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蔗与豆科作物不同间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蔗行距1.2m的条件下,试验设5个甘蔗与绿豆、大豆的间种模式。通过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综合效益的调查,研究不同间种模式对甘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间种2行豆科作物显著减少甘蔗分蘖,其中间种2行大豆的甘蔗分蘖比对照(不间种)减少44.5%。间种2行绿豆在花荚盛期压青可促进甘蔗生长,甘蔗产量比对照增产3.97%。而收获豆荚的间种处理甘蔗株高矮、茎径小,甘蔗比对照减产3.28%~11.62%。间种大豆有利于提高甘蔗品质,蔗糖分提高0.31~0.35个百分点。间种产值以大豆比绿豆的高、间种2行的比1行的高。综合效益以间种2行大豆的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2.
以摘果后的常规菠萝老茎留苗地为试验地,以菠萝老茎留苗与甘蔗种进行间种,探讨和研究不同间种规格和方法对菠萝老茎所留种苗数量、质量(种苗合格率)以及甘蔗产量的影响,并与常规技术的经济指标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菠萝老茎留苗地间种甘蔗技术,以菠萝大行距间为种植沟,实施隔行间种甘蔗,该技术能使老茎留苗地菠萝留苗平均可达12.81万株/hm2,种苗合格率占94.8%,平均可产甘蔗种 31.95 t/hm2;以菠萝大行距间为种植沟,实施连行间种甘蔗技术,菠萝种苗留苗的数量相对减少,种苗合格率占93.6%,平均每公顷可摘种苗8.30万株,平均可产甘蔗种42.00 t/ hm2。菠萝种苗数减少,但甘蔗产量增加。两种不同的间种规格和方法对留苗和砍种都有各自的效果,与常规菠萝老茎留苗技术相比,菠萝老茎留苗与甘蔗种间种技术总体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甘蔗间种豆科作物试验效果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在双定乡兴平村古浪坡进行甘蔗间种黄豆、甘蔗间种花生试验。其结果:甘蔗间种黄豆的亩产黄豆78.23公斤,原料蔗增产2.22%,每亩纯收入增收255.25元;甘蔗间种花生的亩产花生干果104.7公斤,原料蔗增产1.67%,每亩纯收入增收312.90元。  相似文献   

4.
甘蔗间种玉米得不偿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有人主张间种,套种,即将专种黄豆、花生的地改为玉米地问黄豆、花生,甘蔗地间种玉米等。目前,全区甘蔗种植40多万公顷,仅此一项,其间种的玉米收入就很可观。主张和意见已非常清楚了,把我区增产粮食途径之一寄托在甘蔗间种玉米上,但没有或很少考虑到,甘蔗问种了玉米.对甘蔗单产提高有多大的影响。现在就这些问题提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5.
甘蔗苗期间种大豆增产增收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8个甘蔗品种春植栽种后间种大豆的增产增收效应。结果表明:甘蔗栽植后即间种大豆,造成甘蔗显著减产;出苗初期间种大豆,甘蔗、大豆双丰收,但不同品种的间种效应不完全一致。试验中甘蔗产量高而稳定,蔗田效益较好的品种有:云蔗89/351、川宁85/78、云蔗92/19和粤糖93/159;蔗田效益一般的品种为:闽糖93/246、C25和粤糖92/126;福农93/3608由于间种大豆后甘蔗产量下降较大,蔗田总效益较低。  相似文献   

6.
间种对不同基因型甘蔗生长产量影响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家甘蔗技术体系试验示范要求,采用大区互比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不同基因型甘蔗间种大豆及甘蔗不同行距间套种大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每公顷蔗地产出干大豆978.0~2 788.5 kg,平均为1 525.5 kg/hm2,获得产值3 909.09~11 156.88元,平均产值6 128.40元/hm2,利润为1 815.97~6 975.01元,平均为3 356.29元/hm2的经济效益;不同甘蔗基因型间种相同品种的大豆,对大豆的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和豆荚产量都有不同的影响;在甘蔗间套种大豆合理的模式条件下,间种大豆对甘蔗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少或者没明显的影响,可以取得一定的增收增效作用,但在间种不合理时也会对甘蔗生长和产量导致负向的影响,间种对不同基因型甘蔗分蘖有较大影响;2种作物的播种期安排是甘蔗间套种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双定多兴平村古浪坡进行甘蔗间种黄豆、甘蔗间种花生试验。其结果:甘蔗间种黄豆的亩产黄豆78.23公斤,原料蔗增产2.22%,每亩纯收入增收255.25元;甘蔗间种花生的亩产花生干果104.7公斤.原料蔗增产1.67%,每亩纯收入增收312.90元。  相似文献   

8.
甘蔗不同种植行距间套种大豆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蔗桂糖21号不同种植行距为主区,间种大豆不同行数为副区,探索一条适合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有效栽培和管理模式,为其间套种大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2m甘蔗种植行距间种单行大豆较有利于甘蔗和大豆的产量形成,总产值位列第一。甘蔗桂糖21号间套种大豆以1.2m种植行距间种单行大豆的种植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9.
甘蔗间种玉米试验设3个处理:宽窄行模式,宽窄行140cm、80cm,玉米双行间种在宽行墒面上;1.1 m等行距模式,采用隔一间一,玉米双行间种在甘蔗行间;1.1 m等行距模式单种甘蔗为对照。结果表明,甘蔗间种玉米等行距和宽窄行两种模式,均能提高甘蔗产量,等行距模式增幅达19.2%,宽窄行模式增幅达11.5%,等行距模式玉米产量为376.5kg/667m2,宽窄行模式玉米产量为338.9 kg/667m2;在0.3~0.5m株距密度下,随着玉米株距的增加,玉米产量增加,玉米密度与甘蔗产量之间没有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连作蔗地上种植花生、大豆和绿豆3种豆科绿肥并压青还田,研究其对甘蔗抗旱性的效应,探讨豆科绿肥压青改土对提高甘蔗抗旱性的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豆科绿肥压青改良土壤后有利于增强甘蔗的抗旱性。3种绿肥中以绿豆压青处理的甘蔗抗旱性最强,其次是大豆,再次是花生。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减施化肥条件下,间作绿肥压青还田对甘蔗生长的影响及化肥的替代作用。试验设计了6个处理,处理1(CK):甘蔗常规施肥;处理2(H-LY):化肥减施25%+12%营养元素当量绿豆绿肥还田+13%营养元素当量有机肥;处理3(H-LQ):化肥减施25%+全量绿豆绿肥还田;处理4(H-Y):化肥减施25%+25%营养元素当量有机肥;处理5(H-HD):化肥减施25%+25%营养元素当量黑豆绿肥还田;处理6(H-HQ):化肥减施25%+全量黑豆绿肥还田。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绿豆绿肥和黑豆绿肥在生育前期甘蔗的分蘖和甘蔗总苗数都较常规处理降低,间作黑豆还降低了甘蔗的叶片宽度。甘蔗化肥减施25%条件下,间作绿豆绿肥全量还田、12%营养元素当量间作绿豆绿肥还田+13%营养元素当量有机肥替代的蔗茎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达到常规对照水平。但间作黑豆压青还田导致甘蔗减产,降低经济效益。兼顾甘蔗产量、经济效益、资源消耗及蔗地的地力提升各方面,甘蔗间作绿豆绿肥全量还田可以替代25%的甘蔗化肥,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棉花从移栽到封行前,行间空闲时间长,可以间种绿豆,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热资源。安乡县从1988起,连续3年进行了棉花、绿豆间作的试验、示范与推广,累计应用面积7.6万亩,收到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仅每亩增加纯收入80多元,还可培肥地力和保护天敌。 棉花绿豆间作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甘蔗产量和蔗田经济效益 ,开展了改变甘蔗种植方式的试验研究。甘蔗采用宽、窄行栽培 ,利用其封行前3~4个月空隙 ,间作生长期短的早辣椒和矮生菜豆 ,采取了选用优良品种、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地膜覆盖与夏菜秸杆还田等配套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 :甘蔗间种早夏菜,蔗茎可增产9.8%~34.7 % ;提高蔗糖份0.17~2.3 % ;甘蔗与早夏菜总产值比单种蔗可提高60.6%~116.4%。是一项值得推广的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甘蔗间作不同作物的研究进展及其示范推广情况,并对甘蔗间种不同作物进行了论述,旨在为甘蔗间作不同作物的筛选提供参考,也为资源的系统合理利用与优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绿豆是我国重要的小杂粮作物之一。从选地整地、种植方式、选用良种、施肥和播种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沿淮淮北绿豆高产栽培技术,为绿豆生产发展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6.
曹干 《广西蔗糖》1998,(1):23-24
甘蔗是无性繁殖作物,繁殖系数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生物技术可大大提高甘蔗的繁殖系数,对加速繁殖甘蔗良种意义重大,其实用性为生产实践所证明。由实验室培养出来的组培苗,需经过大田种植数糙才能完全恢复原种种性,所以一般只用作繁殖种源。因此,甘蔗组培苗大田栽培技术也是快速繁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将植物组培生物技术同组培苗大田栽培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快的繁殖速度和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种性,从而获得最大的繁殖效益。  相似文献   

17.
甘蔗抗旱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甘蔗良种选用,整地播种,肥料施用、田间管理、蔗地覆盖等生产环节综述了甘蔗抗旱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罗凯 《中国糖料》1999,(3):49-50
所谓甘蔗四季栽培技术, 就是使甘蔗一年四季都可栽植和收获的技术。研究甘蔗四季栽培技术具有提高糖厂的经济效益,提高制糖设备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等重要意义。实现甘蔗四季栽培的设想可以通过培育品种、控制水肥管理、施用激素或微量元素等途径来实现。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循序渐进,边研究边应用的原则,使阶段性成果及时转化,效益及时发挥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甘蔗除草地膜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效果,认为甘蔗全膜覆盖栽培技术配合甘蔗除草地膜技术对甘蔗栽培节本增效显著;同时,阐述了该栽培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如除草、残留地膜污染、整地质量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建议使用甘蔗除草光降解地膜替代不可降解的除草地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德宏州3年的鲜食玉米与鲜食大豆间种技术研究示范,总结出适宜德宏冬季鲜食玉米与大豆间种高产高效生产综合栽培技术模式。在该技术模式下,鲜食玉米平均单产879.5公斤/亩,鲜食大豆平均单产219.4公斤/亩,复合产值4 218.6元/亩,与净种鲜食玉米相比,节本增效749.8元/亩,增收21.6%。冬季鲜食玉米与鲜食大豆间种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研究示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在德宏州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