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籼粳交稻米胶稠度的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胶稠度单籽粒分析法,对3×2设计的5个籼粳交组合,每组合9个同期收获的遗传群体 (P1, P2, F1, F1', F2, B1, B1', B2, B2' )的稻米胶稠度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籼粳稻米的胶稠度受到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的控制,主效基因为复等位基因,硬对中等或软,中等对软胶稠度表现显性。胶稠度具有质量 数量遗传特性,适合3N胚乳的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2.
两个中籼水稻品种的抽穗期遗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京11和武进香籼均为中籼稻品种,F1生育期超(晚)亲优势极强。通过对F1、F2、BC1、BC2等世代在自然日长或短日照处理条件下抽穗期的考察,证明杂种超亲迟熟与双亲的3个感光性主基因位点的分化有关,三者以互补方式决定植株的强感光性;两亲本分别含有2对和1对互补基因,根据系谱分析双亲的互补基因分别来自我国华南或东南亚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3.
几个籼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感稻瘟病品种二九青与4个抗病品种杂交的 F1、F2、B1F1经4个不同菌系的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分别进行人工接种,然后考查其抗性反应。结果表明红脚占、砦糖、Tetep 和74-5461BG 等籼稻品种对 ZB1、ZB15、ZC15、ZC3菌系的抗性均分别由显性抗性基因 Ipi-1、Ipi-2、Ipi-3和 Ipi-4控制,同时这4个抗性基因还存在着紧密的连锁关系。等位性测定也表明4个品种所具有的抗性基因都是各各等位的。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1366份水稻品种和品系,腹缺米的发生频率为5.63%,腹缺米频率与粒重的相关r= 0.6195。1978、1979和1981年,用腹缺米和饱满米配制了17个组合,F_1、F_2和 BF的分析发现,腹缺米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环境条件只影响腹缺米的程度。这种障碍在早期世代进行连续选择即可消除。  相似文献   

5.
水稻种子含钾量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6份野生稻,53份粳稻,153份籼稻和28份杂交稻F1代种子的钾含量进行了分析。水稻种子含钾量的差异十分显著,尤其是籼稻和粳稻种子有着成倍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套袋自交结实率为主要指标,观察分析了农垦58S与不同生态型的9个粳稻品种杂交的F1,F2、BF1代的育性, 同时记载抽穗期, 结果表明, 农垦58S光敏雄性不育性由两对隐性主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在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中其互作方式表现差异,即在早、中稻品种中表现积加作用(1:6:9), 在晚稻品种中为独立分离(1:3:3:9),在农垦58品种本身的背景中表现隐性上位作用(4:3:9);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差异与分离世代植株的抽穗期有一定关系。农垦58S光敏不育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都能表达,但受到光、温两组微效基因修饰。提出的重复基因位点平行突变假说 可以较完满地解释农垦58S的遗传机制; 同时就光敏感雄性不育系的遗传分类和选育温光弱感型光敏雄性不育两用系, 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低温敏核不育系90336S、中温敏核不育系90341S和安农S-1,高温敏核不育系90341S作材料,在自然变温条件下,观察F2代、回交一代的育性表现,发现90336S和90332S的不育起点温度差异由相互独立的两个显性基因(L1,L2)控制,L1,L2 有降低不育起点温度的作用;安农S-1和90341S的不育起点温度差异是由单个不完全显性基因H造成的,H有提高不育起点温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与GA3单独处理相比.GA3与表面活性剂粤辅1号 (YF-1)混合使用,可降低GA3的表面张力及其受雨水冲刷程度,部分地溶解叶表面的硅质、蜡质和角质,使秧苗对GA3的吸附量增加2~4倍,吸收量增加1~3倍;且能增加水稻幼苗的株高,增加不育系秆长,降低包颈程度。  相似文献   

9.
柱花草磷饥饿响应基因SgPHR1和SgPHR2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磷胁迫是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磷饥饿响应因子PHR(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是植物磷信号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因子,具有调控植物磷平衡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在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中克隆到转录因子SgPHR1SgPHR2基因。SgPHR1SgPHR2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1413 bp和849 bp,编码470和282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分子量分别为51.4 kD和30.9 kD。SgPHR1和SgPHR2均为SANT家族成员,包含MYB蛋白结构域和CC蛋白结构域,并具有多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SgPHR1和SgPHR2均定位于细胞核中。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SgPHR1基因在柱花草根和叶中的表达量高于茎中的表达量,而SgPHR2基因在叶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根和茎。缺磷(-P)和缺氮(-N)处理均显著增强了SgPHR1SgPHR2在柱花草根中的表达。不同缺磷时间处理结果进一步表明了SgPHR1SgPHR2在转录水平上响应低磷胁迫,暗示SgPHR1SgPHR2可能参与了柱花草对低磷胁迫的应答。本研究结果为解析柱花草响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
以杂交水稻组合汕优63为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稻制种抽穗期施用九二Ο,在其所产种子中会有一定量的GA3积累,其GA3的含量与制种时抽穗期九二○施用量呈正相关。试验和检测证明,制种田抽穗期九二Ο用量在每667 m2 8~18 g范围内,其种子中的GA3含量在49.5~63.5 ng/g之间,均大大低于能引起幼苗徒长的GA3含量(946 ng/g)。可以认为,生产中杂交稻田产生的徒长苗与制种时抽穗期施用九二Ο无关。经在制种田花期喷雾接种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孢子的试验证明,杂交稻幼苗中产生的徒长苗是由恶苗病菌经花器侵染后种子带菌所引起的,杂交稻中产生徒长苗与抽穗期九二○的施用无关。  相似文献   

11.
水稻长穗颈性状的一种新遗传行为的发现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罗沙米的自然群体中发现一种隐性高秆突变体,秆型分析表明,突变体的株高增加主要是倒1节间伸长所致,属最上节间伸长型,是一种长穗颈突变。该突变还引起了剑叶和粒长发生显著变化。突变体/野生型、野生型/突变体的F1代全部为正常穗颈,F2代正常穗颈与长穗颈之比为3∶1;突变体/缙恢10号、缙1B/突变体的F1代全部为正常穗颈,F2代正常穗颈与长穗颈之比为13∶3。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主要基因外,高秆性状的遗传还受到一对抑制基因的作用,有两种遗传模式可解释该突变体的遗传行为。  相似文献   

12.
轮回422与籼稻杂交F1抽穗期超亲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分析了偏粳型广亲和品种轮回422与籼稻品种南京11、I188025(具有簇生小穗标记基因Cl)杂交F1~F3及BC1在不同日长条件下的抽穗期表现。长日照试验表明,F1超亲迟熟(超亲优势率达49%)主要受两对互补基因控制。短日照试验结果证明,杂种超亲迟熟主要由其强感光性引起的,上述互补基因属于感光性基因.通过互补测验和连锁分析证明,两籼稻亲本所携互补基因为等位关系,此基因与6号染色体上的Cl基因连锁,重组率为27.78%±1.82%。根据试验结果可以认为,感光性基因的互补作用是造成籼粳杂种一代生育期超亲迟熟的主要遗传原因。  相似文献   

13.
水稻亚种间杂种配子育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水稻亚种间杂种配子育性的研究何光华,郑家奎,阴国大,杨正林(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646100)关键词亚种间杂种,雄性不育,雌性不育GameFertilityofF_1betweenIndicaandJaponica¥HEGuanghua...  相似文献   

14.
稻褐飞虱实验种群致害性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蜜露排泄量为稻褐飞虱致害性指标对稻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致害性变异进行了研究。首先测定了褐飞虱3个实验种群(TN1种群、Mudgo种群和ASD7种群)[分别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强迫饲养82代,其中TN1种群(T)为弱致害力种群,Mudgo种群(M)和ASD7种群(A)为强致害力种群]分别在感虫和抗虫品种上的蜜露排泄量。结果表明,寄主表现感虫还是抗虫,与褐飞虱致害力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将不同致害力的褐飞虱种群接在抗虫品种上,才可能观察到较大的致害性差异,据此比较了杂交F1代与亲本种群个体、自交F2代与杂交F1代种群个体在抗虫品种上的致害性差异,以分析褐飞虱致害性变异规律。杂交F1代(包括T♀×M♂,A♀×T♂两种处理)雌成虫的平均致害力均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其值与强致害力亲本的更为接近;杂交F1代雌成虫致害力的变异程度均显著地大于弱致害亲本,而与强致害性的亲本相比几乎无明显的差异;表明相对于弱致害性,褐飞虱的强致害性可能为一显性性状。与杂交F1代相比,T♀×M♂处理中自交F2代雌成虫的致害力无显著变化,而A♀×T♂处理中自交F2代雌成虫的致害力显著大于杂交F1代;两种处理中,自交F2代的方差或显著小于杂交F1代,或稍大于杂交F1代,表明自交F2代种群个体未增加新的遗传分离。  相似文献   

15.
粳稻杂种后代稻米垩白率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选用稻米垩白率不同的6个粳稻品种,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四,对杂种F1及F2的稻米垩白率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稻米垩白率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在F1及F2代均极显著,表明在本试验中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重要作用。但由于GCA MS/SCA MS值在F1代和F2代均极显著,而且F2代又比F1 代大,因此,稻米垩白率在杂种后代的表现主要还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并且随着世代的增加,加性基因的作用越显重要。在总的遗传变异中F1代和F2代主要以加性变异为主,并且随着世代的推进而非加性变异变小。稻米垩白率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F1和F2代的表现极为一致,F1和F2代间的秩次相关极显著。亲本稻米垩白率的高低与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各世代两者间的相关均极显著。因此,根据亲本稻米垩白率的高低可以估计其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的高低。但稻米垩白率较低的亲本间两者的表现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以籼稻3037、Palghar和粳稻029、02428及其正反交F1为材料,探讨水稻籼粳亚种对光抑制和DCMU的耐性及其在杂种F1中的生理遗传特点。结果表明,亲本及正反交F1的PSⅡ活性对光抑制和除草剂的耐性基本上是一致的。粳稻大于籼稻,籼粳杂种F1分别与其母本相似。在育种上选用耐光抑制和DCMU(I50较高)的品种作母本是水稻生理育种中选亲配组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态类型间杂交粳稻品质性状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8个不同生态类型的粳稻品种所配成的8×8双列杂交的F2稻米的7个品质性状的表现及遗传。结果表明:(1)8个亲本各品质性状表观差异不大,但F2代出现超亲现象,表明亲本间基因呈分散分布。(2)米粒宽、米粒重、垩白率、糊化温度、胶稠度5个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且均以显性效应为主。粒长和直链淀粉含量2个性状的遗传不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存在上位性。(3)粒宽、粒重2个性状的显性基因具减效作用,垩白度、糊化温度和胶稠度3个性状的显性基因具增效作用。(4)越光在糊化温度性状上比其他品种带有较多的隐性基因;镇稻88在粒宽、粒重2个性状上带有较多的显性基因;秀水04在粒长和胶稠度2个性状上带有较多的显性基因,在垩白度性状上带有较多的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18.
栽培稻种间杂交改良云南粳稻品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以丰富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以达到培育高产、抗病、抗逆云南粳稻品种的目的,利用179个非洲栽培稻品种作母本与6个云南粳稻杂交,并用相应父本回交后形成F1、BC1F1、BC2F1、BC2F2群体,同时对滇粳优1号作轮回亲本的组合在BC2F1中每组合随机用5~10株回交至BC3F1。研究表明,F1及BC1F1的自交结实率为0,种间杂种不育是非洲栽培稻与亚洲栽培稻种间杂交最主要的生殖障碍;但回交至BC2F1自交结实率即达到7.9%, BC3F1的平均结实率为14.6%,在BC2F1选结实率在10%以上的植株自交1次,BC2F2的结实率即为42.8%,变幅15%~80%;表明杂种不育模式符合“单位点孢子体 配子体互作不育”。在BC2F2群体中,10.7%的组合的综合表现优于轮回亲本。大规模育种实践表明,通过两次回交,再自交2~3代,种间杂种不育的障碍基本可得到克服,并可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  相似文献   

19.
Effects on chilling on fructose 1,6-diphosphatase (FBPase) of flag leaves in five hybrids Shanyou 63, Shanyou 64, Weiyou 64, Qingyouzao and Xiuyou 57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loroplast FBPase activity of flag leaves in hybrid rice F1 and their parents at filling stage decreased after low temperature (1℃) treatment. The sensitivity of FBPase to chilling can reflect difference of cold tolerance among these hybrids. The order of cold tolerance was as follows: Japanica type Xiuyou 57, Indica type Qingyouzao, Shanyou 63, Shanyou 64. and Weiyou 64. The cold tolerance of F1hybrid rice was inherited toward to that of the maternal line. The possible role of FBPase during grain fill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BPase activity of flag leaves and cold tolerance in hybrid rice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