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尔滨市地处松花江两岸,市郊东有阿什河,西有运粮河,泡沼坑塘众多。这些水域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水生维管束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水生维管束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我国让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2.
正水生维管束植物是水生动物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是淡水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它在维持天然水域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水域生态系统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天然文岩渠属黄河一级支流,流域位于河南省黄河以北,太行堤以南,临黄堤以东,京广线以东,全长160公里,是黄河鱼类重要的生长、繁殖和庇护场所。2012~2013年我们对该渠的长垣段,共计49.63km进行了水生维管束植物调查,调查情况分析总结如下:1采集方法采样时,挺水植物直接用手采集;浮叶植物和沉  相似文献   

3.
正一、材料和方法1.水域和水质试验地点在任城区喻屯镇,水域面积600余亩,水面平均深度在1.2米左右。大水面水域内浮游植物、着生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自然细菌丰富。该地背风向阳、阳光充足,水域最深处在3米以上,沿岸浅滩较多,坡度不大,水草丰茂占养殖面积的25%左右。水域溶氧充足常年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pH 7.0~8.5,水  相似文献   

4.
根据桃林口水库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等鱼类基础饵料生物平均生物量和有机碎屑有机碳平均含量计算得出桃林口水库鱼产力为1 377.82t,单位鱼产力为55.11t/km2。桃林口水库鱼产力高有水库新建、鱼种无法自然繁殖、渔业管理无序和鱼种投放不足四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5.
四种生态类型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净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四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分别研究其对水中有机物的吸收、有机氯农药的积累、亲巯元素(铜、铅、镉)的富集。试验结果表明水生维管束植物有较强的净化水体能力。特别是飘浮性植物凤眼莲、芜萍对以上几种污染物的吸收率高、耐污性强,且该植物生存的适应性广,并容易从水体中分离,是理想的净化品种。把这些植物应用到生态系统工程中,是一项投资少、设备要求简单,见效快的处理污水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永函  刘国才 《水产科学》1986,5(4):21-21,24
在研究利用浮游植物增氧促使鱼类安全越冬的过程中,发现在部分越冬水域内冰下生活着相当数量的水生维管束植物。1986年3月,我们又对辽宁、吉林、内蒙的部分水体冰下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生物量、产氧速率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水温2℃,冰厚60-100厘米的水域中,茁壮地生长着菹草(Potamogeton)、扇叶水毛莨(Botrachium bungei)、  相似文献   

7.
观赏水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赏水草,顾名思义就是在水族箱或水池里种植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多数为水生维管束植物,也有少数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相似文献   

8.
<正> 芜萍(Wolffia arrhiza)俗称瓢莎或大球藻,是一种漂浮水面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利用芜萍饲养草、鲂等鱼种虽已在池塘渔业上应用,但对芜萍进行深入系统研究还很不够。在淡水养殖业中,为了节省商品饲料,利用芜萍及其他饵料生物替代商品饲料的研究很有必要。为此,我们于1978~1979年对芜萍的繁殖、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及其饲养鱼种的效果进行了实验观察,现将结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上海白莲泾沿岸世博园区段生长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并对3种大型挺水植物的氮磷吸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莲泾沿岸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10种。应用芦苇、水薄荷(Mentha aquatica)和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等3种大型挺水植物对白莲泾河道的水质进行净化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挺水植物的净化能力依次为芦苇>水薄荷>伞草。其中芦苇对氨氮的吸收率为21%,水薄荷为18.7%,伞草为11.6%;芦苇对硝态氮的吸收率为20.12%,水薄荷为12.1%,伞草为10.2%;芦苇对活性磷的吸收率为13.7%,水薄荷为10.4%,伞草为12.33%。  相似文献   

10.
一、水域资源概况 孙吴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黑龙江中上游,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泡沼星罗棋布,有大小河流34条,山溪500余条,自然泡沼270多个,水面面积12.8万亩,宜渔水面3万多亩,已开发利用1.5万亩.水域的主要类型是河流、水库、泡沼、池塘,自然水面多集中在黑龙江干、支流周围,一般底质平坦,淤泥较深,水深一般在1.2~2.5米左右.水域附近多为农田、草塘,土质肥沃,在自然降水的作用下,大量的营养物质随流水汇入泡沼、河流之中,为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相似文献   

11.
在江河水域中,水生维管束植物(下称水生植物)是初级生产者。它为部分鱼类、底栖动物提供饵料、繁殖和避害场所。由于江河水生植物资源的丰歉直接影响到江河的渔产量,所以,水生植物在江河渔业资源中占有一定地位。为此,我们对广西江河水生植物做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12.
东港湖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及其利用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东港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分布以及与渔业的关系。由于放养鱼类的摄食,水生植被多样性不高,稳定性较差。根据东港湖水生植被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水草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北方地区冰封期时间比较长 ,特别是东北、西北等地区 ,冰封期最长的可达150天以上 ,冰下水温低(约为1~3℃) ,对鱼类的安全越冬影响很大。影响鱼类安全越冬的最主要外因就是越冬池塘的溶氧量。越冬池塘封冰后 ,水中溶氧在自然状况下 ,同时存在耗氧和产氧两个方面的因素。耗氧主要是由于水中的生物呼吸和有机物的氧化等原因造成的。而产氧主要是由于水生维管束植物(某些沉水植物)及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增氧 ,简单地说 ,就是根据具体情况 ,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促进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 ,作为越…  相似文献   

14.
引入微孔增氧设施,采用池塘高密度主养黄颡鱼,搭养鲢、鳙的养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水花到商品鱼成活率60%~70%,放养全雄水花的池塘黄颡鱼平均规格75g/尾以上,放养雌雄混合的池塘平均规格50g/尾以上,667m2起捕黄颡鱼1000kg左右。搭养的鲢、鳙平均规格500g/尾左右,667m2起捕鲢、鳙150kg左右。  相似文献   

15.
郝彦周 《齐鲁渔业》2000,17(6):26-28
根据吸收营养盐途径的不同,可将水生青饲料植物分作两大类:一是主要从水体中吸收营养盐的水生青饲料植物,如紫背浮萍、绿萍、凤眼莲(水葫芦)、槐叶萍、芜萍等;二是主要从底泥中吸收营养盐的水生青饲料植物,如亚洲苦草、马来眼子菜、菹草等。他们的栽培技术有同有异,这里仅就水生青饲料植物栽培的一般要求及操作作一介绍。1培育池的条件1.1面积漂浮性青饲料对培育池的面积有一定要求,若面积太大,风浪大,对植株产生不良影响;若面积太小,水质又不稳定,也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和繁殖。漂浮性青饲料的不同种类,对面积的要求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珍珠湖精养试验总结吴宣胜,方春林,    周美刚(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共青水产场)一、前言珍珠湖位于鄱阳湖滨,共青垦殖场傍边,东径115.8°,北纬29.3°,面积400亩,水深3.5米左右,排灌方便。湖内没有水生维管束植物;湖底平坦,有共青垦殖场...  相似文献   

17.
江西军山湖水生维管束植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军山湖原属鄱阳湖的一个子湖。1959年筑圩堤而分隔,洪水季节水面面积约213平方公里。现有水生维管束植物19科24属31种;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主要有挺水、浮叶和沉水3个植物带、7个植物群落。水生植物平均生物量为每平方米1311克(湿重),全湖总生物量约为279694吨;产草食性鱼类的潜力为1123.4吨,折合每亩3.51公斤。  相似文献   

18.
水生高等植物,又名水生维管束植物,统称水草,依其生态习性的不同,可分为漂浮性植物(如红萍)、浮叶植物(如菱)、沉水植物(如金鱼藻)和挺水植物(如菰)四大类。这些水生植物,有的是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的良好产床;有的是它们的适口饵料;有的是它们栖息、隐蔽、防敌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全雌鲤的养殖是指在鲤的养殖中全部养殖雌性鲤。雌性鲤具有比雄性鲤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成本低、体形好、丰满度高等优点。如果在池塘中全部养殖雌性鲤,在北方地区,当年繁育的鱼苗经过120天左右的养殖,每667m2在500kg以上,当年尾重平均可达到0.5kg以上。当年即可养成商品鱼,养殖周期比养殖普通鲤缩短1年。  相似文献   

20.
怀头鲇早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头鲇是近年来开发成功的名优濒危鱼类。该鱼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深受消费者欢迎;又因生长快、适温广、抗病力强、起捕率高、养殖经济效益高而深受养殖者青睐。目前,虽然怀头鲇的人工繁殖已取得成功,但是都与自然繁殖时间同步。待培育出成鱼养殖所需的夏花,已到6月底或7月初,成鱼养殖期只有80d左右,出池平均规格只能达到1kg左右(售价为16元/kg)。若能早繁20d,则生长期可延长到100d以上,出池平均规格能达到1.5kg左右(售价为20元/kg)。因此,养早繁苗可提高出池规格和售价,进而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