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木纤维增强石膏板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木纤维及其表面改性手段提高石膏板的强度,并探讨纤维形态和尺寸对石膏板性能的影响。在木纤维不同粒径(0.38~1.70 mm、212~380μm、160~212μm和未筛分)、不同使用比例(1%,3%,6%和10%),以及添加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因素条件下制备木纤维增强石膏板,研究上述因素水平对石膏板力学性能、密度及吸水厚度膨胀率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性能改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粒径为0.38~1.70 mm的木纤维增强效果最好,当添加量为3%时,板材的弹性模量、静曲强度和内结合强度最高,与纯石膏板相比分别提高了14.24%,35.73%和57.41%。经硅烷偶联剂处理改性后,木纤维表面极性减弱,与石膏界面的结合得到改善,并提高了石膏结晶度。添加量为3%改性木纤维增强石膏板的弹性模量、静曲强度和内结合强度分别达到7 501.43,6.67和1.08 MPa,与纯石膏板相比,分别提高了25.75%,92.22%和100.67%。此外,适当添加木纤维还能减小石膏板的脆性。研究证明,对木纤维进行筛分有利于提高石膏板的增强效果,硅烷偶联剂KH550的加入可改善木纤维和石膏间的结合,提高石膏板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竹木碎料/纤维复合板相关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竹材和木材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竹碎料和木纤维为基本结构单元,选择竹碎料的不同规格、竹碎料与木纤维的不同混合比、不同的施胶量和不同目标密度作为工艺因素,经热压胶合得到一种新型竹木碎料/纤维复合材料。当竹碎料规格为10mm、施胶量为10%、竹木混合比为65%:35%、目标密度为0.8g/cm~3时,产品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均超过同类刨花板和中密度纤维板的国家标准,表明竹碎料与木纤维复合较好地弥补了单一材料的不足,体现了良好的复合效应。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含水率的浸胶疏解杨木单板制备重组木,探讨浸胶后单板含水率对重组木传热性能、表面性能及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随着浸胶单板含水率的增加,试板的表层、芯层最高温度以及表层温度升温速率逐渐降低;在含水率为12%时,试板的表面润湿性能、表面粗糙度、耐水性能以及静曲强度较优。  相似文献   

4.
利用短纤维代替粉状材料作为增强材料制备纤维增强型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的木纤维/聚丙烯配比、密度以及不同浓度的碱处理对木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目标密度仅为0.55g/cm3时,且当木纤维与聚丙烯的配比为30︰70时,木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物理力学性能,但仍达不到标准要求。因此,综合产品成本和物理力学性能,选取了50︰50的原料配比,研究密度对该产品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得到不断提高,当密度为0.70g/cm3时,板材的力学性能就可以满足国标要求但吸水厚度膨胀率不能满足国标要求。当密度为0.83 g/cm3时,板材的力学性能满足国标要求,吸水厚度膨胀率有减小的趋势。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利用浓度分别为1%,3%和5%的氢氧化钠溶液对木材纤维和工业大麻杆纤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经过碱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吸水厚度膨胀率减小了,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仍可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棉秸秆为原料,利用环模式颗粒成型机制备颗粒燃料,通过研究原料粒径及含水率的变化对颗粒燃料的成粒率、长度、直径、颗粒密度、机械耐久性、灰分及低位发热值的影响规律,探索棉秸秆颗粒燃料的较佳制备方法。结果表明:原料的含水率及粒径对颗粒燃料的基本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当原料含水率控制在20%左右,原料粒径为2~4 mm时,颗粒燃料显示出了较佳的性能特征,具有较大的商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核桃壳和杏壳为原料,采用磷酸法制备活性炭,以亚甲基蓝吸附值、碘吸附值和得率为指标,研究了原料粒径和含水率对磷酸法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的粒径和含水率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有重要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减小原料粒径,对提高活性炭吸附性能有利,而原料含水率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因不同原料而异。增加原料含水率,对核桃壳活性炭吸附性能的提高有利,但会降低小粒径杏壳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以核桃壳为原料制备活性炭时,选择粒径0.5~0.7 mm、含水率11%的原料为佳,得率可达41%,亚甲基蓝吸附值230 mg/g,碘吸附值874 mg/g;以杏壳为原料制备活性炭时,选择粒径0.7~1.2 mm、烘干的原料为佳,得率可达42%,亚甲基蓝吸附值87 mg/g,碘吸附值734 mg/g。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传统中密度纤维板甲醛释放的问题,实验以豆粕粉为原料,研制出双组份生物质基环保型胶黏剂,并用其制备了中密度纤维板。通过单因素法研究了胶液、豆粕粉用量,木纤维含水率及热压时间对豆粕基中密度纤维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热压温度180℃条件下,胶液用量100 kg/m~3,豆粕粉用量60 kg/m~3,热压时间27 s/mm,木质纤维含水率(12±1)%为较优的制备工艺;2)较优条件下制备的中密度纤维板密度(ρ)为760 kg/m~3,内结合强度(IB为0.71 MPa,24 h吸水厚度膨胀率(24 h-TS)为9.3%,静曲强度(MOR)为33.2 NPa,弹性模量(MOE)为3 319 MPa,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3)穿孔萃取法测试甲醛释放量为0.2 mg/100 g,优于国家E_0级纤维板标准;4)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释放率合格,挥发率达到A~+级。  相似文献   

8.
在聚丙烯纤维比例为50%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竹/木纤维配比制备竹/木/聚丙烯纤维复合材料,考察竹纤维用量对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竹纤维用量增加和木纤维用量减少,复合材料的耐水性能增强,力学性能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竹纤维用量为25%时力学性能达到最大;试验确定优化竹/木纤维配比为m(竹)∶m(木)=25∶25,复合材料的性能满足TL 52448-1998《天然纤维成型材料热塑性增强材料要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步法连续挤出技术将杨木针状纤维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进行熔融复合制备木塑复合材料(NF-WPC).用正交试验法分析纤维尺寸、纤维添加量、偶联剂含量和润滑剂含量4个因子对NF-WPC力学性能影响的显著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NF-WPC中木纤维与HDPE的界面结合状况;提出优化的工艺配方并与相同木材含量的木粉/HDPE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针状木纤维的含量对NF_WPC冲击强度影响显著,对弯曲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高度显著;偶联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MAPE)的添加量对NF_WPC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影响显著;在本文的试验范围内,木纤维尺寸和润滑剂石蜡的含量对NF-WPC力学性能的影响不显著.确定的优化工艺配方为:木纤维长度为3~4mm、长径比为8~11,木纤维含量60%,MAPE含量4%,石蜡含量0.3%;采用优化工艺制备的NF_WPC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冲击强度分别为58.7 MPa、3.0 GPa、39.6 MPa、4.0 GPa和12.7 kJ·m-2.除冲击韧性略低外,用优化工艺配方制备的NF_WPC其他力学性能均高于用同比例木粉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为制备出在强度上满足医用条件的颈椎夹板,以微米级的木纤维为材料,通过对密度0.439 g/cm3、含水率12%~15%的毛白杨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发现木材内部呈现稳定的蜂窝状单向多孔结构,用其切削出平均厚度为52 mm的木纤维,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经过模压可用于制造医用颈椎夹板。对木纤维不同铺装状态下的弹性模量进行计算,得出了在模压过程中纤维尺寸、密度、压缩量、施胶量、胶合程度等因素都会对夹板弹性模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聚磷酸铵(APP)为原料,通过酸碱滴定法(t_1-APP、t_2-APP)、NaCl改性法(n-APP)和聚乙烯亚胺(PEI)改性法(p-APP)分别使APP聚电解质化,将制得的APP聚电解质加入木塑复合材料(WPC)中制备得到阻燃WPC。采用TEM、FT-IR对APP聚电解质的形貌及化学结构进行表征,采用TG、LOI及力学性能测试探讨APP聚电解质对WPC热性能、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电解质化处理对APP形貌及晶体结构产生显著影响。经聚电解质化处理后APP结晶度及粒径尺寸下降,分散性显著提高,部分NH_4~+以NH_4Cl形式析出;且热解初始温度和峰值温度均有所提前,700℃下残余质量显著提高。聚电解质化处理后APP保持了其良好的阻燃性能,当添加15%APP聚电解质时,t_1-APP、t_2-APP、n-APP和p-APP的WPC极限氧指数分别为24.9%, 23.8%, 24.7%和24.8%,与同添加量未改性APP(25.0%)保持在同一水平。同时,添加15%APP聚电解质的WPC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其中添加15%p-APP的WPC综合性能表现最佳,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为19.48和4 853 MPa,拉伸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为13.85%和7.72 kJ/m~2,与添加15%未改性APP相比,分别提高了18.2%, 57.0%, 39.7%和15.9%。经PEI改性后获得的APP聚电解质可以同步实现WPC阻燃和增韧。当WPC中p-APP添加量继续增加至20%和25%时,阻燃性能将进一步提高,LOI分别达到25.7%和26.7%,但强度和韧性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2.
高黎  王正  常亮 《木材工业》2008,22(2):11-13
利用回收聚丙烯和木纤维为原料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分析聚丙烯加量、补强剂种类、产品密度和纤维形态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聚丙烯比例能大幅提高物理力学性能;补强剂能明显改善所测性能;板材密度对提高抗弯性能最有效;中粗纤维制备的复合材料抗弯性能最好,但内结合强度相对最低.本研究范围内最佳工艺参数为:聚丙烯40%、PAPI 2%,板材密度1.05 g/cm3和采用中粗纤维.  相似文献   

13.
利用注塑成型的工艺方式制备木纤维/聚乳酸(PLA)复合材料,研究了较高木纤维含量对木纤维/PL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木纤维的加入对复合材料体系的力学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加入木纤维后,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都有微小的降低,弹性模量和拉伸模量有显著提高;但随着加入木纤维含量的提高,复合材料体系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会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4.
利用废弃杨木水泥模板制造纤维板,以实现保护环境,综合利用有限资源的目的。首先对废弃水泥模板组成单元-单板的密度、强度、吸水性和微观构造进行研究,并分析其纤维得率。在此基础上,以废弃水泥模板为原料制造不同密度的纤维板,并与杨木纤维及水泥模板纤维为原料制造不同比例的混合纤维板进行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废弃水泥模板的单板气干密度、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以及纤维得率均高于普通杨木单板,而吸水厚度膨胀率小于普通杨木单板;当用水泥模板制得的纤维板密度达到0.75 g/cm3时,板材的力学性能和TS值均优于其他目标密度的板材,各项力学性能都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且超过了普通杨木纤维板,说明废弃杨木水泥模板完全可以作为纤维板生产的好原料。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重组木制造新技术,分别以新西兰辐射松的心、边材为原料,制备不同密度的重组木。结果表明,重组木的耐水性和力学性能均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密度影响显著;心、边材对重组木性能的影响较小。制备的重组木满足GB/T20241-2006《单板层积材》中不同等级结构用材的力学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中等密度木材刺槐和桉树为原料,利用纤维可控分离技术,将6~7厚单板制备成纤维化木单板,经过浸胶、干燥、热压,制备重组木,探讨中等密度木材制备重组木的工艺特点和产品性能。结果表明,2种木材均适合制备高密度重组木;当密度为1.10 g/cm~3时,2种木材重组木的力学性能是其木材的1.5~2.0倍,MOR、MOE和HSS均高于GB/T 20241-2006《单板层积材》最高指标值要求,且刺槐重组木的力学性能与耐水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7.
以胡桑枝条木粉为原料制备木质纤维类生物基塑料,木粉先经过球磨预处理后,在二甲亚砜(DMSO)分散介质中,以邻苯二甲酸酐(PA)为改性试剂,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剂对其进行酯化改性,并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和试剂用量对改性产物质量增长率及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木质纤维为原料,可以成功制备注塑级的生物基塑料,实现木质纤维原料全组分的高效利用。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经改性制备材料的质量增长率为98.8%,熔融指数0.903 g/min,其拉伸和弯曲强度分别达到24.1和41.9 MPa,具有较好的热塑性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的木纤维直径、不同滤芯厚度及不同填充率做过滤器不同结构参数,研究过滤器不同结构参数对以微米木纤维作为骨架的过滤芯、加上活化微纳米木粉组构的木基生态负离子PM 2.5过滤器过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木纤维直径为20μm、滤芯厚度为20 mm及填充率为15%时,所研制出的木基生态负离子PM 2.5过滤器过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利用废旧塑料与木质纤维制备木塑复合材料(WPC)是塑料资源重复利用、降低WPC制造成本的有效方式之一。简要介绍了废旧塑料的分类、来源以及危害,阐述了近年来利用废旧塑料制备WPC的概况,综述了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预处理木质纤维、原位增容改性等提高植物纤维/废旧塑料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的方法,并对利用废旧塑料制备WPC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提高废旧塑料基WPC的研发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0.
可逆热致变色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木塑复合材料(WPC)的可逆热致变色功能,以原位聚合法合成了表面带有硅烷偶联剂KH550的可逆热致变色结晶紫内酯微胶囊,并将该微胶囊以一定比例添加到WPC中,制备了可逆热致变色WPC,通过力学性能和加热前后表观颜色测定确定微胶囊的最佳添加量。同时,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对比了可逆热致变色WPC和普通WPC的动态力学性能。随着微胶囊添加量的增加,可逆热致变色WPC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加热前后颜色变化逐渐明显,最后趋于稳定;在动态热机械分析方面,随着温度升高,可逆热致变色WPC和普通WPC的储能模量逐渐降低。和普通WPC相比,加入最佳添加量的微胶囊制备的可逆热致变色WPC在同一温度时的储能模量高于普通WPC,2种WPC的损耗因子峰对应的温度相差很小。结果表明,当微胶囊的添加量为总质量的15%时,可逆热致变色WPC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可逆热致变色功能,和普通WPC相比,可逆热致变色WPC的界面相容性较好,力学性能优良,且具有与普通WPC相近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一种良好性能的功能型WP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