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筒状非洲楝、水曲柳、古夷苏木和杉木4种常用装饰装修木材表面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CIE(1976)L*a*b*色空间中,筒状非洲楝和古夷苏木明度L*平均值较低,属于深材色树种;杉木明度L*平均值为70.28,属于较高明度。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4种常用装饰装修木材的a*和b*都分布在0以上,明度分布在40以上,色调标号都分布在YR的区间;古夷苏木和水曲柳木材表面润湿性大于筒状非洲楝和杉木。  相似文献   

2.
测定分析了筒状非洲楝Entandrophragma cylindricum,古夷苏木Guibourtia tessmannii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木材醇酸清漆涂饰前后表面视觉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涂饰处理降低了3种木材表面的明度(L*)和红绿轴色品指数(a*)值,其中,古夷苏木的L*变化差异最大,明度降低明显;水曲柳的红绿轴色品指数差(Δa*)绝对值最大,相比处理前更偏向绿色;3种木材透明涂饰后的黄蓝轴色品指数(b*)均有所升高,黄蓝轴色品指数差(Δb*)绝对值由大到小分别为水曲柳古夷苏木筒状非洲楝,数值越大越趋于黄色;总体色差(ΔE*)变化差异不大,涂饰对3种木材的总体色差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木材表面材色特征色度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量多种家具木材表面材色参数,分析参数的L~*a~*b~*色空间和孟塞尔色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用户对样本材色的感知评价,了解用户家具选材心理,并结合正交试验方法,为设计中木材颜色确定提供参考。试验过程中,首先采用X-Rite色度仪,对多种木材样本材色进行色度学参数测量,并应用SPSS软件分析参数的色空间分布特征。然后运用李克特量表建立调查问卷,筛选用户对家具色彩的联想词汇,进行用户感知调查,最终设计特征正交试验量化分析结果。试验结果显示:木材样本材色主要分布在低明度2~4范围,高纯度8~13范围,处于6~7YR色系,呈暖色,明度指数L~*在26.54~66.54范围,色度指数a~*在7.05~30.53,b~*在4.8~28.01的范围变化。  相似文献   

4.
对特氏古夷苏木(Guibourtia tessmannii)、爱里古夷苏木(Guibourtia ehie)、成对古夷苏木(Guiboutia conjugata)和鞘籽古夷苏木(Guibourtia coleosperma)4种古夷苏木属树种木材的宏观和微观构造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古夷苏木属木材在材色、轴向薄壁组织、木射线等方面存在差异,可作为鉴别这4种木材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饱和蒸汽热处理过程中竹材颜色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竹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颜色系统CIE 1976 L~*a~*b~*标准色度系统,研究饱和蒸汽热处理毛竹竹片过程中竹片初始含水率和热处理时间对其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处理过程中,竹材颜色从浅黄色变为深红褐色,整体颜色变化均匀。竹材初始含水率和热处理时间对a~*、b~*和L~*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a~*先升高再降低,b~*和L~*主要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随着竹材亮度的降低,a~*以一种类似抛物线的趋势变化,而b~*主要呈现直线降低的趋势,但均大于0,表明竹处理材偏红、偏蓝。热处理时间对竹材总色差(ΔE~*)的影响主要集中在10~20 min,且ΔE~*受明度差(ΔL~*)的影响较大,而黄蓝色品差(Δb~*)对ΔE~*的影响大于红绿色品差(Δa~*)。此外,处理后竹材的颜色饱和度(C~*)和饱和度差值(ΔC~*ab)均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色度变化(ΔC~*)的变化趋势则相反。不同初始含水率的竹材之间,颜色亮度和黄蓝度主要分布范围差异不大,而红绿度差异较大。三大素检测结果显示,处理材颜色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初始含水率引起化学成分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新西兰辐射松蓝变材和未蓝变材进行高温热处理,分析热处理温度、时间对试材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增长,试材的明度(L~*)逐渐降低,红绿色品指数(a~*)逐渐增大,黄蓝色品指数(b~*)逐渐减小(蓝变材b~*逐渐增大),总体综合色差(△E)增大。蓝变材和未蓝变材的颜色差异逐渐变小,为使蓝变色斑达到肉眼不容易识别的程度,最低的热处理条件为190℃,3h。多元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在α=0.05水平上,热处理温度(x_1)和时间(x_2)两因素及其共同作用对L~*、a~*、b~*、△E的变化影响极为显著,其中温度对各颜色指标的影响比时间的影响更显著一些。  相似文献   

7.
20种红木类木材颜色和光泽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红木类木材表面的视觉特性的分布特征,测量了20种红木类木材颜色L*a*b*色空间物理量、平行于木材纹理方向的光泽度(GZL)和垂直于木材纹理方向的光泽度(GZT),建立了L*a*b*三维空间坐标系,并对20种红木类木材进行聚类分析,深入剖析了20种红木类木材视觉物理量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0种红木类木材的明度值普遍较低,基本属于偏暗红色和红褐色的色调范围,根据聚类分析,乌木类、条纹乌木、黑酸枝类木材归为第一大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和红酸枝类木材归为第二大类;平行于木材纹理方向的光泽度值比垂直于纹理方向的光泽度值大,红木类木材的表面光泽度比普通木材高;明度L*、色调H都与红绿色品指数a*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与黄蓝色品指数b*呈正相关,色饱和度C与黄蓝色品指数b*呈显著的正相关。试验结果为红木类木材制品的综合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西加云杉木材加工中的铁变色问题,研究了西加云杉木材内单宁引发铁变色的因素,并探寻铁变色化学防治方法,为其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CIE-L~*a~*b~*色度体系对西加云杉木材的铁变色现象进行评价,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木材含水率(40%,60%,80%和饱水状态)、铁离子质量分数(0.01%,0.05%,0.1%,0.5%和1%)、反应温度(25,45,65,85和95℃)及时间(0 min、1 min、5 min、10 min、30 min、1 h、6 h、12 h和24 h)等因素对西加云杉木材表面颜色的影响,并研究了草酸、次磷酸、磷酸二氢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试剂对西加云杉木材铁变色防治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均对西加云杉木材的铁变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铁离子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都与变色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铁离子质量分数为0.01%、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1 min时木材变色程度均最小。当含水率为40%时,变色严重程度相对较低;当含水率高于40%时,变色程度随含水率增加有增大趋势;当含水率为60%左右时,变色程度较为严重;之后,变色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2%草酸、5%磷酸二氢钠和2%草酸+5%磷酸二氢钠的组合均能有效防治铁变色;3%草酸对消除铁变色有一定效果,当加入0.5%EDTA·2Na螯合剂时效果更优,为避免返色,应选择3%草酸+0.5%EDTA·2Na药剂进行除色处理。当铁离子质量分数较低时,可通过降低木材含水率、避免高温及长时间接触来减轻铁变色现象;通过对其加工表面喷涂2%草酸、5%磷酸二氢钠或2%草酸+5%磷酸二氢钠试剂组合可以有效预防木材铁变色;对于已经发生铁变色的木材,可采用3%草酸配合0.5%EDTA·2Na进行涂刷处理,消除已产生的变色。  相似文献   

9.
木材材色的定量表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翔  申宗圻 《林业科学》1990,26(4):344-352
本文对木材材色的定量表征方法作了简要的评述,并就红种国产针、阔叶树材按CIE(1931)和CIE(1976)(L~*a~*b~*)做了详细的测定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表色参数(主波长、色纯度、亮度等)要具有可比性,所用的方法和测定条件必须相同。树种之间的色度坐标值的差异大于树种之内的差异。分析木材表面的反射率曲线,不同树种间的材色差异既反映在亮度上,也反映在色调上;但同一树种内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亮度上。另外,树种之间与树种之内木材表面反射率与波长关系的曲线形状相似,趋向也一致,说明尽管材色的变异性很大,但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简化表色空间,获得了综合材色参数的实验式;初步测试,实验式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实用意义。为了能直观地表达材色,除了使用综合材色参数外,还给出了孟塞尔标号。  相似文献   

10.
真空高温热处理对思茅松木材化学成分和颜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真空条件下(真空度为0.08MPa),热处理温度分别为160、170、180、190、200℃,热处理时间分别为1、2、3、4h的工艺条件下对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木材进行高温热处理,采用CIE L~*a~*b~*法对热处理木材的颜色参数值进行测定与化学分析,并对其失重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热处理温度200℃、热处理时间4h工艺条件下真空高温热处理思茅松木材,失重率只有2.14%。2)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思茅松木材的明度L~*降低,总体色差△E~*增大;思茅松木材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相对含量降低,木质素相对含量增加。3)细胞壁成分的降解导致了化学成分的改变,使得木材的颜色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汇集17个臭椿系号,以当地臭椿为对照,营造了臭椿无性系测定林。经多点造林测试,选出3个优良无性系,分别是臭椿824005、82001和箭杆2号,其材积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2%~67.8%、30.2%~97.1%和26.7%~47.2%,生长表现优良,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柴河林业局天保工程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文章通过对天保工程区各类土地资源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系统阐述和评价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该局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巨桉内含物对牧草的化感作用,试验选用浓度为1∶10、1∶50、1∶100的巨桉根浸提液(母液浓度为1∶10,w/v),以蒸馏水为对照,按照培养皿水培和盆栽土培的生物检测方法,探讨巨桉根系对黑麦草、紫花苜蓿、高羊茅3种牧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在水培试验中,对黑麦草表现为高浓度抑制其根和苗生长,低浓度促进其根和苗生长;对紫花苜蓿根和苗生长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盆栽试验中,对黑麦草和高羊茅表现为抑制其根长和促进其茎高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根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紫花苜蓿根和地上部分干重表现为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香荚兰自花授粉、异花授粉以及不同花粉量的授粉实验,分析了授粉成功率、落荚率和果荚生长量与授粉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自花授粉挂果率和果荚生长量均优于异花授粉,挂果率差异高达13.74%,果荚平均长和重差异分别为0.51 cm、1.29g,且授粉成功率和挂果率均较异花授粉高;随授粉量的增加,落荚率降低,挂果率增高,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湘林—90无性系杨1~5年生根桩萌条的1年生苗扦插造林,研究萌条的根桩年龄对杨树扦插造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时的胸径、苗高、材积在不同年龄根桩的萌条苗间均有显著差异,造林后的第1年、第4年,胸径、树高、材积在不同年龄根桩萌条苗的造林地间虽有差异,但差异均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1~5年生根桩萌条的1年生苗都适宜扦插造林。  相似文献   

16.
文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9月引种11个品种桉树优良无性系在迈号镇种植试验,通过6年对试验点跟踪调查、分析,对各品系的生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同一立地条件下种植桉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引种区域的沙棘优良品种的栽培对比试验,选育出适合阜新地区栽培的优良沙棘品种。根据3a的调查结果,按照幼林的生长量、结实量和百粒果重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获得"丘杂F1代"、"白丘杂交"、"森淼"、"亚中杂交"等4个品种优于"辽阜1号"、"辽阜2号"对照品种,也优于引种的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姜花属Hedychium野生花卉资源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秀  刘念 《广东园林》2009,31(4):7-11
我国野生姜花属植物有32种、2变种和2变型,共计36个分类群,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以形态特征为主结合各个种的分布、生境等特点可将现有的种类分为毛姜花类群、白姜花类群、滇姜花类群、密花姜花类群、红姜花类群、盈江姜花类群等6大类群,以方便识别和开发利用。我国该属植物在植株高矮、花期、花色、花香、花序是否高出叶面、耐热性等方面均具丰富变异。为园林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铺地竹叶饲用价值的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铺地竹叶片进行营养成分的常规分析,含量如下:含水率为60.99%,粗蛋白为15.084%,粗脂肪为5.031%,粗纤维为30.438%,粗灰分为10.976%,可被利用的糖为15.834%;以及动物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并且含量比较丰富.从营养成分看,铺地竹是一种优质的禾本科饲用植物.  相似文献   

20.
赵锁泽 《绿色科技》2013,(8):311-314
指出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采用要素分析的方法全面解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进而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培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