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为了进一步完善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评估工作,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以全省149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及高程、水系、农业经济等数据为基础,选取对暴雨洪涝灾害具有明显影响的降水强度、地形、河网、农业人口、耕地分布等要素作为区划因子,利用GIS工具分别建立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及抗灾能力评估模型,计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最终完成针对农业的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结果显示,农业经济最受关注的四川省盆地区内,盆东北、盆西南大部地区及盆中、盆南和盆西的部分区域灾害风险等级较高,容易发生致害性较强的暴雨洪涝灾害;而盆周高山区及深丘区是盆地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最低的区域,在这些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不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山东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基于山东省1:50000地理数据及2008年统计年鉴资料,对影响山东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主要综合评价指标,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及防灾减灾能力进行建模计算,最后综合利用这4个指标对山东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性指数进行计算,并通过GIS平台得到山东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显示,山东省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高风险区在鲁南及半岛东部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工业和农业快速发展,部分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超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人类均受到了极大威胁。介绍了我国农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阐述了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对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技术的重庆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定量地研究分析重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和区划,利用重庆1961-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全市各区县的自然、社会经济与防灾抗灾等数据,利用GIS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重庆市暴雨洪涝风险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抗灾能力多个因子定量分析,计算得到重庆市区县级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综合指数,并绘制了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重庆的开县、梁平、合川、北碚、荣昌、永川、渝北及铜梁部分地区的危险性和易损性指数较大,其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最大;南川、丰都与石柱、黔江、涪陵、綦江部分地区由于暴雨洪涝发生频率较低,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数较小,灾害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5.
郑州市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解郑州市郊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该区域农田(小麦田、蔬菜地、休闲地)土壤重金属Pb、Cu、Cr、Zn、Cd的含量进行总量检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N. L. 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小于1,属于土壤未污染,按照单项污染指数进行排序,其大小顺序为:Cd>Zn>Cr>Cu>Pb;就小麦田、蔬菜地和休闲地而言,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土壤处于清洁水平,污染等级为安全;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获得各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各样点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判断土壤重金属为低生态风险水平。总之,郑州市郊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6.
新疆沿天山一带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然而因新疆天山一带的地质为沙石特性及坡降比较大,天然河流中常常挟带着大量的泥沙,河流中的泥沙主要是流域表面的土壤受暴雨或融雪冲刷后,汇入河流而形成的。河槽本身的冲刷,包括河底冲刷和河岸冲刷,也是河流泥沙的一个来源。泥沙对河流、周边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农田等等造成重大的影响。本文对金沟河流域泥沙的形成原因、现状、危害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排沙方法及泥沙综合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7.
带状留茬间作对防治干旱地区农田风蚀沙化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内蒙古阴山北麓旱农区不同类型耕地土壤风蚀及其影响因素的野外观察与室内分析,揭示了该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的特点及风蚀作用对农田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观察研究了粮草、糖薯和灌草带状间作及其残茬覆盖度对减轻农田土壤风蚀的作用,指出在农田防护林不完善的阴山北 麓旱农区,采用带状留茬间作轮作具有良好生态效应,可以有效地控制农田风蚀沙化,减轻风蚀危害,进而明确了不同类型退化农田应采用的带状留茬间作轮作方式与增产增收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伴随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气候的不断涌现,暴雨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GIS技术,对德阳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并做了定量化研究。研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议法相结合,通过建立德阳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体系,体系包含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项指标,以保证评估的合理性。[结果]经分析,将德阳市划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高五类风险区域,并就较高和高风险区域存在的潜在灾害易发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结论]针对地形复杂、人口虽稀少地区和人口密度大,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两类,在暴雨洪涝灾害时提出不同对策建议,帮助有效规避暴雨洪涝灾害可能产生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9.
正在早稻生长期间,常常会遇到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洪涝过后往往诱发病虫害,发生危害迅速,对早稻生产造成的影响很大,稍不注意一旦失去防治适期,便会造成严重后果,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措施,把病虫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防水稻心腐病。水稻心腐病即细菌性褐条病,因水稻感病后出现烂心而得名。近年来该病的发生与危害有逐年扩大蔓延之势。  相似文献   

10.
临沂地区暴雨气候特征及洪涝灾害特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了解临沂地区暴雨的气候特征和洪涝灾害特征,笔者利用临沂地区10个气象站1962-2009年日降水资料分析全地区暴雨天气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临沂地区暴雨分布地域性明显,东南部多,东北部少;(2)临沂地区暴雨年代际变化呈现“多-少-多”的变化,现阶段呈明显增多的趋势;(3)临沂暴雨主要集中在6-9月,7月份最多;大暴雨出现在4-10月,7月份最多。临沂暴雨以局地性暴雨为主;(4)临沂大部分的暴雨历时超过到12 h,夜间出现暴雨的几率较大;(5)临沂暴雨天气影响系统有切变线、气旋、低槽冷锋、台风4类,切变线和气旋是主要系统;(6)临沂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季节性地域性明显;突发性强、破坏性强、损失大等特点。研究结果为暴雨预报及预防洪涝灾害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格网的河北省精细化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IPCC最新风险评估理论模型,以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长序列均一化气象资料和2010基准年社会经济数据等资料为基础,运用统计建模方法,从气象致灾因子危险性、暴露度和脆弱性3个方面对河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进行精细化风险评估与区划,并根据区划结果提出防御措施。结果显示:滦河流域下游以及沿海诸河流域的暴雨洪涝风险最高;平原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遍高于山区,流域下游风险高于上游,河道周边风险高于远离河流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潍坊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提高对暴雨洪涝灾害的抗御能力,为潍坊市的暴雨洪涝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基于潍坊市1:50000的DEM数据和2009年统计年鉴资料以及历史灾情数据,计算得出影响潍坊市洪涝灾害风险的评价指标,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的综合作用。将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价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洪涝灾害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绘制潍坊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诸城全市、高密市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洪涝高风险区,只有极少数地区为较高风险区;安丘偏东南大部分地区、高密北部少数地区、昌乐东南部属于较高风险区;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昌邑北部大部分地区、寿光大部分地区、潍坊北部和中部以及青州西部;其余地区基本为中等风险区。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天津市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镉的积累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对天津市郊西青、东丽、北辰和津南四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330个农田土壤样品中的Cd含量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天津市郊四区中土壤Cd含量范围在0.07~3.89 mg/kg,均值含量为0.33 mg/kg,高于天津土壤Cd背景水平,已经有明显的积累现象。四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北辰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Cd含量的变异系数普遍较小,为0.24~0.34,而东丽菜田、大田和津南菜田、园田土壤Cd含量变异系数较高,均在0.9以上,各样点之间土壤Cd含量变化较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内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Cd含量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同一区域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Cd含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四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农田土壤Cd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全部监测点位中,有4%的监测点位处于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36.3%的土壤Cd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而16.2%和15.9%的土壤Cd达到了强和很强的生态风险水平,7.6%则达到了极强的生态风险水平,应采取积极措施对强生态风险水平以上的农田土壤区域进行治理和修复。  相似文献   

14.
生长季降水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分析寒地水稻洪涝的致灾因子—降水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其变化规率,以期水稻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量、发育期、产量资料及洪涝灾害资料,分析了水稻主产区夏季及关键生育期降水、暴雨量和暴雨日数变化特征,阐述了黑龙江省洪涝灾害的分布规率,分析了降水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71-2016年稻区6-8月降水呈现西部和东部少、中部多的趋势,暴雨日数中西部多,东部少,暴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水稻关键期平均暴雨量为76.2毫米,总体呈小幅上升趋势,暴雨日数中西部多,东部少;1984-2010年黑龙江省洪涝灾害西北、东南、中部偏多,西南、东北偏少,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主要发生在夏季。制约黑龙江省各地区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降水阶段各地有所不同,北部主要在7月下旬,西部在7月下旬及9月下旬,南部在5月下旬、6月下旬及9月中旬,中部及东部稻区较为复杂,几乎贯穿整个生长季。  相似文献   

15.
近51年呼伦贝尔市暴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呼伦贝尔市暴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防范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利用呼伦贝尔市地区16个气象站1960—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呼伦贝尔市近51年暴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该地区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总体方向呈减少趋势;暴雨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暴雨开始于春季5月,结束于秋季9月,且主要出现在夏季,并且集中在7月末和8月初;暴雨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各站暴雨日数和暴雨雨量极值均出现在松嫩平原与大兴安岭山脉东南过渡的山坡上,说明呼伦贝尔市暴雨受地形影响明显;暴雨日数突变减少时刻发生在1997年,突变后暴雨日数减少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的土壤酶学及微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秸秆还田作为构建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对维持农田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提高陆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状况与秸秆还田量、还田模式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到秸秆介入农田土壤后的分解转化,深入研究秸秆还田的土壤酶学及微生物学效应,揭示其培肥土壤的生物学机制对实现农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分析了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状况对秸秆介入的响应,探讨了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生物学机制。在此基础上,并对秸秆还田的土壤酶学及微生物学效应研究作了一定展望。  相似文献   

17.
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理论,用统计回归方法,结合GIS技术得出滁州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以精细到60个自动站降雨量为暴雨致灾因子,以滁州地势为孕灾环境因子,以乡镇人口、经济、耕地面积为承载体因子,以乡镇经济和农田水利措施为抗灾能力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暴雨洪涝综合风险指数。结果表明: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滁州市区各乡镇街道、沙河镇和腰铺镇,来安县的新安镇、施官镇和三城乡西北部,天长市的天长街道和永丰镇,全椒县的十字镇、襄河镇、六镇镇东南部、武冈镇和二郎口镇的南部,定远县的定成镇,凤阳县的府城镇、临淮关镇和枣巷镇,明光市的中心街道、苏巷镇和女山湖镇。以上地区暴雨洪涝危险系数较高,是滁州全市防灾减灾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农田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与鉴定方式逐渐暴露出问题,很难满足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与多样性的需求。研究农田土壤多样性的过程中应用分子生物学,不仅能获取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更多相关信息,还可以解决传统研究方式无法培养农田土壤微生物的问题。阐述了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介绍了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对分子生物学在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为分子生物学在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种业导刊》2008,(6):47-47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郑州召开的全国平原林业建设现场会上说,发展平原林业,构筑良好的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对于改善农田小气候,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减轻干热风、倒春寒、霜冻。沙尘暴等灾害性气候的危害具有特殊作用。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全国平原地区已基本建成农田防护林体系,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绿色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20.
不同污染程度农田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日益严重,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不断下降,并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但不同地区的污染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农田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修复效率,还能节约成本。文章综述了重金属不同污染程度农田的有效治理方法,中轻度污染农田主要采取植物阻控-植物富集移除、土壤钝化-植物阻控、农艺措施强化等防治措施;重度污染农田主要采取植物阻控-高效钝化、植物富集-其他高效技术、物理修复等修复措施。现在对于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修复技术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今后还需系统地针对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研究出具体可行的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