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主要承担各级下达的科研课题项目,自主培育水稻新品种、研究推广高产优质水稻栽培技术,为全省水稻种植户提供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至2019年底,共承担国家、省、部及集团(总局)级重大科研课题150余项;获各级重大成果奖60余项,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2项;获专利17项。寒地水稻新品种选育方面:选育出垦研017、垦稻32、垦稻12、空育131等优良水稻品种60个,在全省累计推广种植2亿多亩,近年来在选育寒地特色优质米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涌现出垦研017、垦香稻08169、垦稻10等一批食味优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2.
由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垦稻30,2015年通过审定,全生育期134 d,需≥10℃活动积温2 450℃左右,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种植。该品种秧苗健壮,分蘖力强,兼具耐冷性与抗稻瘟病特性,食味品质好。总结介绍了垦稻30的选育情况、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垦稻21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997年以垦稻9号为母本,以垦96-614/垦96-730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生育日数127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250℃左右,米质综合指标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抗稻瘟病性较强,耐冷性较强。适宜在黑龙江垦区第三积温带旱育稀植栽培。  相似文献   

4.
水稻新品种垦稻50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于2006年以龙稻5号为母本、垦稻20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垦稻50主茎12片叶,椭圆粒,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秆强抗倒,抗稻瘟病,耐冷性较强。2015~2018年4 a间较对照品种龙稻5号增产6.4%~8.8%。2019年5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垦稻20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于1997年以垦98-495为母本,以垦94-1043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生育日数127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250℃左右,属早熟品种。米质综合指标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抗稻瘟病性较强,耐冷性强。适宜在黑龙江垦区第三积温带旱育稀植栽培。  相似文献   

6.
张云江 《北方水稻》2012,42(2):65-66
龙粳34是以垦稻8号为母本,龙粳13为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耐冷、分蘖力强、抗倒伏等优良特性,2012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高产、稳产、抗倒伏、适应性广的大豆新品种垦豆25号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和高产稳产性分析。垦豆25原品系代号为垦k03-1074,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大豆育种研究室于1999年以垦丰16为母本、绥农16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2011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黑龙江省五常市香型水稻品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倒伏,造成损失。文章分析了香稻品种倒伏的几个原因,并给出了5点预防措施、倒伏后补救措施,为种植香稻品种的农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垦稻23是以垦03-659为母本、垦系10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2013年通过黑龙江垦区审定推广。介绍了垦稻23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0.
优质香稻新品种松粳22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粳22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研究所采用人工杂交系谱法选育出的优质香稻品种,全生育期144 d,需有效积温2 700℃左右,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和活秆成熟等特性,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上限种植。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垦研1803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2010年以空育131为母本、垦鉴稻3号为父本杂交,通过南繁加代,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早熟、多抗、优质,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插秧种植。对垦研1803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等进行了介绍,并从播种及插秧、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冷害预防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垦研1803的生产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绥粳3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1990年从农垦水稻所引入藤系138为母本、以垦87-239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普法选育而成。并先后以龙粳10、上育397、垦稻10为母本,绥粳3号为父本育成了绥粳8、9、10、11、12、13号等水稻新品种,其表现为高产、优质、抗病性好、适宜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垦研017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2003年以垦94-1043为母本、垦鉴稻13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垦研017主茎12叶,圆粒,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该品种丰产、出米率高、耐冷、抗稻瘟病性强,于2019年5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黑龙江省≥10℃活动积温2 500℃左右的垦区种植,在适应区域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海南省优质高产香稻的选育进展及方法进行了综述,提出在海南选育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香稻,以利用香稻两用核不育系琼香S与华南地区选育的优质高产常规品种配组选育两系优质高产杂交香稻为上策,选育出来的琼香S系列组合生育期适宜、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5.
广西香稻育种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1世纪以来广西香稻品种的审定情况及广西自育香稻品种的产量、品质以及抗性等进行统计分析,探明了广西香稻的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如广西通过审定的香稻品种中自育品种较少,且多为常规稻品种;自育香稻品种的优质达标率较低,主要原因是直链淀粉含量偏低;自育香稻品种株高适中,多为大粒型品种,后期育成品种产量有所提高,主要通过育成大穗型品种来实现;自育香稻品种稻瘟病抗性整体较差,白叶枯病前期抗性表现较好、后期出现退步等。今后应加强香稻品种的选育力度,特别是杂交香稻品种的选育力度;加快香稻品种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利用,为香稻品种的审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中等偏低直链淀粉含量香稻品种的选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广西优质稻米相关地方标准,特别注重直链淀粉含量标准的调整;把提高稻瘟病抗性作为香稻品种选育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内容等。  相似文献   

16.
优质香稻松粳香1号选育及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会 《中国稻米》2010,16(5):66-67
松粳香1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五常水稻所育成的香稻品种,适合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区种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等特点。全生育期145 d,需活动积温2 75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949.0 kg/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258.0 kg/hm2。  相似文献   

17.
水稻新品种龙粳37选育技术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粳37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垦稻12为母本,龙选978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常规系统选育而成,具有熟期早、产量高、适应性强等特点,2012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适于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直播、插秧栽培。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高纬度寒地典型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水稻品种近60年的选育历史,讨论了该地域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素,提出了今后寒地水稻品种选育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香稻不育系新香A的选育及其香型杂交稻的应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坤炉 《杂交水稻》2004,19(Z1):1-3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于1984年开始从事优质高产杂交稻选育研究,利用国外优质香稻资源MR365,经过近10 a的努力,率先育成我国第1个不育性稳定、可恢复性好、配合力强、异交结实率较高且米质优良的香稻不育系新香A.首次采用香稻不育系与非香的恢复系配组的方式育成香型杂交稻.香型杂交稻具有不同于普通常规香稻品种或杂交香稻(香稻不育系/香稻恢复系)的特性,普通香稻或杂交香稻的植株及其上所结籽粒均表现出香味,而香型杂交稻的植株是非香的,且其植株上所结籽粒仅有一小部分具有香味.这种类型的香稻恰好符合人们的饮食习惯.迄今为止,以新香A为母本已配制出一大批香型杂交稻组合,其中7个组合已先后通过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西和贵州等省的省级品种审定或国家品种审定.这些组合不仅表现出高产(在各省区试和全国区试中比对照增产1.06~11.2%),而且米质较优,食味好,且部分籽粒具有香味,目前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综述了香味供体亲本MR365及其衍生品种(系)的香味遗传、新香A的选育及其香型杂交稻的生产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20.
太两优珍香是安徽原谷公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两系香稻不育系太206S与常规香稻品种原谷珍香配组育成的全香型优质高产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于2022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该组合综合抗性好,丰产性好,米粒细长、整精米率高、口感优良、有香味,米质优异。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栽培与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