉肠等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加入调味品、香辛料、品质改良剂(卡拉胶、维生素C等)、护色剂、保水剂、防腐剂等物质,采用腌制、高温蒸煮等加工工艺制成。它们的特点是肉质细腻、鲜嫩爽口、携带方便、食用简单、保质期长。从上述加工工艺可以看出,在火腿、肉肠中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国标GB2760对肉制品(包括火腿、肉肠)中使用食品添加剂进行了详细规定。如某品牌火腿主要使用的添加剂包括:D-异抗坏血酸钠、六偏磷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酿酒酵母对豆酱发酵过程及豆酱质量的影响,提升传统豆酱人工接种发酵生产技术。[方法]试验在现代酱厂工业化米曲霉制曲的基础上,就豆酱生产过程中的几个工艺操作点进行了工艺条件的选择与优化。[结果]试验得出,大豆最适蒸煮条件为大豆原料含水量49.75%,蒸煮压力0.14 MPa,蒸煮时间21 min;制曲粉碎加盐水量为90%可使得发酵后豆酱品质较佳;发酵中后期加入酿酒酵母进行继续发酵可提升豆酱品质,酿酒酵母接种量为0.05%,发酵温度为37℃,酵母接种时间为发酵开始之后的第7天进行接种。[结论]研究可为豆酱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上色均匀酱卤肉制品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油炸上色,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颜色要求,如柿红色、金黄色、红黄色等。通常油炸前在坯料外表均匀涂抹1层糖水或蜂蜜水,油炸时糖水或蜂蜜水中的还原糖会发生焦糖化,并与肉中的氨基酸等发生反应产生色素物质,使肉表面形成所需要的颜色。一般涂抹糖水的坯料油炸后呈不同深浅的红色,涂抹蜂蜜呈不同深浅的黄色,两者混合则呈柿黄色,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