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与经济作物,可以说国民经济中玉米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确保玉米产量与长势。玉米种植生产中其长势与产量受到田间管理各因素的影响,所以种植过程中需要研究田间管理技术,提高玉米产量。本文重点介绍玉米种植田间管理技术,详细阐述技术应用要点,保证玉米产量与长势,实现玉米产量稳中有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玉米种植产业不断发展,玉米种植密度会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升,通过探究明确掌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在提升玉米种植密度的同时提高玉米质量与产量。1玉米种植应注意的问题1.1玉米种植茬口多样性在北方地区种植玉米时,普遍存在着差异性情况,玉米类型非常多,工作人员需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玉米种植类型,满足其生长需求,促使玉米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3.
玉米膜下滴灌高产增收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玉米覆膜滴灌对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坐水种植、覆膜、滴灌的种植模式下玉米的产量和效益最高,与传统玉米种植方式相比较,其产量提高78.5%,收益增加11425.5元/hm2。  相似文献   

4.
李建功 《北京农业》2013,(15):17-18
我国许多地区以玉米作为主要经济作物或粮食作物。某省的玉米播种面积较大,约为168.5万hm2,其总产量的在该省的粮食总产量中的占比约为62.0%左右。该省玉米的单位产量,基本保持在5200kg/hm2,单产能力不足,与玉米种植的最优化产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该省的旱地面积在其中耕地面积中的占比约为83.0%,应受到气候的影响较大,玉米种植的密度没有相应的标准进行衡量,对于产量及性状的影响较大,即在单位面积内,玉米的种植密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其产量会达到最优,且玉米的性状也会达到最佳,如果超过该指标或者低于该指标,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基于此,简单阐述了对于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关系的实验,分析了不同的种植密度对于玉米产量及性状的影响,为提高玉米产量进行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玉米种植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高低与种植技术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不断引进新的玉米种植技术是确保玉米种植高产量的基础,而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技术。该技术首先需将土壤松弛,以休耕轮换的种植形式为玉米成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确保玉米的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东北作为玉米种植主要区域,通过推广应用玉米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其种植产量与质量。基于此,本文将分析玉米种植技术,了解技术推广可提高玉米产量、提升农户经济效益,并以此为基础,探究技术推广的途径,旨在提高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的玉米目前在我国被广泛的种植,其种植面积高达三千多万公顷。但是实际情况是,虽然玉米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但是其产量却没有与种植面积成正比,产量并未获得大幅度的提高。气候、地形等不可改变的自然因素是其原因,但是栽培技术的落后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故而提高玉米栽培技术是迫切的,因地制宜的改进技术使得栽培技术可以与当地的实际种植情况想符合已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1当下玉米栽培技术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8.
玉米作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生产产量在我国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玉米质量的好坏、产量的高低与粮食安全、农产品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因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运用先进的玉米栽培技术来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近些年,由于环境日益恶化,加上温室效应的影响,玉米病虫害问题愈加严重。为了增加玉米产量,提升玉米质量,防治玉米病虫害也是玉米种植的关键。基于此,针对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玉米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确保玉米种植质量的基础上,利用新型种植方式和种植技术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对促进玉米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在滨州市玉米种植试验田中开展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田间表现、干物质积累与玉米产量造成的影响,探寻更好的玉米种植方式,为玉米种植产量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从试验结果可知,采用侧向施肥、行间距为60 cm,玉米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在玉米种植中,玉米种植密度对种植产量、种植形状具有较大影响,当前通过全面控制玉米种植密度才能实现玉米种植效益最大化发展。试验针对不同品种的玉米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的种植情况进行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密度对玉米产量以及株高、穗位的高度与角度、空杆率的影响。从试验结果可知,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以及生长性状具有较大影响,要科学合理的控制种植密度,降低空杆率,是提升玉米产量与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玉米种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玉米种植行业中,对种植技术进行优化与升级,能够有效的提高玉米种植产量,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在以往的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先将土地深松,在采用地垄宽窄相同的方式种植。近年来,为了提高玉米种植产量,我们开始应用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而应用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需要先将土地松弛,采用休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禾本科玉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玉米在我国种植历史一共有470余年,玉米在我国种植广泛,其产量仅次于我国水稻、小麦的产量,目前居我国农作物产量第三位,同时我国又作为玉米产出大国,在世界上我国是玉米产量排名第二的国家。玉米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玉米需要付出的低成本与高产量使得我国农民通过种植玉米获取大量经济收益,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玉米的种植中去,在追求玉米的高额产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将目光放在玉米拔节孕穗期上,玉米拔节孕穗期的管理变得与选择玉米品种、确定播种时间、加强幼苗管理一样重要,本文针对玉米拔节孕穗期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深度剖析施肥浇水、中耕培土、治理病虫害等方面措施,以此提高玉米产量,创造大量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玉米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谷类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在水稻与小麦之后,居总产量的第三名。要想提升玉米产量与质量,需要了解气候因素对玉米产量与质量的影响。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间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气候条件对玉米种植的影响,中国已经划分出了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玉米种植带。  相似文献   

14.
玉米被称作地球上的黄金农作物,是世界三大粮食农作物之一,全球各个地方都有玉米的种植。河北省作为我国玉米的一大产地,其玉米生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的出产量,玉米的产量与玉米的种植过程以及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当科学合理的处理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问题。本文就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以完善玉米种植过程的管理,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各类农作物种类较多,主要有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其中玉米是我国重要农作物,其种植生产中具有明显特征,在全国各地均能种植。玉米种植中产量影响要素较多,主要有种植密度、肥料、病虫害防治等。本文基于菏泽市郓城县就肥料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协同效应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玉米种植栽培环节中,高产的玉米栽培技术能够帮助玉米产量的显著提升,而且有效的病害防治也是玉米种植过程中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内容。我国部分地区的玉米种植的产量比较高而且玉米种植的质量也比较好,同时玉米种植过程中,其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所以研究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是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提高玉米产量至关重要,主要玉米产区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其中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占总玉米产量比例较大。研究龙城区玉米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1龙城区玉米种植的现状玉米是龙城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多处亩产量超过了850kg,取得了较高的效益,并且玉米的播种面积与产量一直位于全市玉米种植的前列,由此可见,该区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18.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于高寒地区玉米种植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提升玉米产量。目前为止,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高寒地区玉米种植区域应用已经十分普遍,而且随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创新,其对高寒地区玉米种植区域延伸程度和产量的影响也日渐加重,基于此,本文就以地膜覆盖栽培对高寒地区玉米种植区域的延伸程度及产量影响为论文课题,对其进行深入化的研究和思索。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我国重要农作物,产量较高,由种植到收获节点,机械化已经全面落实,解放劳动力的同时,玉米产量与质量大幅提升,实现了种植户的增收,带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玉米种植在多个产业中都发挥了作用,其的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已经成为发展必然趋势。为提高玉米产量,文章探讨了农艺技术方案,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饲料。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的种植密度会对其产量和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玉米产量以及质量,需要将玉米种植密度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