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安徽沿江棉区棉花的移栽密度、施氮量、施磷钾肥量、去早蕾数及喷缩节安量与棉花烂铃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建立了棉花烂铃率和烂铃指数对5项栽培因子反应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和解析。结果表明,模型极显著,并与实际相吻合,5项栽培因子对棉花烂铃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同时因子间存在着互作效应。此模型可作为近似气候年份棉花烂铃的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1)病害烂铃在棉株上的水平、垂直和外扩三方向上的分布模型均呈y=axb(b<0),以棉株基部1~3台果枝和2.6个圆锥体围层上的烂铃为主,分别占烂铃总数的89.22%和97.84%。(2)棉铃虫蛀害烂铃在棉株上的水平方向分布模型:3~10台呆枝上呈y=ax2+bx+c(a<0),另2~3果节上虫蛀烂铃最多;11~18台果枝上为y=axb(b<0),第1~2果节上虫蛀烂铃最多。垂直方向分布模型为y=ax2+bx+c(a<0),第11台果枝上虫蛀烂铃最多;虫蛀烂铃以11~15台果枝上的另1~2天节上分布为核心,占虫蛀烂铃总数的54.76%。(3)上述结果对指导棉花烂铃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 3a (1995~ 1997)研究证明 ,早播 (3月 2 5日左右 )放苗喷高脂膜的较正常播期 (4月 5日~ 10日 )和早播放苗不喷高脂膜的分别增产 10 3%和 8 1%。同时表现出有利棉花稳长早发 ,早播放苗时喷高脂膜和不喷高脂膜的棉株高度基本相同 ;蕾期调查 ,单株蕾数多 0 2 6个 ;铃期调查 ,单株铃数多 2 0 1个 ;脱落率下降 10 33%。  相似文献   

4.
主要栽培措施对高品质棉科棉3号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5 2006年研究了密度、施肥和化控等措施对高品质棉科棉3号纤维品质的效应,发现烂铃和不同时期成铃的纤维品质存在较大差异,栽培措施影响烂铃率和棉花结铃分布,从而影响纤维品质。高N和不化控处理,伏前桃和伏桃烂铃率提高5~10倍,增加施N量和减少化控是导致烂铃率高的主要原因。后期植株全N含量与烂铃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控制后期各器官N代谢有利于降低烂铃率。随施N量增加,后期结铃分布逐步提高;增加密度(尤其是高密度)导致伏桃比例降低,而伏前桃和晚秋桃比例增加;化控量增加前中期铃分布比例提高,中后期铃比例降低。从降低烂铃率和提高优质铃比例两方面综合分析,应保持适宜的密度和施N总量,N肥前期适当增加,中期稳定,后期减少;化控用量总量略增,运筹上做到“花前减,花期稳,封顶增”。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利用棉田行间覆膜技术,在献县、河间市、曲周县三地开展了棉花烂铃病的防治研究和示范工作。示范结果表明,在棉田第一个棉铃成铃之前,利用塑料薄膜完全覆盖棉田行间裸露地面,可以阻止棉花烂铃病原  相似文献   

6.
<正>烂铃是棉花的主要病害,可造成其产量品质大幅下降。烂铃一般造成减产10%~20%,收入减少25%左右;大发生年份,烂铃高达30%~40%,减产30%以上,减收50%左右。由于抗虫棉的抗病性能差,加之"两膜"栽培田比重越来越大,致使近年来烂铃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棉花铃病发生关键因子及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通过在不同生态棉区定点系统调查和定株观察表明,棉花铃病发生的关键因子是8月份降雨量,当月雨量180mm以上,其中连续5天日平均雨量达到或超过10mm,铃病发生严重、并出现明显的烂铃高峰,其病铃一般占总烂铃60%以上。综合南北棉区4个试验点的1980~1993年历年棉铃发病率与当年7、8、9三个月降雨量、雨日、温湿度等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烂铃病发病程度的预测模型,即Y=0.08971x+5.2797(x为8月份雨量),应用这一模型,根据当年8月份的天气预报及结合本地棉花长势,可以预报当年棉花铃病发生轻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棉花铃病的主要种类为疫病(Phytophthora boehmriae)、红腐病(Fusarium moniliforme)和红粉病(Cephalothecium roceum),其中以棉铃疫病为优势种,在不同栽培方式中地膜田铃病重于露地。Bayes决策分析结果,次生病烂铃群体中67.4~89.1%的病铃来源于初生病铃,尤其是疫病铃。根据显著性检验结果,烂铃在棉株不同果枝上的垂直分布,地膜田可划分为第1~4和第5~7果枝两个层次;露地田可分为第1~2和第3~6果枝两个层次。该项研究明确了初生病菌与次生病菌侵染之间的数量关系及防治上的主要对象和靶区,为铃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烂铃是棉花生产上的一大病害,是由病菌侵染危害引起的。夏秋多雨,棉田湿度大,通风透光较差时,适宜病菌侵染危害,病害发生重,烂铃便发生重。烂铃发生期为8月中旬~10月初,8月下旬~9月份是烂铃高峰期。烂铃发生的棉株部位,是由下而上、由内向外发展,主要发生在下部1~5果枝上的内围铃,上部铃和外围铃很少。  相似文献   

10.
作者1985—1988年研究结果:采用五氯硝基苯拌种可有效地防治覆膜棉田立枯病死苗.种植中抗枯萎病品种,并协调组配五氯硝基苯拌种诱发自然串珠镰刀菌对枯萎病的减轻作用和塑膜覆盖对枯萎病的生态防治作用,其综合防病效果达到高抗品种的水平.摘除棉株下部3个果枝上的棉蕾或下部3个果枝可协调棉株成铃结构,恶化发病生态位,从而使铃病明显减轻,棉花大幅度增产.  相似文献   

11.
<正>棉花烂铃可造成其产量品质大幅下降:一般年份,烂铃造成减产10%20%,收入减少25%左右;大发生年份,烂铃高达30%~40%,减产30%以上,减收50%左右。由于目前抗虫棉的抗病性能差,加之"两膜"栽培田的扩大,致使近年来烂铃呈现早而重的上升趋势,已成为棉花的主要病害。我国北方棉区,烂铃一般从7月底开始,8月上旬迅速上升,8月下旬到9月初是高峰期,9月上旬后陡降,但直至整个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GM(1,1)模型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改进和简化,据此组建了苏北沿海棉区棉花烂铃病流行趋势超长期预报模型,经1980~1989年回报和1990~1995年预报,棉花烂铃病流行轻、重发生的符合率达100%;1996~2000年预报结果为1998年和2000年为重发生,其余3a为轻发生。这将为棉花烂铃病的研究和防治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也为GM(1,1)模型能在基层病虫测报站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烂铃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近几年生产上烂铃发生严重。本研究于2009-2012年以僵瓣率作为反映烂铃程度的指标,分析了僵瓣率与棉花9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棉花不同品种间僵瓣率的高低有明显差异,培育低烂铃率品种是可行的;僵瓣率与第一果枝节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全生育期、出苗至开花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趋势,与单株结铃数呈显著正相关趋势。所分析的性状中,对僵瓣率影响最大的为第一果枝节位,其次为单株成铃数和出苗至开花日数,然后为株高和全生育期。研究结果可为选育烂铃率低的棉花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秋淋对转基因抗虫棉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3—2004年秋淋灾害年,对早熟类棉花品种中棉所45和33B及中熟类棉花品种中棉所41和SGK321的产量形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期阴雨寡照,导致烂铃增多,早衰加重。棉株上部和外围成铃率不足10%,早熟棉花烂铃率达25.4%,比中熟棉花高4倍多,失去早发优势,10月10日早熟棉花收获量比中熟棉花减产31.1%。中熟棉花伏桃比例较高,7月集中成铃性强,与关中棉区最佳成铃期吻合,对关中棉区秋淋发生率高的生态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离子交换树脂膜作为养分提取手段在土壤铵钾交互作用研究上的应用效果,设置了相同培养条件下的树脂膜埋置实验和油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钾能减少铵的膜提取量,而施铵对钾的膜提取量影响不显著,这与铵钾同时施用时铵优先固定有关。膜提取养分量与植株养分吸收量及干物重之间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加上树脂膜使用便捷且可以原位提取养分,因而树脂膜可以被当作“根系模拟器”进行养分原位提取和养分交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但由于膜与真正的植物根系毕竟不同,故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膜提取养分量与植株养分吸收量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这一点在前人的研究中甚少提及,这些情况的发现说明今后的研究中对树脂膜的应用条件还应多加注意,以便对树脂膜更好地利用,达到仅通过树脂膜这种便捷手段不需要通过植物试验就能了解土壤中养分交互作用可能对养分植物有效性的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聚集度指标(如:C、K、C_A、I、I_δ、)测定,以及Iwao’线性回归、Taylor’sS ̄2一回归和格局纹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烂铃空间格而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型,且聚集强度随烂铃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其空间格局的基本成分是疏松的个体群,其大小约为2~5株棉花,平均约含2.84个烂铃个体,且个体群内的个体呈随机分布,经μ检验和方差分析,双对角线5点式、棋盘式和平行跳跃式等3种取样方法均适用于棉花烂铃田间调查,尤以双对角线5点式为佳,用双对角线5点式应样法调查的最适抽样数:一般病情普查至少10个样方(每样方系5株棉花),系统测报和科研调查为20~30个样方。最后给出了棉花烂铃平均密度的零频率简易估计模型。  相似文献   

17.
液体地膜对棉花成铃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液体地膜对棉花成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地膜覆盖使棉铃干物质积累加快,铃重有所提高;成铃时空分布合理,烂铃减少,优质铃增加,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l12.5kg/hm^2处理最佳,增产皮棉15%。  相似文献   

18.
棉花细菌性烂铃病是近年新疆棉花上由成团泛生菌引起的一种新病害,其侵入方式和传播途径还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在棉花不同生育期及不同龄期的棉铃上采用不同接种方式人工接种成团泛生菌,观察其致病性。结果表明,在棉花不同生育期人工接种都会引起棉花细菌性烂铃病的发生,但不同生育期、不同接种方式的棉铃发病率和保铃率存在一定的差异,铃期注射接种的发病率最高,而针刺接种的发病率普遍要高于菌液滴心接种的发病率。病原菌对不同龄期棉铃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处于膨大期的棉铃和成铃的发病率普遍高于幼龄的发病率,表明棉铃龄期对病原菌的敏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大白菜软腐病又叫烂疙瘩、烂葫芦、水烂、腐烂病、脱帮等,发生普遍,为害轻的大白菜减产10%-20%,为害重的减产20%以上,大雨过后有时能造成毁灭性损失。除为害大白菜、甘蓝、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外,还可为害番茄、辣椒、芹菜、莴苣等蔬菜,从春季到秋季能在多种蔬菜上交替传染,最后传到大白菜、萝卜等上,因此必须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20.
陆地棉芽黄品系在棉花杂种优势上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室以陆地棉芽黄突变品系作为指示性状,对品种间F_1杂种优势利用效应的研究已连续进行了三轮四次试验,都表明芽黄品系与常规品种间的杂种F_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_1的产量结构和常规品种的相类似,铃数、铃重和衣分等三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中,铃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衣分和铃重。7月15日~8月10日间的棉铃脱落率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影响。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有较高的杂种优势,而特殊配合力效应伍与一般配合力有密切相关关系,即双亲一般配合力高的,杂种F1优势也高。试验结果证明,陆地棉芽黄品系在杂种优势利用中有一定增产作用,并有其标记基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