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中华沙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从长江、金沙江和岷江水域中收集质量为25.0~100.0 g的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ünther)进行人工驯养、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显示:野生中华沙鳅能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和繁殖.注射人工催产药物鲤鱼脑垂体(PC)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可促使亲鱼产卵和排精,催...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沙鳅属,俗名龙针、钢鳅。中华沙鳅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表具美丽的斑纹,观赏价值高、食用价值高,市场价格达到400~500元/千克,是长江中上游特产优质的名贵珍稀鳅科鱼类。近年来中华沙鳅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为了恢复长江上游中华沙鳅资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对长江上游野生中华沙鳅进行了人工移养驯化,成功实现了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一、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刺鳅苗种生产和养殖发展较为迅速,但大刺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还不完善,限制了产业化发展.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2013年开始组建大刺鳅科研攻关团队,开展了亲本驯养、人工催产、孵化和批量化培苗技术研究,在大刺鳅人工繁育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21年7月,笔者在顺昌县兆兴鱼种养殖有限公司进行大刺鳅苗种养殖时,大...  相似文献   

4.
温涛  何斌 《淡水渔业》2012,(4):94-96
2011年5~12月,对金沙江屏山以下江段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进行了调查,并在实验室对该鱼的人工繁育进行了探索。所获中华沙鳅雄鱼(n=251)平均体长81.3 mm,平均体重8.7 g;雌鱼(n=486)平均体长109.7 mm,平均体重15.9 g。屏山调查点中华沙鳅占总渔获物(尾数)的2.68%,日均单船产量平均为0.12 kg;安边调查点中华沙鳅占总渔获物(尾数)的0.17%,日均单船产量平均为0.06 kg。雌雄性比为1.31∶1;雌、雄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雌鱼的绝对怀卵量最大值为5 948粒,平均为4 455粒。中华沙鳅属一次性产卵类型,在流水中产漂流性卵;繁殖高峰期在5~6月。人工繁育时,受精卵在水温25~26℃孵化29 h仔鱼出膜,孵化率约70%,刚出膜仔鱼全长4.9~5.1 mm。半年后幼鱼的成活率为11.13%,全长约30 mm。  相似文献   

5.
大刺鳅常见病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3年开始,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龙岩市的长汀县、永定县和上杭县等地收集野生大刺鳅,通过近年野生亲本驯养、苗种繁育和养成过程观察,对野生亲本、苗种繁育、养成过程的主要病害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开展了防治方法探索应用,为大刺鳅苗种繁育和养成中病害防控奠定了一定基础。现将主要病害、流行概况、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池塘网箱培育大刺鳅种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的双重胁迫,野生大刺鳅适宜产卵场和栖息地面积逐渐缩小,种群数量严重衰退。以汀江为例,现有的大刺鳅野生资源量仅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其种群数量面临日渐枯竭的境况。针对大刺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调查、生物性状研究、营养成分分析、亲本驯养试验以及少量的人工繁殖试验等,在网箱苗种培育方面尚未见报道。本文旨在探索池塘网箱培育大刺鳅苗种技术,为今后的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泥鳅由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调中益气,壮阳收痔等功效,是淡水中的佳品,俗称水中小人参,深受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消费者的青睐。为了加快泥鳅人工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对泥鳅的需求,我们帮助唐山市丰南区丰越泥鳅养殖有限公司针对制约泥鳅养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强了泥鳅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和生产,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泥鳅人工繁育技术规程。1亲鳅选择和培育1.1亲鳅选择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2007年以来对泥鳅人工高效繁育和养殖进行了试验探索,经过5年的试验养殖,初步掌握了该项技术。现将泥鳅人工高效繁育及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亲鳅选择亲鳅可选用人工饲养的泥鳅或采集临近产卵期的野生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  相似文献   

9.
200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金沙江攀枝花段共采集了160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对其繁殖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沙鳅的绝对怀卵量最大为10681粒,平均为6780粒;相对怀卵量最大为443粒/g,平均为269粒/g。中华沙鳅性比接近1∶1,产漂流性卵,产卵类型为一次性产出,繁殖高峰期为5~6月。为保护我国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对中华沙鳅繁殖种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正>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Bleeker),又称花鳅、薄鳅,属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是长江特有鱼类,1998年,长薄鳅正式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为了提高野生长薄鳅在人工驯养中的成活率,本试验针对长薄鳅热耐受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旨在确  相似文献   

11.
中华沙鳅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金沙江攀枝花段共采集了160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对其繁殖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沙鳅的绝对怀卵量最大为10 681粒,平均为6 780粒;相对怀卵量最大为443粒/g,平均为269粒/g.中华沙鳅性比接近1:1,产漂流性卵,产卵类型为一次性产出,繁殖高峰期为5~6月.为保护我国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对中华沙鳅繁殖种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泥鳅,又名“鳅鱼”,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泥鳅不但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在日韩市场上久兴不衰,在国内也日益引起人们对其价值的重视,价格逐年上涨.随着泥鳅的消费量逐年扩大,市场进一步拓宽,自然资源日益匮乏,探索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成技术在各地纷纷兴起.2 010年笔者参与了淡水鱼孵化养殖场合作项目的全部过程,开展了泥鳅人工繁育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科技     
<正>人工繁育达里湖高原鳅获成功为开发利用我国盐碱水资源进行渔业生产,从2000年开始,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先后引进了大鳞鲃、咸海卡拉白鱼、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和达里湖鲫等耐高盐碱鱼类品种,并开展了大量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模式和病害防治等研究。2015年,黑龙江所又再次从达里湖移植高原鳅,并人工繁育成功,这为我国盐碱水域的开发利用,又增加了一个优质养殖鱼类新品种。达里湖高原鳅,俗名叉尾巴鳅、后鳍条鳅、后鳍巴鳅等,  相似文献   

14.
<正>宽体沙鳅为我国特有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等流域,因其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水环境污染、水利工程的修建及人为过度的捕捞,导致野生宽体沙鳅的数量大幅度减少。2012年"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对宽体沙鳅进行了人工驯养和繁殖技术研究,目前已经实现了宽体沙鳅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然而,由于人工养殖环境与自然生长环境的差  相似文献   

15.
长江江津江段中华沙鳅耳石及年龄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长江江津段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G櫣nther)的耳石,年龄和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几种年龄鉴定材料中,适宜中华沙鳅的年龄鉴定材料为耳石,能准确反映其年龄状况。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W=0.021L2.8409(r=0.9404);该江段中华沙鳅的生长方程为:体长:Lt=12.5000[1-e-0.3851(t+1.1062)];体重:Wt=29.0944[1-e-0.3851(t+1.1062)]2.8409。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1-2012年6-7月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昼夜24 h连续采样情况,对该江段鱼卵漂流密度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7个昼夜共采集银( Squalidus argentatus)、宜昌鳅( Gobiobotia filifer)、鳜( Siniperca chuatsi)、寡鳞飘鱼( Pseudolaubuca engraulis)、犁头鳅( Lepturichthys fimbriata)、四川华吸鳅( 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长薄鳅( Leptobotia elongata)、中华沙鳅( Botia superciliaris)、紫薄鳅( Leptobotia taeniops)和花斑副沙鳅( Parabotia fasciata)10种鱼类的卵粒9099枚。结果显示,这些鱼卵漂流密度的昼夜变化特征不尽一致,其中银、四川华吸鳅、紫薄鳅和花斑副沙鳅夜间的漂流密度显著大于白天(Mann-Whitney U-tests, P<0.05),宜昌鳅和犁头鳅白天的漂流密度显著大于夜间(Mann-Whitney U-tests, P<0.05),而中华沙鳅和长薄鳅的漂流密度昼夜差异不显著( Mann-Whitney U-tests, P>0.05)。根据采集鱼卵所处发育期和孵化水温推算可知,银、宜昌鳅、长薄鳅、紫薄鳅、中华沙鳅和花斑副沙鳅的繁殖活动集中在白天时段,而犁头鳅和四川华吸鳅的繁殖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时段。繁殖时间的昼夜分化可能是导致鱼卵漂流密度昼夜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长江上游渔业资源衰退的代表性物种,目前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社会关注度空前。在圆口铜鱼自然繁殖条件几尽丧失的情况下,人工驯养繁育成为保护该物种的极重要选择。近年来,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对圆口铜鱼的保护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了圆口铜鱼养殖生物学、人工驯养与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泥鳅又名鳅、鳗尾泥鳅、真鳅,属鲤形目、鳅科、鳅属,它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深受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市场的欢迎,且价高畅销,供不应求.目前我市养殖泥鳅的苗种,大部分是天然捕捞采集而来,优劣不等,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大面积养泥鳅苗种短缺的问题,我们对苗种繁育进行了系列工作.本文现将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培育苗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Hedinichthgs) yarkandensis (Day),属鲤形目(Cyprinidformes),鳅科(Cobitidae),高原鳅属(Triplophysa),俗称"狗头鱼",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流域,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由于资源锐减,近年来,有关人员从野外捕捞野生叶尔羌高原鳅进行驯养。人工养殖条件下,该鱼夏、秋季  相似文献   

20.
利用越冬技术可以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泥鳅是两年成熟鱼类,越冬技术可以提供充足的生长时间;二是平衡市场供需,解决了商品鳅秋季集中上市,而春夏两季又无鱼可售的局面;三是解决了鳅苗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挑选合适的留种亲鳅越冬后进行人工繁育。现将泥鳅越冬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