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正2017年黄陂区在罗汉联合村,示范种植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片100亩。"早稻中熟品种+硬盘、硬地、红地毯集中育秧+小苗(3~3.5叶)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管理+病虫草害专业防治+机收、机脱、机烘"。"晚稻中熟品种+硬盘、硬地、红地毯育秧+小苗(2.5~3.0叶)机插+配方施肥管理+间歇灌溉+病虫草害专业防治+机收、机脱、机烘。"1基本情况早籼、晚粳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栽培高效模式,是一种粮食  相似文献   

2.
双季稻机插栽培高产重点应提高连晚产量,走多穗技术路线。提出早稻机插产量7.125~8.250 t·hm-2,晚稻机插产量7.875~6.750 t·hm-2,双季产量15 t·hm-2的品种搭配和配套栽培技术。品种搭配采用中早熟早籼+中熟晚粳,配套技术有旱(基质)育秧,适期早播抢栽,提高插种质量,插足基本苗,肥水定量管理促早发等。  相似文献   

3.
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是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水稻机插是实现水稻生产机耕、机插、机收的重要环节,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是机插秧高产栽培的关键,综合运用配方施肥、薄露灌溉、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实现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鄱阳湖流域农民普通采用的种植模式和综合调控模式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调控模式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早、晚稻表现一致,间歇灌溉+氮肥用量180kg·hm-2+氮肥施肥方式为基肥∶蘖肥∶穗肥为5∶3∶2的综合调控模式的产量最高,比鄱阳湖流域农民目前实际采用的种植模式淹水灌溉+氮肥用量为180 kg·hm-2+氮肥施肥方式为基肥∶蘖肥5∶5的产量,早稻增产7.86%,晚稻增产6.63%,平均增产7.25%。  相似文献   

5.
大面积水稻生产要达到"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普及精确定量栽培、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普及机械化种植"的目标,应通过开展以机插秧、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专业化服务,推进水稻高产技术普及化,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6.
双季稻塑盘双育双栽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双季稻区因温光资源不足和劳动力紧张导致的粗放栽培而影响稳产高产的技术问题,繁昌县农技推广中心经过试验,采用早稻工厂化塑盘旱育机插秧栽培,双晚塑盘湿润育秧人工抛秧栽培的"双季稻塑盘双育双栽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经过几年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1.根据用途,科学用种 饲料或加工用途早稻,宜选择圆粒型品种;食用晚稻,宜选择长粒型优质稻品种.机插秧则应选择产量高、秧龄期弹性大、适于机插的品种.双季稻品种搭配要以确保晚稻安全齐穗为前提,一般湘北早晚稻品种搭配以中熟+中熟为主,适当搭配中熟+迟熟;湘中以中熟+迟熟为主,适当搭配迟熟+迟熟;湘南应以迟熟+迟熟为主.在优质稻开发上则应根据生产需要确定品种,杂交稻选择高产优质品种(米质为二级、三级),常规稻选择高档优质品种(米质为一级、二级),以确保产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寿县水稻机插秧大田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寿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要求,总结寿县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规程,包括大田整地、移栽期、移栽密度、平衡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和化学除草等方面内容,以为机插秧大田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双季稻区因温光资源不足和劳动力紧张导致的粗放栽培而影响稳产高产的技术问题,繁昌县农技推广中心经过试验,采用早稻工厂化塑盘旱育机插秧栽培,双晚塑盘湿润育秧人工抛秧栽培的"双季稻塑盘双育双栽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经过几年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小区试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早晚稻均能增产,其中早稻增产9.9%,晚稻增产9.3%,增产效果达极显著水平。简比试验早晚稻测土配方施肥也均能增产,其中早稻增产8.6%、晚稻增产7.4%;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年667m2可增加纯收入85.80元。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当地双季晚稻季节紧张的矛盾,寻找一条既能赶上季节,又能节本增效的晚稻双免抛秧高产栽培新技术,本文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生产实践,探讨和尝试免耕、沤田、育秧、抛秧、配方施肥、浅干湿间歇灌溉和防病虫害促早熟等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以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和农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续第2期)2011年以来,益阳市大通湖区坚持以“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收、机烘”为目标,重点全面推进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应用、推广普及,促进了水稻生产现代化的进一步迈进。一、机械化育插秧与其他栽插方式的对比优势人工抛秧随机性大,稀密不可能均匀,密处太密,禾苗通风透气采光差,稀处太稀,没有充分发挥土地作用.而机械插秧栽插均匀,透气采光好,生长平衡,大面积作业优势明显。概括起来具有4个方面的优势:l机插晚稻产量比其他栽插方式略有增产据大通湖农技中心多点调查,机插晚稻比人工抛秧每667平方米增产15公斤(详见表1)。表1水稻不同栽插方式产量比较  相似文献   

13.
华中地区双季稻的增产潜力无比优越,尤其是双季晚稻的增产潜力最为巨大。湖北省孝感县五四农业社晚稻有亩产1,000斤的;而一般产量只有2、3百斤。插秧过迟是晚稻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提早晚稻的插秧期,必须提早早稻的成熟期。根据经验和试验结果,早播早栽是提早早稻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系统比较研究化肥、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和无肥4种施肥模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群体根系干重均表现为习惯施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群体地上部干重表现为习惯施肥秸秆还田+化肥化肥无肥。地上部茎群体干重均表现为习惯施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叶群体干物重均以秸秆还田+化肥和习惯施肥水稻最高;穗群体干物重均以习惯施肥水稻最高,秸秆还田+化肥和化肥水稻次之。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根系干重占总干物质重的比例均以习惯施肥水稻最高,茎的比例均以无肥水稻最高,叶和穗的比例均以秸秆还田+化肥水稻最大。早稻主要生育时期,各施肥模式水稻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无肥;晚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间大小顺序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化肥无肥。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水稻LAI大小顺序均表现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化肥无肥。各施肥模式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比无肥增产3108.2、3592.2、3409.4和1917.7、2797.5、2635.5 kg·hm-2。说明不同施肥模式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化肥相比,秸秆还田+化肥和习惯施肥模式水稻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从水田科学耕整、软盘淤泥育秧、机械插秧、大田科学管理四方面总结了洞庭湖区早晚稻育插秧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要点,从而有效地控制直播种植面积,并为缓解双季稻区劳力紧张的矛盾提供了解决办法。早晚稻淤泥培育机插秧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为进一步提升洞庭湖区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2008-2009年在浙江省永康市古山镇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3414”单季晚稻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氮肥229.50kg·hm-2,磷肥22.5kg·hm-2,钾肥112.5kg·hm-2,水稻产量最高,当前制约永康古山镇单季晚稻产量水平的决定因素还是氮的投入量.从产量和投入回报率综合评价,以氮肥229.50kg·hm-2,磷肥22.5kg·hm-2,钾肥112.5kg·hm-2,和氮肥115.05kg·hm-2,磷肥45.0kg·hm-2,钾肥57.0kg·hm-2为最佳.施肥可以使单季稻增产,但不一定增效,不合理的施肥也会产生负效益.  相似文献   

17.
早稻“3414”施肥效果及推荐用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研究氮、磷、钾肥对早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和测土配方施肥提供依据,在湖北省赤壁市利用"3414"试验设计布置了早稻氮、磷、钾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施用磷肥效果最好,最高增产稻谷2 300 kg·hm-2,相应增产率达36.7%,纯增收入2 984.4元·hm-2;钾肥增产稻谷1 075 kg·hm-2,增产率为14.8%,纯增收入1 186.8元·hm-2;氮肥增产稻谷677 kg·hm-2,增产率为8.9%,纯增收入365.7元·hm-2.通过配置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肥效模型,结合试验实际情况,确定早稻N、P2O5和K2O的最高产量施用量分别为180.1、57.3和67.5 kg·hm-2,最佳经济施用量分别为108.5、55.4和59.1 kg·hm-2.  相似文献   

18.
对锦海基质、中锦基质、、淮农基质和山黄泥床土进行早稻机插秧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育苗采用基质比黄泥土更具高产潜力,采用锦海基质的水稻产量最高,为7438 t·hm-2。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双季稻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季稻鄱优364和K优117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施氮量范围内,水稻产量先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早稻鄱优364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为184 kg·hm-2,晚稻K优117最高产量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28 kg·hm-2。根据当年水稻价格、投肥成本,拟合出水稻纯增收入与施氮量的一元二次曲线,即早稻为 y=-0219 7x2+75787x+2 9547;晚稻为 y=-0167x2+7107x+5 2028。由此得出双季早稻经济效益最高时的施氮量为173 kg·hm-2, 双季晚稻经济效益最高时的施氮量为213 kg·hm-2。增施氮肥可提高稻谷的吸氮量,但双季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早、晚稻氮肥回收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抛物线状。根据双季稻高产、高效并适当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原则,确定了双季水稻最佳施氮量范围。  相似文献   

20.
《湖南农业》2015,(3):30-31,24
<正>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取得重要进展2014年,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和实施方案要求,湖南省进一步加大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力度,在赫山等10个县市区开展了"四双"(双季、双超级稻、双机插、双过600公斤)超高产技术集成等9项攻关试验、4项增产模式技术示范,筛选出了适合机插的品种、育秧基质,探明了适宜播种期、用种量、育插秧方式及插植密度、秧龄调控等技术。"四双"超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