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4个粳稻新品种(系)的比较试验研究:镇稻99、285、徐稻4号、徐稻3号、盐稻8号等熟期较早的品种,以徐稻4号产量最高,徐稻3号、镇稻99产量中等;扬辐粳8号、淮稻9号、武运粳8号、武育粳3号、淮稻5号、宁粳2号、扬辐粳7号等熟期较晚,以淮稻5号综合表现突出;以武运粳8号产量最高,淮稻5号产量次之,扬辐粳8号、淮稻9号产量中等,除武运粳8号、武育粳3号不抗(耐)条纹叶枯病外,参试品种均较抗(耐)条纹叶枯病;淮稻5号、扬辐粳8号抗倒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彩色稻新品种(组合)试验种植结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色稻的叶片和稻穗颜色丰富,具观赏价值,可以用于景观带和休闲观光农业;彩色稻米富含营养成分,售价高于普通大米,可用于稻米的产业化开发。为了筛选适宜仪征本地种植的彩色稻品种,2017年仪征基地引进了21个彩色水稻品种(组合/系)进行试验种植,综合比较了生育期、产量及叶色等农艺性状,"资环紫4号"、"浙黄1号"、"浙白1号"等叶色鲜艳观赏价值高;"兴绿2号"、"京紫粳2号"等稻米彩色,可用于功能米开发。  相似文献   

3.
以近年来新推出的新品种(系)为对象,从生育期、农艺性状、抗逆性、产量等方面,比较研究了各品种在本地生态、生产条件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淮稻9号、扬辐粳7号、盐稻8号、徐稻3号、镇稻196、扬辐粳4901、三优18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在本地示范种植。盐稻9号、临稻11号、徐稻4号等品种部分性状比较突出,但存在明显缺点,可进一步试验示范。宁粳1号和津稻1007熟期较迟,不宜在本地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和研究不同粳稻品种的特征和特性,筛选出适合响水县自然生态条件种植的水稻新品种,选择13个粳稻新品种(系)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连粳7号、连粳6号和宁粳4号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均比较好,目前在响水县大面积种植综合表现也比较好;新稻25和连粳9号在本试验中产量表现较好,但其特征特性与产量水平年度间的差异性有待于进一步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5.
以2010~2012年示范和展示品种为材料,以各品种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及其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等6个产量性状的表型值为依据,通过三年平均产量比较试验,系统的阐述了不同熟期品种在二积温带的产量及产量性状表现。试验结果表明:与主栽品种空育131比较,2010~2012年平均产量较高的11片叶品种为龙粳29、垦粳2号、垦稻21、垦稻20、龙粳27、龙粳20、龙粳26;产量较稳定的品种为空育131、龙粳25、龙粳20、垦粳2号、龙粳29。12片叶品种年际间产量差异较显著,相对较稳定的品种为垦鉴稻6号、垦稻14、龙粳21,绥粳10、松粳10、北稻5号;与主栽品种垦稻12比较,三年平均产量较高的品种为垦粳4号、垦稻14、垦鉴稻6号、绥粳10、龙粳21。本地区适宜选择11片叶品种为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6.
淮河下游稻区机插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粳稻品种机插种植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圣稻16、新稻21全生育期140 d,早熟;宁9213、武运粳24全生育期161 d,偏迟熟;其余品种全生育期为151~154 d,适中;武运粳24、连粳9号、新稻18、南粳9108、武运粳27实收产量均在700 kg/667 m2以上,产量较高,其它品种产量在680.6~697.8 kg/667 m2,差异较小。从产量、生育期和抗性等方面综合分析,武运粳27、中稻1号、淮稻5号、南粳9108、连粳9号适合在淮河下游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其余品种尚需扩大示范或再示范。  相似文献   

7.
在兴化市大邹镇、邗江区公道镇开展粳稻新品种展示,以进一步筛选出适合里下河地区推广栽培的优质、高产、综合性状佳的粳(糯)稻新品种(系)。结果表明:7个粳(糯)稻新品种(系)中,武育粳35号产量最高,达600.5 kg/667 m2,扬育粳3号、镇糯20号分别排第二、第三,产量分别为585.3 kg/667 m2、578.5 kg/667 m2;每穗粒数最高的品种是扬育粳3号,达123.1粒/穗,镇糯20号与武育粳35号的穗粒数也较高,分别为122.0粒/穗与121.8粒/穗;扬粳糯2号的结实率最高,比排名第二的南粳3908高2.9个百分点;千粒重表现最突出的品种是扬粳103,达31.3 g,武育粳35号与南粳3908次之,分别为30.2 g与29.6 g。综合比较,武育粳35号、扬育粳3号、镇糯20号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建议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8.
2015年选取近几年通过江苏省审定与生产试验中表现较好的11个粳稻品种(系),进行机插稻生态适应性生产力比较试验,分析不同品种生长特性、产量水平等综合性状,结果表明:南粳9108、杂粳2640、W030、淮稻18号等产量较高,综合性状较好;武运粳24号稻瘟病发生较重,苏垦118与常粳12-9成熟期略有倒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直播稻密度与不同类型中粳品种产量的关系。[方法]以镇稻99、连粳7号和淮稻5号为试验品种,分析基本苗密度对3个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基本苗密度对3个品种产量影响不显著,淮稻5号基本苗密度为121.50万/hm2时产量最高;连粳7号基本苗密度为98.55万/hm2时产量最高;镇稻99基本苗密度为100.00万~111.00万/hm2时产量较高。[结论]直播稻镇稻99、连粳7号基本苗密度定在105.00万/hm2左右较为合适,而淮稻5号基本苗密度定在120.00万/hm2左右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对8个常规粳稻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宁粳4号、华瑞稻1号、武运粳27、南粳9108、淮稻5号、连粳7号、连粳9号、泗稻785;生育期最短的为连粳7号和泗稻785,为150 d,最长的为南粳9108,为153 d,其它品种在151~152 d。从稳产丰产性角度,适宜在阜宁县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为宁粳4号、连粳7号、武运粳27、华瑞稻1号以及淮稻5号。  相似文献   

11.
水稻新品种的田间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辉选98-7、九稻33、超级稻2号、吉粳96号、105号、九稻39号、丰优307号、松粳9号等品种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九稻33号、105号、丰优307号、松粳9号、吉粳96号产量较好,分蘖力强、米质优、抗病力强、发展前景好,其中九稻33号丰产性最好,产量为844.4 kg/667 m2;其次为105号,产量为833.3 kg/667 m2。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水平,邗江区2013年引进6个优质早熟晚粳水稻品种(系)进行示范种植,对6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扬粳806、武运粳23号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同粳稻品种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对20个粳稻品种(系)条纹叶枯病发生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连20-417、盐稻8号、徐稻3号、连粳99-87发病轻.华粳2号、武育糯16号等品种条纹叶枯病发病重。分析得出条纹叶枯病的发病原因、规律及对后期产量的影响,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连粳7号、宁粳4号、武运粳27号)、迟熟中粳(武运粳24号、南粳9108、镇稻14)、早熟晚粳(武运粳23号、宁粳3号、镇稻11)共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丰两优4号、徽两优6号、Y两优2号)为对照,研究不同粳稻生态类型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种植表现。结果表明,粳稻无论在营养生长期的苗高上,还是在最终株高上都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表现较强的抗倒能力;在粳稻生长特性中,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同期抽穗的粳稻主茎叶片数多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数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与杂交籼稻相当,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高产。在产量表现上,迟熟中粳、中熟中粳与杂交籼稻相比具有产量优势,早熟晚粳不具有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盐稻8号 (原名盐稻99 -1)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 ,H88 -39(中间材料 )为父本杂交 ,于1999年育成。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适应性广、米质较优等特点 ,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一、产量表现盐稻8号2001~2002年参加江苏省中熟中粳区试 ,平均产量9665.7kg/hm2 ,比对照1泗稻9号增产16.16 % (极显著 ) ,比对照2镇稻88增产1.70 % (不显著 )。200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9610.5kg/hm2,比对照镇稻88增产3.17 %。2001~2002年 ,盐稻8号在江苏省盐城、淮安、徐州、连云…  相似文献   

16.
以超级稻宁粳1号和常规稻镇稻11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系统比较了两个品种的生产力及CH4排放的差异,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虽然两个品种的CH4排放通量的动态特征和生物学产量均基本相似,但宁粳1号的CH4排放总量比镇稻11低35.22%(P<0.05),土壤水溶液中CH4平均浓度也低41.31%(P<0.01)。两个品种的CH4排放差异主要出现在水稻生长中期,前期和后期的差异不明显。比较两个品种的生物学产量、株高、叶面积、根系等生长特性,发现宁粳1号强大的根系是降低CH4排放的最关键因素。综合比较植株生产力和CH4排放强度,发现宁粳1号不仅具有更高产量,而且单位干物质和籽粒产量的CH4排放量均分别比镇稻11低42.42%和81.38%(P<0.05)。上述结果显示,水稻产量的提高不一定伴随CH4排放的增加,选育高产低排放的水稻品种是可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超级稻,可能不仅利于粮食安全,也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17.
镇稻10号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种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被列为江苏省2010—2011年主推品种和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实施品种(2010—2013年)。为了规范镇稻10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对镇稻10号在适宜推广的江苏省沿江、苏南稻区种植的产量指标、产量结构、生育指标和其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为镇稻10号大面积生产推广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淮稻5号系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市农科所用复交材料7208/武育粳3号杂交选育而成 ,是一个集高产、稳产、优质于一体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00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产量表现1996年参加江苏省中粳联鉴 ,平均产量632.6kg/667m2,居11个参试品种 (系 )第三位。1997~1998连续两年参加江苏省中粳新品种 (系 )区试 ,平均单产621.8kg/667m2,比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2.6% ,达极显著水平 ,居参试品种 (系 )第二位。1999年进入江苏省淮南中粳生产试验 ,平均单产604…  相似文献   

19.
将垦稻12、绥粳4号混合种植既保留了垦稻12米质优、分蘖力强及绥粳4号有香味的优良特性,又克服了垦稻12秸秆软、绥粳4号分蘖力差的缺点。本文研究了垦稻12、绥粳4号不同比例混播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垦稻12和绥粳4号按4∶6的比例混种,提高了水稻抗倒伏能力,增加了水稻茎蘖数,产量达9 233.55kg/hm~2,食味评分87分。  相似文献   

20.
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进行14个粳稻新品种(系)的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抗性及稻米品质表现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14个品种的生育期变辐为145~168 d,金稻919、津原985和津原U99表现早熟,垦稻808、豫农粳12、豫稻16熟期偏晚;14个品种产量介于513.0~740.7 kg/667m^2,津粳优2186产量最高,达到740.7 kg/667m^2;金稻939、金稻919米质达到优质1级,金粳818、津原U99、豫稻16达到优质2级,圣1712、圣稻3466除直链淀粉含量指标外,其他指标均达到优质2级以上。试验初步掌握14个育成品种(系)的特征特性和适应性,为济宁麦茬稻区种植优质高产粳稻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