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9年,我们开展了南美白对虾仿生态养殖试验。试验通过池塘底部种植水草等生态养殖技术,利用水草的自然净化功能来改善池塘和水体的生态环境;并配备池塘底部增氧设施,大大提高水体溶氧量,使池塘形成一个水草茂盛、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的仿生态环境。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应用池塘底部增氧技术养殖南美白对虾效果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单独使用传统的叶轮式或水车式增氧机已经不能满足对虾养殖池塘的立体增氧要求。2005年,我们结合白对虾病害防治试验,在一部分养殖池塘推广应用一种新的增氧模式,即在池塘底部铺设增氧管道,配上水车式增氧机养殖南美白对虾,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正>天津市海水池塘养殖面积3 000多公顷,大多数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近年来池塘中浒苔过度繁殖、生长,一方面会缠绕南美白对虾虾体,影响虾的养殖;另一方面虾塘水面的浒苔如果不及时清理,藻类死亡、沉底、腐烂后会消耗大量溶氧,破坏南美白对虾生长环境,降低虾的产量。养殖户有时会使用清苔药物,但剂量不易把握,容易造成对池塘中南美白对虾的毒害,  相似文献   

4.
立体增氧技术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中较常见的增氧方式为叶轮式和水车式表层增氧,但该种增氧方式仅在养殖池塘水体上层形成横向循环水流,池底长期处于低溶氧状态。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在奉贤区金禾渔业合作社采用了底充式与叶轮式相结合的立体增氧技术应用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汇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池塘4口,每口面积8亩,长方  相似文献   

5.
<正>南美白对虾池塘高密度养殖要求水体高溶解氧,现阶段我国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主要以机械增氧为主,液态氧增氧在池塘养殖中使用尚少,茂名市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与茂名市金阳热带海珍养殖有限公司在2017年进行液态氧辅助增氧方式进行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应用试验,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试验地点位于电白区南海街道办茂名市金阳热带海珍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每口池塘水面面积在4.0~4.5亩,呈四方形或圆  相似文献   

6.
王海表 《科学养鱼》2007,(10):44-44
近年来,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的不断增加,致使鱼类养殖面积日渐减少。为稳定、发展罗非鱼养殖,充分利用养殖水体,2006年,上虞市崧厦镇水产养殖大户吕根木在南美白对虾塘中进行套养罗非鱼试验,效益显著:亩产南美白对虾360千克、罗非鱼134千克,亩总产值9290元,亩总利润5582元。养殖结果表明,套养罗非鱼能够增强南美白对虾池塘水体的自净能力,阻断虾  相似文献   

7.
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蓬勃发展,养殖密度不断提高,养殖设备不断改进,池塘内传统使用的叶轮式增氧机缺点越来越明显。为了提高放养密度,有效改善池塘底质状况,使池水每天24小时保持充足的溶氧,笔者在慈溪市绿田养殖场一养虾塘进行了试验,采用池底充气式增氧方法养殖南美白对虾,结果获得高产高效益。现把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底充式增氧技术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远金 《齐鲁渔业》2007,24(9):18-18
富氧养殖技术是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方式。池塘底充式增氧技术可明显改善池塘养殖水环境,广泛应用于南美白对虾和梭子蟹养殖,其单产和经济效益递增显著,是一项节能、高效的实用技术。1池塘底充式增氧机的原理和特点1.1池塘底充式增氧机的原理是通过输送空  相似文献   

9.
微孔增氧设施在三疣梭子蟹与脊尾白虾混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微管增氧设施即将纳米管铺设于池塘底部,通过管道传输把空气中的氧直接输送到水体底部,提高底层水体溶氧含量。与水车式、叶轮式增氧机相比,微管增氧设施具有增氧范围广、溶氧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0.
在珠海 ,增氧机已成为池塘养殖应用最广泛的机械设备 ,全市拥有各类水产养殖增氧机近30 0 0 0台 (套 ) ,池塘机械增氧面积占 80 %以上。过去使用的增氧机种类主要有 :叶轮式、水车式和潜水喷射式等。叶轮式增氧机是早期养殖户使用的主要产品 ,随着农户对养殖要求的日渐提高 ,传统的增氧机已显示出其缺点和不足 :由于存在布点的限制 ,远离布点的区域溶氧慢 ,容易出现水温分层等现象 ,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南美白对虾 (通常均匀分布觅食 )养殖时出现有效供氧不足 ,立体供氧分布不均匀 ,耗电量大 ,造成电费在成本中占了相当大比例 ,伤及养殖动物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蓬勃发展,养殖技术和密度不断提高,养殖设备不断改进,池塘内传统使用的叶轮式增氧机缺点越来越明显。为了有效改善池塘底质状况,使池水每天24小时保持充足的溶氧,笔者在慈溪市绿田养殖场周云根养虾塘(由海涂围垦开发而成)采用池底充气式增氧方法养殖南美白  相似文献   

12.
试验比较了无油滑片式微孔曝气增氧机与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的溶解氧、对虾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经过4个月养殖试验,结果发现,上午10:00时测得的池塘溶解氧都高于5.9 mg/L,但使用微孔曝气增氧的试验塘溶解氧在养殖过程中高于叶轮式增氧机增氧的对照塘;微孔曝气增氧的池塘,7月份和8月份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的全长分别为6.68 cm和8.98cm,体质量分别为3.19g和9.21 g,显著高于叶轮式增氧的池塘(P<0.05),但9月份收获时终末体长、体质量与对照塘相比无显著差异;试验塘的饲料系数(1.05)低于对照塘的饲料系数(1.16);微孔曝气增氧提高了亩产量,销售利润(3454.1元/亩)是叶轮式增氧机增氧(2308.1元/亩)的1.5倍.微孔曝气增氧是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较好的增氧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微孔曝气增氧技术是用罗茨风机通过微孔管道使养殖水域底部及周围水体快速增氧的一门新技术。它具有增氧区域范围广,溶氧分布均匀,加快对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氧化,抑制底部有害微生物生长的特点。多年实践证明:该技术能使池塘养殖鱼类、鳗类、鳖类等发病率降低15%,鱼产量每亩提高10%,综合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正在南美白对虾养殖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养殖模式、养殖环境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养殖环境问题一直是南美白对虾养殖需要重点攻克的难关,主要是因为水质的日益恶劣引起的药物滥用,如果利用更加严格的水处理工艺似乎可以保证高品质水质环境,然而,由于养殖池塘底部淤泥过厚,不利于水质稳定,导致病原微生物和水体稳态时常波动。在南美白对虾的池塘里搭配养殖其他的鱼虾等,用以降低主要产品的有效密度,能够及时控制疾病发生,稳定水质环境。  相似文献   

15.
苏红红 《河北渔业》2002,(4):34-34,46
<正> 南美白对虾是世界上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具有产量高、长速快、对盐度适应范围广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者欢迎。由于该虾对水中溶氧要求高,所以其养殖水体一般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池塘进行养殖。但是,内陆淡水水域却存在着相当部分水源不充足或来源不方便的静水池塘,为  相似文献   

16.
沧州市自1999年开始养殖南美白对虾,无论是海水池塘养殖还是盐碱地池塘养殖,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在我省位居前列,养殖技术也日益成熟。自2005年开始,人们探索利用盐田汪子养殖南美白对虾,因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个大味美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售价高出池塘养殖产品。  相似文献   

17.
水车式增氧机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车式增氧机在清水试验中的增氧能力、动力效率以及实际养殖池塘试验中上下水层溶解氧变化。结果表明,水车式增氧机对于水深为1 m以内的养殖水体具有良好的增氧和搅拌效果,开启100 min左右,可使距增氧机10 m、水深0.9 m处水体溶氧值从6.5 mg/L左右上升到8.7 mg/L左右,和上层水体溶氧值趋于一致;运转时可形成一股较大的定向水流,对鳗鱼等喜好水流的鱼类较为适合。但水车式增氧机对<1.5 m的底层水体增氧作用较弱。本研究为水车式增氧机池塘养殖的运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几种不同增氧设施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池的增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南美白对虾对养殖水质的适应性情况看,其对高氨氮、高亚硝酸盐的适应性很强,对有毒有害藻类的短期抗毒性也比鱼类强,而对低溶氧的适应性较差,低溶氧是导致南美白对虾产生疾病和生长不良的主要因素。笔者对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叶轮式增氧机的使用效果进行了观察试验和分析,发现叶轮式增氧机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存在几点缺陷:一是在阴天和下雨时增氧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象山县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利用大棚保温原理,采取全程大棚三茬养殖南美白对虾,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现将多茬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池塘位于大塘港生态农业灌溉区内,水源充足。池塘全部用筛绢网护坡,池塘增氧采用底充氧和表层水车式增氧。每口池塘面积5~8亩,总面积90亩。  相似文献   

20.
鄞州区从2002年引入南美白对虾养殖,当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随后养殖面积迅速增加,到2009年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已达6000多亩。但是,由于都是露天池塘的传统养殖模式,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明显,近些年经济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