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65cm、97.5cm和130cm的垄宽结合覆膜、育苗移栽以及覆膜+育苗移栽的栽培模式设计,通过各处理下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效益的对比研究,寻求寒地玉米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覆膜和育苗移栽均可延长玉米生长期,发挥晚熟品种增产潜力;育苗移栽130cm大垄通透种植比对照增产51.5%,且利于机械化种植,是寒地玉米高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兵团棉花育苗移栽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兵团主要植棉师开展了棉花育苗移栽及其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初步探索了棉花育苗栽培技术、移栽适宜时期、移栽后种植密度、种植模式、水肥管理等综合栽培技术.为总结经验,加快兵团棉花育苗技术的发展,我们对2007年兵团棉花育苗移栽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加工番茄育苗移栽机采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总结了育苗移栽机采加工番茄高产栽培技术,以为加工番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棉花学报》2021,33(4)
【目的】研究长江流域棉区麦棉两熟种植制度下,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种植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棉花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研究麦后棉花不同种植方式(育苗移栽和直播)、品种(中熟和早熟)和氮肥运筹(不施氮和适宜氮肥运筹)对其生育进程、生物量累积与分配、产量、种植效益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育苗移栽方式相比,直播棉花生育进程快,尤其苗期缩短10~17 d;直播棉花生育中后期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较高,且经济系数均以早熟品种较高。适宜氮肥运筹下,直播早熟品种与移栽中熟品种霜前皮棉产量均较高,且两者间差异不显著。适宜氮肥运筹下,移栽棉花的籽棉产值是直播方式的1.0~1.2倍,总成本是直播方式的1.8~2.0倍,收益仅为直播方式的23.0%~43.1%。氮素效率的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农学利用率和氮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大于品种和氮肥运筹,直播方式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比移栽方式提高40.0%和76.4%(2017年);品种对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大于种植方式与氮肥运筹,早熟品种的氮素生产效率比中熟品种提高45.3%(2017年)。【结论】长江流域棉区,适宜氮肥运筹下早熟品种麦后直播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稳产、生产总成本低而效益高;其氮素农学利用率、表观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均较高,是该棉区麦后棉高产高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5.
张瑞茂  曾章丽 《种子》2013,32(2):107-109
为模清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金农油1号适宜的配套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措施,设置6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对其配套轻简高效种植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产值与投入是普通育苗移栽>免耕移栽>整地撒播>整地直条播>整地直播>稻桩免耕点播;单位面积净收益是整地撒播>稻桩免耕点播>免耕移栽>整地直条播>整地直窝播>普通育苗移栽;整地撒播、稻桩免耕点播、整地直条播、免耕移栽都可作为金农油1号的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因地制宜地加以示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农六师农科所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引进新品种IVF1106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和大田示范,结果显示,该品种单产较高,早熟优势明显,适宜大田直播及育苗移栽种植,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优选品种 水稻旱直播种植和水稻育苗移栽种植相比,不但节省了育苗环节,而且播种期可推迟35d左右,但抽穗期和成熟期推迟4~6d。因此,夺取水稻高产必须选用高产早熟品种。目前,原阳县选用的主要品种有黄金晴、豫梗六号早熟系及旱稻502、超优一号等。  相似文献   

8.
黄云根  余虹 《科学种养》2010,(12):16-17
<正>我县油菜直播种植面积大,但产量低、病虫害多、效益低。近年来,我们通过推广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趋利避害,培育壮苗,亩产比采用油菜直播技术增产15%~20%,亩收入增加百元以上。现将油菜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同移栽时期对山西早熟区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在山西早熟区无膜种植玉米的新模式及明确该地区玉米育苗移栽的适宜移栽时期,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大田试验,以覆膜直播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时期露地移栽对玉米生育进程、株高、成熟期棒三叶叶面积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时期移栽玉米的生育进程均慢于对照。移栽具有降低株高与减小成熟期棒三叶叶面积的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5月1日移栽玉米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较覆膜直播(CK)仅减少了7%。在早熟地区采用育苗移栽方法无膜种植玉米时必须注意当地晚霜对玉米幼苗的伤害,可以认为在该地区适宜的移栽时期应当是在当地晚霜之后抓紧时间尽早移栽。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稻麦两熟田常年种植面积在 46 .6 7万hm2 以上 ,在水稻收获后到小麦播种前有 6 0~ 70d空隙时间 ,在这一段空闲季节里 ,全省绝大多数地区的光、热资源十分丰富 ,适宜种植秋大豆 ,但增种增收一季秋大豆存在着积温和生育时间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设想通过实行苗床育苗和稻田免耕移栽种植两段栽培秋大豆 ,以实现“稻—豆—麦”三熟连作高产高效种豆新模式。为了探索稻麦两熟田种植秋大豆的最佳育苗时间和稻田栽植最适宜的密度范围 ,以进一步完善稻麦两熟田种植秋大豆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特于 2 0 0 0年进行了育苗期与…  相似文献   

11.
《种业导刊》2009,(11):42-42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毛树春说,作为一项棉花轻简栽培技术,基质育苗移栽法已在各地取得显著节本增产增收效果,并发展形成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现代农业技术,能够达到春棉移栽高产和麦茬移栽棉双高产目标,在应用中创出了一批棉花高产超高产典型,正在成为一项引领棉花高效种植的方向性技术。目前,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千斤籽棉各个试验区已普遍采用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一、育苗移栽 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大面积等墒会错过适宜播种期,采用育苗移栽法,可分期分批造墒移栽或雨后移栽。  相似文献   

13.
芹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2及挥发性芳香油气味,是广大群众喜爱的主要蔬菜之一。夏季种植芹菜,一般在6月中旬育苗,7月下旬移栽,9月下旬开始上市。因芹菜为耐寒性蔬菜,要求环境冷凉湿润,忌炎热,最适温度为15~20℃。因此,高温期育苗必须采用遮阳网覆盖,低温催芽等相关措施,以达到改善局部小气候的目的,创造出适宜芹菜生长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优质,丰富夏秋“菜篮子”市场的目的。现将其主要育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胜兵  龙风  刘涛 《耕作与栽培》2014,(2):23+36-23
为探索适宜黔南州节本增效的玉米种植模式,对黔单16号直播和营养球育苗移栽效益进行了比较.试验表明:玉米直播纯收入为474.17元/667m2,高于营养球育苗移栽纯收入高139.72元/667m2.  相似文献   

15.
新疆加工番茄种植方式以育苗移栽二膜下滴灌种植为主,通过机采品种和栽培技术的配套优化,机采时可有效减少青果比例,增加商品果率。本文从种植前准备、育苗、移栽定植、生育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总结加工番茄机采标准化栽培技术,以期为加工番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巴东独活种子催芽技术,以巴东独活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时长、萌发床基质、浸种方法和激素条件对巴东独活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光照时长、浸种方法和激素条件对独活种子萌发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佳光照时间为12h/d;适宜浸种条件为在含有30mg/L IAA与30mg/L NAA的20℃水溶液中浸种12h;3种萌发基质对种子萌发率无显著性影响。该研究对有效提高巴东独活种子的发芽率,从而降低育苗过程中独活种子使用量,降低育苗成本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研究马铃薯育苗移栽时不同幼苗大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生产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马铃薯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紫苏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种植范围广泛,北方以苏子榨油食用为主,营养价值高。旱地栽培主要有直播、育苗移栽、幼树果园套种3种方式。其中适合大田栽培的直播方式简单易行,育苗移栽可缩短生育期,幼树果园套种可增加收益。分别介绍了每种方式的栽培技术要点以及中后期的中耕定苗、追肥、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措施,为实现紫苏种植增产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平塘县每年均以1 333hm2的规模发展订单高粱种植,在推广种植红缨子高粱的同时,通过不同的种植模式和栽培方式的试验示范,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本文从播种育苗、大田移栽、田间管理、适时收获几方面详细介绍红缨子高粱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牟志勇  滕树川 《耕作与栽培》2002,(4):34-34,F004
玉米育苗移栽是夺取高产的关键性技术措施,应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摸索蠡玉6号育苗移栽最佳适期,试验结果表明,3叶1心以前的乳苗移栽最为适宜,比3叶1心以后的大苗移栽提早成熟1-4d,且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