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辽宁朝阳唐墓出土农业文物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杨铁男近些年来在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市城区相继发掘了一些唐墓,出土了很多各种俑类。这些墓诵除有武士、文官、仕女、胡人外,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属于家庭农业生产和家庭畜牧饲养的俑畜及用于粮食加工的陶塑工具。这些俑畜的...  相似文献   

2.
广西汉墓出土铁冬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五年在广西合浦堂排的一座西汉晚期墓中,出土一件錾刻着精致的锯齿纹和菱形锦纹的小铜碗,碗内装满了树叶和果子。树叶呈草绿色,叶脉清晰;果子夹在树叶中,皮、核都保存完好。这些叶、果经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鉴定,是冬青科冬青属的铁冬青。(见封三) 事有凑巧。一年以后,即一九七六年,在广西贵县罗泊湾发掘的一座西汉初期的大墓中,发现一个有盖的小陶碗里也盛有这种铁冬青树叶。再过三年,即一九七九年,在发掘贵县罗泊湾另一座西汉初期的大墓时,又发现有四个这样的小陶碗内都装有铁冬青树叶。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出土木材,经光学显微镜对木材构造特征观察分析,依据GB/T16734~1997《中国主要木材名称》进行鉴定,结果为梓木(Catalpaspp.)、枫杨(Pterocarya sp.)、麻栎类(Sect.Cerris)和山桐子(Idesiasp.)。4类木材现在信阳地区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表明这些木材系就地取材。该鉴定结果可为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葬的考证提供参考,为河南信阳森林的历史变迁、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树木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浅谈陕西勉县出土的汉代塘库、陂池、水田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九七八年,陕西勉县为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先后在老道寺公社的五星大队清理、发掘了四座东汉墓,(编号为78B.D.W.M1—M4)。其中,M1—M3资料整理待发,M4已经发表。这四座墓,共出土文物二百余件。在这些文物中,有七件陶水田、塘库、陂池模型和三件持锸农俑。它们不但是墓主生前财产和仆人耕作的象征,而且又是反映本地区当时农田水利建设的珍品。现就这几件文物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河西壁画墓中所见的农业生产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放以来,甘肃省考古工作者在河西地区的酒泉、嘉峪关等地陆续发掘了一批壁画墓。特别是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甘肃省博物馆和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现名“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在嘉峪关市东北二十公里之新城公社戈壁滩发掘清理了八座古墓,其中有六座(即个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七号墓,是壁画墓,其中一号、三号、四号和五号墓已有简报或有关论文发表。据研究这批墓葬的年代在曹魏至西晋时期(至迟也不晚于四世纪初)。其中一号墓属曹魏甘露二年,六号、七号墓属西晋至四世纪初的墓葬,三号、四号、五号墓略早于六号、七号墓,均属西晋时期。根据总的分析,这六座壁画墓的年代,如按直线排到,应当是M_1→M_5、M_4→M_3→M_6→M_7。而随后发掘的十一号,十二号墓和嘉峪关牌坊梁、酒泉下河清五坝河等处发现之壁画墓其时代亦同属魏晋时期。这些壁画  相似文献   

6.
甘肃酒泉西沟魏晋画像砖墓的农牧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建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九九三年在甘肃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清理发掘了魏晋时期的二座画像砖墓[1]。这二座墓中的画像砖表现了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及当时封建地主阶层所崇尚的田园生活。其中描绘农耕与畜牧场...  相似文献   

7.
1993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辽金张氏墓群,一座在地下封存了整整九百年的墓门被打开了。这座葬于辽大安九年(公元1093年)的墓,墓主人叫张匡正。(1)沿着幽深的墓道进入前室后,考古人员发现一幅绘制在墓墙东壁的‘备茶图’。图上,一名小童坐在地上低头用茶碾在碾茶,茶碾旁边放着盘子,盘里有一块待碾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2010年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六安城东一座宋代砖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该墓为一座圆形穹隆顶、拱结构的砖室墓,根据出土文物推测该墓的下限为北宋熙宁年间。本研究中炭化茶叶疑似物出土于该墓的主棺,由于埋藏环境恶劣,出土时呈黑色团状,朽烂严重,无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从梅洞沟森林公园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对其发展做了定位分析,得出梅洞沟旅游开发优势远大于劣势,机遇远大于威胁的结论;最后根据结论对梅洞沟旅游发展进行定性、定位与定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从梅洞沟森林公园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对其发展做了定位分析,得出梅洞沟旅游开发优势远大于劣势,机遇远大于威胁的结论;最后根据结论对梅洞沟旅游发展进行定性、定位与定向。  相似文献   

11.
成都石羊乡出土王莽时期斗鸡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5年10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成都南郊的石羊乡成都铁路西环线工地清理了一批汉代砖室墓。在六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小陶罐,在清洗该小罐时,发现罐身用细线刻划出一幅斗鸡图。六号墓是一座单室券拱砖墓,平面呈长方形,长4.15、宽2.28\残高0.48米,墓砖都是长方形青灰素面砖。该墓早年被破坏,墓葬L部不存,但下部保存完好,未被扰乱。该墓出土遗物较多,计有各式陶罐、釜、耳环、熏炉、灶。小立涌等陶器,这些陶器都具有西汉晚期及新莽时期特征(‘)。墓内出土了大量钱币,除部分为西汉五铁外,其余都是货泉、大布黄千、及各式…  相似文献   

12.
棉株不同座果点纤维品质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为了明确棉株不同座果点棉花纤维品质的差异及对品质贡献率的大小,于2000至2001年研究了不同座果点对品质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第二座果点棉铃对纤维品质的贡献率最大,达到38.31%,其次是第一座果点(31.81%),再次是第三座果点(29.88%)。确定了棉株65个座果点的品质特点,并以综合指标为尺度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这些座果点分成差异明显的6大类,其中Ⅱ-Ⅴ类为优质类,Ⅰ类、Ⅵ类为较差类;就时间分布而言,7月20日以前(伏前桃)的纤维品质最差,贡献率仅16.38%,7月20日至8月20日(伏桃)的纤维品质最好,贡献率达35.36%,8月21日至9月10日(早秋桃)的品质贡献率为28.54%,而9月10日以后(晚秋桃)品质贡献率减少为19.72%。  相似文献   

13.
有关农业考古方面的文物资料,在四川屡有发现。1975年出土于成都市西郊土桥地区的一座东汉砖石墓内的画像石,尤其引人瞩目,具有一定研究价值。该墓出土之两幅画像石,分别被嵌于墓之东、西两后室的后壁。东后室后壁上的一幅为296×285厘米;西后室后壁上的一幅为300×275厘米(每幅皆以拓片规格为准),堪称  相似文献   

14.
2000年考古工作在殷墟花园庄村东发掘一座保存完好的高级贵族墓,墓主人为"亚长"。大量的随葬品,特别是青铜器和玉器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该墓出土数量较多的"花椒"似乎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就"亚长"墓随葬花椒习俗的来源进一步说明商周时期"长"姓家族的活动区域,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四年四月间,武宁县新宁镇友爱村(今东渡村)村民在县化肥厂(今麻纺厂)附近的土堆上挖南瓜墩时发现古墓一座,笔者闻讯后,立即与当时下放武宁的原江西大学教师余明光(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志一道赶往现场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现该墓早年被窃(墓后有一个很大的墓洞)。但仍出土了俑、轿、桌、椅、床、盆、罐等一批陶制品,伴随出土的有元丰通宝、元祐  相似文献   

16.
周新华 《农业考古》2000,(2):161-165
一、宣化辽墓壁画中的《茶道图》和《进茶图》 宣化辽墓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70年代初发现。1971年、1989年和1990年曾先后发掘四座辽金时期的壁画墓(编号墓1-4),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1993年春,在其地又发现了两座辽代壁画墓(编号墓工墓6),因其壁画中反映了有关饮茶、音乐、出行、星象等高度写实、极富学术价值的内容,尤为引人瞩目。宣化下八里村辽代墓群亦因之成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 根据考古发掘者研究,宣化下八里村辽代墓地已可确定是一处辽代晚期的张氏家族墓地,…  相似文献   

17.
江西新干商墓出土一批青铜生产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9月,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沙洲发现一座大型商墓。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会同新干县博物馆的同志进行了科学发掘,取得一批珍贵的资料。墓中随葬品主要为青铜器、玉器、陶瓷三大类,还有部分骨器和漆器遗迹。在出土的480余件青铜器中,生产工具即有犁、锸、末、耜、斧、锛、铲、镰、铚、钁、刀、刻刀、凿、锥、砧10余种,127件。现分为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工具两大类,简介于次。  相似文献   

18.
湖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历史状况在文献中记载甚少,特别是关于农业生产的记载更少,要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靠考古资料。建国三十多年来,湖南地区商周时期(本文指商、西周、春秋,下同)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到1983年止,全省已发现商周遗址三十多处,其中商代遗址约二十处,西周遗址十余处;已发掘商代墓葬5座,西周墓一座,春秋墓二百余座。还发现和收集数以百计的商周青铜器。这些发现,对我们研究湖南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现就有关商周时期农业方面的考古资料作一综合论述,并就有关古代农业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以来,深圳市博物馆配合经济特区大规模的基建工程,清理了数以百计的古墓葬,唐至明清时期的墓葬为数更多,而每痤墓中必有稻谷遗存。所清理唐宋以后的墓葬一般均为长方形土坑墓,长2、宽0.8米许,前端置随葬品。唐墓有二件施酱黄釉、肩部以上塑亭台楼搁或佛教艺术造像的“魂罈”,有人又称之为“谷仓”。罈内盛装稻谷,由于年代久远均已炭化,呈黑褐色。南头后海清理的一座宋墓出土二件铁锈花陶瓶,瓶口覆盖印花碗,倒出瓶内所盛之物,其中一瓶内装炭化稻谷,另一瓶似乎是粟米,颗粒小而圆,宗褐色,与水混在一起,由于处理不当,未能保存。元墓一般置二件酱色釉陶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霞浦县发现三国农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亦钊 《农业考古》1990,(1):116-118
1988年7月,福建省霞浦县松城镇眉头山,发现一座三国纪年墓,该墓距地表一米,早年坍塌,为单券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方向西南l65°,墓葬分甬道及墓室,甬道已毁,墓室长2.5米,宽1.7米,高1.2米,墓壁用平砖横向迭砌,然后用楔形砖起卷,墓底用平砖呈人字形铺砌,墓砖颜色以青灰为多,间有红色,质地坚硬,规格不尽相等,平砖35×13.2×4.5厘米,楔形砖31×13×4.5、3.5厘米,侧面均印有花纹,纹样有:菱格纹、古钱纹、梳篦纹,水波纹等,少数墓砖侧印青龙白虎等纹样,楔形砖两端分别印有菱纹、水波纹,少数墓砖印有阳文楷书“天纪元年七月十日番氏吉作当日天”等铭文。(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